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 差错控制技术
简述差错控制技术
简述差错控制技术
差错控制技术是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技术。
差错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错误检测: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常见的错误检测方法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海明码等。
2. 自动重传请求(ARQ):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发现数
据出现错误,接收端可以向发送端发送一个请求重传的信号,从而实现错误的纠正。
3. 前向纠错(FEC):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端可通过添加
纠错码使得接收端能够校验和修复一定数量的错误。
4. 正确性确认:接收端在收到数据之后,向发送端发送一个确认信号,以表示数据已被正确接收。
差错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尽量降低错误率。
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使用,例如,在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ARQ和FEC结合的方式来保证可靠性。
《差错控制》PPT课件讲解学习
➢ 冲击噪声
是由外界电磁干扰引起的,与热噪声相比,冲击 噪声的幅度较大,是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冲击 噪声持续时间与数据传输中每个比特的发送时间 相比,可能较长,因而冲击噪声引起的相邻多个 数据位出错呈突发性。
冲击噪声引起的传输差错称为突发差错。
信道分类
▪ 按照噪声或干扰的变化规律,可把信道分 为三类:
的空格里填入正确的码组号。
例3:某数据通信系统采用返回重发的差错控制方式,发送端要向 接收端发送8个码组(序号0∽7),其中1号码组出错,请在下图中 的空格里填入正确的码组号。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 按照差错控制编码的用途: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 ▪ 按照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之间的函数关系: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 按照对信息元处理方式的:分组码和卷积码。 ▪ 按照码组中信息码元在编码前后是否相同: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 按照纠(检)错误的类型:纠(检)随机错误码、纠(检)突
许用码组与禁用码组
▪ 信道编码后的总码长为n,总的码组数应为
2n
有2k个,
通常称为许用码组;
▪ 其余的码组共有2n-k个,不传送,称为禁用 码组。
编码效率
▪ 发端误码控制编码的任务正是寻求某种规则从总码组中选 出许用码组;而收端译码的 任务则是利用相应的规则来 判断及校正收到的码字符合许用码组。通常又把信息码元 数目k 与编码后的总码元数目(码组长度)n之比称为信道编 码的编码效率或编码速率,表示为: R=k/n=k/k+r 其中,k是信息元的个数,r为校验码个数 。
计算机
1
0
异步传输
计算机
网络基础
循环冗余码CRC
▪ CRC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校验方法,它先将要发送的信息数据 与一个通信双方共同约定的数据进行除法运算,并根据余数 得出一个校验码,然后将这个校验码附加在信息数据帧之后 发送出去。接收端接收数据后,将包括校验码在内的数据帧 再与约定的数据进行除法运算,若余数为“0”,就表示接收 的数据正确,若余数不为“0”,则表明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 出错。
通信中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通信中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与地位愈发重要。
然而,通信过程中的差错却时常发生,如何减小和控制这些差错成为了通信工作者的难题。
在这个背景下,差错控制技术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差错控制技术的定义差错控制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通信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差错进行检测、纠正和重新发送等处理,确保通信正确和完整的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差错控制技术通常是基于某种算法或协议的,主要有两种措施:前向纠错与后向纠正。
前向纠错的目的是在发送数据时将容易产生差错的数据处理成良好的数据,并再附加一定的冗余校验信息,从而使某些发生错误的数据在接收端能被成功修复。
而后向纠正则是在发生丢包或差错时重新请求原始数据的发送。
二、差错控制技术的分类差错控制技术按照实现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类:1. 硬件实现硬件实现差错控制技术主要是采用一些专用电路实现的,包括纠错器、检测器等,在通信硬件中广泛应用。
2. 软件实现软件实现差错控制技术采用各种算法或协议实现,主要包括一些网络协议、错误检测码以及前向错误校验码等。
3. 混合实现混合实现差错控制技术则是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利用硬件的速度和精度以及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提高整体的性能。
