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1)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1)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典案一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时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能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解直角三角形.数学思考结合实际问题,弄清仰角、俯角的概念,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获得解决物体的高、宽等一些测量经验.问题解决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并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教学重点利用俯角、仰角计算物体的高和宽等.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1.两锐角的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2.(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 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28-2-37,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 k m, π取3.142,结果取整数)?图28-2-37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求解,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解决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画出示意图.分析问题:从组合体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点,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28-2-38,本例可以抽象为以地球中心为圆心、地球半径为半径的⊙O的有关问题:其中点F是组合体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组合体中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PQ︵的长就是地球表面上P,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PQ︵的长需先求出∠POQ(即α)的度数.2.仰角、俯角的应用:例题: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仰角与俯角: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如图28-2-38,仰角α=30°,俯角β=60°. 图28-2-38在Rt△ABD中,α=30°,AD=120,所以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的长度.设置的实际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而又高于现实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更有兴趣学习,又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应用举例】例1如图28-2-39,小明想测量河对岸的一幢高楼AB的高度,在河边C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是60°,在距C处60米的E处有幢楼房,小明从该楼房距离地面20米的D处测得高楼顶端A的仰角是30°(点B,C,E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均与地面BE垂直),求楼AB的高度. 图28-2-39分析:过点D作DF⊥AB于点F.设AB的高度为x米,则AF=(x-20)米.在Rt△ABC和Rt△ADF中分别求出BC和DF的长度,然后根据CE=BE-BC,代入数值求出x的值.例1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提升】例2如图28-2-40,为了测量顶部不能达到的建筑物AB的高度,现在地平面上取一点C,用测量仪测得点A的仰角为45°,再向前进20米取一点D,使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此时测得点A的仰角为30°.已知测量仪的高为1.5米,求建筑物AB的高度. 图28-2-40(10 3+11.5)米例2主要是通过两次解直角三角形建立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出相应的线段,从而解决求建筑物高的问题.【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1)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2)比较熟练地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1)通过学习懂得仰角、俯角的意义,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在研究有关仰角、俯角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3.数学思考通过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4.情感态度(1)在研究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学习重难点】1.重点:(1)能够灵活应用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2)能将某些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1)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2)灵活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及仰角、俯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延伸【知识梳理】1.解直角三角形是指:__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__.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课内探究一、课堂探究1(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如图28-2-44,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AB,在离旗杆33米的C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α=30°,求旗杆AB的高(精确到0.1米).图28-2-44二、课堂探究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例1如图28-2-45,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图28-2-45 图28-2-46例2如图28-2-46, 在上海的黄浦江东岸,矗立着亚洲第一的电视塔“东方明珠”,某校学生在黄浦江西岸B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45°,后退340 m到点A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30°.设塔底C与A,B在同一直线上,试求该塔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三、反馈训练1.从1.5 m高的测量仪上,测得某建筑物顶端的仰角为30°,测量仪距建筑物60 m,则该建筑物的高大约为( B )A.34.65 m B.36.14 m C.28.28 m D.29.78 m2.如图28-2-47,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a=30°.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 m时的高度)为42 .64 m,当时水位为+2 .14 m,求观察所A 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________(精确到1 m).图28-2-473.在山顶上D处有一铁塔,在塔顶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α=60°,在塔底D 测得点A的俯角β=45°.已知塔高BD=30米,求山高CD(结果保留根号).图28-2-48课后提升如图28-2-49,测量楼房AC的楼顶上的电视天线AE的高度,在地面上一点B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为30°,前进15米到点D,测得天线顶端E的仰角为60°.已知楼高AC 为15米,求天线AE的高度.图28-2-49。

