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
《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审美品格6页word文档
《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审美品格巴赫金在“狂欢化”理论中指出“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而“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1](P175),即,狂欢化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狂欢节特征,它既包括假面、加冕与脱冕、降格等狂欢仪式,又包含狂欢节所孕育的精神内涵――狂欢精神。
“狂欢精神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一切与更新一切的精神。
”[2](P15)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式的颠覆作用、小丑角色的狂欢精神及自觉追求、解读的开放性三方面,探讨《威尼斯商人》所蕴含的狂欢化审美品格。
一.狂欢式的颠覆作用狂欢是民间、大众对权力话语体系下秩序、等级、稳固性和永恒性的颠覆。
通过一定的狂欢式,社会的稳固秩序被打破,人们得以用新的眼光审视生活。
以下是《威》剧中狂欢式的运用。
首先,通过“假面”颠覆偏见。
庭审一幕,鲍西亚男装出场,起到的即是假面的“遮蔽”作用。
在假面的掩盖下,鲍西亚得以运用自己的才智扭转乾坤。
这客观上反映出女性被社会限制的实际,又有力地证明了男女在智慧上的平等。
其次,通过加冕与脱冕展现更替。
金钱将夏洛克拥上王座,女儿带走财宝出逃是对他的第一次脱冕,法庭将其财产没收使他彻底脱冕,在金钱的狂欢节上富贵犹过眼云烟,最终他以“我身子不大舒服……”[3](P149)暗淡的离开了众人视线。
更令人捧腹的是《威》中两位英雄的脱冕: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推翻夏洛克的“统治”成功加冕为王,他们自信满满得意洋洋,却在妻子们的戏谑中惶恐不安、狼狈不已,降为不明所以的小丑。
《威》通过对人物的加冕与脱冕,展现了有如狂欢的交替与变更的现实。
再次,通过语言的降格颠覆官方文化。
宗教皈依是神圣庄严的,朗斯洛特把它和饮食结合:“要是再这样把基督徒一批一批制造出来,猪肉的价钱一定会飞涨。
”[4](P135)言语中对猪肉的关心甚至超过信仰。
戏剧的第五幕不断提到同床共枕、睡觉并间杂粗话、俚语,表现了大量的言语的放纵,颠覆了官方话语中正面人物的庄重感,以民间狂欢的视角发现真实生活本来就包含的鄙俗和粗陋。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
狂欢化理论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三部曲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爵士乐》《天堂》,因时间、内容上的连贯性而被归结为三部曲,更因系统刻画了一群狂欢中的疯癫人物而堪称三部曲之狂欢化经典。
三部曲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单一作品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但是,在疯癫美学观照下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系统研究莫里森三部曲的却不多。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由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要素构成。
狂欢节逐渐演化成圣诞节和集市等。
狂欢式是狂欢节上加冕和脱冕等一切仪式的总称,具有全民性和动态性,带有狂欢化色彩的疯癫者也参与其中并体验狂欢式的世界。
当狂欢式升格为文学语言时就形成了狂欢化。
狂欢化处在动态的建构中,消解了疯癫与理性、神圣与粗鄙、黑与白等的二元对立。
疯癫与狂欢密不可分,疯癫是内容和表象,狂欢是形式和释放,本质都旨在颠覆。
巴赫金推崇的“怪诞”美与福柯倡导的“疯癫”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旨在突出疯癫的边缘视角而体验相对化的、狂欢化的世界。
因此,在疯癫美学观照下,三部曲也就具备了为非裔美国人开启一场狂欢之旅的可能性。
一、“疯癫语体”的狂欢化叙述疯癫者以“不可靠叙事者”身份参与到叙事中,使文本具有了不确定性的艺术张力,其跳跃性思维和非理性语言决定了文本在叙述语体上呈现出诗化与粗鄙化并置的特征,契合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要理解疯癫,需要诗人的才华”因为疯癫者的精神紊乱导致其叙述杂乱琐碎,并有意使用狂欢广场上的粗言俗语使叙事呈现出语体粗鄙化的特点。
疯癫者异化的才华也让他们常使用诗歌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文本语言诗化的特色。
因此,三部曲正是奔走在这两种极端语体中的代表。
小说中的疯癫者借助两种语体的并置共存,在钟摆式的狂欢中完成了加冕和脱冕的仪式,解构了权威。
《宠儿》的疯癫叙事具有典型的诗化特征:隐喻性、象征性、多重视角性。
《宠儿》的狂欢化底蕴决定了疯癫者被脱冕的命运,在语体上表现出粗鄙和插科打诨。
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
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狂欢化叙事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特指在儿童小说中以狂欢化的手法展开情节和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出现在童话故事、奇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中,其精神实质是通过夸张、超现实、荒诞、怪异等手法,创造出异想天开的情节和世界,以满足儿童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狂欢化叙事的意义在于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无限可能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首先,狂欢化叙事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轻易地接受奇幻世界和不可思议的情节。
狂欢化的叙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夸张、奇异的描写和情节设置,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幻想世界。
这个世界中有着不可思议的魔法,有着会说话的动物,有着奇怪的生物和超凡脱俗的人物。
