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可靠性模型地的综述

合集下载

机械结构工程师业绩综述

机械结构工程师业绩综述

机械结构工程师业绩综述作为机械结构工程师,我的主要职责是设计和分析各种机械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以下是我过去的业绩综述:1. 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包括机械零部件、机械装置和整机。

我负责制定设计方案,并使用CAD软件进行建模和绘图。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我成功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2. 结构分析和优化:我具备扎实的结构力学知识,能够进行静态和动态载荷下的结构分析。

我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和优化,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问题解决和改进:在工程实践中,我遇到过各种挑战和问题。

我能够快速识别并解决问题,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进。

通过改善设计和工艺流程,我成功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4. 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作为项目的一部分,我负责管理项目的进度和资源分配。

我与其他工程师和相关团队紧密合作,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5.制定设计标准和规范:我负责制定和更新机械结构设计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要求。

我会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以提高设计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6. 技术支持和培训:作为技术专家,我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给其他工程师和团队成员。

我解答他们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最佳实践和经验。

7. 质量控制和验证:我参与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我进行各项测试和验证,包括材料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以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客户需求。

8. 技术研究和创新:我保持对新技术和材料的学习和研究,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设计和分析工作中。

我不断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这些都是我作为机械结构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和过去的业绩综述。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模型总结

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模型总结

软件工程之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

类型简介敏捷开发模式简介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

它们的具体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相对于"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做为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词源敏捷一词来源于2001年初美国犹他州雪鸟滑雪胜地的一次敏捷方法发起者和实践者(他们发起组成了敏捷联盟)的聚会适用性在敏捷方法其独特之处以外,他和其他的方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迭代开发,关注互动沟通,减少中介过程的无谓资源消耗。

通常可以在以下方面衡量敏捷方法的适用性:从产品角度看,敏捷方法适用于需求萌动并且快速改变的情况,如系统有比较高的关键性、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则可能不完全适合;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组织结构的文化、人员、沟通泽决定了敏捷方法是否适用。

跟这些相关联的关键成功因素有:组织文化必须支持谈判人员彼此信任,人少但是精干,开发人员所作决定得到认可,环境设施满足成员间快速沟通之需要。

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项目的规模。

规模增长,面对面的沟通就愈加困难,因此敏捷方法更适用于较小的队伍,20、40人或者更少。

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研究综述

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研究综述

要数 学工具, 对可靠性 的评测 、保证 以及 测试 资源管控 和最优发 布研 究具有重要作用. 对S R GM 的核 心研究 内容 与 建模 流程进行 分析 , 给 出了 S RG M 基 本功用. 同时, 梳理了S R GM 的发展 演变历程 。 进 而对 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剖 析, 给 出 当前研 究特征. 从软件 中总的故 障个数 、 故 障检测 率 F DR ( f a u l t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 和测试S - 作量 T E ( t e s t i n g — e f o r t ) 这 3个方 面对影 响 S R G M 的 因素进行 了分析. 基 于作者前期研 究中提 出的统一性框架模型' 对 3前典型 - ' 的解析模型 进 行 了分 类 比较 和分 析 ; 对 基 于有 限与 无 限服 务 队列模 型 的 S R G M 进 行 分析 与 讨论 ; 对 以率驱 动 事 件 过程 R DE P ( r a t e . d r i v e n e v e n t p r o c e s s e s ) 为重点的仿真 方法进行 剖析 . 进一步地, 为了验证 与分析 不同模型 的差异, 对2 6个 典型 的模型在公开发表 的 1 6 个数据 集决于失效数据 集的客观性 以及 研究人 员对 测试过程 进行不 同假 设下所建立 的数 学模型 的主观性 . 最后, 指 出了 S R GM 面I 临的挑 战、发展趋势和亟
5 3 06 . h t m
Sur v e y of S of t war e Re l i a bi l i t y Gr o wt h M ode l
ZHANG Ce , M ENG F a n . Ch a o KAO Y o n g . G u i , L O We i . Go n g , L I U H o n g . We i , WA N Ku n ,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文献综述+提纲)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文献综述+提纲)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文献综述+提纲)软件工程多应用与计算机和手机上,如果说硬件是计算机的骨骼的话,软件就是它的血肉,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本文精选了一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拟";,如需有写作需要的同学都可以此为参考。

论文题目: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应用研究一、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对计算机依赖的日益增长,计算机故障所引起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软硬件出现的问题,会造成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如家用电器失灵)、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如银行系统中断)、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如飞行系统和医疗系统失灵),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危(武器装备失灵)。