第1课时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本课时是在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究仰、俯角问题,常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通过作垂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同时将这一过程与运用方程、函数、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情景导入】小明班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一天,他站在教室的窗台前看操场上的旗杆,心想:站在二楼上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测得旗杆的高吗?他望着旗杆顶端和旗杆底部,可以测得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是,这两个角怎样命名区别呢?如图,∠CAD,∠BAD在测量中各叫什么角呢?【说明与建议】说明: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建议: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观察物体,另一个学生根据他观察的视线画出示意图,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出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命题角度1 利用仰角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确定已知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1.(达州中考)小明为测量校园里一棵大树AB的高度,在树底部B所在的水平面内,将测角仪CD竖直放在与B相距8 m的位置,在D处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52°.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 m,则大树AB的高度约为11m.(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sin52°≈0.79,cos52°≈0.62,tan52°≈1.28)命题角度2 利用俯角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意和俯角的位置,构建直角三角形,设出相应的线段,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构建一次方程,解方程并回答相应的问题.2.(广西中考)如图,从楼顶A处看楼下荷塘C处的俯角为45°,看楼下荷塘D处的俯角为60°,已知楼高AB为30米,则荷塘的宽CD为(30-103)米(结果保留根号).命题角度3 综合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仰角和俯角添加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3.(阜新中考)如图,甲楼高21 m,由甲楼顶看乙楼顶的仰角是45°,看乙楼底的俯角是30°,则乙楼高度约为57m(结果精确到1 m,3≈1.7).三角学的历史早期三角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依附于天文学,是天文观测结果推算的一种方法,因而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球面三角学.古希腊、印度、阿拉伯数学中都有三角学的内容,可大都是天文观测的副产品.例如,古希腊门纳劳斯(Menelaus of Alexandria,公元100年左右)著《球面学》,提出了三角学的基础问题和基本概念,特别是提出了球面三角学的门纳劳斯定理;50年后,另一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著《天文学大成》,初步发展了三角学.而在公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也表述出古代印度的三角学思想;其后的瓦拉哈米希拉(Varahamihira,约505―587) 最早引入正弦概念,并给出最早的正弦表;公元10世纪的一此阿拉伯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三角学.当然,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天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直到纳西尔丁(Nasīral-Dīn al-Tūsī,1201—1274)的《横截线原理书》才开始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成为纯粹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而在欧洲,最早将三角学从天文学独立出来的数学家是德国人雷格蒙塔努斯(Regiomontanus,1436-1476).雷格蒙塔努斯的主要著作是1464年完成的《论各种三角形》.这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全书共5卷,前2卷论述平面三角学,后3卷讨论球面三角学,是欧洲传播三角学的源泉.雷格蒙塔努斯还较早地制成了一些三角函数表.雷格蒙塔努斯的工作为三角学在平面和球面几何中的应用建立了牢固的基础.他去世以后,其著作手稿在学者中广为传阅,并最终出版,对16世纪的数学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对哥白尼等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题28.2.2 第1课时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素养目标1.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2.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能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解直角三角形.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并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教学重点1.能够灵活应用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2.能将某些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灵活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及仰角、俯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教师提问:1.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两锐角之间的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学生回答:(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或其锐角三角函数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P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 π取3.142,结果取整数)?