差错控制技术按照不同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两类:1. 差错检测差错检测主要是指在通信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验,通过判断数据是否出现差错,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差错纠正差错纠正则是在差错检测后,对差错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利用一定数量的校验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纠正和恢复。
三、差错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完善和提高差错控制技术的性能和效果,未来差错控制技术可能采取以下措施:1. 引入人工智能模型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差错控制技术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和高效地进行差错控制,进一步提高通信的质量。
2. 实现自主决策和控制自主决策和控制是未来差错控制技术的一个方向,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差错检测、纠错和控制的自主决策和控制,不断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二版)》第4章__数据链路层
码多项式的运算: 二进制码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二进制码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是逻辑上的 异或运算。 循环码的性质:在循环码中,n-k次码多项式 有一个而且仅有一个,称这个多项式为生成多 项式G(X)。在循环码中,所有的码多项式能 被生成多项式G(X)整除。
(1)编码方法
由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一起构成循环码,首先 把信息序列分为等长的k位序列段,每一个信 息段附加r位监督码元,构成长度为n=k+r的循 环码。循环码用(n,k)表示。它可以用一个n1次多项式来表示。n位循环码的格式如图4-2 所示:
(2)举例分析
例4.2 如信息码元为1101,生成多项式 G(X)= X+ X+1,编一个(7,4)循 环码。 A(X)=1101 向左移3位的1101000 除 1011的余数为1,则余数多项式R(X) =001。 在做除法过程中,被除数减除数是做逻 辑运算。
例4.3 某一个数据通信系统采用CRC校验方式, 其中:生成多项式G(X)= X4+X+1, 发送端要 发送的信息序列为10110,求:(1)校验码及 校验码多项式;(2)发送端经过循环冗余编 码后要发送的比特序列; 解:生成多项式为G(X)= X4+X+1,生成多项 式的比特序列是:10011,为4阶,所以将发送 端要发送的信息序列10110左移四位,得到 XRD(X)为:101100000
4.2.3差错控制方式
差错控制编码一类是检错码(如奇偶校验)、另一类 是纠错码。根据检错码和纠错码的结构的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差错控制方式 (1)利用检错码 (2)利用纠错码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利用差错控制编码进行系统传输的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分成四类:自动请求重发 (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前向纠错 (FEC,Forword ErrorCorrection),混合纠错(HEC, Hybrid Error correction),信息反馈(IRQ, Information Repeat Request)
差错控制技术教案
差错控制技术
一、教学目标:
掌握认识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差错控制技术,并分析掌握其性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差错控制技术是为了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下的低误码率性能。
发送端根据反馈信道上的链路性能,自适应地发送相应的数据。
差错控制技术一般分为3类:重传反馈方式(ARQ)、前向纠错方式(FE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式(HARQ)。
(2)ARQ方式是在发送端发送能够检错的码,在接收端根据译码结果是否出错,然后通过反馈信道给发送端发送一个应答信号正确(ACK)或者错误(NACK)。
发送端根据这个应答信号来决定是否重发数据帧,知道收到ACK或者发送次数超过预先设定的最大发送次数后再发下一个数据帧。
(3)FEC方式是发送端采用冗余较大的纠错编码,接收端译码后能纠正一定程度上的误码。
这种方式不需要反馈信道,直接根据编码的冗余就能纠正部分错误,也不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配合处理,传输时延小,效率高,控制电路也比较简单。
(4) HARQ是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差错控制技术,它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提高链路性能。
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分析差错控制技术特性及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五、本节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4章 差错控制技术
1 2 3 4
捎带第一个未收到的帧序号, 捎带第一个未收到的帧序号,而不是最后 一个已收到的帧序号 若帧序号0~7,一次连续发8帧: 帧序号 ,一次连续发 帧 发送方发送帧 0 ~ 7; 发送方发送帧 ; 的帧的确认被捎带回发送方; 序号为 7 的帧的确认被捎带回发送方; 个帧, 发送方发送另外 8 个帧,序号为 0 ~ 7; ; 的捎带确认返回。 另一个对帧 7 的捎带确认返回。 个帧成功了还是丢失了? 第二次发送的 8 个帧成功了还是丢失了?
