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简介

合集下载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是什么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是什么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是什么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起源于古代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面塑的历史和原理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面塑是一种用泥土或黄土制作的陶俑。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技艺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后来的唐代,面塑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礼仪、宗教仪式和戏曲演出中。

宋代时,面塑进一步发展,成为民间庙会和年画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面塑已经深入人民生活,成为各地民间庆典和婚嫁仪式的必备元素。

面塑的原理是通过将面花油和面团与剪刀、刀具等工具相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面花油是面塑中最重要的材料,由糯米面、油和食用色素制成。

面团则由糯米粉或小麦粉制成,用于背景和肌肤的塑造。

面塑的制作过程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准备工作,二是塑造过程。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面花油、面团和工具。

面花油需要根据需要调配成不同的颜色,为面塑作品增添丰富的视觉效果。

面团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将糯米粉或小麦粉加水搅拌至成团即可。

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根据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

接下来,使用剪刀和刀具对面团进行切割、剪裁和雕刻,塑造出各种具体的形象,如人物、动物、花卉等。

在塑造过程中,面塑师傅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念,将面团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

面塑不仅注重形象的造型,还强调色彩的运用。

面花油的调制过程中,师傅需要准确掌握各种比例和配色技巧,以保证面塑作品的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不同的颜色和纹样的组合,能够使面塑作品更加生动、饱满。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古代民众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面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面塑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材料的塑造和颜色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了面塑师傅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面塑

面塑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 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 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 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 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 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 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 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 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幕。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 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 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 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1. 什么是面塑?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将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再用手工将其塑造成各种具有形象的艺术品。

它是一种立体的、临摹自然界或人物形象的艺术创作方式。

面塑起源于古代民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面塑的历史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人们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再用手工塑造成各种造型。

最早期的面塑作品主要以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妖怪等形象为主题,用来供奉祭祀或作为装饰品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宋代以后,面塑逐渐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复兴,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3. 面塑的工艺过程面塑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准备材料制作面塑的主要材料是面粉和水。

面粉需要选择质地细腻、筋力适中的优质面粉,以保证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调色剂,如食用色素,用来给面糊上色。

3.2 制作面糊将适量的面粉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成糊状物。

制作面糊时需要注意控制水粉比例,使得面糊既不会太稀也不会太干,以便于后续的塑造工作。

3.3 塑造造型将准备好的面糊放在案板上,用手工将其塑造成各种形象。

塑造时可以使用各种工具辅助,如刀子、竹签等。

在塑造过程中需要注意形象的比例、线条和细节的处理,以使得作品更加逼真。

3.4 上色装饰待塑造完成后,可以使用食用色素对作品进行上色。

上色时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均匀涂抹,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装饰物,如金箔、珠子等,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3.5 干燥保存制作完成后的面塑作品需要晾干,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晾干的时间一般需要几天至几周不等,视作品大小和湿度而定。

晾干后的面塑作品可以用透明胶进行固定,并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

4. 面塑的分类面塑按照造型主题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的有:4.1 神话故事形象这类面塑作品主要以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妖怪等形象为主题。

面塑 文化

面塑 文化
面塑,俗称面花、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 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 栩如生的形象。 根据造型的不同,民间面塑主要有两种:面花和面 人。 特点是:1、颜色丰富;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面 塑 艺 术 的 简 介
面 塑 艺 术 的 起 源
传 统 面 花 精 品 展
这只小花虎的头上 装饰了蝴蝶、梅花、菊 花、牡丹等,你能找出 来吗?
你能猜出这个“老 虎花谷卷” 面花的吉 祥寓意吗?
这是小宝宝满月 时,由姥姥家捏制 的面花。椭圆面圈 上放置精美花卉和
十二属相的面塑,
即为“囫囵”,寓 意 孩子健康成长。
寿桃形面花又 称“喜馍”或 “寿馍”,寓意 老人健康长寿, 是在老人寿辰时 制作的。
在我国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面花 的高手,其尤是年长的奶奶,技艺更是高超。
栩栩如生的面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喜爱,赢得了 “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美誉。民间面塑艺术被列为中 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 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 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 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 粉、生粉等制成。
民间面花又称“花馍”、 “礼馍”、“面花花”、 “花糕”等,在我国民间, 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 粉做面花的风俗,这些面花 一般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 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表达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 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被赋 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 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 “鱼形”的面塑,表示“连 年有余”。
传 统 面 人 精 品 展
面 塑 制 作 方 法
面 塑 的 功 能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

