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文学

合集下载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点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点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点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期,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这种思潮在文学中也得到了体现,作家们开始尝试用理性的方式来描述社会和人性。

2. 社会观察的重要性:18世纪的英国民众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作家们也开始将社会观察和批判融入到文学作品中。

这些作品主题多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斗争。

3. 个人主义的兴起:18世纪是个人主义的时期,作家们开始强调个人的自主和自由意志,表达了对常规和制度的质疑。

4. 叙事手法的多样化:18世纪英国文学实验了不同的叙事手法,如回忆录式叙述、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和历史小说等。

5. 小说的兴起:18世纪是小说的黄金时期,英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经典小说,这些作品对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英国文学(1)

18世纪英国文学(1)

第二节18世纪英国文学一、概述在世纪初,现实主义小说登上文坛,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发展中,产生了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菲尔丁、高尔斯密、斯泰恩等一批出色的小说家,它代表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使英国文学在整体上达到欧洲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18世纪中后期,具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墓园诗派出现繁荣局面,哥特式小说也展露异彩。

18世纪后期,彭斯和布莱克的诗歌唱了浪漫主义先声。

启蒙主义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思想主轴。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具有发展的特点。

前期相信理性的绝对权威,力图在现存社会结构内树立美德,创造自由。

英国启蒙文学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它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规范。

三、现实主义小说与戏剧1、产生背景:(1)哲学基础;(2)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廉价读物的出现;(3)大量普通读者出现。

2、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及《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鲁滨逊漂流记》写鲁宾逊在海外荒岛的冒险开拓经历,那种试图单枪匹马与未知世界斗争的开拓本能,敢于挑战极限的精神,开天辟地的气魄和勇气宣示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的来临。

3、撒姆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有书信体小说《帕米拉》(Pamela, 1739-1740),以及小说《克莱丽莎》(Clarissa, 1747-1748)。

《帕米拉》:贵族B先生、女仆帕米拉。

小说中对阶级关系的处理方式:两个阶层各守其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稳定的社会结构。

新道德的基础是建立在阶级划分、阶级容忍、阶级合作以及理性基础上的。

小说的书信体结构。

5、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主要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The Life and Death of Jonathan Wild the Great, 1739-1740)、《约瑟·安德鲁传》(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 Abraham Adams, 1742)、《汤姆·琼斯》(Tom Jones, 1749)、《亚美丽娅》(Amelia, 1751)等。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趋势:
1. 古典主义:18世纪英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

作家们研究和模仿古典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追求文学的严谨和规范性。

2. 启蒙思想:18世纪是启蒙时代的全盛期,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这种思潮在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和个人自由。

3. 社会批判: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对社会问题展开批判。

一些作家,如塞缪尔·理查森和亨利·菲尔丁,通过小说探讨了社会阶级、性别和家庭关系等问题。

4. 英国浪漫主义:18世纪末,浪漫主义逐渐兴起,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叛开始显露。

浪漫主义作家,如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的力量。

5. 小说的兴起:18世纪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作家们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如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6. 诗歌的转变:18世纪的英国诗歌呈现出一种转变,由古典的形式
和主题向更加个人化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并采用更加自由的诗体,如威廉·布莱克的无韵诗。

总的来说,18世纪英国文学在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为后来浪漫主义和小说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是18 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在古典主义盛行时期,史诗和悲剧才是正统文学作品的形式.小说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而兴起的新的文体.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骑士传奇、意大利的以《十日谈》为代表的短篇故事、英国的描写下层人物冒险经历的故事和人物特写,都是形成近代小说的重要因素.
特点是: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
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①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②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③理查生与《克拉丽莎》;
④菲尔丁与《汤姆.琼斯》.。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十八世纪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被广泛地分为几类,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以下是对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的探究。

一、小说在十八世纪,小说成为了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小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风格。