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求解,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解决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画出示意图.分析问题:从组合体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的最远点,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本例可以抽象为以地球中心为圆心、地球半径为半径的⊙O的有关问题,其中点F是组合体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组合体中观测地球时能直接看到的最远点,PQ︵的长就是地球表面上P,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PQ︵的长需先求出∠POQ(即α)的度数.2.仰角、俯角的应用:例题: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复习题中涉及的仰角、俯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仰角与俯角: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设置的实际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而又高于现实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更有兴趣学习,又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仰角α=30°,俯角β=60°.在Rt△ABD中,α=30°,AD=120 m,所以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的长度.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从一艘船上测得海岸上高为42米的灯塔顶部的仰角为30°时,船离灯塔的水平距离是(A)A.423米 B.143米 C.21米 D.42米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分析已知角的对边求邻边,可以利用正切函数来解决.例2如图,小明同学在民族广场A处放风筝,风筝位于B处,风筝线AB长为100 m,从A处看风筝的仰角为30°,小明的父母从C处看风筝的仰角为50°.(1)风筝离地面多少米?(2)A,C两处相距多少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sin30°=0.5,cos30°≈0.866 0,tan30°≈0.577 4,sin50°≈0.776 0,cos50°≈0.642 8,tan50°≈1.191 8)解:提示:过点B作BD⊥AC于点D.(1)风筝离地面50 m.(2)A,C两处相距约128.6 m.师生活动:学生先做,教师再进行讲解,重点总结并归纳构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作法.【变式训练】1.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火星探测之旅.运载火箭从地面O处发射,当火箭到达点A时,地面D处的雷达站测得AD=4 000米,仰角为30°.3秒后,火箭直线上升到达点B处,此时地面C处的雷达站测得B处的仰角为45°.O,C,D在同一直线上,已知C,D两处相距460米,求火箭从A到B处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3≈1.732,1.例1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例2的解决需要通过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3.变式训练的设置主要用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灵活性.2≈1.414)解:由题意,得AD =4 000米,∠ADO =30°,CD =460米,∠BCO =45°, 在Rt △AOD 中,∵AD =4 000米,∠ADO =30°,∴OA =12AD =2 000(米),OD =AD ·cos30°=32AD =2 0003(米).在Rt △BOC 中,∠BCO =45°,∴OB =OC =OD -CD =(2 0003-460)米.∴AB =OB -OA =2 0003-460-2 000≈1 004(米). ∴1 004÷3≈335(米/秒).答:火箭从A 到B 处的平均速度约为335米/秒.2.如图,为了测得某建筑物的高度AB ,在C 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F ,测得该建筑物顶端A 的仰角为45°,再向建筑物方向前进40米,又测得该建筑物顶端A 的仰角为60°.求该建筑物的高度AB.(结果保留根号)解:设AM =x 米,在Rt △AFM 中,∠AFM =45°, ∴FM =AM =x.在Rt △AEM 中,tan ∠AEM =AMEM ,则EM =AM tan ∠AEM =33x ,由题意,得FM -EM =EF ,即x -33x =40, 解得x =60+20 3. ∴AB =AM +MB =61+20 3.答:该建筑物的高度AB为(61+203)米.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要得到从点D观测点A的俯角,可以测量(A)A.∠DAB B.∠DCE C.∠DCA D.∠ADC2.如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学校门口的点C处测得树的顶端A仰角为37°,同时测得BC=12米,则树的高AB (单位:米)为(C)A.12sin37°B.12tan37°C.12tan37° D.12sin37°3.如图,AB是一座办公大楼,一架无人机从C处测得楼顶部B的仰角为60°,测得楼底部A的俯角为37°,测得与大楼的水平距离为40米,则该办公大楼的高度是99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3≈1.73,sin37°≈0.6,cos37°≈0.8,tan37°≈0.75)4.我国于2019年6月5日首次完成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这标志着我国火箭发射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图,运载火箭从海面发射站点M处垂直于海面发射,当火箭到达点A处时,海岸边N处的雷达站测得点N到点A的距离为8千米,仰角为30°.火箭继续直线上升到达点B处,此时海岸边N处的雷达测得B处的仰角增加15°,求此时火箭所在点B处与发射站点M处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千米,参考数据:2≈1.41,3≈1.73)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解:由题意,得∠AMN=90°,∠ANM=30°,∠BNM=45°,AN=8千米,在Rt△AMN中,MN=AN·cos30°=8×32=43(千米).在Rt△BMN中,BM=MN·tan45°=43≈6.9(千米).答:此时火箭所在点B处与发射站点M处的距离约为6.9千米.课堂小结1.课堂总结:(1)什么是仰角和俯角?(2)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解题技巧或方法?还有哪些疑惑?教学说明:教师总结仰、俯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关键步骤:(1)画图;(2)作垂.2.布置作业:教材第76页练习第1,2题.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