儿童在阅读此类小说时,可以忘却现实的局限,投入到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中。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其次,狂欢化叙事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狂欢化的叙事往往打破常规,突破思维的边界,让儿童接触到不同寻常的事物和情节。
儿童通过读故事、想象故事,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火花。
他们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创造出新的角色、设计新的情节,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造力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保持一颗开朗、积极、创新的心态,拥有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此外,狂欢化叙事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狂欢化的叙事常常带有浓厚的艺术氛围,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和丰富多彩的情节描写,呈现给儿童一个美丽而奇幻的世界。
儿童在欣赏这样的故事时,会感受到语言艺术的力量,体验到情感的冲击和触动。
他们会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经历,逐渐培养出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优秀作品的辨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狂欢化的叙事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论大话文学的文化属性及狂欢化特色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话文学为对象,梳理了大话文学产生的背景,它借助网络得以兴盛,成为网络文学较有影响的一类。
文章着重从大众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及狂欢化三个角度分析了大话文学所蕴涵的文化意蕴。
大话文学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大话式改写,大众消费文化语境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体现出了大众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内涵。
此外,大话文学还具有狂欢化特征,是狂欢化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延续,无论在艺术思维还是体裁上,都鲜明的表现出了狂欢化文学的面貌特征。
大话文学艺术思维的狂欢化体现在狂欢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世界的狂欢化上,体裁的狂欢化体现在文本的“对话”特征和广场化的语言上。
文章结合大话文学的文化属性,阐明了大话式狂欢与巴赫金充满人文色彩的狂欢化的差异,指出了从狂欢的角度认识大话文学的意义所在,即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并从大话文学自身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大话文学狂欢化特点,指出了大话文学存在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话文学大众消费文化后现代狂欢化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boast literature as an objec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which the boast literature produces, it becomes one kind of more influential network literature with the aid of the network. The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which the boast literature contained from three angles of mass expense culture, postmodernism, carnivalization. The boast literature carries on the boast type to rewrite th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 the mass expense culture environment is the cultural context which existence.It manifested the mass expense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ism cultural connotation.In addition, the boast literature also has the carnival character. It is the extension of carnivalization literature trad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Regardless of in artistic thought or literature style, it all appears carnival literature characters.The carnivalization in artistic thought manifests in carnival creation mental and in the carnival work world, the literature style carnivalization manifests in the dialogu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quare language.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from the carnival angle to know boast literature is to pursuing free spirit.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boast literature.Key words:boast literature mass expense culturepostmodernism carnivalization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狂欢化2
试析《路的尽头》中的狂欢化世界李秀娟摘要:《路的尽头》是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斯进行小说叙事实验的成功典范。