其中,浪漫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是最为流行的两种类型。

浪漫小说通常描写一些奇异的事件和情节,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

这些小说通常描写了一个女性主角的故事,她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爱情。

现实主义小说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情节,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这些小说通常描写了一个男性主角的故事,他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

二、诗歌十八世纪的诗歌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包括浪漫主义、启蒙主义和古典主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威廉·华兹华斯的《悼念诗》和约翰·基茨的《抒情诗集》。

浪漫主义诗歌通常描写一些浪漫和情感的主题,如爱情、自然和宗教。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启蒙主义诗歌则更加注重理性和科学的主题,如自然、人类和社会。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清晰和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古典主义诗歌则更加注重传统和历史的主题,如希腊和罗马神话。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优美和华丽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戏剧十八世纪的戏剧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船长》。

喜剧通常描写一些轻松和幽默的主题,如爱情和友谊。

这些戏剧通常使用滑稽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悲剧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悲剧和悲惨的结局,如爱情和家庭。

这些戏剧通常使用严肃和深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历史剧则更加注重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如战争和国家。

外国著名文学家

外国著名文学家

外国著名文学家一、英国:1、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18世纪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代表作《鲁宾孙漂流记》。

2、斯威夫特(1667~1745)——是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

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其他作品有《桶的故事》、《书的战争》,另有大量的政论和讽刺诗以抨击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3、拜伦(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普罗米修斯》《青铜时代》《唐璜》4、雪莱(1792~1822)——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5、司各特(1771~1832)——英国19 世纪著名的历史小说家、诗人、作家。

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

他写作了大量诗歌、小说、历史、评论等。

晚年为还债日夜写作,终因积劳成疾而去世。

6、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艰难时代》和《双城记》。

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等。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7、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

他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

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

8、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启蒙主义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摘要:英国18世纪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启蒙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8世纪前半期,以启蒙主义理性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英国文坛,并促成了散文的兴盛和小说的兴起。

诗歌的创作也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到了18世纪后半期,新古典主义思潮开始衰落,感伤主义开始流行,英国文学中也出现了感伤主义诗歌、哥特式小说等文学样式。

关键词:启蒙主义;英国文学;新古典主义;感伤主义18世纪是启蒙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的世纪,但是英、法等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情形并不相同。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倾慕英国先进的社会制度,吸收了英国17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的理论,各自著书立说,用科学和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陈规陋习,促进了法国人的自由思想,为18世纪后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群众和思想基础,成为启蒙主义运动的主导力量。

而洛克、牛顿等人的理论也同样从各个方面对18世纪的英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思想文化上同样具有启蒙主义的精神。

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撰写的墓志铭就是对启蒙主义思想的礼赞:“自然与法则,黑夜中匿藏;主唤牛顿出,环宇顿生光。

”[1]62这里的“光”就是破除封建和宗教蒙昧的科学和理性之光。

启蒙主义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是整个18世纪英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遵循的重要准则。

但是,英国毕竟早在17世纪中期就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人民已经开始享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和民主。

因此英国启蒙思想者的主要任务是启迪民众继续扫荡封建和宗教蒙昧的残余。

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同,加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得英国18世纪文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散文的兴盛与小说的兴起启蒙主义运动对18世纪英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流行。

新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和法国发展起来的文艺思潮。

在英国,王政复辟时代的德莱顿是新古典主义的首倡者。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

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

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

17、18世纪英国文学

17、18世纪英国文学

四.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时期(Revolutionary and Enlightenment Period 17世纪—18世纪)约翰·多恩(John Donne):杰出的诗人,“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的创始人。

代表作《歌曲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 诗作The Flea。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玄学派诗圣”(the saint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代表作诗集《神殿》(The Temple)。

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well):“玄学派”诗人,代表作《致他的娇羞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杰出的清教徒诗人,是英国历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代表作有《为英国人民而辩》(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为英国人民再辩》(Second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失乐园》(Paradise Lost),《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poetical drama)《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 s)。

约翰·班扬(John Bunyan):杰出的清教徒散文家,代表作《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戏剧家、文艺批评家。