毋庸置疑,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如今,许多大公司已认识到应该投入大量的工程开发费用,以确保设计和推出的软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使用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因软件开发的周期一般较长,需要经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以及以及逐级的测试,所以错误和缺陷会渗透到每一个开发环节。

需要将这些错误和缺陷屏蔽掉,对软件工程师和编码人员来说是富有极大挑战的。

因此,开发出用于确保软件可靠性的技术迫在眉睫。

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包含很多方面,软件的研制周期包含了很多阶段,比如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等。

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与之对应,对每一阶段的软件可靠性及软件质量进行提高和监管。

因此,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为新出现的学科,可靠性工程不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仅仅出现了半个世纪。

因为航空工业和核装备的零差错需求,涉及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技术研究才全面进入发展状态。

现在,一套较完整的可靠性理论体系已被建立,相应的,适合工程实际需求的可靠性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建立了合理的可靠性管理方法。

但软件可靠性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可靠性工程主要还是针对硬件系统的,软件可靠性在八十年代前主要对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理论研究,而如何将其应用到工程中指导软件开发,尚在摸索中。

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综述及其应用研究

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综述及其应用研究

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综述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软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而软件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软件质量评估,可以衡量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指导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对软件质量评估模型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一、软件质量评估模型概述软件质量评估模型指对软件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论,是对软件质量的量化分析和评价。

根据评估模型的不同,软件质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评估。

常用的软件质量评估模型包括CMMI、ISO9001、ISO15504、ISO9126等。

1.1 CMMICMMI级别划分了软件过程改进的五个级别:初始级、管理级、定量级、优化级和最高级别。

CMMI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1.2 ISO9001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种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9001可以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效率,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

1.3 ISO15504SPICE(软件过程改进和能力确定)定位于ISO/IEC 15504是一套包含多个模型的软件过程能力评估(PA)框架。

通过评估软件过程的能力水平,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1.4 ISO9126ISO9126定义了软件产品质量的六个维度: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效率。

这些维度可以用于量化和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

二、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的应用研究软件质量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下面就结合实际应用来探讨其中的研究进展。

2.1 软件缺陷预测软件缺陷预测是软件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软件质量的评估,可以预测软件缺陷的发生,从而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

目前,有很多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被提出。

例如,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软件质量数据的训练,可以识别软件缺陷的出现概率,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2.2 软件功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是软件质量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航空航天]软件保障性发展综述

[航空航天]软件保障性发展综述

软件保障性发展综述黄锡滋 陈光宇一、定义词汇“装备保障性”,起源于军用装备综合后勤保障,是指系统(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能够满足平时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

装备保障性是装备系统的固有属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即与装备保障有关的设计特性和保障资源的充足和适用程度。

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军事装备,装备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中承担指挥控制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军用装备保障性与装备中软件整体性能息息相关。

作为军用装备保障性的子概念“软件保障性”由此产生。

迄今为止,对于“软件保障”和“软件保障性”没有统一的和权威的定义,下面介绍国外各种定义方法。

1. 软件保障的定义1)美国MIL-HDBK-347 的定义:软件保障是指为保证现场部署运行的软件,能够充分实现运行任务所采取的全部措施。

2) 英国DEF STAN 00-60 (PART 3)/3 的定义和解释:软件保障是指为了系统中的软件能够继续使用而采取的全部措施。

它要求:* 当软件棣属系统环境发生变化时,继续维持系统的效能。

系统环境变化包含系统设计改变;* 矫正由于用户需求改变导致的系统效能缺陷;* 矫正由于软件规格说明和开发过程导致的错误。

软件保障是包含有软件的系统保障的重要因素,整个寿命周期软件保障费用,取决于系统和软件是怎样获得的。

经验表明,众多系统寿命周期软件保障费用远远超出软件初始开发费用。

2. 软件保障性的定义1) 美国空军运行测试和评估中心(AFOTEC)的定义:软件保障性是软件产品和资源是否适当,建立运行基线、安装和修改软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是否便捷的度量。

软件保障性是软件产品质量、软件保障资源能力以及影响软件采办、开发、运行的寿命周期过程的函数。

2)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的定义:软件保障性是指在整个产品寿命期中的软件保障能力。

包括满足任何必要的需求、满足提供设备、基础保障设施、附加软件、工具、人力的需要以及保证其他任何维持软件运行和满足其功能所需的资源的需要。

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综述

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综述

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综述作者:王二威来源:《软件工程》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对软件可靠性经典模型、模型选择、普适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述评,提出了软件可靠性综合预测框架,给出了软件可靠性综合预测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软件可靠性;经典模型;综合预测;框架研究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Introduction)软件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军事、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60年代“软件危机”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软件可靠性的定量评估和预测。