艺术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 、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 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一起观赏一下京派面塑。
动手玩一玩。 没有面塑材料可以用彩泥或者太空泥代替
感谢 聆 听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面塑
什么是面塑
面塑的起源 面塑的特点
面塑与习俗
什 么 是 面 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 、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 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 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 、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 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 象便脱手而成。
面塑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 1、颜色丰富;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 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 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 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 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
……
面塑起源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民间很多地 方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 、“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 般 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 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 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 人 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 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 的传统民间工艺。

面塑发展历史

面塑发展历史

面塑发展历史
面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面塑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当时农民们用面粉、淀粉等食材加工制作出来的。

面塑最初主要是用作祭祀仪式的供品,以祈求丰收、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庆祝喜庆节日、娱乐表演等场合。

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时期,面塑开始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当时,面塑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和装饰功能,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供品。

唐朝时期的面塑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制作出各种形态丰富、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面塑进一步发展壮大,并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时,面塑已经不再局限于祭祀和娱乐,还开始应用于建筑装饰、人物雕塑等领域。

宋朝时期的面塑作品以细腻、精巧、生动的特点而著称。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面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面塑的制作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

不同地区的面塑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北京的面塑以细腻、精美而著称,山东的面塑则以雄浑、壮观而闻名。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面塑的传统技艺逐渐衰落。

然而,面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
力,并且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面塑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面塑文化的概念

面塑文化的概念

面塑文化的概念面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指在面粉、糯米粉、芝麻糊等食材基础上,通过手工捏、拉、压、切、剪等方式制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形式。

这种文化形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的民间艺术最为发达。

面塑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祈福等活动中,都有人们使用面塑来表达祝愿和喜庆的习惯。

在春节、元宵节等民俗节日中,常见的面塑造型有年夜饭、元宵、灯笼、龙舟、花果山等,这些造型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丰富文化内涵,更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浓郁体现。

面塑的手工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多种因素,如审美、历史、地域、民间传说等,呈现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面塑造型和色彩。

面塑手工艺术主要体现在气质、风格和造型上。

在华北地区的面塑手工艺中,常以“拉鼓”、“龙凤塔”、“远行天使”、“豆腐宝宝”等作品见长。

而在南方地区,则以“鸟儿枝头”、“八仙过海”、“三八妇女节”、“花瓶”等作品为代表,不管是哪一种面塑风格,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些面塑作品无论是饰品的垂挂、屏风的装饰,或是桌面的陈设,都可以增强人们对美的感知、就餐、起居等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美学品位。

面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至关重要。

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工业化、现代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面塑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忽视,甚至出现了濒临失传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面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发扬面塑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切入。

首先,应该加强对于面塑文化史的研究,进一步探究面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历史沿革,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此文化形式。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面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展示面塑文化的机会,增加人们对于这一文化形式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最后,我们也需要加强面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地探索面塑的新制法、新造型和新用途,不断增强面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建湖面塑的介绍

建湖面塑的介绍

建湖面塑的介绍建湖面塑的介绍建湖面塑,是指在江苏省建湖县流传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是以糯米粉、白糖、花生酱等食材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捏塑成各种形态的小雕塑。

建湖面塑因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传统手工艺品。

1. 历史渊源据传,建湖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一位名叫陈大夫的人在猴山寺旁边开设了一个小店铺,专门出售自己制作的糯米雕塑。

这些雕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手工艺品逐渐流传开来,并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2. 制作过程(1)准备原材料:将糯米粉、白糖、花生酱等食材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

(2)捏塑造型:将面团揉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花鸟等。

制作时需要注意雕塑的比例和细节,以保证最终的效果。

(3)上色处理:用食用色素对雕塑进行上色处理,使其更加鲜艳美观。

(4)晾干保存:将制作好的面塑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用密封袋或罐子保存。

3. 特点与风格建湖面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精美:建湖面塑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形态而著称。

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鸟等各种形态,都能够通过手工捏塑而成,并且具有高度还原度。

(2)色彩鲜艳:建湖面塑采用食用色素进行上色处理,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增加了视觉效果。

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映衬,使得整个雕塑更加生动活泼。

(3)寓意深刻:建湖面塑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一些寓意深刻的元素。

例如,用鸡雕塑寓意“早日成功”、用龙雕塑寓意“权力与尊荣”等等。

4. 应用领域由于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建湖面塑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1)文化礼品:建湖面塑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精美程度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

因此,在很多重要场合如节日庆典、婚礼喜庆等都可以作为礼品赠送。

(2)美食佳肴:建湖面塑除了可以当做装饰品外,还可以作为一种美食佳肴供人食用。

面塑文化内容

面塑文化内容

面塑文化内容
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指用糖、糖粉等糖料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艺术品或装饰品。