3. 学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2. 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何应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

讲解示例: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之上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之下的角叫俯角。

2. 讲解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讲解示例:如图,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者在与河同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测出AB=60米,则AC等于40米。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有关仰角、俯角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让学生掌握了与测量有关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讲解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学会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讨论题目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设想一:通过观看建筑物、桥梁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仰角、俯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想二: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中的仰角、俯角,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2.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仰角、俯角与直线、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设想一:运用Flash动画演示仰角、俯角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种角的定义;
1.学生对角度的认识已较为成熟,但在区分仰角与俯角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强,但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尚需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3.学生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计算上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辅导;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设想二: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角度的认识。
3.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一:编制与仰角、俯角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二: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设想一: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其次,正切函数的应用是一个教学难点。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示例,但仍有学生在计算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正切函数的记忆不够牢固,或者是对角度与正切值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我考虑在下一节课前,设计一些复习活动,如小测验或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另外,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讨论,热烈交流,这让我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仰角、俯角的概念;
(2)掌握正切函数的定义,并应用于仰角、俯角问题的求解;
(3)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仰角、俯角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2.通过对正切函数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仰角、俯角概念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他们对于这些新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在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和运用正切函数时,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注意到在案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在确定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时显得犹豫不决。这说明他们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还不够熟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和体会这一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仰角与俯角的基本概念。仰角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上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俯角则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下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它们在测量、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教学设计25.3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与俯角苏州市彩香中学数学团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2、比较熟练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课堂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基本图形的训练;3、让学生相互探讨,能够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一、能够灵活应用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二、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解决措施:在课堂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基本图形的训练。