小说塑造的内部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狂欢化诗学理论为基点,试从小说情节及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小说内部的狂欢化世界,以及狂欢背后所折射的当时现实世界的普遍意识形态。
关键词:《路的尽头》;狂欢化;情节;人物形象引言《路的尽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继1958年发表后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浩劫之后,西方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成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
《路的尽头》即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美国后现代小说杰出代表人物约翰·巴斯最富有黑色幽默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小说中的戏仿(Parody)、黑色幽默(Black Homor),还是微型叙事(Petit Recit)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特征。
但是,除了独特叙事之外,这一作品中塑造的怪诞世界同样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毕竟巴斯使用炫目、新颖的创作手法之终极目的也是力求展现社会真实。
因此本文着眼于小说的内部世界,试图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叙事试验背后所要展现的历史真实。
《路的尽头》这部小说情节比较简单。
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雅各布·霍纳因生病治疗需要,到一所学院任教,而后插足另一家庭,与乔·摩根以及他的妻子莱尼发生三角恋情的故事。
中间的一系列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件都被作者黑色幽默的笔触层层喜剧化,变成一幕幕引人发笑的闹剧,似乎就像巴赫金叙述下的狂欢。
《路的尽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浩劫之后,西方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成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
《路的尽头》即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这部小说情节比较简单。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
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
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
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
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
《皆大欢喜》中的狂欢化
《皆大欢喜》中的狂欢化作者:石蕾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7期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总是得到人们的青睐。
莎翁戏剧中营造的浪漫主义气氛、生动的喜剧内容和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始终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激起了我们心中关于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是什么使得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经久不衰的欣赏价值呢?前苏联著名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了“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他把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式的总合叫做狂欢式,并且认为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就是狂欢化,是狂欢精神在文学中的集中和自觉的表现。
巴赫金关于狂欢化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了解和学习莎士比亚对狂欢化传统的继承对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欣赏莎士比亚的喜剧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狂欢化在小说中的体现第一,营造了一个与狂欢节相似的非官方化、非教会化和非国家化的自由的文化环境。
《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就是一个充满了狂欢气氛的理想世界。
这里远离奥列佛宅,远离弗莱德里克的宫廷。
在亚登森林里,大家丢弃了麻烦的繁文缛节、复杂的宫廷礼仪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和平、自由、欢乐与仁爱。
弗莱在《批评的解析》中把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称为“绿色世界的戏剧”,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绿色世界“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人类生活企图效仿的世界的真正形式”。
《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典型的绿色世界,它蕴涵着一种狂欢的精神,表现了人们渴望自由平等、解放人性、满足心灵的释放与狂欢的强烈愿望。
第二,以降格和贬低化手段亵渎貌似神圣的官方文化。
所谓降格或贬低化,“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
从语言到内容都有降格或贬低化,都有粗鄙和猥亵的特点。
《皆大欢喜》中的有些地方就体现出狂欢化的这个特点。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借小丑试金石之口说,女人的美貌和贞洁不可能同时被女人所拥有,有了美貌的女人不可能贞洁。
浅析狂欢化理论——以《鹿鼎记》为例
化是 复调艺 术的文化 动因之一 , 后来 巴赫金 又在《 拉伯雷 的
创 作与 中世纪和 文艺 复兴时期 的 民间文化 》 中对 这一 理论
做 了全面 的阐释。
巴赫金 是一位 充满人文 精神 的学者 。他 的狂 欢化 理论 也 凸显 了他 的人文精 神 ,从 狂欢化理 论可 以看 出 巴赫 金追