第4章 差错控制技术
物理链路与数据链路
物理链路 (link,链路) 是指相邻两结点之间无源 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当两台计算机通信时,其通路是由多条链路串接 构成的,这说明一条链路只是一条通路的一个组 成部分。 数据链路(datalink,逻辑链路) 由物理线路以及实 现通信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即链路控制规程)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 可靠的数据传输所必不可少的。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 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 一般的适配器都具有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 的功能。
差错评估
与传输帧的差错有关的概率: 与传输帧的差错有关的概率: Pb:单个比特差错的概率,也称为比特差错率。 :单个比特差错的概率,也称为比特差错率。 P0:无比特差错的帧到达的概率。 :无比特差错的帧到达的概率。 P1:具有一个或多个没有检测到的比特差错的 : 帧到达的概率。 帧到达的概率。 P2:具有一个或多个检测到的比特差错,并且 :具有一个或多个检测到的比特差错, 没有未被检测到的比特差错的帧到达的概率。 没有未被检测到的比特差错的帧到达的概率。 N为以比特为单位的帧长。 为以比特为单位的帧长。 为以比特为单位的帧长
《差错控制》课件
海明码
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查和修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差错。
后向纠错
单纠错
在数据传输完成后检测和修正发生在数据存储或传输过程中的差错。
双重纠错
在数据传输完成后检测和修正发生在数据存储或传输过程中的差错。
差错控制的应用
1 计算机网络
差错控制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存储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是通过检查、纠正和恢复数据传输中的差错的方法,包括前向纠错 和后向纠错。它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和通信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述
差错控制是一种通过检查、纠正和恢复数据传输中的差错的方法。它主要分为前向纠校验(CRC)
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查和修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差错。
差错控制在数据存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通信
差错控制在通信领域中应用广泛,以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准确传输。
总结
差错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前向纠错和后向纠错来提高数据 传输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差错控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通信等领域,对提高信息传输 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差错控制技术(海明码和CRC)
VS
机遇
随着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差错控制技术将迎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 场需求。
差错控制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
无线通信
差错控制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数据 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有线通信
在有线通信领域,差错控制技术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光纤 通信、宽带接入等。
03
CRC原理及实现
CRC的原理
循环冗余校验(CRC)是一种利 用数据传输中的冗余信息进行错 误检测和纠正的差错控制技术。
CRC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多项式编 码理论,通过一个生成多项式对 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数据的冗余 信息以某种规律分布在数据中, 从而在接收端通过同样的多项式 对接收数据进行校验,判断数据 是否出错。
02
海明码原理及实现
海明码的原理
海明码是一种线性纠错码,通过在数据位之间 添加冗余校验位,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
海明码基于奇偶校验原理,通过将数据位和校 验位进行奇偶校验,检测出错误的位置。
海明码可以分为奇偶校验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 (CRC),其中奇偶校验码又可以分为水平奇 偶校验、法进 行运算,将待校验的数据左移若 干位后与生成多项式进行模2除法 运算,得到余数即为CRC校验码。
CRC的编码过程
01
02
03
发送端将数据左移k位( k为生成多项式的位数) ,相当于在数据后面添
加k个0。
将移位后的数据除以生 成多项式,得到余数即
为CRC校验码。
将余数附加在原始数据 后面,一起发送到接收
智能化
01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差错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和
自优化,提高差错控制性能。
第四章 第4节差错控制
按此规则编成的长为n = k + r的码字集称为(n,k)线 性分组码,k位信息码排在前面,r位监督吗元附在信息码 元之后。 例:设有3个信息码元,按照上述规则加上4位监督码元, 便可得到字长为n = 3 + 4=7的(7,3)的分组码,设3个 信息码元为为C6,C5,C4,监督码元为C3,C2,C1,C0,则监 督码元为: C3 = 1· + 0· + 1· C6 C5 C4
(7,3)分组码有k=3位信息码元,可有2k=23=8个 不同信息组。按照线性方程可求得每个信息组的4位监督 码元,编成字长为7位的8个码字。按上述线性方程求得的 8个码字称为“许用码字”,除此而外的任意7位码字组合 称为“禁用码字”。表4-4中任意两个码字对应位模2相 加,将得到一个新的码字,但它仍然是上述8个码字之一。
2、线性分组码 在数据通信中,传送的是“1”或“0”的电平信号,每
一个“1”或“0”所占的时间相同,称为码元。 如用k个二进制码元m1,m2,…mk表示一个信息组,则可 有2k个不同的信息组。 以k个码元表示的一个信息组和用编码器按一定规则 加r个监督码元组成长为n = k + r的码元组Cn-1,Cn-2,…C2, C1, C0称为码字,即一个n位长的码字由k位信息码元和r位 监督码元组成。长为k位的信息组可有2k个不同的组合, 经编码后可得到相应的长为n位的2k个不同的码字。称此 2k个码字集为(n,k)分组码。 设r个监督码元,每个监督码元由k位信息中的某些相对 应的信息码元的模2运算规则所确定,见表4-3:
C2 = 1· + 1· + 1· C6 C5 C4 C1 = 1· + 1· + 0· C6 C5 C4 C0 = 0· + 1· + 1· C6 C5 C4
差错控制
通信过程中的差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热噪声引起的随机错误;另一类是由冲突噪声引起的突发错误。 突发性错误影响局部,而随机性错误影响全局。
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
差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线路本身电气特性所产生的随机噪声(热噪声),信号振幅,频率和相位的衰减或畸 变,电信号在传输介质上的反射回音效应,相邻线路的串扰,外界的电磁干扰和设备故障等因素造成的.
