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来源
成语起源
此外,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名言的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再如“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吹毛求疵”、“后来居上”、“一刻千金”、“轻车熟路”、“循循善诱”“当仁不让”“出类拔萃”等等。
<2>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语
这种成语在群众口头上普遍运用,广为流传,浅显、通俗,接近口语,生活气息很浓,例如
例如:“狼子野心”最初见于《左传&S226;宣四年)):春秋时,楚人子良生子越椒,其貌如虎,哭声似狼。子良之兄子文认为是不祥之兆,留着他将来必定使敖氏灭族。他说:“谚曰:‘狼予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xù)乎!”意恩是,这小子是狼,怎可养大他呢! 后来越椒长大,果然发动叛乱,以致全家被杀绝。这里的“谚曰”也说明“狼予野心”早在《左传》以前就存在了。
汉语言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但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有案可稽的书面,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典籍文章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这类成语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下面就对成语的不同来源做简单的说明。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VS
详细描述
例如成语“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心中 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有 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其中“心中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是原意,“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是引申出的新含义。
03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04
成语的运用
文学作品
1 2
丰富语言表现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使用成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营造意境
成语的运用有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出自《吕氏春秋》,形容自欺欺人、 不顾事实的行为。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形容多此一举、弄 巧成拙的行为。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人追求目标、不畏艰险的决心。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形容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成语被翻译成外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 语言财富。
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成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 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中华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通过举例等方式,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华成语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爱屋及乌成语“爱屋及乌”起源于《战国策·魏策四十一》记载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战国时期的魏国相国田文,特别爱惜自己的房屋,每次修缮都下大力气。
有一次,他家的屋顶有只乌鸦停在上面。
田文虽然非常讨厌乌鸦,但是出于对房屋的爱护,他不忍心把乌鸦赶走。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个对象的喜爱,同时也渗透着一种爱护之情。
二、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故事中,齐国人有一个善画蛇的人,他画得非常逼真。
有一天,他看到一条真蛇正在草地上爬行,他觉得这条蛇还是不够完美,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画上了腿。
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用来形容做一些多余而无益的事情。
三、对牛弹琴成语“对牛弹琴”的故事源于魏晋时期。
故事中,曹操有一次在家里弹琴,当时家里只有牛听见了,于是曹操就对牛弹琴,但是对面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对于没有智慧和领悟能力的人讲解深奥的道理,是毫无意义的。
四、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赶丢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将羊圈重新修补好。
之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事情出了问题或失误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来自《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中,孟子告诉人们一个农夫偶然发现,他在田地边修树时,有只兔子从他眼前跑过,而自己旁边的一根树树枝刺破了兔子的一只脚。
农夫以为只要他守在这里,兔子会再次经过树旁以致抓住。
这个故事寓意人们只注重于运气而缺乏实际努力。
以上介绍了几个中华成语的来源及故事背后的寓意,这些成语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
起初,古人没有书面文字,只能依靠口头传播来保存和传承知识和智慧。
由于古人的观察和思考,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成语。
成语的起源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来源:
1. 原生成语: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的民间谚语、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演化而来的,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就有“没
齿难忘”的故事,被后人引申为“铭记在心,永不忘记”的意思。
2. 文学成语: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时,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创造了许多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来这些词语逐渐被固定为成语。
这些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身世淹淹"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至论》。
3. 典故成语:一些成语源于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讲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作为教育材料广泛传播。
这些成语通常有着明确的寓意和教育意义,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语汇。
例如,《左传》中的“杯弓蛇影”,后来被引申为“杞人忧天”,形容人多疑或过分担心。
总之,成语的起源多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学创作和典籍故事等方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神奇的成语认识成语的来源
神奇的成语认识成语的来源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不同的字组合而成,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源自历史典故,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与人物故事有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神奇的成语及其来源。
1. 捧心而论:成语“捧心而论”源自《啮臂之交》这个典故。
相传古时,有两位朋友,叫李白和杜甫,他们非常要好,被称为“啮臂之交”。
其中李白擅长诗歌创作,而杜甫则擅长散文。
一次他们把各自的作品拿出来互相欣赏,杜甫看了李白的诗感叹道:“李白的诗真是捧心而论啊!”后来,人们就用“捧心而论”来形容非常赞赏某人或某物。
2. 杯弓蛇影:成语“杯弓蛇影”的典故起源于《论衡》这本著名的古代文集。
在这本书中,东汉名士董仲舒写道:“心有所倚,形影不离。
”他讲述了一位猎人误认为杯子的倒影是一条蛇,引发了杯弓蛇影的说法。
因此,“杯弓蛇影”形容人们在恐惧或疑虑中看到了本不存在的事物或情况。
3. 纸上谈兵:成语“纸上谈兵”来自于古代兵法理论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在书中,孙武强调了实践对于军事战争的重要性,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意味着兵法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为了应对实际战斗的指导方法。
因此,成语“纸上谈兵”指的是单纯地讨论理论而不付诸实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 触类旁通:成语“触类旁通”的典故出自《尚书·周书·武成》,这是一本古代经典书籍。
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有一位名叫禹贡的人,他能够通过观察一种动物的特点来推测其他动物的习性和本质。
因此,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人们通过观察并理解一个事物,从而推断其他类似的事物。
5.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是出自于明代文学家兰陵笑笑生的《骆驼祥子》。