代表作颂诗《亚历山大的宴会》(Alexander’s Feast),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Absalom and Achitophel),文学评论作品《论戏剧诗》(An Essay of Dramatick Poesie),“英雄悲剧”《印第安女王》(The Indian Queen)、《印第安皇帝》(The Indian Emperor)、《格兰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残酷的爱情》(Tyrannick Love)和《一切为了爱情》(All for Love)。

18世纪英国文学背景概述

18世纪英国文学背景概述

18世纪英国文学背景概述18世纪英国的文学发展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对权力、自由和人性的思考。

在政治上,18世纪英国经历了康复王朝(Restoration)和格鲁吉亚时期(Georgian era)。

康复王朝的开始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的恢复,文化和艺术也随之复兴。

在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后,生活和文化开始对现实世界转向,而非仅仅是王室权力。

社会变革也对文学产生了影响。

18世纪英国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城市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加剧。

小说开始兴起,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和展示个人经历的重要形式。

通俗文学的兴起为大众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经历了多种变化。

早期的康复王朝文学体现了对娱乐和享乐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逐渐表现出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18世纪还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家,如亨利·菲尔丁、塞缪尔·理查森、塞缪尔·约翰逊和詹姆斯·博斯威尔,他们通过小说和戏剧形式对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8世纪英国文学还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如弗朗西斯·培根和伊萨克·牛顿也引发了文学界对知识和科学的关注。

18世纪英国文学是一个多元化且不断变化的时期。

从娱乐至上到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再到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思想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文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为今天的文学提供了许多经典作品和思想的基石。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第一部分是风俗小说;第二部分是流浪 汉小说和风俗小说;第三部分又是专门以城 市为背景的城市风俗小说。
《汤姆·琼斯》的价值就在于用一个烂 熟的套路广泛地描绘了英国的社会生活。
(四)劳伦斯·斯泰恩
斯泰恩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对世界文学都有重要的作用,代表 作是《感伤的旅行》。
英国的感伤主义发展到斯泰恩已经形成 一个大的浪潮,感伤主义的名称即因斯泰恩 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确定下来。
很多人认为英国的感伤主义是从理查逊 开始的。
理查逊的小说里也有大量议论的部分。 有些议论被人斥为是“自满自足的中产阶级 的道德说教”。
理查逊小说中细腻的感情分析成为英国 小说中重要的倾向,他还创造了“书信体” 小说。
理查逊小说的整体格调是哀婉的。
(三)亨利·费尔丁
亨利·费尔丁是18世纪英国很有影响的 小说家,他的创作很丰富。最早的小说是 《约瑟·安德鲁斯》,是针对《帕美拉》的 感伤情调写的反讽,费尔丁把它叫做“散文 滑稽史诗”,是对当时以理查逊为代表的作 家创作的一系列感伤小说的讽刺。
(五)约拿旦·斯威夫特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在文学 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代表作是《格列佛游 记》。
《格列佛游记》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 部分叫“小人国”;第二部分叫“大人国”; 第三部分叫“飞岛”和“飞岛的地下部分”, 第四部分叫“慧马国”。
《格列佛游记》第四部分“慧马国”写 的是主人公格列佛漂流到一个孤岛,被一群 野人包围,一匹马把格列佛带到了“慧马 国”。格列佛回到人类社会后,被不相信他 的人关进疯人院。他的妻子让大夫为他做一 个诊断。结果格列佛一见到穿着严肃的医生, 就把他们称为“野人”,认为这些穿着文明 的人和岛上没穿衣服的人是一样的。

18世纪英国文学分类

18世纪英国文学分类

18世纪英国文学分类
1. 小说: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苔丝》、《艾玛》等。

2. 诗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3. 散文:主要包括评论文章、哲学、政治和宗教论著等。