作用
差错控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卫星通信和数据通信。在卫星通信中一般用卷积码或级连码进行前向纠错,而在 数据通信中一般用分组码进行反馈重传。此外,差错控制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其具体实现方法大致有两种: ①利用纠错码由硬件自动纠正产生的差错;②利用检错码在发现差错后通过指令的重复执行或程序的部分返回以 消除差错。
谢谢观看
根据差错性质不同,差错控制分为对随机误码的差错控制和对突发误码的差错控制。随机误码指信道误码较 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上;而突发误码指信道误码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有时把几种差错控制方法 混合使用,并且要求对随机误码和突发误码均有一定差错控制能力。
一种保证接收的数据完整、准确的方法。因为实际线总是不完善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变得紊乱或丢失。 为了捕捉这些错误,发送端调制解调器对即将发送的数据执行一次数学运算,并将运算结果连同数据一起发送出 去,接收数据的调制解调器对它接收到的数据执行同样的运算,并将两个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被破坏,则两个结果就不一致,接收数据的调制解调器就申请发送端重新发送数据。
差错控制
通讯传媒术语
01 简介
目录
02 产生原因
03 方式
04 控制方法
05 系统组成及作用原理
基本信息
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是在数字通信中利用编码方法对传输中产生的差错进行控制,以提高数字消息 传输的准确性。
差错控制技术
• 假设M(x) 是待发送信息对应码多项式,长度k,监督位长度为
编 r,生成多项式是G(x), 。
码 规
• 信息位左移 r 位后,模2除生成多项式G(x),得到余式 R(x) ;
则 • 得到发送方的循环码多项式
T(x) = xrM(x) - R(x)
比特序列:10110110
码多项式:x7+x5+x4+x2+x1
发送信号波形
接收信号波形
• 差错控制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现和纠正差错,以提高数据传 输的质量。
3.5 差错控制技术
1、差错控制原理
差错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 随机差错
• 原因: 信道热噪声 • 特点: 随机的、单个的
• 突发差错 • 原因: 脉冲噪声(如闪电) • 特点: 成片的、连续的
3.5 差错控制技术
• 由于这些监督位对于表达信息是“冗余”的,差错控制在一定程度上 会降低信息的传输效率。
3.5 差错控制技术
1、差错控制原理
差错控制的基本思想
• 接收端检测接收的数据码元和监督码元的约束关系,如果发现这种约 束关系被破坏,则接收端可以检测到差错,甚至可以纠正差错。
• 如果这种约束关系没有被破坏,则可以认为没有差错。但也存在差错 未被检测出来的可能性。
• 要做到“可靠传输”(即发送什么就收到什么)就必须再加 上确认和重传机制。
第3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本章知识要点总结
• 理解数据、信号基本概念,掌握通信速率、信道容量、时延等性能指标的 计算;
• 了解传输介质及其特性; • 掌握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了解多路复用的各种方法; • 掌握数据交换的概念,了解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 • 了解差错产生的原因,理解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CRC的编码和检测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
•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 与差错控制基本类型 • 差错控制的评价尺度: hamming距离 差错控制的评价尺度 距离
– 检错能力 – 纠错能力
• 常见的差错控制编码列举
基本原理
1. 在发送的数据块中附加充足的冗 余信息来实现差错控制; 2. 检错纠错能力是用信息的冗余度 换来的; 3. 采用不同的编码方法和形式,检错 纠错的能力不同;
纠错码的能力
为了纠正t个错误,要求hamming距离 d≥2t+1
纠检结合
为了纠正t个错码,同时检测e个错码,要求 hamming距离为: d ≥ e + t + 1 (e > t) )
对于出错比较频繁但出错码数很少的码组, 按照向前纠错方式工作,以节省反馈重发时间; 同时又在超过该码的纠错能力后, 能自动按检错重发的方式工作.