了一种 狂欢 化的 色彩 , 本文 拟 以《 鹿鼎 记 》 为 例对 巴赫金 的
狂 欢 化 理 论 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 诠 释 。
一
组成 的特殊 的语 言或符 号系统 。狂欢 化可 以追溯 到古希 腊
、
何 谓 狂 欢 化 理 论
罗 马时代 。 在西方文 化 中存 在 的一股智 性反叛 的潜 流 , 到了
狂欢式求 的世界 是一个不轻浮 、 自由、 平等 的世界 。 陀思 妥耶 夫斯 基在 自己的宗 教 乌托邦 的世 界观 中 , 认 为对话 是 共欢 、 共赏 、 共话 的一种 永恒 , 而这 种对 话 是永 远
这种狂 欢节语言 虽然无法 用准确 和抽象 的概 念来 翻译和表 达 ,但是 在一定程度 上它 可以用 与之相 近 的其他具 有感性 性 质 的艺 术形象来表 达 , 就是说 可 以用文 学语言 来表达 . 这
一
狂欢节 的地 位 , 于是狂欢 化便成 了文学的一种传统 。
可见, 狂欢化是一 个涵 义深亥 4 复 杂 的概 念 , 它不 仅是一 种 文 学 思 维 方 式 或 者 世 界 观 .而 且 是 一 种 由 诙 谐 幽 默 因 素
部代 表作 品 ,不管是人 物还是语 言场 景 的描写都 表现 出
巴赫 金 的狂 欢化理论 是深深地 根植于 他对 狂欢节 的分 析基 础上 的。狂欢 节最早可 以追溯到古希腊罗 马或更早 的时 期, 在 狂欢节 的时候 , 人们都戴着面具 , 身着奇装异 服 , 在街上 狂欢 。狂欢节并不是普通 的集会 。 而是 人人都可 以参加 的活 动, 在狂欢节 中没有 等级划分 , 有的只是 群体 的狂欢 . 它体现 了对 统治地位 的官方思想 的反叛和对立 虽然狂 欢节的时 间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近年来,“巴赫金”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被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之中,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大众文化的狂欢化特征,即消费者通过身体、感官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将自己置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之中。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探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的理论框架1.1 狂欢化的特征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感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包括人们一时的狂热和兴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深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更为而且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狂欢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身体化: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包括身体的感觉和反应,还包括一系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2)感性:狂欢化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式,它强调感官的直观体验和情感的反应,追求情感上的高潮和快感。
(3)集体化:狂欢化是一种集体体验的表现形式,它消弭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隔阂,通过消费和共享来实现群体共同体验。
1.2狂欢化的社会背景狂欢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复制,与大众文化大有关联。
随着现代技术和娱乐工业的发展,娱乐和消费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主要内容,人们的娱乐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狂欢化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众文化中物质文化的膨胀、虚拟网络的快速发展等现象也存在狂欢化的特征,如KTV、迪厅、网络游戏等尤其具有狂欢化的特征。
二、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大众文化的真实面貌,指出了消费者对于娱乐和文化产品的极强需求以及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框架下所表现的群体狂欢的特点。
实际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下,狂欢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重点内容与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如“东北麻将”、大吃大喝等在东北地区十分普遍,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烈追捧,但同时也暴露出社会治理和道德约束的弱点和不足。
狂欢化叙事_新世纪小说的美学走向_王玉
2005年余华的小说《兄弟》在社会上引来一片哗然,读者和评论者对作品的激愤、批评之词远远超过了肯定的声音,人们不禁感叹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在走下坡路,并因此对新世纪文学的整体状况产生担忧。
这个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兄弟》所代表的狂欢化叙事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一个无法回避的发展趋势。
半个世纪以前,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把狂欢文化的考察引入文学研究,提出“狂欢叙事”“狂欢节化”等概念,通过揭示“狂欢节”的一整套仪式、活动的文化隐喻功能和价值,从欧洲文学史中重新梳理出被主流文学遮蔽的狂欢文学绵长的历史和伟大的传统,建构了狂欢诗学。
其所强调的“狂欢节化”的世界感受,其核心精神是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对蕴藏于民间的“边缘状态中生命意识”挖掘和肯定,并以此形成对权威、专制话语的解构和批判。