面塑技艺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民间,在中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面塑作品通常以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为题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制作面塑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他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手指、小刀和剪刀等简单工具。

通过将糖料揉捏、切割、雕刻等手法,将糖料塑造成各种形状,并在表面上进行细致的处理和装饰,最后完成一个精美的面塑作品。

面塑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四川的川剧脸谱面塑、山东的泥人张面塑等。

每种地方的面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面塑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面塑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当代社会,面塑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许多面塑艺人通过创新和融合现代元素,将面塑艺术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面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欣赏和学习面塑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
中国的民间艺术精神,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一、介绍面塑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的方法塑造出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艺术品。

面塑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唐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面塑艺术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面塑的主要用途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多种不同的用途。

下面是面塑主要的用途:1. 庆典活动面塑在庆典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喜欢用面塑制作各种形状的动植物、神仙、福神等作品来装饰家居,寓意吉祥如意、欢乐祥和。

这些面塑作品既可以摆放在室内,也可以摆放在庭院或街头巷尾,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2. 传统舞台表演面塑在传统舞台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声、戏曲、豫剧等文艺形式中,演员经常使用面塑面具。

面塑面具制作精巧,能够根据角色的特点来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增强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3. 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塑也被应用于丧葬仪式中。

人们相信面塑能够护送亡者灵魂到达黄泉世界,消除冥界的困难和灾难,使亡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因此,面塑在丧葬仪式中常被用于制作神像和往生图,以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祈愿。

三、面塑的技艺和工具面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有其独特的技艺和工具。

以下是面塑的相关内容:1. 面塑技艺面塑技艺主要包括面团制作、塑造和装饰这三个方面。

面团制作是面塑的基础,需要掌握适量的水分和面粉,搅拌均匀形成面团。

塑造是将面团进行薄片、细丝、圆饼等形态的手工塑造,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形状的制作方法。

装饰则是在面塑作品上进行细节的处理,如用色彩、表情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面塑工具面塑所需的工具简单易得,主要包括面粉、水、模具和刻刀。

面粉和水是制作面团的主要原料,模具可以帮助塑造出更复杂的形状,而刻刀则用于给面塑作品进行细节的刻画。

四、面塑的发展与创新面塑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有的也用红豆装饰。
绛州面塑

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 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作品欣赏
忠义关公
寿星嬉童
天女

题材 :面塑题材大多源自于生活,取之于自然。比如按照 当地习俗捏制的十二生肖,以及猫、狗、鱼等动物造型, 也有小巧玲珑、素颜雅趣的小面人,还有生、旦、净、末、 丑等戏剧人物等。这些题材的选择或体现个人崇拜与民族 信仰,或体现淳朴天真与民俗风情,表达了面塑艺人的心 灵崇拜和心愿寄托,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山 西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 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 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 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 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 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 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 重要表现形式。
特点
1、颜色丰富;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艺术特色

材料:面塑材料主要是自然朴实的面粉, 再依据各地民间不同的造型需求,搭 配红枣、豆类等果实点缀制作而成。 在蒸制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材料的自然 之美,使其在色泽、纹样、肌理等形 制上,展示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技艺:面塑艺人充分运用捏、剪、割、搓、拼、 挤、夹、压、盘、叠等手法,从原来单一的活面 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结合、生面与熟面并重、 原色与染色多法处理,在技艺手法上进行反复的 探索,从制作面食的点滴中积累制作面塑的经验 和造型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和创作中,形成了独 有的制作工艺。不论过去还是当下,山西面塑始 终以自然、淳朴、精湛的手法展现其独特的艺术 价值。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山西民间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
这 正 是 因 为 它 所 注 入 的 世 代 文化 的积 淀和 创 作 者 绝 无 功 利 思 想
要蒸“ 花糕 ” , 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 斤面粉捏一个“ 花糕 ” 。寿诞之 期, 也常蒸制 “ 喜 馍” , 多 以桃 形为主体 , 加上 各种 寓意 吉祥长 寿 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 , 当做“ 寿馍” 赠送 亲友之用 。忻州民间还有 着塑造 生、 旦、 净、 末、 丑等 戏剧人物 的人物面塑 , 甚 至拿到庙会 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 , 制作也 颇为精巧 。
里 的家家户户都 要用上等 的小麦磨成面粉 ,捏制 出千 姿百态 的 面塑欢度节 日。由于 这里 的面 塑注重彩 色点染 , 花 色绚丽 , 所 以
当地 人 称 之 为 “ 花馍 ” 。绛州“ 花馍 ” , 造 型 比较 夸 张 , 塑 造 造 型 别
霍州 面塑 , 当地人称 之为 “ 羊 羔儿馍” , 古 时的“ 羊” 有着 “ 吉
多福 。 外。
总之 ,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 强的造型艺术 , 生长和 扎
根于 民众 生活 , 成 为 民俗风 情 的一种 表现方 式 , 无时不在 , 无 时 不有。 它作 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 , 一种食 品文化也好 , 都 有其独
特 的体 系程 式 。其 中 的造 型 意 识 和 方 法 , 原 始 宗教 意识 和 衍 变 ,
祥” 的寓意。
致, 尤其以“ 走兽花馍” 最 为出色。这种 家家户户都要进行 的民间
春节来临前 , 农 家妇女用家庭 自磨 的精粉捏 制各 种动物 、 果 活 动 , 造 就 了 大批 捏 制 “ 花馍 ” 的能工I j 匠, 而且世代相传。
品的面 塑 , 象征万事 如意 、 发家致 富 、 和睦友 爱。农历七 月十五 每 当城 乡嫁丧婚娶 , 捏“ 花馍” 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 日, 霍县境 内面塑种类最 多。有猪头、 羊头 、 麦秸集 、 针线箩筐、 顶 且 , 这些 “ 花 馍” 会 在大庭广 众面前展示 。 从 而得到 品评 , 这种不 针、 剪子、 针线 、 狮、 虎等造型。农历七月七 日是“ 乞巧 ” 节, 传说这 推 选冠军 的自发的群众 性 品评 , 无疑 成了推动捏 制“ 花馍 ” 的 一