4. 戏剧:其中代表作品有奥斯丁的《诺桑觉寺》、谢里登的《学校奶油》。

5. 游记:以詹姆斯·库克的《太平洋航行日记》最为著名。

6. 儿童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有路易萨·梅·阿尔科特的《小公主》和爱丽丝·福尔曼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7. 教科书:由于普及教育的需要,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批教科书,包括语法、词典、百科全书等。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8世纪产生了一种进步思潮?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作家们崇尚理性,认为启蒙教化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因此18世纪又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在文学领域体现为18世纪上半期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诗人蒲伯(A. Pope)和期刊随笔的创始人斯梯尔(R.Steele)和艾迪生(J.Addison).
18中期兴起了英国现代小说,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家.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的小说〈帕美拉〉(Pamela)采用书信体形式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方法.哥尔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威克菲牧师传〉(The Vicar of Wakefield)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感伤小说之一.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打破传统的叙事方法,创作了〈项迪传〉,而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迪福(Daniel Defoe)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讲述故事情节并分析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
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以犀利的文笔对教会和社会的虚伪腐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是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
的代表作〈汤姆?琼斯〉中,他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讲述故事情节,分析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


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还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小说 《汤姆·琼斯》中,菲尔丁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塑造 汤姆·琼斯》 了同一类型而不同特点的一系列典型人物
身份的焦虑
英国学者威廉·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在总结有关身份问题的最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 来说, 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 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身份确认这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一个人的身份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有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一个人始终同时属于以下不同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语 言层面、性别层面、代的层面、阶级或身世层面、 组织或职业层面等等。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感伤主义
·知识点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理查生《帕米拉》 理查生《帕米拉》 菲尔丁《汤姆·琼斯》 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泰恩《项笛传》 斯泰恩《项笛传》 扬格《夜思》 扬格《夜思》 格雷 《暮畔哀歌》 暮畔哀歌》 哥特式小说 感伤主义及其特点 “暮畔诗派” 暮畔诗派”

18世纪英国文学(2)

18世纪英国文学(2)

墓园诗派与哥特式小说墓园诗派是感伤主义在诗歌方面的反映。

18世纪前期已经出现,四、五十年代,达到高峰。

代表诗人和作品有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 1683-1765)的《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The Complaint, or Night Thoughts on Life, Death, and Immortality, 1742-11745),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1)等。

这一派诗歌多以黑夜、墓地、死亡、时间为题材,抒发个人孤苦、忧伤之情。

墓园诗派代表诗人格雷的代表作是长诗《墓园哀歌》,它在黄昏的墓园咏叹人生,普通劳动者。

《墓园哀歌》属于西方有悠久传统的牧歌中哀歌的一种,加之感伤主义的影响,忧伤悲凄之情异常充沛。

哥特式小说是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一种小说类型和流派。

哥特式小说描写因争夺财产、满足情欲、家族复仇等引起的谋杀、迫害、乱伦。

这一流派的作家作品有贺拉斯·瓦尔浦(Horace Walpole, 1717-1797)的《奥特朗托城堡》(1764)、安·拉德克利夫(Mrs Ann Radcliffe, 1764-1823)的《乌多芙堡之谜》(1794)、马修·刘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 1775-1818)的《修道士》(1796)等。

浪漫主义先驱:布莱克和彭斯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作品包括诗集《诗的素描》(1783)、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诗集《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等。