软件可靠性覆盖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工程密切相关,它源于工程,又服务于工程。

在新技术、新应用(如web软件、移动APP等等)不断涌现的当前,重新审视软件开发和应用环境,开展软件可靠性预测研究,有助于推动软件工程项目的实践,降低软件错误率,提升软件质量,从而保障软件所支撑的工程项目的高效完成,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构建了新计算范式下软件可靠性综合预测框架,提出了软件可靠性综合预测的研究方向。

2 经典软件可靠性模型(Classical software reliabilitymodel)软件可靠性建模的基本方法是:以历史失效数据为基础,对软件失效规律进行趋势拟合,进而预测未来的失效可能。

早期软件可靠性的研究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思想,将软件失效过程看作一个随机过程,从Hudson的工作开始,到1971年J-M模型的发表,再到今天,已公开发表了几百种模型[1](此类模型称之为“经典模型”)。

经典模型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第一,在对软件可靠性进行评估预测时都有些固定不变的假设,而这些假设无从证明;第二,模型只考虑输入的随机性,而软件在实际运行时却可能受到各种随机因素影响,使得软件失效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多变。

而用某一个固定的失效模式去解释复杂多变的情况,显然是不合适的。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主要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MBSE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通过建立和使用模型来描述、分析、设计和验证系统,以提高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MBSE方法论的综述。

首先,我们将对系统工程和模型驱动工程进行简介,为读者提供一定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MBSE 方法论的定义与特点。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MBSE方法论中的三个关键要点:模型建立与表示、模型验证与验证以及模型驱动设计与开发。

最后,在应用层面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MBSE方法论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此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和发现,并对MBSE方法论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概述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并探索其在实践中存在的关键要点和挑战。

同时,本文也将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展示MBSE 方法论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MBSE方法论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系统工程过程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对MBSE方法论发展趋势的展望,引发更多关于此领域未来可能性的思考。

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概述2.1 系统工程简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解决了复杂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它通过从整体上考虑、分析和优化系统的需求、功能、结构和性能,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管理系统各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实现了有效的系统集成与开发。

2.2 模型驱动工程概念模型驱动工程(Model-Driven Engineering, MDE)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模型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和交流媒介。

MDE通过建立抽象、可执行的模型来描述系统需求、设计和实现,并通过自动化转换或代码生成来实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

sttt综述投稿要求

sttt综述投稿要求

sttt综述投稿要求
STTT是Springer出版的期刊,全称为Software Testing, Ver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

STTT期刊接收关于软件测试、验
证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论文。

投稿给STTT期刊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以下是关于投稿要求的综述:
1. 领域范围,STTT期刊主要关注软件测试、验证和可靠性领
域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测试、软件质量保证、验证方法、
可靠性建模等方面的内容。

2. 原创性和重要性,投稿给STTT期刊的论文需要具有较高的
原创性和重要性,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见解和方法。

3. 格式要求,投稿的论文需要符合STTT期刊的格式要求,包
括但不限于文稿长度、引用格式、图表要求等方面。

4. 语言要求,STTT期刊接收英文论文投稿,因此投稿的论文
需要使用规范的英文撰写。

5. 审稿流程,投稿给STTT期刊的论文会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流程,作者需要准备好随时对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和回复。

6. 伦理规范,投稿的论文需要遵守学术伦理规范,不得涉及剽窃、造假等行为。

总的来说,投稿给STTT期刊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论文内容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同时也需要符合期刊的格式和伦理要求。

希望以上综述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STTT期刊的投稿要求。

可靠性综述

可靠性综述

第一章绪论一、可靠性研究的意义可靠性(reliability)是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完整性的最佳数量的一种度量。

指部件、元件、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下、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无故障地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性这门学科,从其问题的提出到目前得到广泛应用,已有约60 年历史。

随着产品功能的完善,容量和参数的增大及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致使产品的结构日趋复杂,使用条件日趋苛刻。

于是产品发生故障和失效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可靠性问题日渐突出。

现代社会生活中不乏由于产品失效或发生故障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实例,使企业乃至国家的形象受到影响;反之,也有很多因重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而获得巨大效益和良好声誉的典型。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对其产品还规定了可靠性指标。

指标值的高低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和销路的好坏,因而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可靠性研究是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假设检验基础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应用于很多工业场合。

可靠性研究对于产品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可靠性可以应用于工艺过程中,使工艺性和可靠性达到最优的匹配。

根据可靠性的定义,某机床加工工序的可靠度是指机床在该工序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加工零件合格的可靠程度,而工艺过程的可靠性是被加工零件合格的可靠程度;因此在生产中,要提高加工合格零件的数目,就要提高工艺过程的可靠性,也就是在工艺过程的设计中,选用加工工序可靠高的机床。

