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远去的路 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3课远去的路》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路途景象。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绘画实例,以及相关的绘画技巧和知识点,如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路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学会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路途景象。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路,发现路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对路的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与表现。

3.对路途景象的观察与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绘画方法。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3.练习法: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画纸、画笔、水彩、铅笔等绘画工具。

3.道路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道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难忘的路是哪条?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绘画实例,讲解透视原理、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等绘画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路的象征意义,如人生道路、成长历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远去的路》通过对一条路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这篇文章是……(解释其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作者对路的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生字、词语的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去的路》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告别某个阶段或事物的经历?”比如,毕业离校、搬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成长与离别的奥秘。
-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在写作时难以将个人情感融入文字,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指导和示例。
举例解释:
-在解析课文深层含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对比等方式,将“路”的象征意义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难写的生字,教师可以通过拆分笔画、讲解字义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书写。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提供优秀范文作为参考,让学生模仿和学习如何将情感融入文字。
-写作技巧的实践: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我心中的远去之路”写作练习,掌握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情感时,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述的人物心理变化,如“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学习生字、词语时,通过造句、填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词汇,加深记忆。
最后,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们能够共同进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第3课 远去的路 (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3课 远去的路 (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为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以“远去的路”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表现,了解并掌握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绘画中表现空间感和远近关系的能力。

课程包括对透视原理的讲解、实例分析、学生实践等环节。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能够在绘画中表现出远近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绘画中准确表现远近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原理PPT、绘画示范作品、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纸张、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远近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远近关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示范:教师进行绘画示范,展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远近关系,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4.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远近关系。

5.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

板书设计:1.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 绘画中表现远近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和反思。

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自选一个具有远近关系的场景进行绘画,要求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远近关系。

2. 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课后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讲解了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人教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透视原理:学生需掌握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到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远去之路的视觉效果。
-掌握光影变化: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和渐变,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色彩运用技巧:学生应学会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变化,营造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尊重和珍视传统文化及美术作品的情感态度。
4.创意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交流与合作: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有效表达、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核心素养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紧密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绘画练习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发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然对如何运用透视、光影和色彩来表现远去的路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法。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技法表现远去的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非常有帮助。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透视原理、光影变化和色彩搭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远去的路”相关的创作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尝试运用透视、光影和色彩来表现远去的路。

第3课远去的路第1课时(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第1课时(教案)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理解和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故乡情结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举例:
-针对描写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例子,并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这些手法;
-对于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
-在词汇和句型的运用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如编写小故事或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
-在角色扮演前,教师可以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状态,并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表达的难点。
举例:
-在分析人物关系时,重点关注主人公与其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关系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讲解描写手法时,通过具体文段分析,如“路两旁的树木如同士兵列队,庄严而沉默”,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氛围;
-在词汇和句型学习时,通过例句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他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走到了村口”等表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去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怀念故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对故乡眷恋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内化课文中的复杂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以掌握;

3《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3《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重难点
重点:绘画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难点: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
时控
预达目标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展示设备 、示范作品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一、导入阶段
视频: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现象?行驶的车具有什么变化?
师生交流后总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小、很窄、很低。
板书题目:第三课《远去的路》
二、发展阶段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1)欣赏法国油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一景》和现代油画家韦其美的《新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低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5
5
20
5
通过比较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
实践巩固
板书
设计
远去的路
课后作业
基础性:完成作品修饰。
发展性:从我们的生活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进之处
3、教师演示
演示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的视觉现象。
4、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欣赏一些优秀作品,说一说你可以怎么修改作品中的某一部分?尝试着创作一幅以小路为主题的作品
5、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办法。
三、课后拓展
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3《远去的路》(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是怎样传到欧洲的;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2.培养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2.形象地表达“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运作过程。

2.教学难点1.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2.如何将艺术作品与环保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前导入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看丝绸之路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重要贸易路线有初步了解和认知。

2.讲解在介绍完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后,在黑板上花上五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用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国画。

3.实际操作1.要求学生分小组,每组四人,准备画纸、颜料、笔、毛刷等工具;2.讲解布置“丝绸之路”的绘画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画布上设计并画出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并描绘交通工具的运作情况;3.强调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在描绘交通工具时,要选用环保的交通工具,如:骑车、步行等。

