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纳兰性德和李清照都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虽然两人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两人的此风都是属于伤感、哀愁的.风格。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的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浣溪沙》①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一剪梅》①宋李清照②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

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答:《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2.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

(4 分)答:“当时只道是寻常。

”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

“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 ,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巩固练习_李清照《一剪梅》析读-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巩固练习_李清照《一剪梅》析读-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课内阅读鉴赏阅读李清照《一剪梅》,完成1-3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经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过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制。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做分析。

课外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精选十二篇

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精选十二篇

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精选十二篇篇1: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练习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身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一剪梅参考答案】1.A2.C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一剪梅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 李清照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 李清照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

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

(),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形见绌截然不同嗔怒执着B.黯然失色截然不同诟病执拗C.黯然失色大相径庭嗔怒执拗D.相形见绌大相径庭诟病执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奠定的B.奠定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C.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D.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一剪梅杨佥判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①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③,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注①《柘枝》:一种舞曲。

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宫乐有《柘枝》队。

②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

③朱娥:美女。

(1)从全词来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4分)(2)“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两问其实在词中可以找到答案,请就词的内容具体回答这两个问题。

(4分)参考答案⑴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词的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军民死守抗敌,伤亡惨重,给养难继(1分),下片写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仍鱼肉百姓,醉生梦死,与将士们浴血沙场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词人关心百姓、体恤民生的情怀(1分)或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人民的和平生活被破坏(1分),下片写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的死活,不考虑国家的安危,仍过着歌舞升平的腐败生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现了词人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和大胆揭露奸佞权贵的大无畏精神(1分)。

(如果说该词突出地运用了借代手法,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⑵军事:襄樊被围长达四年,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得不到援助,亡国之危险就在眼前。

民事:长期的战事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弹尽粮绝。

而这一切,都源于统治者丑态多多,罪恶多多,是他们将国事民事糟蹋得不像样子。

(军事、民事3分,根源1分)赏析:杨佥判,其真实名字不详。

佥判是一个幕职官。

1268年9月,蒙古大军南侵,包围襄樊,围城达四年多。

守城军民顽强抵抗,但内外交围,竟达到以孩肉为食,以人骨为薪的地步。

但临安城里仍是过着酒醉神迷、歌舞升平的生活。

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直把杭州做汴州。

”贾似道权奸当路,卖国求荣,杨佥判闻之深为不满,拍案而起,作《一剪梅》一首,痛斥贾似道一流的无耻行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一剪梅》理解性默写1.《一剪梅》中,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可动的语句是:,。

2.《一剪梅》中,作者由己及彼、体现两人心心相印的句子是:,。

3.《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句子是:,,。

4.《一剪梅》中,引用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是:,,。

5.《一剪梅》中,“”句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句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合。

6.《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语句是:,,。

7.《一剪梅》中,“,”两句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8.《一剪梅》中,不仅点明时令,也渲染了环境氛围,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到衬托作用的语句是:。

9.《一剪梅》中,“,”两句写自己的相思闲愁,由自己推想到对方,说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10.《一剪梅》中,借大雁这个意象来表现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的语句是:,,。

11.《一剪梅》中,词人用极其平常的词语表达了感情的不可遏制,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万般愁绪的语句是:,。

12.《一剪梅》中,“”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写景,又兼比兴。

13.《一剪梅》中,“”句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情怀。

14.《一剪梅》中,“,”两句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可心事却萦绕于词人心上。

《一剪梅》默写答案1.《一剪梅》中,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可动的语句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一剪梅》中,作者由己及彼、体现两人心心相印的句子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句子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一剪梅》中,引用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句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合。

6.《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语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题答案

《一剪梅》阅读题答案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14.(8分)(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评分标准: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2分。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
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景情分析2分,效果2分。

温庭筠《菩萨蛮》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题材,都描写了一个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分)2.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4分)【参考答案】:暂无参考对比赏析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

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

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

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

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

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

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

“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

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

《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剪梅》阅读练习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

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2.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与《李清照词两首》中哪一首所表现的情感接近,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作者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篇一」关于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阅读答案翻译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阅读答案翻译,这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风格为婉约叙事类。

原文: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字词解释:①《浣溪沙》:词牌名。

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②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③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④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⑤笺:纸,指信笺、诗笺。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

⑥月移花影:唐代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翻译: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

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阅读答案:试题: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答案:1.“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汉末]《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以下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

B.“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妙、爱情和高洁,“芙蓉”“红藕”均指荷花。

C.《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

D.《涉》诗的“悲伤”一贯伴老,李词的“悲伤”无法清除,都极写悲伤之多。

15.两首诗词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4.C“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错误,“花自飘落水自流”⑤均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抒发情感。

是说“落花独自地飘落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它既是写景,又兼比兴。

“花自飘落”,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落水自流”,正是表达她和丈夫真挚爱情的详细表现。

15.①均有径直抒情。

《涉》诗“悲伤以终老”,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径直抒发相思之情。

②均借景抒情。

《涉》诗借芙蓉、兰泽等意象抒情,李词借红藕玉簟等抒情。

③均借想象〔虚写〕抒情。

《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拟想雁归情景。

④借对写抒情。

《涉》诗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彼此的相思;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情感能力。

诗词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如果是整首诗词,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如果是句子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和句子中重要词语进行分析作答。

答题时,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话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邹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邹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才下”、“却上”形象说明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所以,这两个词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鉴赏.doc》《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ijianmei/16412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及鉴赏》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答案与翻译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

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

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

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

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

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

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

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

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李清照《一剪梅》析读练习题

李清照《一剪梅》析读练习题

导语:下面是李清照《一剪梅》析读练习题,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和关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水平。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9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经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过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制。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做分析。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