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时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 课程标准解读:
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
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 教学目标:
1、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分布地区,识记并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 教学方式、教学资源:
探究式(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
5. 教学过程:。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教案
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1)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北民大附中地理组曹烨课程标准:以某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样地区应作为学习地区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地区为实例,由认识该地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下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举措睁开学习;人地矛盾是因为环境自己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分讨取造成的,在不一样地域的表现不一样,如:表此刻黄土高原地域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地地域则是沙漠化问题等;教课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事例引述问题,经过剖析产生原由、对地区发展的危害及治理举措,显现剖析地区环境问题的方法;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经常与该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亲密有关。
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丛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定联系。
所以,不可以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叙述,而要帮助学生经过剖析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进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学情剖析(1)已贮备的知识及优势:必修1和必修2中介绍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和可连续发展理论;经过对必修3第一章的学习,对地区的观点和实现地区可连续发展思路有了必定的认识。
优势在于我校学生来自于宁夏各个市县,对其当地地理环境有亲身领会,特别是宁南地域学生对当地的环境问题感同身受,能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
(2)可能存在的问题:初中地理基础不一,部分地域在初中时其实不重视地理学习,使有些同学辨别地图的能力较弱,读图剖析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忱很高,可是发散思想不足,剖析问题能力有待提升。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原由和治理举措;过程与方法:经过让学生剖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及治理举措,培育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剖析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连续发展的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连续发展观;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河道淤积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实施,公众参与。
5. 水土流失的常用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水土流失治理和措施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资料:收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治理方法。
4. 案例分析: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讲解: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和案例,思考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高中地理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_鲁教版_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陕北民歌》片断幻灯片显示歌词(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此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理景观,原因——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幻灯片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考点搜索】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重要图释图3.6 “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学习策略】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讨论法:讨论时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综合。
例如把历史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易及历史战争等知识运用到讨论中,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
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1、自然因素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教案: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内容:
1. 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教学步骤:
步骤1: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步骤2: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成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步骤3:探究水土流失的危害
让学生自主学习水土流失的危害,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果进行展示。
步骤4: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步骤5:分组小研究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水土流失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步骤6:小组展示和讨论
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讨论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步骤7:总结和回顾
教师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强调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和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步骤8:课堂作业
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的综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2. 学生的课堂作业和综述。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3.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
6.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关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地区的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总结:对本节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危害、措施及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治理措施的实际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情感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搜集并整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法规、成功案例等相关资料,制作成一份PPT,用于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不少于10页。
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如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1000字。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调查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数据分析:教授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2.阐述水土流失的危害:详细介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1.1 水土流失的定义1.2 水土流失的类型1.3 水土流失的原因1.4 水土流失的影响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2.1 治理目标2.2 治理原则2.3 治理方法2.4 治理步骤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3.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3.2 适宜植被的选择3.3 植被的种植技术3.4 植被的保护与管理第四章:土地利用与规划4.1 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4.2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4.3 土地利用规划的步骤4.4 土地利用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水土保持工程措施5.1 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5.2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5.3 常见水土保持工程类型5.4 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益评估第六章:农业耕作技术改革6.1 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问题6.2 改良耕作技术的意义6.3 推广科学的耕作技术6.4 案例分享:成功应用农业耕作技术改革的实例第七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7.1 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7.2 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与实施7.3 退耕还林还草的技术要点7.4 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评估与案例第八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政策8.1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8.2 水土保持政策的重要性8.3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8.4 案例分析: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运用与成效第九章:公众参与和水土保持教育9.1 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意义9.2 提高公众水土保持意识的途径9.3 水土保持教育的实施方法9.4 案例分享:成功推动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实例第十章:监测与评估10.1 水土流失监测的重要性10.2 水土流失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0.3 水土流失评估指标与体系10.4 案例分析: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估的应用实例第十一章: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11.1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原理11.2 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11.3 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实践第十二章:城市水土流失治理12.1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12.2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策略12.3 城市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管理12.4 案例分享: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第十三章: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13.1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13.2 水土保持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3.3 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的协同策略13.4 案例分析: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实践第十四章:案例研究:全球水土流失治理实践14.1 选取案例的国家与地区14.2 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14.3 案例分析:成功与挑战并存的经验14.4 案例总结与启示第十五章: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趋势与挑战15.1 全球化背景下的水土流失治理15.2 科技创新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15.3 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15.4 面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水土流失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2.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3.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技术和管理;4.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原则和步骤;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设计和施工;6. 农业耕作技术改革的意义和技术要点;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政策和实施;8.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执行和监督;9. 公众参与和水土保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0. 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估的技术和应用。
地理必修三中图版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程标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究学习 ,了解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并分析其危害。