正是站在狂欢诗学和历史诗学的高度,巴赫金发现并高度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小说中的复调、对话性人物、怪诞、粗俗等叙事因素的美学价值和革命意义。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无疑赋予我们考察当下文学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初露锋芒的70后作家的创作普遍呈现狂欢化倾向,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的“形而下状态”的“肉体的体验”为狂欢化叙事作出了具有转喻意义的注脚。
另一方面,余华、莫言、毕飞宇、贾平凹、阎连科、格非等已经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也选择狂欢化叙事作为其创作的转向和突破。
狂欢化叙事给传统文学观和审美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新,并由此而引来不少质疑、批评甚至愤怒的骂声。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狂欢化叙事已经溢出了既有的“知识”视野,主流文学的知识谱系无法对它做出有效的指认和判断。
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狂欢化的人物、艺术思维的狂欢化和狂欢化的语言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
一、艺术思维的狂欢化陈思和先生曾借用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概括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特点和趋势①,从另一方面,这一判断也揭示了当代小说作家艺术思维的转变。
所谓“怪诞现实主义”就是用夸张、变形、荒唐、谐谑的方式叙述历史和现实。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 狂欢活动同时形成了各种怪诞的风格和各 种喜剧、诙谐、夸张、讽刺的形式。巴赫 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狂 欢节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形成了“狂欢化” 理论。
•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 个层次:一层是第一生活或官方世界的“第 一世界”;二层是第二生活、狂欢世界的 “第二世界”,这是他的“狂欢化”理论的 理论前提。
• 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 狂欢精神消除了一 切界限, 各种径渭分明的因素非同寻常地排 列组合, 混杂交织, 形成了狂欢体、形象独特 的结构特点。
• “这种形象力图在自身中能包括事物形成 中的两极, 或对照事物中的双方,并且把他们 结合起来, 如诞生—死亡、少年—老年、 上—下、正面—背面、夸赞—斥骂、肯定— 否定、悲剧性—喜剧性, 如此等等。
• 我们看到, 在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怪诞风 格中, 某种敌对的、陌生的、异已的和非人 的东西确实被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所谓 “黑色幽默”的东西, 往往既滑稽而又恐怖, 它所引起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笑。黑色幽 默诚然有其深刻独到之处, 但它只有摧毁力, 却并无再生力, 甚至在悲观绝望之中, 连同有 价值的东西也一并轰毁。
• 最后,“狂欢节”上的狂欢活动也使人感受 到了许多复杂的观念,“死亡、再生、交替 更新的关系始终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 素。” 在这过程中人们对“死亡”感受尤 其深切。
狂欢化理论的意义
• 可以说,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愿 望,也是人性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向。尽管处于蒙昧 • 阶段早期人类还不可能有自由、平等的意识, 社会 • 生产力的低下也不可能提供合乎人性的生存环 • 境, 但是, 人生来就有渴望不受压抑、没有限制、自 • 自在在、痛痛快快活着这么一种的内在的生命冲 • 动。
【莫言小说评论】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特点
[3] 【俄】 巴 赫 金 : 《巴 赫 金 文 论 选》, 佟 景 韩 译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1 996年版,第21 5页
[4] 【奥】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 集,第一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1 998 年版,第285页
关键词:莫言 狂欢化 叙事特点
作为先锋小说家的莫言一直试图让他自己的每部作品 都有其存在意义。“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本身即应 具有超越性,否则,文化进程的巨大时差使我们的文学比 世 界 文 学 慢 一 拍 , 总 在 发 生 错 位 而 不 构 成 对 话 。 [1]” 从 他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说变异与创新体现在: 不断超越自我、消解某种精英意识、颠覆即成的叙事模 式,这些变异与创新也使其作品具有了狂欢化色彩。笔者 认为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狂欢节 型的节日、狂欢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狂欢化的 语言等。
莫言小说的狂欢化特色还体 现在他小说语言的狂欢化。巴赫 金在 《诗学与访谈》 中论述了狂 欢化语言来源特征,在他看来这 些特征完全可以理解为戏仿。正 因为是戏仿所以语言可以任意的 参合。例如他把各种俚语、俗 话、咒语、顺口溜、齐鲁方言、 书面语、政治术语、流行的城市 口语、洋腔洋调、诗词古语、以 及其它学科的语言都融合起来 了。
晶”。
莫言为其小说更具有先锋色彩和
莫言用极度夸张的辞藻 将 实验特征,曾在他的多部作品中
“爷爷”、“奶奶”性爱壮观场的 戏剧性地创造了一系列狂欢化人
无 遮 拦 的 显 现 在 世 人 面 前 , 对 物。例如,早期的 《丰乳肥臀》
“肉体的地下部位”和“肉体的 中的“孙大姑的五个哑巴孙子”,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狂欢场所
狂欢广场:是狂欢剧目与狂欢语言演出、展 示的舞台,街道、教堂等等都可以成为广场; 广场更多是全民性、大众性的象征,那是毫 无顾忌的随便亲昵接触的状态与时空,是与 他人产生绝对共鸣的场所。
狂欢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狂欢生活使人们获得战胜对彼岸、对神圣物、 对死亡的恐惧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 压迫因素的勇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 和大众性,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 反规范的自由的蓬勃朝气。