在小说中,兰陵笑笑生写了一段描绘画画技艺的精彩片段,描述了画家如何在已经画好的画上点上一笔用以表现龙的眼睛。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例如】: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假设“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构造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 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炽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成语来源及类型
成语来源及类型一、关于成语的来源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考试会考到,(后面有专门练习)4 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5 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2、数字成语如二起头的二分明月二三其德二桃杀三士二姓之好不二法门接二连三一石二鸟天无二日心不二用3、重叠成语,(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善始善终戒骄戒燥(3)AABC 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 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反义词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近义词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5、成语中的修辞(1)比喻如鱼得水如胶似漆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2)夸张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了解)6、容易写错的成语换(焕)然一新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计)其数走头(投)无路汗流夹(浃)背挤(济)挤一堂鬼(诡)计多端轻歌慢(曼)舞来势凶凶(汹)免(勉为其难)弱不经(禁)风舍生取(身)义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孙)山迫不急(及)待山青(清)水秀随声附合(和)永(勇)往直前仗义直(执)言星罗其(棋)布名符(副)其实如火如茶(荼)半徒(途)而废惹事(是)生非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牛刀小试力大如牛虎口余生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叶公好龙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画蛇添足打草惊蛇老马识途顺手牵羊亡羊补牢闻鸡起舞呆若木鸡杀鸡儆猴狗仗人势白去苍狗猴年马月悬崖勒马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心想事成三头六臂焦头烂额另眼相看画龙点睛一目了然扬眉吐气千钧一发掩耳盗铃嗤之以鼻摇唇鼓舌唇齿相依劈头盖脸一手遮天了如指掌口蜜腹剑铁石心肠肝胆相照集腋成裘瞠目结舌卑躬屈膝摩肩接踵指手划脚异香扑鼻别具匠心洗心革面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桃红柳绿10、成语中的颜色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2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3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5 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图穷匕见14、含“手”的成语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15、祝福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联句成段记成语】: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留恋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由来
“成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
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思想、习惯和生活经验,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成语的由来要追溯到历史的悠久,一般有三种主要来源:经典、
神话传说、人物和典故。
一是经典之源,成语大多出自中国古代文献《诗经》《楚辞》
《史记》《诗经》《孔子家语》《礼记》《孟子》《汉书》《司马迁》《庄子》《尚书》等文献,后世专家编纂成语,形成了一大批写有就
经典故事或者思想观点或者人物行为的成语。
第二来源是神话传说,主要指中国传说中的主要神话故事,如
《大汉禹贡》《封神演义》《牛郎织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
语中很多典故出自此处,如“穷通极”出自《封神演义》中五奇状元
比试赠杯剧情,“满载而归”出自《牛郎织女》中牛郎归婚时油灯那
一幕。
最后一来源是人物典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行
为和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及民族精神,他们的事迹也流传
到了成语里,比如“一丘之貉”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脱颖而出”出自秦末的太甲和王翦等人的故事。
总之,成语的源流深厚,凝练的文字把历史、神话和人物故事记
载下来,存留在人们心中,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
尊崇,成语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成语的主要来源
成语的主要来源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
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故事的缩写,我国古代寓言很丰富,不和成语就是由寓言故事缩写或概括而成的。
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后人用精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成为成语。
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偿胆”.“纸上谈兵”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我国历史悠久,文献内籍浩繁丰富,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
有的则是从古书中摘引下来的原句。
如:辗转反侧、擒贼先擒王、喜出望外等。
也有的成语是由古书中的句子节缩而成。
如:“千钧一发”、“缩自”、“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一些俗语在历代群众中广泛流传后,见之于书面,形成成语。
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创造的成语。
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组,由于广泛使用,已逐渐固定,成为新的成语。
哪:“多快好省”、“又红又专”、“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语文课成语的来源与应用
语文课成语的来源与应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粹,是汉语文化的瑰宝。
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能够深入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与应用,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成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诞生于历史的长河中。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典故、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成语的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1. 典故许多成语源自于古代的典故。
典故是指描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故事,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就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典故。
故事讲述了一位画家在画蛇时,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画了四只脚,因此被人嘲笑。
这个故事通过成语的形式,传达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2. 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通过动物和其他事物的形象,来讲述人们的道义准则和处世哲理的故事。
许多成语也源自于寓言故事。
例如,“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三字经》中的故事。
故事中,狐狸假扮成老虎的样子,吓唬其他的动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引申出“狐假虎威”的成语。
3. 历史事件许多成语也来源于历史事件。
例如,“水落石出”这个成语,就源于中国古代的一次巧妙的作战。
在战争中,敌人的水源被封堵,导致水位下降,原本被水掩盖的巨石露了出来,从而揭示了敌人的隐藏位置。
这个历史事件通过成语的形式,传达了真相大白的含义。
二、成语的应用成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在语文学习中,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成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1. 提升作文水平在作文中,适当地嵌入成语,可以提升文章的档次,使作文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写描述人物特点时,可以使用“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等成语来对人物进行描绘。
同时,在叙述情节时,也可以运用成语来增加文采,例如使用“前思后想”、“百无聊赖”等成语来表达情感与心境。