4.展示和评价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现给大家,从中发现其中的亮点和创意;2.强调对作画的评价,对有亮点和贡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课堂总结1.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再次重申环保意识;2.发扬优秀作品,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对自己和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策略1.采用情境交流策略,模拟画家创造性思维和绘画手法;2.找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瓶颈,发挥潜能;3.打造“轻松自信”的学习气氛,创设合作性学习的环境;4.从学生自身成长兴趣出发,培养其环保意识,立足于实际。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1.观察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提高;2.观察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其环境保护综合素质;3.观察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认识。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远去的路》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如“褪色、追溯、斑驳、迁徙”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岁月像一条远去的路,我们都是这条路上的行人”等句子的含义。
-在识别修辞手法时,学生可能难以捕捉到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的巧妙运用。
-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
-在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感到陌生,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故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中的作用。
-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远去的路”这个比喻表达的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旅程的感慨。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褪色”等词汇描述事物的变化,以及如何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句,帮助大家掌握这些表达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故乡变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文化背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责任感。

人教版(2024)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预习资料,了解道路绘画的基本技巧和透视原理。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新产生的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整理预习笔记和问题,通过平台提交给老师。
-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强,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绘画作品中,展现出对道路绘画的理解和创造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主动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每个小组都能够完成一幅集体创作的道路绘画作品,作品在透视、色彩和构图方面体现出集体智慧。
- 学生在展示环节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特色,对作品的解读具有深度和创意。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美术课程中,学习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掌握了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达。此外,他们还对人教版美术教材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课“远去的路”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学生对自然景观和绘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但在技巧运用上还有待提高。学习风格方面,学生们喜欢合作、交流,善于从同伴作品中汲取灵感。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分享,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学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和反思总结,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案)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作品,分享对“远去的路”的个人感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结合,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修辞手法运用的见解。
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上存在困难,他们难以把握课文中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图示法,将文章结构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方法似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非常高,他们小组讨论热烈,成果展示也颇具创意。这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不敢大胆运用修辞手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技巧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鼓励他们多尝试、多练习。
-修辞手法:文章中“路漫漫其修远兮”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路的遥远和艰辛。教师需讲解并举例,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重点词汇:如“斑驳”、“蹒跚”等,教师需解释词汇含义,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练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提炼关键信息,归纳主旨。
-识别并正确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写作更具表现力。
-对重点词汇的深入理解,区分近义词的用法,并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能够从文章中汲取灵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举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色彩和透视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远去道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表现道路的延伸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透视表现远去的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美术创作的热情和对自然美的追求。通过《远去的路》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1.学生对线条、色彩的理解与应用: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线条、色彩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对透视原理的理解也较为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4.社会责任:通过描绘自然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线条、色彩的运用:本节课的核心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描绘远去的路的景象。重点讲解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以便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举例:在描绘远去的路时,指导学生使用线条的透视原理,让道路在画面中呈现出渐变的效果,以及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表现道路两旁景物的立体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景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线条、色彩、透视等表现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2023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2023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2023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的观察和描绘,理解并掌握线的表现力,培养他们运用线条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本节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线条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线条的特点和表现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2023秋)》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道路形态,理解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描绘道路,掌握线条的透视原理,表现空间关系,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3)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何布局画面、如何处理线条和色彩等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具体举例: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作品,让学生观察线条的特点,如道路的边缘线条较粗,表示道路的边界;道路内部的线条较细,表示道路的表面。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线条的运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条和透视在道路描绘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探索线条和透视在道路描绘中的应用,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这个主题确实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对于线条的表现力和透视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道路的基本构成,掌握道路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空间、透视、色彩等方面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绘画道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道路的基本构成:介绍道路的组成部分,如路面、路标、路灯等。

2. 道路的绘画技巧:讲解道路的透视原理、空间关系、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3. 道路的绘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道路,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道路的绘画技巧,包括透视、空间、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2.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表现道路的空间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和特点。

2. 新课:讲解道路的基本构成、绘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 实践: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道路,进行绘画创作。

4. 评价: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远去的路2. 课题:道路的绘画3. 内容:道路的构成、绘画技巧、实践创作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绘制一幅以道路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家庭作业:观察身边的道路,写一篇关于道路的观察日记。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道路的绘画技巧,提高了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路的构成和特点。

本节课通过教授道路的绘画技巧,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绘画道路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道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具有深度的美术作品。

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道路的基本形态和特点2. 透视原理在道路绘画中的应用3. 道路主题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4. 学生个人道路主题作品的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道路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学会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道路绘画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个人作品的创作和表达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道路图片和美术作品绘画工具: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等素材资源:道路图片、名家美术作品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道路的特点和形态。

