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wor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e2521f8762caaedc33d401.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orG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cc3712bcd126fff7050b76.png)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者:陈沚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8ad6670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0.png)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对于读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fb717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6.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12岁那年。
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1030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6.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那天,我正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书,书页泛黄,边角都卷了起来。
书名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
我翻到那一页,看着那熟悉的文字,心里却泛起了涟漪。
村里的老王头走过来,看见我手里的书,笑道:“哟,这不是那篇课文吗?你这年纪,还看这个?”我抬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是啊,老王头,你还记得这篇课文吗?”老王头蹲下来,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吐出一团烟雾:“记得,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我们读书,老师天天念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我们那时候哪懂什么中华不中华的,只知道读书能吃饱饭。
”我合上书,看着老王头:“那你现在觉得呢?读书是为了什么?”老王头笑了笑,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现在啊,读书是为了不被人骗。
你看,村里那些大学生,哪个不是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可我们这些老骨头,除了种地,还能干啥?”我点点头,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老王头的话,让我想起了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往城里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村里的学校,老师都快比学生多了。
正说着,村里的李嫂子也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一篮子菜。
她看见我们,笑着说:“你们俩在这儿聊啥呢?”老王头指了指我手里的书:“聊读书呢。
李嫂子,你说,读书有啥用?”李嫂子放下篮子,擦了擦手:“读书啊,有用。
你看我家那小子,读了大学,现在在城里工作,每个月都寄钱回来。
可我有时候想,他要是留在村里,是不是也能过得挺好?”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有些沉重。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还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是为了改变命运,还是为了逃避现实?正想着,村里的张大爷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锄头。
他看见我们,笑着说:“你们在这儿聊啥呢?”老王头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张大爷听完,笑了笑:“读书啊,是为了明白道理。
你看,村里那些不读书的,天天就知道喝酒打牌,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可读书的人,心里有数,知道该干啥,不该干啥。
”我听着他们的话,心里渐渐明白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e77ac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8.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12岁那年。
XXX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XXX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XXX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XXX进了XXX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XXX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XXX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XXX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第1页群人,正大声喧嚷着什么。
他们仓卒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破烂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自得洋洋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晓得,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生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本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XXX才真正体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砚们常常看到XXX一小我在沉思,谁也不晓得他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XXX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XXX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砚们积极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XXX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227d7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0.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周恩来同志在少年时代立下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十二岁那年,因家里贫穷,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从此便开始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程。
刚到沈阳,周恩来进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学校里有一块很大的校牌,上面写着“校训”两个大字,校训的内容是:“读书求学,振兴中华。
”这个校训深深印在了周恩来的心里。
他常常站在校牌前,凝视着那几个大字,思考着其中的含义。
他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程,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
有一次,周恩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请问老师,‘读书求学,振兴中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回答道:“这是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程,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
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学业上的进步,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大事。
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学生。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
他的同学们都对他十分敬仰,称他为“我们的领袖”。
在周恩来的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始终坚信,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周恩来同志在求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信念的理解。
他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激发思考、培养独立人格、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
他开始更加注重在阅读中寻找真理,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社会问题。
周恩来同志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分享读书心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6013de5a8102d276a22ff1.png)
【篇一】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二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原文新學年開始了,修身課上,瀋陽東關模範學校的魏校長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你們為什麼而讀書?”“為家父而讀書。
””為明理而讀書。
””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有人乾脆這樣回答。
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裏,若有所思。
魏校長注意到了,他打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點名讓那位同學回答。
那位同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聽了,高興地連聲讚歎:“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此生!”這位同學是誰呢?他就是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
周恩來出生於1898年。
十二歲那年,他離開家鄉江蘇淮安,隨回家探親的伯父來到了東北瀋陽。
一到瀋陽,伯父就告訴他,瀋陽有些地方是外國人的租界,不要隨便去玩,有事也要繞著走,免得惹出麻煩沒有地方說理。
少年周恩來疑惑不解,問道:“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麼不能去呢?”“中華不振哪!”伯父歎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十二歲的周恩來當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話,但是“中華不振”四個字和伯父沉鬱的表情卻讓他難以忘懷。
一個星期天,周恩來背著伯父約了一個同學進了租界。
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上熱鬧非凡,往來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
他們湊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女人正在哭訴著什麼。
一問才知道,這個女人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訓斥她。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外國人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大家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女人。
此時的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這四個字的心沉重分量。
怎麼把祖國和人民從苦難和屈辱中拯救出來呢?這個問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072f0767ec102de2bd8988.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12岁那年。
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efce58e6c175f0e7dd13715.png)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文]14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小时候曾经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有一天,魏校长来到教室和同学们见面,问大家:“请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来读书呢?”同学们望着魏校长那期待的目光,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一位同学说:“为了家父而读书。
”老校长听后笑了笑,没有回答。
又一位同学说:“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老校长还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他环顾四周,看到一位浓眉大眼的小同学正在若有所思,就走过去,亲切地说:“小同学,你也来说说。
”那位小同学站起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话音刚落,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其他同学都投去钦佩的目光。
“你叫什么名字?”老校长连忙问道。
“周恩来。
”小同学轻轻地回答。
很快,“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陈沚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
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
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
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
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
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同学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
(1―6自然段,9--16自然段)
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
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能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课前写第一课时的板书设计)
2、这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
(预测:1、生---“中华不振”。
2、答不出来 )
3、随机理解“中华不振”
4、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 周恩来理解吗?
二、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
(1―6自然段)
1、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
2、男女分解色度对话。
齐读第6自然段。
3、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感受到的?
(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问,爱动脑。
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
)
5、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把周恩来所看到的画一画,再读一读。
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三、深入7---8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1、学生默读找句子。
2、汇报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或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哪句就品析哪句)
重点品析: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接到两帮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抓“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悟中华不振。
) 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
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指名)
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
B、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抓“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扬扬” 感悟中华不振。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小结:因为中华落后,百姓生活潦倒,处处受欺辱,就连中国巡警也丧失了基本的良心。
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
C、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
(抓:
不但不解。
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感受中华不振。
)
小结: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预测:气愤,愤怒)
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
(3)学生感情读句子。
给予评价。
3、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生读句子,感悟中华不振。
4、课件出示句子,对比写法,进一步体会中国人的无奈和懦弱,感悟中华不振。
(1)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
对比写法,感悟写法的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人的无奈和懦弱,感悟中华不振。
)
5、假如你当时在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指名)
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一幕,像这样不公正事在租界地经常发生,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听:
6、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中华不振。
资料:(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
(课件)
(二)出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历史资料及图片。
7、听到这,你想说什么?(预测:非常气愤,生气)
8、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第8自然段。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我国的贫穷落后,政府的无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积淀自己的思绪,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深层含义。
)
过渡:看,这就是租借,没有公道的租界。
周恩来亲眼目睹租界的一切,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板书:体会中华不振)
四、学9----1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文。
3、学生汇报。
4、激情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决心。
小结: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
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
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
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为什么而学习?
五、出示课件的拓展练习,学生口头汇报填写练习。
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而学习?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下课。
1、综合性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外延伸设计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环节,体现了自主性,起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
)
2、推荐课外书:《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见妇女受欺侮体会中华不振爱国忧民
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