同时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掌握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类探究学习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各种形式的资料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自主总结得出结论;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 ,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仅可以导致环境破坏 ,同时,也威胁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开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合理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什么是可持续开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开展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开展?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的开展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开展 ,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开展是区域可持续开展的根底。
•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 ,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不合理开发〕。
环境污染的问题: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必须因地制宜。
•本节课我们就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行探讨。
•课件播放微课视频前一局部。
看看水土流失区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水土流失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
(课题2)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背景介绍)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地理ⅲ鲁教版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
地理ⅲ鲁教版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淤地坝【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生:略。
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投影:黄土高原〕〔新授〕〔板书〕【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时】2时【教学过程】(第1时)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
(题2)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背景介绍)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设计者:王明琳课程标准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忆复习: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生:发言——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生:发言(水土流失)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
高二地理中图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3)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案例。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这个生态问题。
并能把本节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区域。
会分析生态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高一时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实是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学习时间久远,学生的一些知识遗忘,给本节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
另水土流失中,工程措施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在教学上要思考如何降低这个难度,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整节课的出发点还是要学生去动手,动脑,动笔,动嘴。
尽量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程度。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初步掌握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教法、学法】画图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一歌】《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导入】黄河入海图片,提问:黄河水和海水的界线为什么明显?【板书】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欣赏《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歌曲。
感受黄土高原景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一首陕北民歌,创设情境。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好的开始。
探究概念【过渡】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水土流失?【师生讨论】水把土冲走了观察下图,找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思考】如何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
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土流失。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总1-12节第一节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教学构思】本节内容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
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景观图片、文字资料,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讲授方法:读图指导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分析法【教学准备】课前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流水地貌,分析流水作用的强弱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有直观了解,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指图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泾河、渭河的位置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泾渭分明”的原因——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很大,而渭河流经渭河平原含沙量小,两条河汇合处颜色非常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区域认知:了解区域水土流失的概念;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学会使用材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综合思维:根据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重点) 使用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思维。
人地协调观: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难点) 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其的反馈,自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点。
家国情怀:了解家乡的发展过程、特色地域文化,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
二、教学过程:
(一).必备知识感知(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①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①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特别提醒]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措施类型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特别提醒] 提升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而植被的破坏与当地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升人口素质,使当地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合,并通过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减少人口增长对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地利用的压力。
(二).地理实践力小组合作探究(重难问题解惑,学科素养形成)
〖探究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材料一自2018年7月3日起,黄河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实行调水调沙,是小浪底最壮观的时刻,黄白交织的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掀起排排巨浪。
(见下图)
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跳水调水调沙
材料二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提示: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等省区绝大部分或一部分。
问题2 (综合思维)小浪底泄洪,黄白交织水流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小浪底水库接纳黄河中游来水,泥沙含量大。
问题3 (人地协调)小浪底为什么实行调水调沙?
提示:①为雨季蓄洪腾空库容;②利用人造洪峰冲淤,降低库底和下游河床高度,利于防洪。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一般思路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具体分析如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其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也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探究点2〗水土流失的治理
材料一 下表是黄河入海口利津水文站1950年到2009年水文资料统计图。
黄河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统计表
时段
入海水量/亿m 3
汛期 非汛期 全年汛期入海
水量占全年的比例/%入海沙量/亿汛期 非汛期 全年
汛期入海
沙量占全年的比例/%
1950-1959 298.64 181.82 480.46 62.16 11.522 1.848 13.370 86.18 1960-1969 291.47 209.68 501.15 58.16 8.661 2.188 10.869 29.87 1970-1979 187.33 123.85 311.18 60.20 7.571 1.407 8.978 84.32 1980-1989 189.69 96.25 285.94 66.34 5.777 0.618 6.395 90.34 1990-1999 86.03 54.64 140.67 61.16 3.370 0.533 3.903 86.34 2000-2009
71.59
69.25
140.84 50.83 0.935 0.435
1.370
68.24
色革命圣地延安这些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正在被满眼的绿色颠覆。
从“兄妹开荒”到“兄妹造林”,革命圣地延安正在转变生产方式,全民动员在黄土高原上打造绿色新城推动绿色产业。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主要来源于哪个地区?
提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问题2 (人地协调)黄河利津站入海泥沙有什么变化趋势?试分析原因。
提示: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二,列举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提示: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③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间作、轮作等。
[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措施功能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
引水灌溉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
利用水土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
施深耕改土、粮草间作、选育良种、地膜
覆盖、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升肥力、充分利用
光热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对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三).综合思维建模,应用水平提升。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课堂小结:
(四).当堂达标。
(基础知识考查,关键水平培养)
题组1 水土流失的原因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1.C 2.A [江西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作用强。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水蚀作用);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加剧了土壤侵蚀。
]
题组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③②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3.D 4.B [第3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黄土高原的成因及产生的危害可分析回答。
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影响内河航运。
] 题组3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有的共同问题主要是( )
A.土地的沙漠化B.水资源缺乏
C.水土流失严重D.沙尘暴盛行
6.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中,生态环境效益最好的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营造速生薪炭林
C.实行炉灶革新技术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5.C 6.B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左图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右图区域位于江南丘陵,都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两地因地形、土壤、降水,人类开发破坏植被等原因,存有的共同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
第6题,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所能做的就是保护植被,提升植被覆盖率,因为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中,生态效益最好的是营造速生薪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