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哈工大历史:创建阶段: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
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
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概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后面简称工大)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在南方工大是一所不受欢迎的“尴尬”学校,在同类学校(比如华科,武大,中大,厦大等学校)中是所名气并不是很高的学校,大家可以去查查,在我们湖南的分数线老是不大高,去年录取分数线居然就是一本线,这也算是工大在南方的一大无奈,去年我是因为分数不是很理想才不得不报工大的(605分)没想到去年会爆冷门,报工大的还没有报满!有人说我这分数都浪费了,但是,当进入工大学习之后,才发现这分数是“物超所值”。
工大是一个低调的学校,只要谈到工大,大多数都会想到航天,没错,因为我们学校直接和国防挂钩,所以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低调处理的,这直接导致我们在南方的超低知名度,由于要有个公正的评价,请允许我偏离工大低调的作风来公正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历史什么的我就不啰嗦了,大家在网站上直接可以都得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第一批“985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西安交大,中科大,浙大,工大,南京大学)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下“C9”计划,具体我就不多阐述了,下面就有我就有我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吧!地理等人文环境大家一想到哈尔滨就会想到两点,既冷又远!远是事实,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觉得出去走走看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茁壮成长,老在呵护下的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这是另一种锻炼的机会!别说上天没有给你机会,只是你自己抓不抓得住的问题。
冷,这也是事实,冬天能达到零下30多度,但是,只要是在北方呆过的都知道,北方的冷有其好处(睡觉比在家暖和多了,搞得过年回家都有点不习惯),只要是房间就会有暖气,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学习的好场所!暑假温度更是舒适,所以这温度这方面只会给你惊喜,当然,喜欢逛街的同学要注意了,冬天这的课外生活几乎停滞,我们得有足够的耐力忍受!再者不得不提到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问题,向我们这种工科类学校,男女平均水平可以达到7:1,在这“狼多肉少”的学校,男生与女生交流的机会会相对来说减少许多,许多人总说要在大学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真的能走到最后的少之又少,而且,大学是个锻炼的小社会,该趁着这有限的光阴最大的提升自己,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够交到一些真心朋友,或者用他们东北人的话,叫“哥们”!工大在威海有分校区,毕业后发的毕业证书和在哈尔滨的一样,但具体情况我们这边不是很清楚,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查,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哈尔滨的情况,我们现在主要是两校区,分别为一小区和二校区,二校区内主要是大一新生,还有一部分专业在二区,后面具体介绍,因为大多数都是新生,所以二区又称为基础学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一路情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经过86年的建设,哈工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哈工大的学科建设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校以学科划分为21个学院(系),设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147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还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现在哈工大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42,695人,其中本科生30,901人、研究生11,794人。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硕果累累。
学校有专任教师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2人(含双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长江学者”20人,有博士生导师636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组长。
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10.7亿元,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学校水平:中国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工学类 创办时间:1920年(庚申年) 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 哈尔滨、威海、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 “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成员,入选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 为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 点共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溯源于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校初 衷为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而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哈 尔滨工业大学校”、“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等多个阶段,学校在 1938年1月正式定名什么都是雪
因为哈工大只有雪
一 二 三
专业排名 校史概览 校景一览
专业排名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总分列全国高校第14名。在 理科的4个学科中,理学第22名,工学第6名;哈 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农学、医学本科专业。 •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科居全国高校第60名。在文科 的7个学科中,经济学第97名,法学第126名,文 学第135名,管理学第12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 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本科专业。 • 全国排名前三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理论与应用 力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 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高等学府之一,始终致力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工大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校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始建于1920年,是当时的东北工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遭受战争破坏,学生和教师被迫转移。
1950年1月,学校迁回哈尔滨市南岗区,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创建时期建立的第一批15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建校初期,哈工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但学校导向清晰,重点发展工科和应用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工程和科技人才。
1952年,哈工大开始进行系统的科研攻关,参与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1954年,哈工大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座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园区——新校区,并在新校区设立了30多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为哈工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科为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982年,哈工大接受教育部委托,成为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十大学科门类和各类学科博士点。