在《诗的素描》和《天真之歌》中,诗人是大自然、爱情与普通人生活的热情讴歌者。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英国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英国
著名的讽刺作家,爱尔 兰民族独立运动的一分 子,其一系列辛辣的讽 刺作品抨击英国当局, 被同胞尊为“爱国志 士”。
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
■ 幻想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是斯威夫特最 著名的文学作品,以虚构的水手格列佛医生怪诞离奇 的海上游历为幌子,行揭露与讽刺之实。小说凡4卷, 分别叙述主人公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与巫人岛、 智马国匪夷所思的见闻,影射英国乃至欧洲的政治、 军事、文化、科学、社会风尚等,攻其要害,痛下针 砭,开创了英国文学的讽刺传统并树立了光辉榜样。
内容上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 将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正面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 但由于启蒙文学家过分注重哲理,因此人物性格较为单一,缺乏鲜明 个性,存在恩格斯称之“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倾向(即“席勒 化”)。
英国启蒙文学
(一)英国启蒙时期文学的特点
■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是启蒙文学最早萌芽的地方, 英国当时已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权。所以英国启蒙主 义文学的任务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卡西尔
启蒙运动目的:
用近代哲学、科学和文艺的思想光辉去照亮人们的头脑,启迪人们 的思想,扫除封建观念和宗教迷信,恢复理性的权威。
启蒙理论的内容: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 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 。 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压迫 。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 。
18世纪英国伟大作家菲尔丁把其约瑟夫安德鲁斯和汤姆琼斯称为散文体滑稽史诗是他忠实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以较宽的生活面和广大的普通人为表现对象同事以讽刺的手法将严肃的思想和轻松的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小说叙事形式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女性权益的觉醒:18世纪初,英国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开
始发生变化。

女性开始参与教育和文化领域,对于自身权益的争取也逐渐增加,这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始阶段,工
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变迁。

这种社会变迁对于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3. 绅士文化的兴盛:18世纪的英国社会以绅士文化为主导,
绅士对于文学的热衷和对于教养的要求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

许多文学作品也通过对绅士的塑造和探讨,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 政治变革的影响:18世纪初,英国历经了光荣革命和格洛
斯特议会革命,国家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政治变革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并用文学作品表达对政治体制的思考和批评。

5. 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人权和知识的重要性。

这种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益,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革。

总的来说,18世纪英国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以及人们对于个体权益、道德观念和政治体制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表达和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英国文学史(启蒙运动时期)

英国文学史(启蒙运动时期)

英国文学史(启蒙运动时期)这个部分讲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时期的文学,还是照常,先提历史和文学背景,看看英国什么情况。

一、历史背景18世纪的英国,刚刚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是光荣革命(1688),光荣革命制宪,英国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化为君主立宪,大权从国王手中落到了议会手上,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地位很高,而且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思想上面强调理性,这也是启蒙的主旨,那么文学上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上个时期主要是德莱顿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启蒙运动一开,文学基本就变为宣扬思想的武器,随着启蒙的深入,作家们也开始逐渐抛弃这种文学风格。

当然,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还是在的,但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古典主义变成了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代表人物就是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这货受德莱顿影响很大,后面具体说。

同时,这一时期有另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了,就是随着17世纪的报刊文学(大多都是写实小说)的发展,到了18世纪,逐渐演变成了小说,可以说是原来散文的一种变体。

这个时期的小说一般是现实主义小说,这些玩意都具有启蒙性质,初期的现实注意小说流浪汉题材(Picaresque Novel)很流行90,诗歌方面就是依旧是英雄双行体(heroic couplet)这种诗歌形式,始于乔叟,中间又经马洛、斯宾塞发展,最后到蒲伯手里有个完善。

戏剧上面那,过去都是以无韵诗为体的戏剧,18世纪改用偶句诗,时间地点格式上得到了统一。

总的来说18世纪的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新古典主义文学+报刊文学(就是写在报纸上的那种散文性质的文章)+现实主义小说,第二阶段:现实主义小说得到巨大发展,第三阶段,由于启蒙运动搞革命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想象中的理想社会,整个英国陷入一种充满悲观情绪的状态,这个时候感伤主义文学(Sentimentalism)和前浪漫主义时期(Pre-Romanticism)到来。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革命:18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和机器化生产,城市化加剧了人口流动和社会动荡,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中产阶级崛起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

他们通过商业和工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了社会上的重要阶层。

这一阶级的出现带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也为18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3. 政治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兴起:18世纪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

