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hael S. Roth:(born April 8, 1957)[1] is an academic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Roth has described his scholarly interests as centered on “how people make sense of the past.”[
本文系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思想史学家Michael S. Roth在维思里安大学人文中心成立50周年庆典的演讲词中文版。
长期以来,人文学科的非职业性(antivocational)特点既让人引以为傲又令人局促不安。事实证明:人文学科教育能够培养一个人阅读、写作、思考和阐释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我们的经济体系和文化传统中备受推崇,而该学科却一直被公认是无用的,这简直莫名其妙。当然,断断续续的特定技能训练可能会使你从容应对人生中最糟糕的工作(也可能是你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但是人文学科却能教会人们正确使用理智和情感两大要素,并将使你在数十年富有创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大受裨益。然而,我们确实也通过人文学科教给了人们一系列技能或一种态度,这些技能或态度与其说是缘于人文学科所固有的自由的非职业性的观念,倒不如说是因为我们非实用性(antipractical)的盛名。这就是人们在批判性思维的招牌下惯用的技能。
批判性思维不是诋毁他人陈述
1940年代,作为一种解释模式和指导人们信念与行动的评价体系,批判性思维首次获得它现有的重要地位。1962年当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H. Ennis)在《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一文后,该术语在教育界突然大为流行。恩尼斯对我们如何教会人们“对陈述作出正确的评价”很感兴趣,他从12个方面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恩尼斯和紧随其后的无数教育理论家们为批判性思维大唱赞歌。现在有一个批判性思维基金会(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和咨询产业来帮助老师、学生和你自身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一般方法就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因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实际上最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批判。因为对于今天的很多学生来说,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如能够证明黑格尔对叙事的界定把非欧洲人排除在外,或者芭特勒(Butler)关于脆弱性的立场和她关于表演性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或者一位享有终身职位的教授没能解释清楚自己为何能享有“特权”——这些是人们已陷于诡辩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学术圈的预兆。但是这种参与完全是消极的,不仅完全无法令人满意,而且根本上是适得其反的。
这种揭露错误或简单地表现自己胜人一筹的智力技能,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我们应该提防不要教出一群自鸣得意的“揭盖子人士”,或者,用当前大学校园里十分流行的术语来说,教出一群喜欢“发难”的学生。在过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批评教科书、机构或人们没能完成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而我们可能正在剥夺他们从学习中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能力。在人文学科的文化中,聪明常常意味着成为一个爱批判的真相揭露者,我们的
学生可能会变得过于擅长证明某些事情为何毫无意义。那种技能可能会消弭他们发现或构建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书本和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一旦走出大学,我们的学生继续通过展现超凡的批判威力来大展宏图,就像在学校时,他们曾通过这种技能获得嘉奖。他们为缺乏宽容的文化风气吹风点火,这种风气绝不容忍人们对意义的寻找或构建,知识分子和文化评论家们以能够证明别人如何的不可信为乐事。
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观点
我认为这并非是当代人的独创。18世纪时,有人抱怨启蒙文化只肯定怀疑论,只满足于怀疑一切。然而,我们当代人使这一趋势发展到了不可知论甚至是多疑癖的地步。我们连承认自己缺乏信念的勇气都没有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觉得挑战某种设想或信念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想反驳某种观点,就要坚信自己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善于接受,乐于学习,就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接受某种观点,尽管这种观点可能很快就会被解构(或只是被嘲弄)。
我们在训练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时,可能会给他们讲诸多道理以使他们保持谨慎——这可以被学生们当成不去学习的理由。拒绝接受任何不同意见的风气似乎已影响到我们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从政界到报界,从筒仓式的(siloed)学术项目(不管如何具有跨学科性)到唇枪舌剑的公众知识分子。然而,作为人文学科教师,我们必须设法让学生们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情感冲击和认知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最初可能会惹怒他们,或者只是让他们觉得这一切与自己毫不相干。没有移情的能力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枯燥乏味的。
人文学科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他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拒绝或忽视的材料。这种材料将经常会给学生们带来惊喜,有时也会扰乱他们的心绪。学生们似乎已经认识到,教学评估委员会会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我不喜欢这位教授或这个材料”的批评意见。这种抱怨非常有害,因为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不喜欢本来就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创造一种人本主义文化,如同重视批判能力一样,重视从未知的和不喜欢的材料中学习的愿望,对于我们的学术和市民生活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用文化和社会的标准来完善批判性评论
但是,除了完善批判性思维,学会换位思考之外,当代的人文学科应该走得更远。我们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模式以便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融入到承载某种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如何被立为正统并得以留存下来,用文化的和社会的标准来完善我们激烈的批判性评论:当代人文学科的思考方式常常善于证明那些被人们声称要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其实只是被强加于某些更易受到伤害的特定群体。它们也善于把各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