教学难点:一、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二、灵活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仰角、俯角等知识解决综合的实际问题解决措施:通过例题讲解与配套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设计思路: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1、概念的介绍;2、简单例题的导入(把解题格式呈现给学生);3、从同一个点观测不同物体(讲练同步);4、从不同点观测同一物体(讲练同步);5、从不同点观测不同物体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让学生自己探究)理论依据: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一)回忆知识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a 2+b 2=c 2(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斜边的对A sin 边∠=A 斜边的A cos 邻边∠=A 边边的邻A 的对A tan ∠∠=A 对边邻边的A 的A co t ∠∠=A(二)新授概念1.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与俯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与俯角》教案、教学设计
5.掌握仰角与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仰角与俯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仰角与俯角,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掌握仰角与俯角的性质和应用;
(3)运用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并记录身边的仰角与俯角,分析它们的特点。
2.选做题:
(1)探究题目:在三角形中,如何求解未知仰角与俯角?请给出解题步骤并举例说明;
(2)拓展题目: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探讨仰角与俯角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必做题,选做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作业过程中,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3.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
2.针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3.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7.注重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c.教师点评,强调重点、难点,纠正错误;
d.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仰角与俯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
例如:某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一座山丘,他想通过测量山丘的仰角和步行的距离来估算山丘的高度。已知该学生每步大约0.6米,当他的眼睛距离地面1.5米时,测得山丘顶部的仰角为30度。
问题:请计算这座山丘大约有多高?
4.思考反思题: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理解和感悟。
2.案例分析: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解直角三角形时,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定理进行求解。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策略选择和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确定两地之间的距离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应用题: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实际场景,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计算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等,自行设计一个与仰角或俯角相关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需要详细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计算步骤以及最终答案。
3.提高拓展题:针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求解直角三角形,还要结合其他数学知识,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来解决问题。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精品 2022年数学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精品 2022年数学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一、情境导入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 利用仰角求高度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 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 处测得塔顶C 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41.5m ,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 ,求塔高(结果保存根号).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x -〔1.6-0.1〕PM=tan45°,∵tan45°=1,∴PM =CP =x -1.5.在Rt△CPN 中,CP PN =tan30°,即x -1.5x -1.5+41.5=33,解得x =833+894. 答:塔高为833+894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假设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 是BC 的中点,可判断EG 是△ABC 的中位线,求出AB .在Rt △ABC 和Rt △AFD 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 、DF ,继而可求出CD 的长度.解:过点D 作DF ⊥AF 于点F ,∵点G 是BC 的中点,EG ∥AB ,∴EG 是△ABC 的中位线,∴AB =2EG =30m.在Rt △ABC 中,∵∠CAB =30°,∴BC =AB tan ∠BAC =30×33=103m.在Rt △AFD 中,∵AF =BC =103m ,∴FD =AF ·tan β=103×33=10m ,∴CD =AB -FD =30-10=20m.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三】 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 ,测量人员在高21m 的建筑物CD 的顶端D 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 处的俯角为30°(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m(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2≈1.41,3≈1.73)?解析:在Rt △ACD 中,根据条件求出AC 的值,再在Rt △BCD 中,根据∠EDB =45°,求出BC =CD =21m ,最后根据AB =AC -BC ,代值计算即可.解:∵在Rt △ACD 中,CD =21m ,∠DAC =30°,∴AC =CD tan30°=2133=213m.∵在Rt △BCD 中,∠EDB =45°,∴∠DBC =45°,∴BC =CD =21m ,∴AB =AC -BC =213-21≈15.3(m).那么河的宽度AB 约是15.3m.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 第3题【类型四】 仰角和俯角的综合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 的高,他们来到与建筑物AB 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m 的建筑物CD 上的C 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 的仰角为30°、底部B 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 的高(精确到1m ,可供选用的数据:2≈1.4,3≈1.7).解析:过点C 作AB 的垂线CE ,垂足为E ,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再由BD =12m 可知BE =CE =12m ,由AE =CE ·tan30°得出AE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解:过点C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E ,∵CD ⊥BD ,AB ⊥BD ,∠ECB =45°,∴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BD =12m ,∴BE =CE =12m ,∴AE =CE ·tan30°=12×33=43(m),∴AB =43+12≈19(m).答:建筑物AB 的高为19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2.利用仰角和俯角求高度;3.利用仰角和俯角求不可到达两点之间的距离;4.仰角和俯角的综合.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应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3课时多项式1.理解多项式的概念;(重点)2.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重点)一、情境导入列代数式:(1)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a 、b ,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2)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为________;(3)某班有男生x 人,女生21人,那么这个班的学生一共有________人.观察我们所列出的代数式,是我们所学过的单项式吗?假设不是,它又是什么代数式?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多项式的相关概念 【类型一】 单项式、多项式与整式的识别 指出以下各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哪些是整式?x 2+y 2,-x ,a +b 3,10,6xy +1,1x ,17m 2n ,2x 2-x -5,2x 2+x,a 7. 解析:根据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和区别来进行判断.解:2x 2+x ,1x 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既不是单项式,也不是多项式,更不是整式. 单项式有:-x ,10,17m 2n ,a 7; 多项式有:x 2+y 2,a +b 3,6xy +1,2x 2-x -5; 整式有:x 2+y 2,-x ,a +b3,10,6xy +1,17m 2n ,2x 2-x -5,a 7. 方法总结:(1)分母中含有字母(π除外)的式子不是整式;(2)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是整式;(3)单项式不含加、减运算,多项式必含加、减运算.【类型二】 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写出以下各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并指出是几次几项式.(1)23x 2-3x +5; (2)a +b +c -d ;(3)-a 2+a 2b +2a 2b 2.解析:根据多项式的项数是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单项式的次数,可得答案.解:(1)23x 2-3x +5的项数为3,次数为2,二次三项式; (2)a +b +c -d 的项数为4,次数为1,一次四项式;(3)-a 2+a 2b +2a 2b 2的项数为3,次数为4,四次三项式.方法总结:(1)多项式的项一定包括它的符号;(2)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而不是各项次数的和;(3)几次项是指多项式中次数是几的项.【类型三】 根据多项式的概念求字母的取值-5x m +104x m -4x m y 2是关于x 、y 的六次多项式,求m 的值,并写出该多项式.解析:根据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可得m +2=6,解得m =4,进而可得此多项式.解:由题意得m +2=6,解得m =4,此多项式是-5x 4+104x 4-4x 4y 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多项式,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多项式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类型四】 与多项式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假设关于x 的多项式-5x 3-mx 2+(n -1)x -1不含二次项和一次项,求m 、n 的值.解析:多项式不含二次项和一次项,那么二次项和一次项系数为0.解:∵关于x 的多项式-5x 3-mx 2+(n -1)x -1不含二次项和一次项,∴m =0,n -1=0,那么m =0,n =1.方法总结:多项式不含哪一项,那么哪一项的系数为0.探究点二:多项式的应用如图,某居民小区有一块宽为2a 米,长为b 米的长方形空地,为了美化环境,准备在此空地的四个顶点处各修建一个半径为a 米的扇形花台,在花台内种花,其余种草.如果建造花台及种花费用每平方米为100元,种草费用每平方米为50元.那么美化这块空地共需多少元?解析:四个角围成一个半径为a 米的圆,阴影局部面积是长方形面积减去一个圆面积.解:花台面积和为πa2平方米,草地面积为(2ab-πa2)平方米.所以需资金为[100πa2+50(2ab-πa2)]元.方法总结:用式子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首先要分清语言表达中关键词的含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三、板书设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如果采用讲授的方式,很快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理解、掌握.虽然单纯地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讲授法应该效果更好,但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不知不觉地被忽略了.事实证明,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会自己阅读、分析题意,他们今后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解直角三角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教案