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进入ESI全球前1%,2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哈工大在新材料、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哈工大自主研发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相变散热器,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哈工大还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智能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哈工大详细历史介绍
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理由首先,哈尔滨工业大学绝对是一所一流大学,并且具有一流的研究生院,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名气和实力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而历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都很低调,下面是一些国家重点大学享受的待遇,大家可以看到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是国家首要的重点: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大学(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5月创建,理工科为主)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成立,文理科为主)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步骤、有计划第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大纲都是学习苏联的,而且是用俄语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聘请了苏联专家来中国讲学,办讲习班。
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的首重高校,好的教师都集中到这里了。
二、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三、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通大学四、“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5所)“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当中,又在“重点大学”当中特别挑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五、 1984年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
邮史钩沉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张益茂20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
一百年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丁香盛开。
让我们循着老信封的实寄足迹一起体会校园历史的厚重,回顾其百年的历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髙校A类。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
百年岁月(图1),于1920年5月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后来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图2)。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长铁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图I20年代校址图2民国时期学生宿舍图350年代校址有2枚长方形“第二次催领”“第三次催领”戳记,说明邮局已经提醒3次,可是不知收件人为什么还在拖拉,就是不愿意去邮局交款取回邮件。
研究过程中,笔者有幸见到一份1946年3月6日中华邮政上海邮政管理局颁发的密令,“关于与共党所设通讯机构应否通邮一节,前经 本局密呈交通部,拟议共党交通机构送来邮件,经转各局暂予照常转发或投递,该项如贴用共党邮票,予以涂销,并于投递时照第79号各类邮件资费表规定向收件人补收资费,粘贴邮票盖销,暂不按欠资例加倍罚取。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个国立实验工厂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学校。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发展,如今哈工大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理工大学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民族工业,哈尔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防洪工程学校,这可以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920年,南开大学教授左舜生与众多工业家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展了工业教育。
建校初期,哈工大开办的是冶金、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1933年增加了化学工程、造纸工程等专业。
1940年,哈工大成立了“查尔斯•克拉克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纸浆和造纸的研究工作。
1954年,学校开始转型,开始向航空、军事等领域拓展,陆续成立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等学院。
1960年代,哈工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拥抱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1世纪以来,哈工大持续发展壮大,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近年来,哈工大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哈工大历史简介
哈工大历史简介哈工大坐落在冰城哈尔滨,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它的历史就像一部超酷的冒险大片。
早早就建校的哈工大,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凡的气质。
想当年啊,哈工大那可是在艰苦的环境里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那时候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啊,就像是一群充满热血的探险家,在知识的荒野里开垦。
他们不畏寒冷的天气,哈工大的冬天那可是嘎嘎冷,但大家的心是火热的。
在那些老房子里,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和热烈的讨论声,就像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
哈工大在发展过程中,可是不断地与时俱进。
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伙伴,知道怎么去学习新东西,怎么去适应不同的时代要求。
从最初的一些基础学科的建设,到后来涉足各种各样超厉害的领域,像航天啦,机械啦,计算机啥的。
这学校就像一个大熔炉,把各种知识和技术都融合在一起,然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超牛的人才。
这些从哈工大走出去的人才啊,就像星星一样,在各个地方闪闪发光。
他们带着哈工大的烙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做出了超级了不起的贡献。
比如说在航天领域,哈工大的校友们就像是幕后的超级英雄,默默地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而且呢,哈工大的校园文化也是特别迷人。
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里,还带着东北人的热情豪爽。
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可铁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大家在校园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
什么冰雕比赛啊,那可是哈工大独有的特色活动,把东北的冰文化和校园的创意完美结合起来。
哈工大的历史也是一部传承的历史。
老教授们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像传宝贝一样传给年轻的一代。
年轻的学生们呢,也都特别争气,把哈工大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这种传承就像火炬传递一样,一代又一代,让哈工大始终充满活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陪着哈尔滨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风雨,又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
哈工大近代史 辛亥革命
皇族内阁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 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 成立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 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 理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 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 洲贵族中皇族又 7 七人。这 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 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 阁”或“亲贵内阁”。这个 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 高涨,直接促进了民族革命 的爆发,清王朝为自己挖好 了坟墓。