狂欢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这与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想象的乌托邦,与马尔库 塞对“造反功能”的鼓吹,与当代人们所热衷的主体 间性不谋而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来,严肃 文化(官方文化)一直在压抑、消解着大众的诙谐文化, 诙谐文化也始终在抗争、解构着严肃文化的一统天下。 “狂欢”实际上是平民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世界 而演绎出的文化策略。因此,“狂欢”有着不朽的生 命力量,即便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依然能够唤起 反响与共鸣。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文学中的狂欢化
文学中的狂欢化中文系语教0706班张海彦学号:20070101264狂欢化是文学上的一种特殊手法。
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就是在狂欢精神基础上的发展。
举例来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柯夫作为一个人物,他的讲话、他的思考,都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声音已不是刻画这个人物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作者竭力要在作品中表现的。
这就是说,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拉斯科尔尼柯夫对周围现实的看法和评价,而不是给读者讲述他是怎样一个人。
拉斯科尔尼柯夫倾心于强者哲学,并不等于作者对强者哲学感兴趣。
作者在这里只是要展示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至于这种意识正确与否,作者并不打算去评价。
而且在《罪与罚》中,作者要表现的还不仅仅是拉斯科尔尼柯夫一个人的意识,所有人物的意识都是他竭力要表现的,而且都是作为主体来表现的。
譬如索尼娅并非主人公,她却是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意识得以展开的。
在《罪与罚》第4部第4章中,拉斯科尔尼柯夫去找索尼娅,两个人第一次认真地进行交谈。
我们在这里不仅读到了拉斯科尔尼柯夫的意识活动,而且也读到了索尼娅的意识活动。
这二者是平等的,谁也不能代表作者或叙述人。
我们也无从寻找作者的暗示来评判谁对谁错。
请看下面这段引文:“我自己也快变成宗教狂了!这是有传染性的!”他想。
“读啊!”他突然坚决而烦躁地叫道。
索尼娅依旧犹豫不决。
她的心怦怦直跳。
她不知道为什么不敢读给他听。
他几乎痛苦地望着这个“不幸的女疯子”。
拉斯科尔尼柯夫和索尼娅的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平等的表现,按巴赫金的说法,它们都是独立于作者的意识或叙述人意识之外的。
这即是说,人物的意识在作品中是客观地得以表现的,作者并未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人物的身上。
这里仅仅是其中一例,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风格。
这也就是狂欢精神一种最基本的体现。
因为“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就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
狂欢化_爱欲与死亡的交织
狂欢化
——爱欲与死亡的交织
◎翁君怡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 狂欢节对快乐原则的解放, 压抑的解除释放了许多创造性的能量。笑是狂欢节的主题, 也是狂欢节最突出的表 现。笑背后的怪诞、 反讽、 幽默的美学谱系使狂欢节语言有突出的 “陌生化” 效果, 具有文体改良的冲击力。但狂欢节笑的 传统背后隐蔽着死亡的元素。在狂欢节欢笑的顶点死亡的魅影开始浮动, 死亡主题丰富了狂欢节的内涵, 在加冕与脱冕 的复杂过程中, 笑与死亡都被赋予了双重的含义。狂欢节的美学突破还没有穷尽, 在新意识形态的背景下, 狂欢化的结果 令人期待。 关键词 狂欢化 快乐原则 死亡 脱冕
上为李光头效忠, 生活上为李光头追女人, 他们的天真浪漫, 可怖而可爱的无常。 权威的平民化, ” 庸俗化。掌控生死的厉 他们因为肢体或精神残疾而导致的可以原谅的失物和偏颇, 鬼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丑, 被笑的主体本身象征着死亡。爱 他们平民化的固执和决绝姿态, 都是黑暗时代的一屡亮色。 狂欢化产生的笑不仅仅反抗了意识形态本身, 也成全了他们 自己。笑才是狂欢节最大胜利和最后收获的结果, 笑是狂欢 节的意义所在。 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氛围中成为可能。 对话 者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化装或者伪装, 剥落了原本的身份。使 言语的主体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我” 已经不成为 “我” 而是 , 一个全新的个体生存和体验模式。言语表述的指向性、 意愿 性、 表述的完成性, 对现实, 对真理的态度趋向性均发生不同 程度的位移。 狂欢节语言在无穷的自由和可能性之间发生碰 撞, 对话语的冲击具有无限的可能。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 艺术 的自律不是回避现实, 而是打入现实, 并且以抗拒现存关系的 方式成为现实的 “他者” 从而开启另一种可能的维度。 , 狂欢节的笑不仅仅是狂欢本身, 狂欢节的笑与死亡和再 生联系在一起, 狂欢节的笑具有深刻的双重含义。 “狂欢节的 他天神、 人间的最高权力、 权威。但这不是为了愚弄 ‘至高的 东西’而是为了让他们洗心革面才进行嘲笑的” , 笑中蕴涵着 创造生的力量, 在笑的极至褪去后, 也便走向它的对立面死 亡。 狂欢节的一些节目就是干脆在表演愚人的作态。 狂欢接 更决绝。 “头脑将变成骷髅, 而现在已经空虚。 ……当疯人大 笑时, 他已经带着死神的笑容。 因此, 疯人比死人更早地消除 了死亡的威胁。 狂欢节的准疯癫状态让笑与死结合, ” 人们一 度因疯癫而看不到死期将至, 因此必须用死亡景象来刺激存 在感, 恢复理智。 三、 狂欢极之至的背后——死欲的萌生 狂欢节的各种放肆的行为是爱欲的释放, 在爱欲释放的 颠峰, 死亡本能开始清晰起来。 “弗洛伊德假定了一种可被替 代的能量, 它本身是中性的, 可以把各种力量或者与爱于冲动 或者与破坏冲动相联系, 即或者与生命本能, 或者与死亡本能 相联系。 死亡被引入生命的本质, ” 与爱欲如此的接近。狂欢 节中狂欢剧的核心是小丑的 “加冕” “脱冕” 小丑即位加冕 与 。 当了狂欢节的国王, 后来被剥夺王位脱冕的转换过程, 这个仪 式以多种形式出现在狂欢节的庆典中。