通常讲的可靠性包括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管理两个方面。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必须要加强可靠性管理和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管理是从产品或系统的规划、设计、投入使用直至报废分析为止的一系列提高和保证可靠性实施的管理活动。

可靠性管理的宗旨是为了最大可能地实现产品或系统的功能。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社会和用户要求的程度,它包括外观、性能、可靠性、寿命、经济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等。

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

软件工程综述

软件工程综述

软件工程综述软件工程是指将工程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学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工程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独立的职业领域。

本文将对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工作流程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综述。

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工程是一门关注构建高质量软件系统的学科。

它涉及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多个方面。

与传统的工程学科相比,软件工程更加注重工程原则的应用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软件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软件危机。

由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很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软件工程应运而生。

自此以后,软件工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

首先,需求分析阶段旨在确定用户需求和系统约束。

其次,设计阶段主要涉及到软件的整体架构和模块设计。

然后,编码阶段将根据设计来实现具体的功能。

接下来,测试阶段用于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维护阶段负责修复bug和更新软件功能。

四、软件工程的重要性软件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它能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软件缺陷和错误。

其次,软件工程可以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此外,软件工程还有助于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提高开发团队的整体效能。

五、软件工程的未来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软件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敏捷开发和DevOps等方法将成为软件工程的热点和趋势,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总结起来,软件工程是一门关注构建高质量软件系统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丰富多样。

软件工程的工作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

软件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将继续发展壮大。

TSV可靠性综述

TSV可靠性综述

0引言三维集成封装技术被公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的第四代封装技术。

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术是三维封装技术的关键[1]。

摩尔定律指出,硅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

然而,由于晶体管的缩放比例和漏电的限制[3],摩尔定律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晶体管之间的间距也越来越小。

最终会引起量子隧穿效应,电子会在两根金属线之间隧穿,导致短路[4-5]。

因此,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摩尔定律将失效。

一种实现突破传统摩尔定律的封装摩尔定律被提出,封装摩尔定律是基于三维集成封装技术提出的[6]。

TSV 技术是指在硅片上进行微通孔加工,在硅片内部填充导电材料,通过TSV 技术实现芯片与芯片之间的垂直互连,是三维封装技术的关键技术[7-8]。

与传统的金丝键合相比,TSV 的优点是节省了外部导体所占的三维空间。

TSV 技术可以使微电子芯片封装实现最紧密的连接和最小的三维结构。

此外,由于芯片之间的互连线长度的缩短,大大降低了互连延迟,从而提高了运行速度。

并且由于互连电阻的降低,电路的功耗也大大降低[9]。

TSV 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信息技术,而且在飞机、汽车和生物医学等新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很多优势,如高性能、低功耗、多功能、小体积[10]。

TSV 是一种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超越摩尔定律”的有效途径,在未来主流器件的设计和生产中会得到广泛应用。

1TSV 可靠性概述随着三维集成封装技术的发展,TSV 技术已成为三维堆叠封装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作为芯片与芯片之间重要的物理连接和电气连接,TSV 的可靠性无疑是决定TSV 可靠性综述王硕1,马奎1,2,杨发顺1,2(1.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对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综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热应力,工艺和压阻效应。

软件可靠性模型综述

软件可靠性模型综述

软件可靠性模型综述可靠性是衡量所有软件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不可靠的软件会让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也会使开发人员名誉扫地。

IEEE 把软件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 在规定时间内, 软件不发生失效的概率。

该概率是软件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函数, 也是软件中存在故障的函数, 输入将确定是否会遇到所存在的故障。

软件可靠性模型,对于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起着核心作用,从而对软件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可以增加关于开发项目的效率,并对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工作基础,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因此,对于如今发展迅速的软件产业,在开发项目中应用一个好的软件可靠性模型作出必要的预测,花费极少的项目资源产生好的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软件失效过程1.1软件失效的定义及机理当软件发生失效时,说明该软件不可靠,发生的失效数越多,发生失效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该软件越不可靠。

软件失效的机理如下图所示:1)软件错误(Software error):指在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疏忽和错误,包括启动错、输入范围错、算法错和边界错等。

2)软件缺陷(Software defect):指代码中存在能引起软件故障的编码,软件缺陷是静态存在的,只要不修改程序就一直留在程序当中。

如不正确的功能需求,遗漏的性能需求等。

3)软件故障(Software fault):指软件在运行期间发生的一种不可接受的内部状态,是软件缺陷被激活后的动态表现形式。

4)软件失效(Software failure):指程序的运行偏离了需求,软件执行遇到软件中缺陷可能导致软件的失效。

如死机、错误的输出结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响应等。

从软件可靠性的定义可以知道,软件可靠性是用概率度量的,那么软件失效的发生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在使用一个程序时,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有时候相同的输入数据会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