面塑

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老北京面人儿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它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便将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和历史上的人物镶嵌于精致的玻璃框内,制做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也成为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

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

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本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被引进餐饮殿堂之后,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

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本文要讲的是用于收藏的面塑。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

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许多RE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

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节的民间传统面塑艺术

春节的民间传统面塑艺术

春节的民间传统面塑艺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们欢聚一堂、热闹庆祝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面塑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塑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着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追求。

一、面塑的起源与历史背景面塑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的面塑艺术最早是用来装饰古建筑,在民间,面塑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和庆祝节日。

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面塑的制作过程面塑是一种雕刻艺术,通过塑造面团来表现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花卉等。

制作面塑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包括准备材料、调制面团、捏塑造型、上色润饰等。

面塑艺人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艺,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三、面塑的寓意与象征面塑作品往往寓意着吉祥、美好的祝愿,代表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祈祷。

例如,面塑金鱼寓意着财富和吉祥,狮子面塑象征勇猛和威严,而面塑花卉作品则代表着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些丰富的寓意赋予了面塑艺术独特的魅力。

四、面塑在春节的应用春节是中国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也是面塑艺术发扬光大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如面塑灯笼、面塑舞狮等,用以装饰家庭和街道。

这些面塑作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为喜庆的节日增添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五、面塑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广泛,面塑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许多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面塑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他们组织展览、培训班以及交流活动,致力于将面塑艺术传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六、结语面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在春节期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节日庆祝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通过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面塑艺术的魅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简述面塑的特点

简述面塑的特点

简述面塑的特点面塑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通过将面粉、糖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后采用手工塑造的方式,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艺术品。

面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性:面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手工塑造的方式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艺术品。

每个面塑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作品。

2. 多样性:面塑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

它可以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主题和题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

3. 艺术性:面塑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可以展示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观,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塑造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4. 传承性:面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通过面塑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5. 可塑性:面塑材料简单易得,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面粉、糖和水,这些材料都是常见的食品材料。

面塑的工具也相对简单,主要是手、刀和模具等。

这种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使得面塑可以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进行创作。

6. 生活性:面塑作品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用于节庆活动、婚庆仪式、宴会装饰等场合。

面塑作品的出现,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喜庆和美丽。

面塑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可以展示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观,还可以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面塑作品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美丽。

面塑的独特性、多样性、艺术性、传承性、可塑性和生活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面塑艺术的认知和喜爱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面塑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面塑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面塑的名词解释

面塑的名词解释

面塑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面塑?面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工艺,也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将面粉和水混合搓揉成团,然后用手按压、拉扯、切割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形象,最后再上色装饰,形成绚丽多彩的作品。

面塑多以人物、动物和物品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2. 面塑的起源与发展面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用面团来祭祀神灵,并将其塑造成各种动物形象,以表达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技艺,并传承至今。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无法通过其他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面塑这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将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传承给后代。

3. 面塑的技法与工具面塑的制作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和使用特定的工具。

主要的技法包括:搓团、压面、拉胚、折叠、切割等。

这些技法在不同的步骤中相互配合,使面塑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面塑所需的工具主要有:面粉、水、刀具、模具等。