二维奇偶监督码
该方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帧的分组与重组,这 导致很大的传输开销。 该方法的一个问题是,只有在所有列都发送完 毕后,错误才能检测出来。因此,接收方不知 道那个列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从选择,只有 重发所有列;对于单个错误,这是个很大的额 外工作。若列重发时又发生了错误,问题就复 杂了。
恒比码
突发错误
水平校验
二维奇偶监督码
二维奇偶监督码
这种方法能确保检测出单个持续时间短于一列发送时间 的任何突发错误; 的任何突发错误; 它还可以用来纠正一些错码; 它还可以用来纠正一些错码;
二维奇偶监督码
此方阵只对构成矩形四角的错码无法检测,故其检错能力较强; 此方阵只对构成矩形四角的错码无法检测,故其检错能力较强; 这种编码可以使误码率降至原误码率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 这种编码可以使误码率降至原误码率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
第4-2讲 差错控制技术
CRC检验:示例
1101010110←Q 商 除数P→110101 101000110100000←XrM 被除数 数据:M=1010001101 110101 除数P(生成多项式)= X5+X4+X2+X0 111011 XrM(X)=P(X)Q(X)+R(X) 110101 111010 模 2 运算:加法不进位,减法和加法一样, 110101 例如:1111 + 1010 = 0101 111110 冗余码(R(X))称为帧检验序列 FCS 110101 101100 T(X)=XrM(X) + R(X)称为循环码 110101 接收端运算:[XrM(X) + R(X)] / P(X) = Q(X), 110010 有错:余数R(X) !=0; 110101 01110←R 余数 无错:余数R(X) =0,去掉尾部r位便得到信息码
垂直冗余检验(Vertical Redundancy Checking, VRC) 水平(纵向)冗余检验(Longitudinal Redundancy Checking,LRC) 垂直水平冗余检验
-10
奇偶检验:垂直冗余检验
原理:将整个发送的信息分为长度为p位的若干段,如q段, 每段后面按“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的规律加上一位奇偶 位,其有(pq) 个信息位,每段由p位构成,共q段。
解决方法:用序号、计时器和确认共同检测,通 过重传的方法来纠正错误
-5
差错类型(续)
根据差错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四类(3)
重复(Duplication) 定义:多次收到同样的信息 主要原因:
是差错控制机制本身,如果发送方错误地认为数据丢 失了,因而重传了它,就可能造成接收方收到重复的 信息 路由选择机制引起的重复帧,如使用基于扩散的路由 选择策略(如洪泛法)
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技术
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链路层作为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主要负责将网络层传递下来的数据进行分帧和传输,同时还需要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其中,差错控制技术是数据链路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差错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错误检测和纠正两部分。
常见的错误检测技术有循环冗余校验(CRC)、奇偶校验等。
其中,CR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错误检测技术,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多项式求余操作计算出余数,将余数添加到数据帧中传输,接收方通过再次进行多项式求余操作进行校验,以确定传输是否正确。
纠正技术主要包括重传和前向纠错两种。
重传技术即当发现数据传输错误时,重新发送数据,直到传输成功为止。
而前向纠错技术则在数据帧中添加冗余信息,使接收方可以根据冗余信息进行纠错,从而避免数据的重传,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总的来说,差错控制技术在数据链路层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网络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 1 -。
差错控制一般原理
∑npz =1/pc
n=1
∞
x+h 平均传送的比特数 m= pc 传送有效信息的比例f(x,h)= x m h 1/2 求使f(x,h)为极大值的x值,得到x=( p ) -h
第四章 差错控制一般原理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
衡量计算机系统工作质量的两个主要方面: 1、有效性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能正确无误工作的可能性 计算机系统包含的环节多、数据传输运算速度快、信息处理量 大,因而无差错、无故障的可靠工作很重要。 故障间的系统平均工作时间(MTBF):表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
用矩形脉冲表示二进制符号“1”或“0”的基带传输信号包含 无穷多高频分量成分,在实际信道中传输时,会发生畸变 失真,只能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通道传送。 目前,许多计算机通信网络利用已有的载波话路或报路 进行数据传输。
在模拟信道中进行计算机数据传输,数字信号的调制方式 有三种: 1、幅度调制 2、频率调制
占空时间
发送 1
ACK
2
ACK
3
NAK
3
ACK
4
5
ACK
传输 接收 1 2 3 3 4
……
错误
等待式ARQ原理图
退N步ARQ系统:系统码组连续传送,当传送N个码组时, 必须保证收到第一个码组的肯定回执,否则需等待。如果收 到某个码组的否定回执,则需马上重传这个码组及其后面的 所有码组。特点是:传输效率高,发送端需要有一个暂存缓 冲器,当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往返延迟较大时,一旦发现错 码组就要重传许多无错码组。 重传(退7步) 往返时延 发送 传输 接收