软件可靠性综述

软件可靠性综述

软件可靠性综述作者:徐振洋谢萍武孟来源:《计算机与网络》2021年第18期针对大型复杂软件可靠性低、重大任务运行过程中出现软件故障的问题,从软件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研究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从软件架构设计、软件冗余设计、软件健壮性设计、软件测试设计、软件可读性设计、软件重用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软件错误恢复设计等方面研究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涵盖了软件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设计等不同阶段,最后以实例进行验证。

软件是各个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系统的核心功能所在,随着SDN/NFV的出现,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同时软件直接面向各级各类运维人员,是网络整体运行状态的呈现者,为大型任务网可靠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为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支撑,因此研制高可靠性高质量的软件势在必行,研究软件可靠性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从软件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软件可靠性的各个环节,从软件需求、软件体系架构、软件界面、软件测试等方面进行研究。

软件可靠性设计从软件体系架构设计、软件冗余设计、软件健壮性设计、软件测试设计、软件可读性设计和软件重用设计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软件架构设计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主要从软件体系设计、模块化设计、服务化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

①体系化设计: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可靠性高的软件要求采用层次结构设计,层与层之间单向依赖,减少复杂性,提高可靠性,是否进行层次结构设计是关注的重点;②模块化设计:是否采用层次结构与模块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是否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否高内聚、低耦合,模块之间接口是否清晰明确简洁,上述都是软件设计的关注重点;为降低软件的复杂度,采用层级结构和模块化设计相结合的思想,将软件分层,层与层之间只存在单向德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解为若干个功能独立的模块。

各模块相互交互,实现软件的相关功能。

但是,随着软件模块的数量增加,软件模块间的信息交互势必大幅增多,增加了软件的复杂度。

因此,软件模块的划分需要考虑软件模块的功能单一性(即软件模块尽量小)和软件模块间信息交互少的原则。

软件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软件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软件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软件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维护,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旨在通过对软件工程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软件需求工程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的起始阶段,它的目标是准确捕获、分析和规范用户的需求,为软件开发提供基础。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如用户故事、原型设计等,来提高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如何应对需求变更和需求冲突等挑战。

二、软件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的重要阶段,它决定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探索了不同的架构设计方法和模式,如面向对象设计、微服务架构等。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如何评估和优化软件架构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软件开发方法与流程软件开发方法与流程是实现软件工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开发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任务的分配与协调等方面。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方法和流程,如敏捷开发、持续集成等,倡导迭代、增量的开发方式,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变更的挑战。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如何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代码质量等问题。

四、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是软件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目的是发现并修正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确保软件的质量。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如自动化测试、模糊测试等,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覆盖率。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如何评估和优化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五、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实践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实践是成功开展软件工程项目的关键要素,它涉及到项目的计划、组织、控制和交付等方面。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探讨了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敏捷项目管理等,以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与工程实践相关的问题,如工程沟通、团队协作等。

六、软件工程教育与培训软件工程教育与培训是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涵盖了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软件可靠性多模型综合预测研究综述

软件可靠性多模型综合预测研究综述
t ec oc f h ls ia d l h ih so ls ia d l ,mu t mo e y te i , v l ain o t g ae d 1 T e h h ieo e ca s l t c mo e ,t eweg t fca sc mo es l l - d l n h ss e au t fi e rt d mo e. h i s o n a t o ’ ve o frh r e e r h w sgv n n n ie rs n h ss n e e t n c i r f ls ia d l s e t e e r hf c s u r S iw f u t e s a c a ie : o l a y t e i ds lci r ei o ca sc l h r n a o t a mo e x s a c u . in r o Ke r s s f r e ib l y y wo d : ot e r l i t ;mu t mo e ;c mb n t n; e e r h fa w r wa a i l . d l o i ai i o r s ac r me o k
结 合 起 来 。 软 件 可 靠 性 多模 型 综 合 预 测 方 法进 行 了梳 理 , 析 了现 有 综 合 预 测 方 法 的优 势和 不足 之 处 , 此 基 础 上 对 分 在
提 出 了软 件 可 靠 性 多模 型 综 合 预 测研 究框 架 : 典 模 型 的 选择 、 个 经典 模 型 权 重 的确 定 、 经 单 多模 型 综合 、 合 模 型 的 综
B s d o i,r s a c a w r f l — d l o ot a l bl yp d ci n w sp p s d, h t o ss d o u t e : a e n t s e e r hf me o k o t mo e rs f r r i i t r it a r o e t a n i e f r a s h r mu i f wee a i e o o c t o f sg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技术通过将地质信息以三维方式呈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为直观、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手段,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地质建模技术主要依赖于二维图像和手工绘制,限制了地质模型的精确度和综合性。