解直角三角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教案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设计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课堂类型】新知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仰角与俯角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识别仰角与俯角。

3、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直角三角形,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

4、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学习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灵活地运用三角函数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过程】让我了解阅读教材第125-126页的内容,自主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在Rt △ABC 中,∠C=90°, ∠A,∠B,∠C 的对边分别记作a ,b,c ,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 ;(2)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与锐角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一说:什么是仰角,什么是俯角?让我尝试根据以上的探究,自主解决下列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任务一: 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任务二: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直升飞机在跨江大桥AB 的上方P 点处,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度PO =450米,且A 、B 、O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得大桥两端的俯角分别为α=30°,β=45°,求大桥的长AB .变题1: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AB 的上方P 点处,且A 、B 、O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B云龙示范区云田中学 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50)变题2: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 上方P 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60°,求飞机的高度PO .变题3: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 左侧P 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任务三:综合提升先尝试独立解决,再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释下列问题:有一块三形场地ABC ,测得其中AB 边长为60米,AC 边长50米,∠ABC =30°,试求出这个三角形场地的面积.让我做1.如图1AB 高为50m ,铁塔塔基距楼房地基间的水平距离BD 为100m ,塔高CD为,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60°B .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60°C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30° D.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30°2.如图2,在离铁塔BE 120m 的A 处,用测角仪测量塔顶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高AD =1.5m ,则塔高BE = _________ (根号保留).2. 如图3,从地面上的C ,D 两点测得树顶A 仰角分别是45°和30°,已知CD =200m ,点C 在BD 上,则树高AB 等于 (根号保留).图3【课堂小结】1.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个转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的图形转化为几何图形,画出正确的示意图;二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示意图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2.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画出直角三角形.【课后巩固】教材126页1、2题【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设计第课时年月日第周星期。

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开放,导致学生的思考方向过于分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精炼问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集中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我也清楚地看到了改进的空间。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与俯角这一章节的内容。
2.解直角三角形在仰角与俯角中的应用: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仰角和俯角相关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利用正切函数求解仰角和俯角;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进而求解仰角和俯角;
-结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仰角和俯角与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第2节,主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与俯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仰角与俯角的概念: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仰角与俯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仰角和俯角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仰角与俯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教案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一.教学目标1、巩固勾股定理,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2、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情况。

4、学习仰角与俯角。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1、复习回顾(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会用到的理论知识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既勾股定理、边角关系既锐角三角函数、两锐角关系既锐角互余。