最为成熟的是农神 节, 欧洲狂欢节和愚人节。弗雷泽在 《金枝篇》 中描述了奴隶 或士兵被选为狂欢节的国王, 最后却迎来死亡的悲惨结局; 接 着又描述了在后世的欧洲的狂欢节上, 模拟成国王的木偶像 在经历短暂的荣耀与权力的放纵之后, 被烧毁丢弃的演变过 程。狂欢节的国王不是真的国王, 在亵渎了权力颠峰之后迎 接他的是 “脱冕” 后的悲惨命运。加冕的仪式、 服装都具有分 裂的两重性, 最卑微者套上最权威的外套行使短暂的权力, 形 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错位。 笑的强度与错位的幅度和复位的契 合度成正比。 巨大幽默强度背后隐藏的不和谐感使加冕从一 开始就渗透着脱冕的意味。 鲁迅在 《无常》 一文中提到了类似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_杨巧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杨巧内容提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
大众文化以制造/娱乐0赢得受众,与狂欢化理论都具有狂欢、娱乐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狂欢内核和后果却不相同。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大众文化作者简介:杨巧,上海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与批评。
T itle:B ahk i n.s C ar n i v a lizati o n and Popu lar Cu ltureAbst ract:Bakhti n is a fa m ous literar y theorist of for m er Sov ie,t and his car n iva l t h eory used to expla i n the pheno m enon o f popu lar cu lture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 n literary c irc l e s.Popu lar cutlure m akes /entertai n m en t0to attract aud i e nces,and car n i v a l theo r y has the sa m e character i s tic,but the essence and consequences are not t h e sa m e.K ey w ords:Bahkti n carnival popu lar cultureAut hor:Yang Q i a o is postgraduate of t h e Co llege of Shangha iUniversity(Shangha i200444,China).H er m a j o r interest is Theory o fL iterature and A rts.Em ai:l wo m o1130@sina.co m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前苏联)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之一,也是前苏联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位美学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巴赫金把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称为 “怪诞现实主义” . 巴赫金发 现是民间狂欢文化决定了拉伯雷小说的形象体系和风格,带来了 文化转型时期体裁的狂欢:底层文学与高层文学热烈对话, 民众 的广场的语言、 文学形式激烈地冲击着既定的艺术体裁,欲冲破 束缚奔腾而出. 巴赫金用历史 —— 社会学的方法从文化入手进入 文学, 创建了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
三、生命轮回的审美价值
• 通过狂欢节上戏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巴赫金看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 生命轮回,“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核心 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 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这样可以说已经表达了狂欢式 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这种仪式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二者是不可分 离的,所以巴赫金把这种仪式中所渗透的对现实世界的狂欢化反映的核 心归纳为更替和更新的精神,可以看作是现实中一个人的生命轮回,不 断变化,它向我们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 化之中,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生,世界正是在不断地更替和 更新中得到发展,任何事物和思想如果一旦凝固了,僵化了,那就意味 着停滞和消亡。
“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 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内涵
狂欢节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按照巴 赫金的话来说,狂欢节就是中世纪人民的“第二生活形式” 。这 种生活就是巴赫金提出的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之一,第一种是所谓 日常的、正规的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就是上文提到的所谓的“第二 生活形式”,即狂欢节的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 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 活’”。 这是超越等级观念、地位、财富、家庭和年龄的,是一 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
儿子与情人
丈夫 瓦尔特 矿工 妻子 格特鲁 中产阶级 儿子 威廉姆和保罗
• 语言风格:方言 俚语 边缘化话语,富有狂欢化的语言性质 She had never been thee'd' and thou'd' before. Willam cried, “...And I can give you twenty pounds a year, mater. We s'll all be rolling money.” Mrs. Morel, “We shall, my son.”