随着计算机和地质软件的发展,基于地层模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逐渐兴起,大大提高了地质建模的精确度和可视化程度。

此外,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领域的进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得以更加全面地综合各类地质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地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内容1. 地质数据采集与处理三维地质建模的第一步是采集和处理地质数据。

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遥感数据等。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图像处理、数据重叠和校正等方法进行处理,以便得到高质量、高精度的地质数据,为后续的建模工作奠定基础。

2. 地质模型构建与验证构建一种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是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任务。

地质模型的构建包括选择合适的地质模型类型、建立地质模型的几何结构和属性参数等。

同时,为了验证地质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将已有的地质观测数据与建模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确保地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地质模型以三维形式展现出来,使地质学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质模型的可视化与分析可以通过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呈现、剖切分析、提取地质属性等方法来实现,为地质学家提供了更多的地质信息和洞察力。

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1. 矿产资源勘探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矿产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准确地判断矿藏的分布、规模和品位,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几种常见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综述及应用对比(精)

几种常见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综述及应用对比(精)

几种常见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综述及应用对比上海交通大学陈晓芳[摘要]软件可靠性测试是软件可靠性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满足软件可靠性要求、评价软件可靠性水平及验证软件产品是否达到可靠性要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探讨、研究了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概念,分析、对比了几种软件可靠性测试主要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软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测试软件测试方法引言软件可靠性工程是指为了满足软件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分析、测试等工作。

其中确定软件可靠性要求是软件可靠性工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软件可靠性测试是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测试阶段提高软件可靠性水平的有效途径。

各种测试方法、测试技术都能发现导致软件失效的软件中残存的缺陷,排除这些缺陷后,一般来讲一定会实现软件可靠性的增长,但是排除这些缺陷对可靠性的提高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

其中,软件可靠性测试能最有效地发现对可靠性影响大的缺陷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可靠性水平。

软件可靠性测试也是评估软件可靠性水平,验证软件产品是否达到软件可靠性要求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软件可靠性测试概念测试”一般是指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但是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对于不同的人员,测试的意义、目的及其采用的方法是有差别的。

在软件开发的测试阶段,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人员通过运行程序来发现程序中存在的缺陷、错误。

而在产品交付、验收阶段,测试主要用来验证软件产品是否达到用户的要求。

或者说,对于开发人员,测试是发现缺陷的一种途径、手段,而对于用户,测试则是验收产品的一种手段。

、软件测试方法软件测试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概念: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灰盒测试。

白盒测试(W h ite-box testing或glass-box testing是通过程序的源代码进行测试而不使用用户界面。

这种类型的测试需要从代码句法发现内部代码在算法,溢出,路径,条件等等中的缺点或者错误,进而加以修正。

黑盒测试(B lack-box testing是通过使用整个软件或某种软件功能来严格地测试而并没有通过检查程序的源代码或者很清楚地了解该软件或某种软件功能的源代码程序具体是怎样设计的。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 研究文献综述报告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  研究文献综述报告

学位论文研究文献综述报告(2011版)工程领域: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方向:液压机械装置可靠性研究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3-311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

本文从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和方法、结构体系可靠度、结构可靠度的Monte-Carlo模拟方法、结构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方面,分三部分对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分析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Abstract:Grea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ies and its applications since 1920s.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rying to revise structural design codes or specification based on reliability theory. In this article we can divide the theory in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structural system reliability, Monte-Carlo modeling in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a ultimate and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reliability. These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three part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structure reliability theory, and thus gets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iability theory in the mechanical field.Key word:structural reliability, reliability theory, development2 研究方向阅读文献的概述由于论文选题的方向为液压机械装置可靠性设计研究方向,所以文献检索主要针对机械产品可靠性方面,应用检索的主题词为:机械可靠性设计,机械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综述等,检索到各种有关机械可靠性文献数量大约18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可靠性模型综述可靠性是衡量所有软件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不可靠的软件会让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也会使开发人员名誉扫地。

IEEE 把软件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 在规定时间内, 软件不发生失效的概率。

该概率是软件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函数, 也是软件中存在故障的函数, 输入将确定是否会遇到所存在的故障。

软件可靠性模型,对于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起着核心作用,从而对软件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可以增加关于开发项目的效率,并对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工作基础,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因此,对于如今发展迅速的软件产业,在开发项目中应用一个好的软件可靠性模型作出必要的预测,花费极少的项目资源产生好的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软件失效过程1.1软件失效的定义及机理当软件发生失效时,说明该软件不可靠,发生的失效数越多,发生失效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该软件越不可靠。