其中,刀具用于切割面团,模具可以帮助塑造出一些特定形状,如花朵、叶子等。

4. 面塑作品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和用途,面塑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有:人物面塑、动物面塑、花卉面塑等。

•人物面塑:人物面塑是最为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作品。

它们通常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或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为原型,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其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动物面塑:动物面塑则是以各种动物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可以是真实的动物形象,也可以是寓意吉祥、美好的神兽形象。

无论是鸟、兽、鱼还是昆虫,都可以成为面塑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

•花卉面塑:花卉面塑以各种花卉为原型,通过精细的制作技巧和细腻的上色装饰,使花朵在面团中焕发出生机和美丽。

这些作品常常用于庆祝节日或装饰室内环境。

5. 面塑的文化意义与传承面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

老北京绝活儿——面塑

老北京绝活儿——面塑

老北京绝活儿——面塑老北京绝活儿——面塑老北京城“面塑”,也叫“面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

它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塑成的人物、禽兽、花卉等,流传于中国各地,尤以北京地区最为闻名。

面塑来自民间,《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糊、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媚,谓之‘子推燕’。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也有记载:“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挂田禾之上,号日:‘挂地头’。

”这里所述的枣糊、飞燕、面果,都是用熟面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供品。

到清末、民初,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用寿桃、寿面作为供品、寿礼陈设。

还有一种“胡食楼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面塑,在一座三层三面的木制楼于里,把蒸熟的馒头放在各层楼面里,在每个馒头周围塑捏些戏剧人物作为装饰。

还有一些人家的小孩满周岁时,姥姥家要用白面做的小寿桃,堆垒成一个大寿桃,并在大寿桃顶端做一个“麒麟送子”的面人。

面塑最盛的季节则是农历过年时,每家每户捏塑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应有尽有,面塑上着大红大绿颜色,以及金粉、银粉色,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而且还可以食用。

旧时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云观、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蟠桃宫等庙会上,常有许多敲糖锣的摊贩,其中有不少是捏面塑的。

起初,都是些插棍面塑,多捏些孙悟空、猪八戒之类,走街串巷,供孩子们买玩。

后来、由于面塑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将所捏面塑脱掉棍子,立起来置于或圆或方的玻璃盒内,改造成为名符其实的精美艺术品了。

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展出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耍过的面塑。

这些面塑全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艺术水平极高,而且几十年中不裂不蛀,这是当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北京面塑。

面塑已成为北京民间工艺的“一绝”,它在北京土生土长,且日益得到发展,逐渐形成厂不同的流派风格,最著名的有“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等。

“面人汤”,即汤子博。

民间面塑介绍

民间面塑介绍

民间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汉族民俗艺术之一,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面塑在汉族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汉族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汉族民间艺术之林。

起源汉族民俗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功能春节汉族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选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将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bQp

bQ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取一小块面团做第二个花瓣,把面团搓成
椭圆状,竖着放在左掌心,用右手食指压扁, 再用力碾压上侧,形成上薄下厚,近似于贝 壳状,然后把花瓣粘在花心上。同样把厚的 那端朝下,薄的一端朝上。
4、做第3片、4片、、、、、的花瓣时,取得面团要一
次比一次少大一点,方法同第二片的花瓣相 同,但在粘的过程中注意花瓣要交错相粘。
简介:

一根竹签捏在手里,红、黄、蓝、绿、黑、 白、紫等各色面团在十指间揉、搓、拈、压、 拍,连续的动作之下,手中魔术般出现了各 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就是面塑,其 使用的工具不过是剪刀、拨子、刀子、梳子 等日常生活用具。
制作过程

1、取一块红色(或其他颜色)面团做花心,放在 掌心搓成圆形,再用拇指与食指把圆形捻成水滴状, 再把它插到竹签上,注意:大头朝下,尖头朝上。 2、取一小块面团做第一个花瓣,把面团搓成细长 条(约有2厘米)。横放在左手掌中压扁,再用右 手拇指用力碾压上侧,形成上薄下厚的形状,然后 把花瓣缠绕在花心上。注意厚重的一侧粘在花心上, 薄的一侧朝上。
三株希望小学
李红芳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以 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 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 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含泪走四方”, 挑担提盒,走乡串镇,深受群众喜爱,但 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 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 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根据所需随手取材, 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 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 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 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制作要求:
1、注意造型设计. 2、注意色彩搭配. 3、小组要有合作性. 4、注意安全及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塑简介
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被橡皮泥所取代。

据了解,虽然面塑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
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

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

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

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

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

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

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