突发错误:错误成串出现,前后之间有相关性。
例如电离层衰落引起的突发干扰,磁带局部缺陷引起的 突发干扰都可能造成突发错误。突发错误的影响用突发 长度b表示。 突发长度:第一个差错和最后一个差错之间的码元总数 上例的错误图样E中,突发长度b=8 实际的信道中往往随机错误与突发错误两者并存,不过 有的信道以某种错误为主。
第4章 差错控制(1)PPT课件
编码,图象数据压缩编码等。信道编码 :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又称抗干扰编码,纠错编码。由于数字通信传输过程中,受到 干扰,乘性干扰引起的码间干扰,可用均衡办法解决。
加性干扰解决的办法有:选择调制解码,提高发射功率。 如果上述措施难以满足要求,则要考虑本章讨论的信道编码技 术,对误码(可能或已经出现)进行差错控制。
1、增加信道容量C。 E(Rb)
2、增加码长n。
C1>C2
C1
C2
Rb 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编码方式,达到理想的香农极限 23
上课 放假
加监督码, 可以检错
24
25
26
第二节 检错和纠错的基本概念 一、码距与检错和纠错能力(汉明码)
27
28
29
3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5
1、差错分类和错误图样 差错分类:
6
7
错误图样:针对突发错误而言
01101110111
8
011010010000 00110110
9
2、差错控制方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香农的信道编码定理指出:每个信道都具有确定
的信道容量C,只要信道传输速率Rb不超过信道的容量C,
则就一定存在某种编码方式,使得译码差错概率Pe满足以
下条件:
Pe<=Ae-nE(Rb)
其中,n是码字长度E(Rb)是误差指数,它是信息传
4 差错控制原理
增加冗余码的原因
• 原始数据码本身随机变化,无任何规律,通过增 原始数据码本身随机变化,无任何规律, 加冗余信息使其呈现某种规律性, 加冗余信息使其呈现某种规律性,从而可以在接 收端进行错误检测。 收端进行错误检测。 • 考察 位二进制码,其中的八个组合可表示八种不 考察3位二进制码 位二进制码, 同信息,如果只传输这三位, 同信息,如果只传输这三位,则任意一个组合出 错都回变成另一组码,接受端无法发现错误 无法发现错误。 错都回变成另一组码,接受端无法发现错误。 • 如果选择 如果选择000,011,101和110作为许用码,剩余的做 作为许用码 和 作为许用码, 位禁用码,则其中任一个码一位出错, 一位出错 位禁用码,则其中任一个码一位出错,都会变成 禁用码。比如011出错会变成 出错会变成111,001,010,从而接 禁用码。比如 出错会变成 , 能够且只能够检测出错误 收端能够且只能够检测出错误。 收端能够且只能够检测出错误。 • 这相当于用 位二进制表示 个信息,从而存在一 这相当于用3位二进制表示 个信息, 位二进制表示4个信息 位冗余。 位冗余。
A d0
16
B
汉明距和检错纠错的关系
• 当码字用于纠正错误时,如果要纠正t个错误,则 当码字用于纠正错误时 如果要纠正 个错误 个错误, 纠正错误
d 0 ≥ 2t + 1
• 在图中用 和B分别表示两个码距为 0的码字,若 在图中用A和 分别表示两个码距为 的码字, 分别表示两个码距为d A发生 个错误,则A就变成以 为球心,t为半径 发生t个错误 就变成以A为球心 发生 个错误, 就变成以 为球心, 为半径 的球面上的码字; 发生 个错误, 发生t个错误 就变成以B 的球面上的码字;B发生 个错误,则B就变成以 就变成以 为球心, 为半径的球面上的码字 为了在出现t个 为半径的球面上的码字。 为球心,t为半径的球面上的码字。为了在出现 个 错误之后,仍能够分辩出A和 来 那么, 和 错误之后,仍能够分辩出 和B来,那么,A和B 之间距离应大于2t, 之间距离应大于 ,最小距离也应当使两球体表 面相距为1。 面相距为 。
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1.差错控制的原理纠错编码之所以具有检错和纠错能力,是因为在信息码之外附加了监督码,即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是用信息量的冗余度来换取的。
加入监督码越多,码的检错、纠错能力越强,但信息传输效率下降也越多。
在纠错编码中将信息传输效率也称为编码效率,定义为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1)几个概念码长:码组或码字中编码的总位数为码组的长度。
码重: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量。
例如“11010”的码长为5,码重为3。
码距:两个等长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的数目称为码距。
例如:码组1 11010码组2 01101码距:d0=4汉明距离: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一编码的汉明距离,以dmin表示。
(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a) 为了检测e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b) 为了检测t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c) 为了纠正t位错码,同时检测e(et)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显然,要想纠错和检测,就必须增加码距,只有保证最小汉明距离符合上面三个公式的要求,才能具有检测或纠错能力。
如何保证满足要求呢?一般方法是:按照某种规律对原来的码组(信息码组)添加一些新的码元,这些码元称为“监督码元”。
作用是监督该码组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以便检错或纠错。
添加监督码元的方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编码方法。
3.纠错编码的分类(1)按码组的功能分,有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类。