软件失效的机理如下图所示:1)软件错误(Software error):指在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疏忽和错误,包括启动错、输入范围错、算法错和边界错等。

2)软件缺陷(Software defect):指代码中存在能引起软件故障的编码,软件缺陷是静态存在的,只要不修改程序就一直留在程序当中。

如不正确的功能需求,遗漏的性能需求等。

3)软件故障(Software fault):指软件在运行期间发生的一种不可接受的内部状态,是软件缺陷被激活后的动态表现形式。

4)软件失效(Software failure):指程序的运行偏离了需求,软件执行遇到软件中缺陷可能导致软件的失效。

如死机、错误的输出结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响应等。

从软件可靠性的定义可以知道,软件可靠性是用概率度量的,那么软件失效的发生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在使用一个程序时,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有时候相同的输入数据会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

因此,在实际运行软件时,何时遇到程序中的缺陷导致软件失效呈现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所有的软件失效都是由于软件中的故障引起的,而软件故障是一种人为的错误,是软件缺陷在不断的测试和使用后才表现出来的,如果这些故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便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软件失效。

而一个软件中存在的软件错误和缺陷总数是无法确定的,也不可能被完全排除掉,有时候排除掉一个故障甚至会引起更多的故障。

所以在软件开发周期中,软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学习改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尽量减少程序中的错误特别是重大错误的数量。

在测试阶段,测试人员应尽可能多的检测并排除掉软件中的故障,从而减少软件失效强度,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

1.2提高软件可靠性的途径软件中的故障会导致软件功能不能正常实现,降低了软件的可靠度。

软件故障一般是软件开发各阶段人为造成的,大概包括需求分析定义错误、设计错误、编码错误、测试错误和文档错误等。

因此要想获得高可靠性的软件,就要和软件中的故障做斗争。

有以下三种直接的方式来减少软件故障,提高软件可靠性:1)软件故障预防软件故障预防是指预防或者避免错误的发生或引入,从而减少故障检测和排除造成的花费。

加强软件开发员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对减少故障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在软件开发中可以利用下面几个故障预防技术: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和自动化故障预防等。

2)软件故障的检测和排除故障检测和故障排除是指从数量上和严重程度上减少软件中的故障。

这在软件测试中用得最多,测试人员要在限定的时间和费用内发现并排除掉尽可能多的故障,这是提高软件可靠性的主要途径。

故障检测和排除技术可以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静态方法是在不实际运行软件的条件下检测软件的故障并进行排除,包括软件人工审查技术,软件静态分析技术和软件可靠性分析技术。

动态方法主要是通过运行软件来观测软件的失效,从而消除故障。

动态测试技术主要包括:白盒测试技术,黑盒测试技术与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

3)软件故障的遏制软件故障遏制也称容错技术,是指在错误存在的情况下,不导致软件失效,并仍能完成系统功能的能力。

主要的软件容错技术主要包括恢复块技术和N 版本编程技术。

2 软件可靠性模型的概述软件可靠性工程使用的模型有两大类型:2.1可靠性结构模型靠性结构模型是指用于反映系统结构逻辑关系的数学方程。

借助这类模型,在掌握软件单元可靠性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对系统的可靠性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做出评价。

软件可靠性结构模型包括串联系统模型、并联系统模型,以及硬-软件复合系统模型等。

软件可靠性结构模型是软件系统可靠性分析的重要工具,既可以用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综合,也可用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分解。

2.2可靠性预计模型可靠性预计模型本质上是一些描述软件失效与软件错误的关系,描述软件失效与运行剖面的关系的数学方程。

借助这类模型,可以对软件的可靠性特征做出定量的预计或评估。

例如,可以预计开发过程中的可靠性增长,预计或评估软件在预定工作时间的可靠度,预计软件在任意时刻发生的失效数的平均值、软件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发生失效次数的平均值、软件在任意时刻的失效率、软件失效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和软件预期的交付时间等。

评估和预计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评估是指对软件现有的可靠性水平做出评价。

预计是指对软件未来的可靠性特征进行预计。

必须指出,在使用数学模型进行预计时,蕴含的假定是,事物发展规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对于短期预测这个假设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预测期的延长,其近似性减弱。

用可靠性模型进行预计时,为了得到较准确的结果,如果发现软件的失效规律有明显改变,应该对参数加以修正或重新收集失效数据,重新确定模型参数。

一般所说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均指软件可靠性预计模型。

本文中,软件可靠性模型均是指软件可靠性预计模型。

3 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特点(1)与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软件可靠性的应用与选用什么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软件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对于根据同一个规格说明书,不管你用什么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来编写软件,同一个软件可靠性模型应给出同样的估测结果。

