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
(一)案例借鉴
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
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
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城市多中心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图
(二)发展规律
从国内外特大城市演变规律来看,城市中心体系具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普遍特征。如巴黎城市的中心体系结构,是由最开始的单中心体系逐步演变为“一主多副”(即“1个市中心+6个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的多中心体系,巴黎2030仍坚持多中心发展理念,体现“多层级、网络化、扁平化、差异化”的发展特征。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经历了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城市空间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新功能注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着城市中心体系的层次与类型,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中心体系演变的动力包括产业转型发展、规划的引导、土地供给、交通及环境等城市病的反推力、市场的自发选择等。伴随着向多中心体系的演变,城市中心的核心功能由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城市中心的特色不断显现,专业性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发挥了反磁作用力,对解决城市主中心区的城市病有着积极作用。
三、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评价
(一)武汉中心体系的历史演变
1、由双中心到多中心
建国以来,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结构由汉口与武昌“双中心”逐步演变为目前三城“多中心”的结构体系。汉口长期以商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武广、江汉路、建设大道、汉正街等多个中心共同构成的密集中心片区。武昌逐渐形成了环黄鹤楼的司门口、螃蟹岬、洪山广场-中南路为主的中心片区。另外,在汉口的王家墩、汉口火车站、竹叶山等地区,在武昌的光谷广场、街道口等地区形成了次级中心。
2、由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
中心功能由最初单一的商贸、行政等生活性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相融合的综合性功能。目前现代商务与高端商业正成为中心区的核心主导功能,建设大道金十字街已成为汉口地区金融中心。另外,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功能不断充实,并逐步由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形成城市外扩的新动力。在月湖、四新、光谷新城等地区逐步兴起了文化、会展、体育等主导功能的专业中心。
3、由沿江到垂江发展
大江大湖构成了武汉多中心布局的基底框架。城市中心最初位于汉正街、司门口等地区,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主要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三城中心发展呈现不同特征。汉口地区逐步向垂江方向拓展,沿新华路、青年路先后布局形成了江汉路、武广、建设大道、汉口火车站等中心。武昌地区则呈沿江与垂江两条轴向发展。沿江方向,沿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中南中北路、中山路、解放路、白沙洲大道等形成洪山广场、汉街、徐东商业中心、余家头专业中心以及白沙洲专业中心等;垂江方向,主要是沿武珞路形成了街道口、光谷广场等中心。汉阳地区发展较晚,沿汉江方向的琴台大道逐渐形成钟家村、王家湾组团商业中心及月湖文化中心。沿长江方向的龙阳大道、国博大道形成了沌口、国博等中心。当前,武汉市已进入地铁轨道时代,可以预见沿轨道站点将形成更多的中心。
4、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历版总体规划,政府均坚持了多中心体系发展战略。上版三个副中心的提出,引导着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大规模扩张。鲁巷中心的基本形成拉开了武昌空间东拓的框架。四新副中心是典型的SOD模式,以会展博览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城市新空间的形成。杨春湖依托高铁站点打造商务休闲中心。此外,汉正街外迁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对中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与此同时,市场参与的动力使得不断诞生一些城市新功能中心。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大型商场及商业综合体,近年来出现的mall、休闲公园、创新基地等新兴业态,极大程度影响了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状武汉中心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问题
1、基本形成了多中心、层级化的中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