这一时期,英国实行了宪政制度,政治权力逐渐从封建贵族转移到了议会和新兴中产阶级的手中。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的理性和自由,对传统权威和迷信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4. 文化和艺术的繁荣:18世纪英国文学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这一时期,小说和戏剧成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同时,期刊和报纸的兴起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发表作品的平台。

总体来说,18世纪英国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政治改革的推动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同时,启蒙思想的兴起也为文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第十讲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第十讲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1、讽刺统治集团内部的阴谋倾轧 小人国里复杂的权力争夺和宗教纠纷 2、对新思想和科学思潮、理性的讽刺 飞岛国的废物哲学家 飞岛国的奇特“科学研究” 慧马国的纯粹理性统治:yahoo(粗鲁、粗俗) 3、攻击英国对爱尔兰的奴役和海外殖民
(二)启蒙主义中期(18c.40s——50s):小说 成就最高 1、约翰逊(1709-1784):18世纪中后期英国
歌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最高发展,把英雄双韵体推到近乎 完美的地步;代表作讽刺史诗《夺发记》

2、
(1661-1731):英国近代长篇小说奠基
人;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3、
(1667-1745 ):讽刺艺术大师;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1、叙事文学的悠久历史 2、 的产生:18世纪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1741-1748)
1、故事情节:
a、帕美拉与B先生的引诱与被引诱 b、克拉丽莎逃婚,陷入拉夫雷斯的圈套 克拉丽莎被拉夫雷斯陷害,身心遭受重创 拉夫雷斯爱上克拉丽莎,克拉丽莎坚贞不屈
2、《帕美拉》与《克拉丽莎》在当时欧洲的影响:
a、菲尔丁的嘲弄 b、强烈的社会反响 c、狄德罗的盛赞;卢梭与歌德争相模仿


Robinson Crusoe 全 名:
《约克镇海员鲁滨逊〃克鲁索自述他的生涯及惊奇冒险;他独居美洲 海边奥龙诺克河口附近的荒岛上达28年,同舟者都于海难中丧生,鲁 滨逊〃克鲁索一人独自漂流岸上,侥幸余生;最后同样情节奇特,一 只海盗船将他从岛上救出》

新闻背景:1704年,一个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英格兰水手,因和 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距智利海岸约500里的一个荒岛上,4年之后 获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汤姆·琼斯》 汤姆·琼斯》
1.
内容简介
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纪体小说。中心 故事是写主人公汤姆·琼斯的坎坷命运和曲折遭遇,他自幼遭到 遗弃与虐待,在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小人布立非的暗算,最后 又遭恩主兼养父奥尔华绥误解,被逐出家门,同时又与恋人索菲 亚离散。这一对恋人分别后历尽各种磨难与诱惑,最后苦尽甘来, 汤姆的身世之谜大白(与布立非是同母异父兄弟,也是奥尔华 绥的外甥),重获奥尔华绥恩宠,并与索菲亚结成眷属。
“编者相信,这部自述是事实的忠实的记录, 其中绝无虚构之处” 其中绝无虚构之处” —《鲁滨逊漂流记》第一卷 序言 鲁滨逊漂流记》 — “ 这个故事,虽然是寓言性,同时又是历 史的。它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生活苦难和一 种无与伦比的生存方式的精妙再现……” 种无与伦比的生存方式的精妙再现……” —《鲁滨逊漂流记》第三卷 序 鲁滨逊漂流记》 言

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还要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小说《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小说《汤 姆·琼斯》中,菲尔丁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塑造了同 琼斯》 一类型而不同特点的一系列典型人物
身份的焦虑
英国学者威廉·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在总结有关身份问题的最近 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 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 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 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 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 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 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至关重要 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 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 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身份确认这一 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 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一个人的身份包 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 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有关 文化身份的论述, 文化身份的论述,一个人始终同时属于以下不同层 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 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语言 层面、性别层面、代的层面、阶级或身世层面、 组织或职业层面等等。