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过凝练的词汇和形象的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分析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和文人的创作。
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成语的雏形,比如《左传》、《论语》等,这些经典作品为后来的成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基础。
同时,历史事件也是成语的重要来源,比如“七步成诗”、“背水一战”等,这些事件中的语言表达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相应的成语。
此外,文人在创作中也积极创造成语。
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创作了众多的成语,如“一帆风顺”、“兔子不吃窝边草”等。
这些成语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又成为后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工具。
二、成语的演变成语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演变,表现出语义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变化。
一方面,成语在实际运用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语义范围。
比如成语“亡羊补牢”,原指丢了羊后再去修补羊棚,后来引申为事情发生了损失后采取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成语在语音和字形上也发生了变化,如“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随着语音的变化,其中的“钟”字被替换为“铃”,但其含义仍然不变。
此外,成语的使用背景也在演变中发生了改变。
比如成语“飞黄腾达”,原指骏马飞黄而上,后来引申为事业腾飞,但在如今的社会中也常用于形容网络赌博等负面行为,这就是成语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演变。
三、六年级学习分析成语的意义和学习方法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成语。
分析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运用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成语学习:1. 查阅资料:学生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以及相关的语文辅导资料,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了解成语的故事和来源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 多读多用:学生应该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古代的典籍,通过阅读和实际运用成语,提高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国成语的起源和历史
中国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四字或更多字组成,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意义。
成语起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民间故事等各个领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中国成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典籍,最早的成语出现在《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中。
在中国古代,成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成语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表达方式。
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典籍和文学作品,如“闭门造车”、“画龙点睛”、“一箭双雕”等,这些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中国成语的起源和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被视为一种精华,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成语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中国成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受到人们的珍视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成语的使用仍然广泛,成语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现代社会中,成语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成为了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重要表达方式。
同时,一些新的成语也在不断地创造和流传,这些成语承载着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智慧。
总的来说,中国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智慧,还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成语的历史和起源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智慧和文明的窗口,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和魅力。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
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
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
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
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
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
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 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
”(《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
“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
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常见成语来源20例
常见成语来源20例甘肃省华亭一中李文俊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对成语考查的能力层级为D。
具体地说,就是考查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上的表达应用,再加上成语具有形成的历史性的特点,因而有必要了解成语的来源,以便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下面列举20例:1.一挥而就: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就,成功。
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写字、作文、画画敏捷。
2.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3.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鸣”,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原意是以鸟喻人,表示奋发图强。
现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作出惊人之举。
4.神工鬼斧: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达生》:“梓(木匠)庆削木为锯(一种类似钟的乐器),锯成,见者惊犹鬼神。
”“工”是工巧,精制。
比喻建筑、雕塑等艺技高超,巧夺天工,像是有鬼神相助制作出来的。
5.死而不朽: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朽”指腐烂。
表示人虽然死了,但他的声名和生前所从事的事业却永世长存。
6.栩栩如生: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栩栩”,生动活泼。
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解读
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解读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简练、形象的方式传达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来源和寓意,通过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典故,有些则源于民间的谚语或俚语。
例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它的典故出自《列子·天瑞》:“齐景公有庙,庙中有匹蛇,长丈余,而大于人所见者。
公使人负蛇,以示诸大夫。
大夫见之,皆笑之。
公曰:‘以为不足乎?’遂杀之。
后人谓其负蛇者‘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做无用功,不要在本来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做多余的添加。
二、成语的寓意解读1. “一箭双雕”“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猎人的故事。
传说中,一位猎人在山林中发现了两只雕,他瞄准其中一只射箭,结果箭矢穿透了一只雕的身体,又射中了另一只雕。
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能够达到两个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成语,例如在工作中,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我们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有农夫,耕田于汤阴者,见神农之后,忘其耕而守株以待兔。