• 《皆大欢喜》所描写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篡位与复位的故事, 其中的狂欢国王包括弗莱德里克与奥列佛。王位是快试金石, 它可以测试出人心与良知。弗莱德里克在获得王位后,众叛亲 离,良心备受折磨。终于在高年道士的启迪下,悔悟前非,将 物归原主。奥列佛在弟弟的真情感召下弃恶从善,作品在乡村 的狂欢中完成了狂欢国王的脱冕。弗莱德里克是一个为了私利 而恶事做尽的人,由于对兄弟的权力的觊觎,他驱逐了自己的 亲兄弟,演出了一场豆萁相煎的悲剧。由于害怕侄女罗琳娜的 名声掩盖了自己女儿的贤德,他将罗琳娜流放。由于奥兰多是 自己仇人的儿子,并对自己的僭位有微词,他并设法将他除掉。 奥列佛为了独霸家产,故意虐待弟弟,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并且想方设法将他置于死地。莎士比亚通过对狂欢国王弗莱德 里克与奥列佛的脱冕,否定了这种自私自利、道德堕落、兄弟 相残的行为,呼唤仁爱、友谊与真情。
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表现为自由平等的美
• 巴赫金指出这些都不是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抽象观念,不是关于普 通联系和矛盾统一等的抽象观念。相反这是具体的‘思想’,是以 生活形式加以体验的,表现为游艺仪式的‘思想’ • 只有在狂欢节上人的本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显露,生命的价值才能 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巴赫金以现实生活中诙谐文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狂欢化美学, 透露出一种追求生命快乐的审美内涵 • 民间狂欢节充满诙谐、快乐、和生气勃勃的格调和气氛,狂欢节 上,由于摆脱了等级,取消了禁锢,人与人可以随便而亲昵地交 往和接触,在诙谐的笑声中,人们的心灵得到解脱,心情非常愉 快,人好像又找回了自我,在人们亲昵而快乐的交往中感觉到自 己也是人,感受到了人的真正本性。
• 劳伦斯认为当时机械文明摧毁了人们的本性,尤其是下层的工人 阶级。他运用象征 暗喻等手段,使用狂欢化的语言将人物之间的 对立关系表现的更为丰满。
意义
• 诗学意义 主体间性: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加强了人物的主题地位,主人公与作者平起平坐,自由独立, 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 哲学意义 摧毁绝对真理,世界与心灵的问题并不是谁压倒谁的 问题,而是二者如何协调的问题 否定中心 瓦解权威 主张平等对 话 打破了独白的垄断地位 • 政治意识形态意义 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叛精神,反对神权, 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专制,利用诙谐形式批判当时教会和官方的 片面严肃和僵化,第二生活与官方建立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 一种对立的,相抗争的关系,表现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
Carnivalization
狂欢化
高楚君 2016.9.30
1.背景 2.起源 3.内涵 4.莎士比亚与狂欢化 5.劳伦斯与狂欢化 6.意义 7.在现实世界中的审美内涵
背景
• 斯大林专制时期 •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达到专制顶峰,整个社会极端政治化 教条化 绝对化,缺乏自由与活力
起源
• 首次提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 详述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的时候,从 民俗文化的视野,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狂欢化”这个理论。
• 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 大 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 这正是“ 狂欢” 的实质意义所在。 • 狂欢化理论寻求感官的满足,寻求原始的生命活力与自由,暗含 对斯大林统治的一种间接批判
莎士比亚与狂欢化
• 喜剧几乎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包容着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 脱冕的仪式 •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狂欢化色彩与狂欢精神还体现为语言戏谑, 它包含笑、打嘴仗、讽刺与与小丑的滑稽表演等形式。它的目的 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与讽刺力度,即“融合着欢欣与讥讽” 。在 语言戏谑里,权力与真理交替,世界上的秩序交替。在笑声中, 死亡与再生结合,化腐朽为神奇
• 巴赫金认为要了解拉伯雷的创作,就必须了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民间笑文化。 • 狂欢节的笑最能体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征:全民性(大众的笑) ; 包罗万象性(笑一切事物和人,包括自身) ;双重性(死亡与新 生相连). 人们在笑声中颠倒了一切等级制度,冲破了僵化,战 胜了恐惧、严肃,创造了日常生活之外的“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 生活” ,具有世界观意义. 狂欢精神在拉伯雷的小说中达到了顶 峰,把一切精神的崇高事物全都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丰裕 的食物、大块朵颐和怪诞的肉体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表达人们对未 来和自由的向往
• 狂欢节的特征是: • 1、人们摆脱中世纪时期平日生活中等级关系。狂欢节是无拘无 束的,全民性的,统治者和平民在节日中,不能不处于平等的甚 至颠倒的地位。这样就使人摆脱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并 从非教会非官方的观点来看世界,置身与原有的制度之外。2、 人们产生“狂欢节的世界感受”和乌托邦式的思维。由于上面所 说的情况,人们在狂欢节中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平时要讲究身份、 角色、职业等,可在狂欢节时刻,人门不拘形迹,在摆脱上述束 缚后,人回到自身,异化感消失,摆脱神学严肃性休息一下,开 开僧侣的玩笑。3、人们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的强化。狂欢节的节 目和活动,都包含了生死相依,更新与衰落相伴,有盛筵的欢乐, 但有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是面向未来和发展。这与官方的节日不 同。官方的节日无非是庆祝他们的统治的万世永恒、万古常青。 总是面向过去。
附录
•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内涵---林颖(陕西西北大学 文学院) • 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看自媒体时代---王琦予(河北师范大学) •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中的人本观---袁建军(新余高等专科学学 校) •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研究在俄国---王莉(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