真实性 对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地描 绘是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特实地描绘是现实主 义作品的重要特征。作品对英国社会生活的真 实再现使人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实再现使人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仿佛又回到了古 老的十八世纪的英国。对主人公汤姆的塑造尤 其体现了这一原则 。 “我们的职责在于把事情如实地写出,然后由
“散文滑稽史诗” 散文滑稽史诗” 它既有史诗的特点—有情节有人物, 它既有史诗的特点—有情节有人物,又是没有韵律的 含有幽默滑稽成分的散文体。它的“情节更广泛, 含有幽默滑稽成分的散文体。它的“情节更广泛,包含更 多的事件及行行色色的人物” 在内容上, 多的事件及行行色色的人物”,在内容上,有“轻松滑稽” 轻松滑稽” 的情节;在角色上, 引入了下层人物” 的情节;在角色上,“引入了下层人物”,因而有平民的言谈 举止。
人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的思考在孤独中变得完整,我们的激情 在独处中爆发;我们爱,我们恨,我们渴 望,我们享受,所有这一切都在独处和孤 独中完成;我们与别人的交流是为了使他 们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欲望……快乐,期望 们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欲望……快乐,期望 都寓于孤独和独处之中;我们为自己而享 乐,我们为自己而受难” 乐,我们为自己而受难”
二《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
1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 第二部分 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第三部分 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
2 人物形象
鲁滨逊:资产者 -朝气蓬勃 勇敢智慧 殖民者 - 唯利是图 金钱至上
英国有位批评家说,“ 英国有位批评家说,“人们如果要重新抓住资产阶级在它的 年轻的、革命的上升时期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 导引无过于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了。” 导引无过于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了。”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感伤主义
·知识点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理查生《帕米拉》 理查生《帕米拉》 菲尔丁《汤姆·琼斯》 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泰恩《项笛传》 斯泰恩《项笛传》 扬格《夜思》 扬格《夜思》 格雷 《暮畔哀歌》 暮畔哀歌》 哥特式小说 感伤主义及其特点 “暮畔诗派” 暮畔诗派”
小结
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对现实的关注赋予小说以现实主义形式 对个体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给小说注入不 朽的灵魂
菲尔丁和《汤姆·琼斯》 菲尔丁和《汤姆·琼斯》
一生平创作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707年出生于默塞特郡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707年出生于默塞特郡 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求学于伊顿中学和荷兰莱顿大学。 于30年代开始从事戏剧创作。 30年代开始从事戏剧创作。 主要作品: 《堂吉诃德在英国》(1734)、《巴斯昆》(1736)和《一七三六 堂吉诃德在英国》(1734)、 巴斯昆》(1736)和 年历史日历》(1737)等20余部戏剧。 年历史日历》(1737)等20余部戏剧。 1737年菲尔丁改学法律,1740年成为律师, 1737年菲尔丁改学法律,1740年成为律师,此后一直从事 法律工作。与此同时,他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法律工作。与此同时,他继续进行文学创作,撰写文学批评、 杂文、小说。 主要著作:《约瑟夫·安德鲁斯》(1742)、 主要著作:《约瑟夫·安德鲁斯》(1742)、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弃儿汤姆·琼斯的历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 弃儿汤姆· 史》(以下简称《汤姆·琼斯》)(1749)和《阿米丽亚》(1751) 以下简称《汤姆·琼斯》)(1749)和 阿米丽亚》