改革对于革命的作 用:两种相悖结果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替代物) 催化革命 (社会改革是社会革命的 催化剂)
德国史学家恩斯特· 恩格尔贝格在评价德国“铁血宰相”俾 斯麦领导的改革运动时提到:后来运动日趋发展壮大,到 了1866年,俾斯麦终于面临这样的问题:要么遭到革命打 击,要么自己进行革命。
自上而下的主动改革,即指 由俾斯麦导演的以军事改革 为先导的德国统一运动
新式知识分 子群体的成 长壮大
奖励实业
资产阶级利 益与专制制 度的激化
编练新军 素质较高的新军军官和士兵,在掌握 现代科技装备和军事技战术的同时, 也会受到自由民权思潮的影响,对清 王朝专制腐败的现状不满,引发其倾 向立宪或革命的倾向。
成为王朝 “叛军”
清末“预备立宪” 及破产
1905年12月五大臣出洋 考察政治
1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强化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4 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5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6 清末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教育改革
1904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数及在校 人数分别由 4222 所、 9.2 万人在增长 到52343所、156余万人。 赴日本留学者,就从 1901 年的 274 人 增至 1908 年的 3 万人。赴欧美留学者, 也达1.2万余人。 现代企业由1895年的100余家,到1911 年发展到近 800 家;铁路铺通里程从 1000公里猛增到9618公里 尽管现代化水平和战斗力提高了,但 却变成了地方甚至是私人而非国家的 军队
哈工大对中国的贡献
哈工大对中国的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
哈工大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2003 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神舟五号的背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攻克了多用途焊缝逐点挤压矫形机、反光镜体的加工、镜面表面处理等多项技术难关。
70多年来,哈工大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国家航空航天方面的贡献无可替代。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为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
哈工大承担的“JM-1精密离心机”项目通过验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
会对接任务,因提供20多项技术支撑,而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又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工大的足迹,已足以构成共和国的整部航天史中的一枚丰碑。
哈工大的历史简介
哈工大的历史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
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中东铁路公司创办的,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旨在培养铁路建设和运营所需的人才。
1928年,该校划归中华民国教育部,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建校初期,哈工大就以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学子。
在九一八事变后,哈工大成为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抗日斗争组织者之一,其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哈工大被迫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在原址复校。
在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951年,哈工大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部主管,成为全国六所工科重点大学之一。
在六十年代初,哈工大成为了全国三所重点综合性工科大学之一。
在改革开放后,哈工大率先进入国际工程教育领域,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九所高校之一。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等重要名录。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其他学科,现有12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32个。
此外,哈工大还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其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使其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学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哈工大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顾哈工大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校始终秉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未来的发展中,哈工大将继续发挥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哈工大 航天历史
哈工大航天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以下
是哈工大航天历史的一些关键节点:
1. 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建立尖端技术专业、实施由民转军发展战略
的征途上有了新的历史机遇。
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教育部批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合并到哈工大,成立哈工大航空工程系。
同年,自动控制系也举行了成立大会,这是哈工大首次涉足航天领域。
2. 1960年,哈工大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进一步推
动了其在航天领域的发展。
3. 1961年3月,哈工大划归国防科委领导,这标志着学校向着国防(航天)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4. 1962年,哈工大完成重要的战略转折,走上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
发展之路。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哈工大的航天事业继续发展。
1999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三方重点共建哈工大协议,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6. 进入21世纪,哈工大在航天科研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例如,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哈工大的领导和专家受邀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
历了这一历史时刻。
多年来,他们立足航天、服务航天,为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的攻破立下了汗马功劳。
总的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逐渐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鲜明而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宗旨。
如今,哈工大在航天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1920-----1949)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
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创建阶段(1920.5-1928.2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2-1935.3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3-1945.8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 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哈工大简介
学科设置
研究方向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研究人员: 实验室主任:苑立波 (教授 博导) 副主任: 杨军(教授 博导) 成员: 教授:刘志海 (博导)、关春颖(硕导)、 樊亚仙(硕导) 、陶智勇(硕导) 副教授、硕导:耿 涛、张 涛、杨兴华、 周 爱、姜海丽 讲师:戴 强、田凤军、赵恩铭、张 羽、 刘艳磊、李松 高级实验师:佟成国