顷之,有兔走而触其株,折颈而死。
农夫操以归,曰:‘吾幸得天下之大利矣!’”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指坐等机会,不主动行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机会并不会主动降临,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追求。
因此,我们要警惕“守株待兔”这种消极的心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3.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探究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探究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以简练、形象的方式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围绕探究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展开讨论。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源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文学作品,还有的来源于民间故事。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1. 历史典故许多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历史典故。
例如,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故事。
教师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2. 文学作品许多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文学作品。
例如,成语“一叶知秋”源于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并解释其中的成语含义。
3. 民间故事许多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民间故事。
例如,成语“亡羊补牢”源于《庄子·外物》中的寓言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成语的意义成语的意义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探究成语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1. 形象意义许多成语的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相去甚远,需要通过形象化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成语“亡羊补牢”字面上看是指羊丢了要补牢,但其实指的是事情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形象意义。
2. 哲理意义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例如,成语“知足常乐”告诉我们要满足于现有的条件,珍惜眼前的幸福。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和引用经典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哲理意义。
3. 文化内涵成语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成语“卧薪尝胆”源于《史记·项羽本纪》,反映了项羽为报仇而忍受艰苦的精神。
汉语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关于成语的来源
关于成语的来源(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应从这几方面入手: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考试会考到4、名言警句成语(可做了解)如,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1 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2 数字成语:从一到十到百千万(含有夸张性)关于二打头的补充如下“二分明月,二三其德,二桃杀三士,二姓之好,不二法门,接二连三,一石二鸟,天无二日,心不二用”3 重叠成语:(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1、3 字重叠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善始善终,戒骄戒燥(3 )AABC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ABCB: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ABBC:不了了之4 成语中的反义词: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成语中的近义词: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5 成语中的修辞:(1)比喻:如鱼得水、如胶似漆、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2)夸张: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了解)(4)三个字的成语:鸿门宴、安乐窝、铁公鸡、冷不丁6 容易写错的成语,把错字找出来,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字换然一新(焕)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其数(计)走头无路(投)汗流夹背(浃)挤挤一堂(济)鬼计多端(诡)轻歌慢(曼)舞来势凶凶(汹汹)免为其难(勉)弱不经风(禁)舍生取(身)义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山(孙)迫不急待(及)山青水秀(清)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勇)仗义直言(执)至理名言(明)星罗其布(棋)名符其实(副)如火如茶(荼)半徒而废(途)惹事生非(是)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鼠目寸光、牛刀小试、虎口余生、兔死狐悲、龙飞凤舞、画蛇添足、老马识途、亡羊补牢、闻鸡起舞、狗仗人势、猴年马月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心想事成、三头六臂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桃红柳绿10、成语中的颜色: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乐在骑中(金狮牌自行车)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图穷匕见14、含“手”的成语: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15、祝福: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联句成段的成语】: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留恋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什么叫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
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 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梳理成语,可以采用的方法:
1、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2、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
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二.成语的特点
Chinese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如正襟危坐中“危”指端正, 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
二.成语的特点
Chinese
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
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 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有闻必录)、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
另外,有极少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第一课第1节
中 国 1.6 亿 中 小 学 生 的 免 费 公 开 课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 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二.成语的特点
Chinese
语法结构多样:
有主谓关系的,如:人定胜天、毛遂自荐、风度翩翩 有并列关系的,如:情投意合、行尸走肉、防微杜渐、不徐不疾;
有偏正关系的,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庞然大物、后起之秀;
有动宾关系的,如:平分秋色、不见经传、好为人师、大显身手; 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
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两字成语如:屯鸟、亡羊、街骂、别解、得五 字成语如: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
12字成语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一.成语的来源
Chinese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愚公移山、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草木皆兵 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动辄得咎、行云流水 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