称) 语言 (简单、明了) 背景 (详实而精确) 简单、明了) ※
背景特点 第一,用真实的时间和地点作为故事的叙述背景, 第一,用真实的时间和地点作为故事的叙述背景,并 以时间作为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链条, 以时间作为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链条,强化故事的 真实性。
“一六三二年,我生于约克城的一户好人家,但我们家不是本 地人氏,因为我父亲是来自不来梅的外国人。他先是在赫尔 城定居下来做买卖,挣得了一份不小的家财后,便收了生意, 移居到约克城并在这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的娘家姓鲁滨 逊,是本城的大户,我由此得名为鲁滨逊·克洛依兹奈尔;但英 于是我们的姓氏就被念作了‘ 国人常常把字读别了,于是我们的姓氏就被念作了‘克鲁 索’,不但如此,现在连我们讲到或写下自己的姓氏时,也照 样是‘克鲁索’ 所以我的朋友也都这样称呼我。” 样是‘克鲁索’,所以我的朋友也都这样称呼我。”第一部
第一节概述
一文化背景(大国崛起) 二文学概况 p27
第二节 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
生平创作 (1660-1731) (1660多重身份:中产阶级 商人 军人 文化人 “多难之政论作家、政论杂志编辑兼记者” 多难之政论作家、政论杂志编辑兼记者”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辛格尔顿船 长》、《莫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 莫尔·弗兰德斯》 罗克萨娜》 创作特点:时代感 真实性 反映资产阶级积极 进取的精神面貌 具有(内在主题) “小说的共同特性中最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称之为思想意识的 东西的存在。” 东西的存在。” —阿·莫拉维亚 “经久不衰的东西” :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方式(人的生 经久不衰的东西” 存能力)无论是独居荒岛的鲁滨逊、出生于纽盖特监狱 的弃儿摩尔·弗兰德斯, 的弃儿摩尔·弗兰德斯,还是从小就沦为扒手的杰克上校 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笛福在创作中完全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的创作模 式,从最贴近生活的粗俗的人群中寻找生活的本质。他们 的勇气、智慧、顽强、朴实的道德、原始的生命力正是 的勇气、智慧、顽强、朴实的道德、原始的生命力正是 笛福所揭示的真实所在 eg :鲁滨逊 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务实 顽强 节俭 谨慎 永不满足—积极的行动 永不满足— 孤独绝望— 孤独绝望—在困境中的恐惧和焦虑
第二, 第二,重视对事件过程的描写及具体物件的罗 列,尤其是精细的帐目、精确的财产目录、 详尽的盈亏帐目的罗列。
Eg: 在叙述鲁滨逊到荒岛后的经历时,笛福花了大量的笔墨,详 在叙述鲁滨逊到荒岛后的经历时,笛福花了大量的笔墨, 尽叙述鲁滨逊多次重返触礁的大船, 尽叙述鲁滨逊多次重返触礁的大船,从船上搬回所有能搬之 物:食粮、酒、木料、衣服、工具箱、弹药、武器、铁钉、 斧子、千斤顶、磨刀石等等所有主人公在开始孤居荒岛生 活之时必需或不需要(如钱)之物, 活之时必需或不需要(如钱)之物,并且在以后的叙述中不厌 其烦地反复提到上述物件, 其烦地反复提到上述物件,就连细绳、麻线、帆布也不遗漏。
2
人物形象
汤姆-诚实、善良,慷慨、正直,轻率放任,性情急躁 索菲亚-纯洁美丽,温柔娴淑。 布利菲-伪善自私,阴险狡诈。
3.

现实主义特征
史诗性 在作品中, 在作品中,菲尔丁把自我看作是一个记录、分析人 性和人际关系的“历史学家”。他非常重视历史真实性, 性和人际关系的“历史学家”。他非常重视历史真实性, 并在小说中加入许多历史细节, 并在小说中加入许多历史细节,加深故事的可信程度。 作品规模之宏大,图景之波澜壮阔, 作品规模之宏大,图景之波澜壮阔,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之 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确实可以说是一部概括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 活的散文史诗”
明智而渊博的读者拿我们所叙述的去跟自然那 本书核对一我们这部作品的每一段都是从自然 那部巨著上抄录下来的” 那部巨著上抄录下来的”

批判性 菲尔丁强调作家的任务是赞美“ 菲尔丁强调作家的任务是赞美“真实 的人性” 暴露“虚伪的人性” 的人性”,暴露“虚伪的人性”。作品大规 模地描写社会人生, 模地描写社会人生,无情地揭露嘲讽英国政 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黑暗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