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
负责人:陈玉金 教授
成员:欧阳秋云 齐立红 李春燕
微 纳 光 电 材 料 与 器 件
课题组主要开展光电显示器件、场效应晶体管、 非线性光子器件、能源材料与器件和雷达波隐身等 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项,黑龙江省杰 出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17项。 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省部 级科研奖励4项。
-0.1 -0.2 -0.3 -0.4 -0.5
10μm
光 纤 传 感 科 学 与 技 术 实 验 室
r=2.5 r=2 r=1.5
1 0 -1 -2 -3 -4 -5 -6 -7 -8
dz=5 dz=7 dz=9 dz=6 dz=8 0 2 4 dx(μm) 6 8
10μm
0
5
10
15 20 dz(μm)
理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 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材料与器 件”4个本科专业;具有 “应用数学”、“光学”、 “光学工程”(学术型及全日制专业学位型)、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院 现有教职工151人,双聘院士2人,高级职称教师6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现有在校本科生387 人,硕士研究生294人。
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以下是一些有关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1. “工程师的摇篮”:哈工大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2. “一门四院士”:哈工大有一位老校长,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一门四院士”。
3. “冰雕门”:在哈尔滨的冬天,哈工大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冰雕。
有一次,一位学生用冰雕成了一个门,并在上面写着“只有你能看见我”,成为了校园内的一景。
4. “宇宙火箭研究室”:哈工大是中国最早开展航天技术研究和教学的大学之一,曾经参与过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5. “机器人研究”:哈工大在机器人技术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其机器人足球队曾经获得过世界冠军。
6. “音乐节传统”:哈工大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音乐节,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市民的参与。
7. “滑雪课”:在哈尔滨的冬天,哈工大开设了滑雪课,成为学生们冬季的一项特色体育活动。
8. “创业热土”:哈工大是中国高校创业的热土之一,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航天、机器人、智能制造等。
9. “国际交流”:哈工大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10. “校园风景”:哈工大的校园风景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高校中著名的美丽校园之一。
这些逸闻趣事展现了哈工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校园文化。
你不曾深入了解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你不曾深入了解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历史】哈工大创立于1920年,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工科积淀深厚。
学校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另一所是人大。
理工科方面,当时的清华都派人来哈工大考察学习);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才是最有力最可靠的保障。
【学科实力】哈工大现有87个本科专业,148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哈工大有9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5名。
其中,工科重点一级学科有8个,仅少于清华,在全国高校中排第2。
【科研情况】哈工大科研实力非常雄厚,科研成果很多,承接了很多的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都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2011年,哈工大的科研经费近20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
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学校成就】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是由哈工大攻克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哈工大在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对接索系及钢丝绳锁紧力松驰规律与寿命试验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
学校承担的“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成功完成星地激光链路捕获跟踪试验,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
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91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哈工大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
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
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
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
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
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
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
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
2000年,同
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91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
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
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
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哈工大还
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
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
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
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科学
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
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
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2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
坚持个性化培养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方法,遵循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理论学习
与社会实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教
师教与学生学结合等原则,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学
习、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
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
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
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2011年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共青团中央授予哈工大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建校91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
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
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九秩风雨,岁月如歌,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她的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向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