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论语》五则20页PPT
合集下载
论语(完整课件)
自我检测: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 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 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述而》)
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 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 “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 这 之后凋也。” 凋谢 [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 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注: 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以
凭
为
做师Biblioteka 矣。”了[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 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迷惑而无所得
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yùn
yuè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了解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PPT课件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课件(完整版)
译文
22.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
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 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译文
28.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译文
29.
阳货想使孔子拜见自己,但孔子不去见他,赠 送给孔子一只做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 的时候,而去拜望他。两人却在路上遇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阳 货又)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听任自己的国家 迷乱,这能说是仁爱吗?‛(阳货自问自答)说: ‚不可以。——喜欢从事政治活动,却屡次错过时 机,这能叫聪明吗?‛(自问自答)说:‚不可 以。——时光一去就不复返了,岁月是不等待我们 的。‛孔子说:‚好吧,我要出来做官了。‛
译文
5.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
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 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 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译文
8.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 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呢?跟朋友往来 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 复习了呢?” 有什么启示?
重视品德修养
《论语》五则PPT参考幻灯片
10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选的是孔子有关学习和修养 方面的论述。孔子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 了解的,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 几千年。作为站在人类思想巅峰之上的伟 大圣哲,孔子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11
《论语》五则
《论语》 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 了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和
易》、《春秋》
5
《论语》的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 是“仁”。
“ 仁”是由家庭关
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 爱,是一种原始人道主 义。
“仁”由“礼”和
“乐”相辅相成,“礼”
用于区别人与人之间的
等级,“乐”包括
“诗”,用于调节人与
人之间的感情。
6
《论语》的思想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冲击了奴隶社 会的世袭制度。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
2
孔子一生三件大事
❖ 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谋求施政,但违反历史 发展的趋势,故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 整理古籍。暮年返鲁,整理《诗》《书》《礼》 《易》,根据鲁史修订《春秋》。
❖ 聚众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冲击世袭制度,为 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3
孔子与《论语》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 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选的是孔子有关学习和修养 方面的论述。孔子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 了解的,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 几千年。作为站在人类思想巅峰之上的伟 大圣哲,孔子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11
《论语》五则
《论语》 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 了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和
易》、《春秋》
5
《论语》的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 是“仁”。
“ 仁”是由家庭关
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 爱,是一种原始人道主 义。
“仁”由“礼”和
“乐”相辅相成,“礼”
用于区别人与人之间的
等级,“乐”包括
“诗”,用于调节人与
人之间的感情。
6
《论语》的思想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冲击了奴隶社 会的世袭制度。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
2
孔子一生三件大事
❖ 周游列国。传经布道,谋求施政,但违反历史 发展的趋势,故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 整理古籍。暮年返鲁,整理《诗》《书》《礼》 《易》,根据鲁史修订《春秋》。
❖ 聚众讲学。首开私学之风,冲击世袭制度,为 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3
孔子与《论语》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 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PPT
《论语》十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 (今山东曲阜)人,是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大成至圣”。他的思 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 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 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 大哲学家之一。
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 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 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读准: 读准字音,断句准确。 二、读懂: 积累词语,懂得意思。 三、读透: 理解内容,化为已用。
yù n 生字词音:愠 dà i 殆 lú n 多音字音:论语
hó ng bǎi 弘 柏 huì 诲
wǎng 罔
xĭng 三省 chuá n 传不习乎
lè 不亦乐乎
读 准 字 音
1、课外再收集一些名人名言。 2、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 《〈论语〉十则》,写一篇短 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 到的启发。
4、多义词: 了解 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凭借。 知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故而知新。 知道 可以凭借。 诲女知之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 智慧 能够
可 以
5、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之 之,代词。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 wè i)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为了。 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wé 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 (今山东曲阜)人,是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大成至圣”。他的思 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 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 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 大哲学家之一。
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 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 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读准: 读准字音,断句准确。 二、读懂: 积累词语,懂得意思。 三、读透: 理解内容,化为已用。
yù n 生字词音:愠 dà i 殆 lú n 多音字音:论语
hó ng bǎi 弘 柏 huì 诲
wǎng 罔
xĭng 三省 chuá n 传不习乎
lè 不亦乐乎
读 准 字 音
1、课外再收集一些名人名言。 2、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 《〈论语〉十则》,写一篇短 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 到的启发。
4、多义词: 了解 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凭借。 知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故而知新。 知道 可以凭借。 诲女知之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 智慧 能够
可 以
5、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之 之,代词。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 wè i)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为了。 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wé 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论语》五则PPT课件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课件.ppt(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20三/4/3 人行,必有我师焉。
33
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20/4/3
返回34
请说说下列《论语》选段的大概意思: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孔”子说:“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 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贤人 看齐 语气词,不译
而内 自省也。”(《里仁》)
内心 自我反省
[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 病。”
2020/4/3
18
7. 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表虚数,走 必定 几个
于此, 选择 在其中
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们 优点, 学习
《论语》十则
2020/4/3
1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 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 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 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 里面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 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 了解呢?
2020/4/3
30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 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
2020/4/3
殆 思而不学则 。 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 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 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 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
语·雍也》)在孔子“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
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 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 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 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 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十六、《论语》五则
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即学习要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 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 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 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 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 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 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 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 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二十六、《论语》五则
2、《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 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 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 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君 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 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 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 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 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二十六、《论语》五则
1.了解《论语》在中国文 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 习的重要性。
3.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 意义。
4.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 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十六、《论语》五则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1、《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
语·雍也》)在孔子“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
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 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 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 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 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十六、《论语》五则
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即学习要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 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 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 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 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 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十六、《论语》五则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 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 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 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二十六、《论语》五则
2、《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 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 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 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君 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 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 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 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 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二十六、《论语》五则
1.了解《论语》在中国文 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 习的重要性。
3.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 意义。
4.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 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十六、《论语》五则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1、《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