(2)已知,在Rt ∆ABC 中,∠C=90°,a=156,b=5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在Rt △ABC 中,∠C=90°∴512)56()156(2222=+=+=b a c ∵21sin ==c a A∴∠A=30°∴∠B=90-∠A=60° 答:2、新课讲授(1)仰角、俯角概念: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例1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在离电线杆22.7米的C 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a =22°,求电线杆AB 的高.(精确到0.1米) 解:在Rt △ABC 中, ∵)(4.1020.117.917.922tan 7.22tan tan m CDAE AE BE AB DB CE AE ≈+=+=+=∴≈︒⨯=⨯=⨯=αα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例2、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 的俯角a =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精确到1米)图(sin16°31′≈0.284,cos16°31′≈0.959)解:)(4225284.01200'3116sin 1200sin '3116//m AC AB ABC BCAD =≈︒==∴︒==∠∴αα答:AB 之间的距离4225米。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优秀教学案例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可以是解决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或者是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索。
2.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仰角与俯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一个人站在山脚下,抬头看着山顶,要求学生估计山顶的高度。然后,我可以提问:“如果你想知道山顶的确切高度,你会怎么办?”这个例子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仰角和俯角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课中,我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登山时测量山的高度、运动员起跳时的仰角等,让学生感受到仰角与俯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同时,我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仰角与俯角的概念。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解决。例如,我可以给出一个问题:如何利用仰角和俯角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学生需要通过讨论和合作,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小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利用仰角和俯角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利用仰角和俯角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弱点设计补充练习,以及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自主发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应用法:通过设计实际测量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创设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发现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互动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践应用法则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观察物体的俯仰角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3.创设竞争性的学习环,如课堂小测验、解题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3.教师反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布置一些与仰角和俯角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设计一个实际测量项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某个物体的高度,并将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城市天际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建筑物的角度了吗?我们如何测量这些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勾股定理,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2、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情况。

4、学习仰角与俯角。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设计: 1、复习回顾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会用到的理论知识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既勾股定理、边角关系既锐角三角函数、两锐角关系既锐角互余。

(2)已知,在Rt ∆ABC 中,∠C=90°,a=156,b=5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在Rt △ABC 中,∠C=90°
∴512)56()156(2222=+=+=b a c ∵2
1sin ==
c a A
∴∠A=30°
∴∠B=90-∠A=60° 答:
2、新课讲授
(1)仰角、俯角概念: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例1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 ,在离电线杆22.7米的C 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线杆顶端B 的仰角a =22°,求电线杆AB 的高.(精确到0.1米) 解:在Rt △ABC 中, ∵)
(4.1020.117.917.922tan 7.22tan tan m CD
AE AE BE AB DB CE AE ≈+=+=+=∴≈︒⨯=⨯=⨯=αα
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例2、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 的俯角a =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精确到1米)

(sin16°31′≈0.284,cos16°31′≈0.959)
解:)(4225284
.01200
'3116sin 1200sin '
3116//m AC AB ABC BC
AD =≈︒==
∴︒==∠∴αα
答:AB 之间的距离4225米。

例3、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 ,在D 处用高1.2米的测角仪CD ,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 的仰角为42°,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20米,又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 的仰角为61°,求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 .(精确到1米)
(tan61°≈1.80,tan42°≈0.90) 解:在R t △ABF 中,∠ABF=90°
︒=
∠=∴=
∠∴61tan tan tan AB
AFB AB BF BF
AB AFB
同理,在R t △ABC 中,
D
F
BF BC CF AB
ACB AB BC -=∴︒
=
∠=
42tan tan 即
12061tan 42tan =︒-︒AB
AB
解得:A B ≈216 216+1.2=217 答:
练习:两座建筑AB 与CD ,其地面距离AC 为50米,从AB 的顶点B 测得CD 的顶部D 的仰角β=30°,测得其底部C 的俯角α=45°,求两座建筑物AB 与CD 的高.(精确到0.1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