一般认为,能在译码器中发现错误的,称为检错码。
如在译码器中不仅能发现错误,又能确定错码位置(即能自动进行纠错)的,称为纠错码。
(2)按码组中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分,有线性码和非线性码两类。
线性码是指监督码与信息码之间呈线性关系,可用一组线性代数方程联系起来;非线性码值得是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是非线性关系。
(3)按照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约束关系,又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两类。
分组码是将个信息码元划分为一组,然后由这k个码元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r个监督码元,从而组成长度为n=k+r 的码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
-8
差错检测技术:原理
发送器
E = f(Data)
数据 数据 E
接收器 E, E’:差错检验码 f: 差错检验函数
数据 E
E' = f(Data) 对比
问题:为什么将检验码放在帧的尾部?
-9
奇偶检验
奇偶检验在数据的尾部附加上奇偶检验位,使 得码字中比特“1”的个数保持为奇数(奇检验) 或偶数(偶检验) 被广泛用于诸如计算机的异步串行口通信中 三种类型:
垂直冗余检验(Vertical Redundancy Checking, VRC) 水平(纵向)冗余检验(Longitudinal Redundancy Checking,LRC) 垂直水平冗余检验
-10
奇偶检验:垂直冗余检验
原理:将整个发送的信息分为长度为p位的若干段,如q段, 每段后面按“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的规律加上一位奇偶 位,其有(pq) 个信息位,每段由p位构成,共q段。
-17
Arithmetic Checksum (Cont.)
Alternatively, checksum might be 2n bits; first n bits is (sum) x1+x2+...+xk and second n bits is (sum of sum) x1+2x2+3x3+...+kxk. Example: n=16, checksum is 16 bits.
通常p值等于一个字符的长度,因此有时也将垂直冗余检 验称为字符奇偶检验。 可以用硬件或软件方法来实现连续半加(不考虑进位)运 算,且可以边发送边产生检验位,并插入检验位发送。在 接收时边接收边进行检验并除去检验位 能检测出每行中的所有奇数个位的错,但检测不出偶数个 位的错。对于突发错误而言,奇数位错与偶数位错的概率 差不多是相等的,因而对差错的漏检率接近于50%。
按二进制反码运算求和 10010110 11101011 → 求和得出的结果 将得出的结果求反码 01101001 00010100 → 检验和
-19
UDP协议的差错检测
10011001 00010011 → 00001000 01101000 → 10101011 00000011 → 00001110 00001011 → 00000000 00010001 → 00000000 00001111 → 00000100 00111111 → 00000000 00001101 → 00000000 00001111 → 00000000 00000000 → 01010100 01000101 → 01010011 01010100 → 01001001 01001110 → 01000111 00000000 → 153.19 8.104 171.3 16.11 0 和 17 15 1087 13 15 0(检验和)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和 0(填充)
解决方法:用序号、计时器和确认共同检测,通 过重传的方法来纠正错误
-5
差错类型(续)
根据差错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四类(3)
重复(Duplication) 定义:多次收到同样的信息 主要原因:
是差错控制机制本身,如果发送方错误地认为数据丢 失了,因而重传了它,就可能造成接收方收到重复的 信息 路由选择机制引起的重复帧,如使用基于扩散的路由 选择策略(如洪泛法)
153.19.8.104
12 字节伪首部
171.3.16.11 全 0 17 15
1087
15 7 字节数据
13
全0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全 0 填充
按二进制反码运算求和 10010110 11101011 → 求和得出的结果 将得出的结果求反码 01101001 00010100 → 检验和
(信息多项式)
问题:R(X) 等于0就肯定没有错吗? 常见多项式:
o CRC-CCITT = X16+X12+X5+1; CRC-16 = X16+X15+X2+1 o CRC-12 = X12+X11+X3+X2+X+1 o CRC-32 = X32+X26+X23+ X22+X16+X12+ X11+X10+X8+ X7+X5+X4+ X2+X+1 -15
算术检验和(因特网检验和)
尽管可以通过前面介绍的查表方法或特殊硬件 方法计算检验和来缩短处理时间,但: 对于允许一定程度漏检率的应用场合,可以采 用比CRC检验简单且又能够发现比较严重的传 输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差错检测。 John Fletcher 在1982提出了这样一种差错检 测方法,称为算术检验和
只需用到加法和取模操作 算法特别简单 一些因特网协议(TCP、UDP和IP)使用这种方法, 强调易实现性和简单性
-16
Arithmetic Checksum
Error detection at the higher layer is usually done by ordinary arithmetic operations.This is simpler in software but somewhat less effective than CRC. Standard technique is to view packet as sequence of k numbers of n bits each, say x1, x2,..., xk. Checksum is then the n bit number x1+x2+...+xk using ordinary arithmetic with no carry.