(2)与具体用到的软件开发方法无关。

软件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的人为因素,从而使得对软件的质量难以进行预测。

为了保证预测的精度,不妨假设待估测的软件系统是用最坏的软件开发方法开发出来的。

(3)测试方法的选择问题。

实际上是无法通过彻底的测试来获得完全可靠的软件,所以不得不采用有限的测试,那么目标就是用最少的测试以求最大限度的软件可靠性。

可以用例如边界值测试法、分类测试法、路径测试法等方法来达到。

几乎所有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都假定测试环境就是将来软件的运行环境,这限制了高可靠性估计情况下的这些模型的可用性。

(4)改错过程。

实际上改正老的错误时往往会引人新的错误。

(5)模型要表述的内容。

模型应该指出测试的输入是否已足够地覆盖了输入域,测试的条件和数据是否已准确地模拟了操作系统、是否已足以查出那些类似的错误等。

软件可靠性模型假定测试的条件和数据与操作环境有着同样的分布,也就简捷地假设了上述要表述的内容。

(6)输入的分布问题。

可靠性估计紧密地依赖于模型假设的输入分布。

作为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输入是一个常数(比如说只用到一个输入),软件将或者出错或者成功的执行,于是就给出可靠性相应地为0 或为1。

(7)关于软件复杂性问题。

大多数现有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实际上,复杂的软件应该比简单的软件要求更多的测试。

(8)模型的验证问题。

常常由于缺乏实际可用的足够数据,使得对模型的验证无法进行,且在整个软件寿命周期内,软件几乎呈常数倍数地增加,导致可靠性也相应地变化,软件可靠性的验证工作也就更加复杂化。

(9)关于时间问题。

在软件可靠性量测与硬件可靠性量测综合起来对一定的系统环境进行考核时,将CPU 时间作为时间单位是必要的。

(10)考虑模型所要求的数据是否容易收集。

否则,由于数据问题,将会限制软件可靠性的应用范围。

4 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分类到目前为止,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研究已有40 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已发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有近百种,但由于对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分类方法。

但是为了研究这些模型,又需要作些必要的分类。

所以,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

总的来说,模型可以按照它们的假设、测试空间、软件结构、处理的方式方法等进行分类,或者根据模型本身的数学结构及使用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分类。

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随机分类法:根据随机过程的假设,如过程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马氏过程、泊松过程等进行分类。

●按软件出现的故障数进行分类:主要有错误计数模型和非计数模型,可数性或不可数(无穷)模型。

●按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类:主要有Bayes 方法或非Bayes 方法,最大似然估计或最小二乘法,另外还有线性模型等。

●按模型使用的时间方式分类:主要有日历时间和执行时间模型。

●按修复过程分类:主要指对软件系统修复过程的一类模型,如完全修复型和不完全修复型,完全排错型和不完全排错型。

按对软件的内部结构是否了解进行分类:可分为黑箱模型和白箱模型。

对它们的分类主要根据对软件的内部结构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它们的结构能加以利用的程度来区分。

根据Shanthikumar 的观点,与软件可靠性有关的模型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软件可靠性模型。

第二类是软件释放时间模型。

用于确定软件何时可以释放,交付用户使用。

软件可靠性是其考虑因素之一。

第三类是软件可用性模型。

用于确定软件处于正常状态的机会大小,模型不仅考虑软件可靠性,还要考虑软件维护性。

第四类是硬件/软件模型。

用于确定混合硬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行为。

软件可靠性模型通常遵循以下四条准则之一进行分类,目的在于系统、深刻的理解软件可靠性模型。

(1)建模对象建模对象指软件可靠性数据及软件其他有关信息,譬如与时间有关的信息(数据),与时间无关的信息(数据)等。

依据建模对象软件可靠性模型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2)模型建设可假定软件原有软件缺陷为一确定的有限值,也可假定它是服从Poisson 分布的随机变量,甚至假定它为无限量,这样可得到不同类型的模型。

(3)模型适用性适用于测试阶段的模型称为增长模型,适用于确认阶段的模型称为确认模型。

(4)数学方法采用概率方法的模型称为概率模型。

采用模糊方法的模型称为模糊模型。

另外还有Bayes 模型与非Bayes 模型等。

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我们采用综合模型的假设、测试环境以及数理统计的分类方法,将模型大致分为:随机过程类模型和非随机过程类模型。

具体分类如图:5 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建模过程为了满足软件可靠性指标要求,需要对软件进行测试-可靠性分析- 再测试- 再分析-修改的循环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