2. 知识讲解:介绍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作品讲解如何在道路绘画中应用透视原理。

3. 作品欣赏:展示和分析名家的道路主题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其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个人道路主题作品的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板书设计《远去的路》1. 道路的基本形态和特点2. 透视原理的应用3. 名家作品欣赏4. 学生作品创作作业设计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创作一幅以道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要求运用透视原理,表现出道路的深度和空间感。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观察、讲解、欣赏、实践和评价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道路绘画的基本技巧和透视原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道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透视原理的应用”。

透视原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通过模拟人眼对物体远近、大小的感知,来表现画面空间感的一种方法。

第3课远去的路第1课时(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第1课时(教案)
-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后世航海事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掌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并理解其对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意义。
举例解释:
(1)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丝绸之路的演变。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2)郑和下西洋对后世航海事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如与哥伦布、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郑和的贡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远去的路》这一章节的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意义,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还不够明确。在新课讲授中,我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及其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 “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的联系,及其对现代国际合作的启示。
举例解释:
(1)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涉及多个朝代的对外政策、经济状况和文化交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强调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色彩的搭配:色彩的运用对于表现道路的情感氛围至关重要,但学生可能对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搭配不够熟悉,难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教师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构图的理解:构图对于作品的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但学生对构图的原理和技巧掌握不足,容易导致作品显得单调或失衡。教师应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构图原则。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线条,它还象征着人生的历程、时间的流逝等。在美术作品中,道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这些深层的含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作品《远去的路》。分析画家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现道路的主题,以及它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掌握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创作出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道路主题作品,提升美术创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通过欣赏和创作活动,学会从多角度评价美术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观。
-讨论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生道路、成长历程等。
2.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以“远去的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掌握线条的粗细、曲直、交叉等表现方法,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运用。
-了解构图的原理,如平衡、对比、节奏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道路主题的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远去的路》,他们开始注意到线条、色彩和构图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我想,这就是美术教育的魅力所在,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道路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看到他们认真讨论、用心绘画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

3.远去的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3.远去的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3.远去的路(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远去的路”。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道路,引导学生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道路形态、结构、走向的描绘。

2. 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道路图片、PPT、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展示道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道路特点,教师总结。

2. 新课内容2.1 教师讲解道路的表现方法,如线条、色彩、透视等。

2.2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学习道路的表现方法。

3. 实践操作3.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道路图片进行描绘。

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4.1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4.2 教师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

5.2 学生谈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1. 道路的形态、结构、走向等特点。

2. 道路的表现方法:线条、色彩、透视等。

作业设计:1. 学生独立完成一幅道路描绘作品。

2. 家长参与评价,给予建议和鼓励。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道路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道路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同时,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人文,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1-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1-人教版

第3课远去的路
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

设计理念
课本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前教师录制了一段有关透视现象的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透视现象,视平线、消失点;课堂上过欣赏、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知道两种常见的透视现象;教师对课本中的作品作简要介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观看视频,讨论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2、通过讨论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特点
3、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教学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纸、笔、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讨论了解透视现象的规律,知道视平线、消失点;
二、深入分析,得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特点;
三、欣赏名画中的透视关系,分析课本中的四种位置关系;
四、练习: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房子,人物等元素。

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五、点评小结。

板书设计 3 远去的路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透视现象(近大远小……)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教后反思。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就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将继续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的乐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远去的路》所表达的主题,即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这种情感是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常常会有的体验。它是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人与家乡的深厚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具体的句子和段落,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这种情感的。例如,“那远去的路,就像一条扯不断的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系着我”,这里的比喻手法如何生动地表达出对家乡的牵挂。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练习,如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句话,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是《远去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离开过家乡,有过对家乡的思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情感体验分享等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感体验话题,如“你记忆中最难忘的家乡情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4.写作技巧: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表现对故乡、家人的怀念之情。
5.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远去的路教案

远去的路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美术第3课
远去的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技能目标:能绘制一幅有路的风景油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近大远小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创作油画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现象吗?它点的原理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师:(板书)《远去的路》;
二、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作品《新线》的油画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你的感受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远去的路
教材分析: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学情分析:
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⒈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⒉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⒈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彩笔、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以前的写生作品,回顾以前学过的写生知识,提示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视觉现象来描绘物体。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
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⒉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⒊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生创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

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

教师评价。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布置下节课学习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