解决方法:
把乱序的数据先存储下来,使得以后能把它们存放在 正确的位置上; 丢弃乱序的数据,然后按数据丢失来处理 。
-7
差错检测技术:概述
检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差错检测是指检测收到的 数据是否被损坏,而不包括对数据丢失、重复、乱 序等差错的检测 在这样的前提下,差错检测技术所采取的方法一般 是各种检验和技术,如奇偶检验,循环冗余检验等, 本节主要介绍这方面的技术
-13
CRC检验:原理
CRC是数据通信中进行错误检查和纠正的一种重要方 法,易于编码和解码,对随机和突发错码均能以较低 冗余度实施检查。 方法:发端产生一个循环冗余检验码,附在信息位后 面发到收端,收端按照与发端同样的算法进行检验, 若有错,需要重发。 线性码:由k位信息码和r位检验码构成,每位检验码 都是前面某些信息码元的模2和(即按照线性关系相 加),码长n=k+r。 线性码特点:封闭性(任意两个码字相加仍可得到一 个码字)和循环型(一个码字作任意循环移位得到的 仍是码字)。
-3
差错类型(续)
根据差错的表现形式 ,可分为四类(1):
失真(Distortion) 定义:被传送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发生了改 变,或者被传送的信息中插入了一些新的信息, 后一种情况也称为“插入(Insertion)” 主要原因:
网络中物理干扰(如线路噪声) 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失步 入侵者的故意攻击 结点中的硬件故障和软件差错等
Checksum=x1+x2+...+xk,接收端计算 x1+x2+...+xk+Checksum=0,则没有错误。
-18
UDP协议的差错检测
10011001 00010011 → 00001000 01101000 → 153.19.8.104 10101011 00000011 → 12 字节伪首部 171.3.16.11 00001110 00001011 → 00000000 00010001 → 全 0 17 15 00000000 00001111 → 两个数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的运算 1087 13 00000100 00111111 → 规则是从低位到高位逐列进行计算。 15 全0 00000000 00001101 → 0和0相加是0,0和1相加是1,1和 1 00000000 00001111 →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0但要产生一个进位1,加到 00000000 00000000 → 7相加是 字节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全 0 01010100 01000101 → 下一列。最高位相加后产生的进位 01010011 01010100 → 则进到最低位,也就是循环进位。 01001001 01001110 → 填充 01000111 00000000 → 153.19 8.104 171.3 16.11 0 和 17 15 1087 13 15 0(检验和)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和 0(填充)
-14
CRC检验:示例
1101010110←Q 商 除数P→110101 101000110100000←XrM 被除数 数据:M=1010001101 110101 除数P(生成多项式)= X5+X4+X2+X0 111011 XrM(X)=P(X)Q(X)+R(X) 110101 111010 模 2 运算:加法不进位,减法和加法一样, 110101 例如:1111 + 1010 = 0101 111110 冗余码(R(X))称为帧检验序列 FCS 110101 101100 T(X)=XrM(X) + R(X)称为循环码 110101 接收端运算:[XrM(X) + R(X)] / P(X) = Q(X), 110010 有错:余数R(X) !=0; 110101 01110←R 余数 无错:余数R(X) =0,去掉尾部r位便得到信息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