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电力体制改革 方案

电力体制改革 方案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介绍电力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电力产业进行制度和机制的改革,旨在提高电力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电力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以及具体的方案。

意义电力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推动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竞争,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

传统的电力体制通常由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主导,这导致了市场竞争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可以打破垄断,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供多样化的电力选择。

另外,电力体制改革还可以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竞争;2.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3.提高电力供应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4.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5.维护电力市场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方案1. 建立电力市场建立电力市场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电力市场可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促进各个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供电效率和降低用户用电成本。

电力市场主要包括发电市场、输配电市场和用户市场。

发电市场是指电力企业之间的发电竞争和交易平台,输配电市场是指输电和配电的网络市场,用户市场是指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选择。

建立电力市场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机构。

2. 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提供财政和税收激励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建立可再生能源的交易平台,鼓励电力企业和用户购买和使用可再生能源。

3. 促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

到2001年底,中国发电设备总容量已达到3.3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50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第三阶段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49-1978年)在这30年中,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期(1949-1955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

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对电力行业进行监管和管理,通过改革来完善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电力行业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回顾一下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就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是由国家垄断的电力行政部门统一规划、联合经营的行业模式。

1990年代初,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明确了电力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和价格管理制度,并将电力行业纳入了市场化改革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主要是在电力工业的市场准入、价格调控和竞争机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措施。

二、2002年以前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2002年以前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是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起始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强了对电力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推动了电力市场的逐步市场化,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保护了国家利益,推动了国有电力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推动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使得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市场化,电力市场的竞争效率得到了提高,电力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电力市场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电力市场的效益得到了提升,电力市场得以加快发展。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新一轮改革,将继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力市场的全面市场化,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促进国有电力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推动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加快实现电力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力市场的节能降耗,推动电力市场的绿色发展。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简)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简)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1949-1978年)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间(1949-1955年)。

1949年10月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

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

1950年燃料工业部专门成立了电业管理总局,并先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业管理局,归电业管理总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年-1958年)。

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

电力工业部继承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能。

电厂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统一由各电业局负责。

与此同时,撤销了电业管理总局和六大区电业管理局。

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力工业均由电力工业部直接领导和管理,这是由部直接领导省(市、自治区)电力工业惟一的一个时期。

3、水利电力部时期(1958-1966年)。

1958年初为加快水电建设,决定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

将电力工业企业全部下放给各省(市、自治区)独立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仍然实行垂直垄断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

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只负责管理已形成跨省(市、自治区)电网的的京津唐电网和辽宁、吉林电网。

这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实施三年,分省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电力行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状态。

国家电力公司(State Power Corporation)是唯一的国有电力企业,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管理和运营。

在这一时期,电力行业的规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计划来实施,电力价格由政府制定。

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3年,中国电力行业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被分为南方电网和北方电网两个公司。

电力市场逐渐向分区域竞争的方向发展。

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被进一步拆分为发电和电网两个公司,发电和电网的竞争逐渐出现。

第三阶段:2003年至2014年,中国电力行业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

2003年,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为五大发电集团,即华电集团、大唐集团、神华集团、国电集团和华能集团。

继续推进竞争式电力市场建设,发电和电网分开运营。

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中国电力行业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建立了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电力市场逐渐形成。

电网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全面放开电力销售市场,鼓励发电企业多投资建设并自由选择用户。

通过以上的改革,中国电力行业的规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体制转变。

电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监管作用也得到了加强,确保了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运行。

未来,中国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还将继续推进。

电力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政府将加强对电力行业的监管,加强对发电和电网的统筹规划,推动电力行业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改5号文)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改5号文)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务院2002年2月10日发布国发[2002]5号)一、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跨省的区域性高电压等级的主网架,缺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电力工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在电力市场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之后,现行的电力体制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弊端.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之间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

为了促进电力工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三)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借鉴,国内先期实行的多家办电以及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体制改革,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改革。

这些都为电力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四)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完成改革任务。

(五)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六)“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三、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七)实行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财务和人员的重组.属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管理的电力企业,也要实行厂网分开.以小水电自发自供为主的供电区,要加强电网建设,适时实行厂网分开。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电力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改革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三个方面,对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进行探讨。

一、中国电力改革的起源中国电力改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电力行业普遍存在着供需矛盾、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推动电力行业的改革。

1986年,中国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实行垂直一体化的电力体制,电力行业的生产、供应和输配环节由国家电力公司垄断经营。

然而,这种垂直一体化的体制在发展中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二、中国电力改革的发展过程1. 分拆国家电力公司为了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电力行业的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分拆国家电力公司,实行发电、输配分离。

这一改革措施于2002年开始实施。

通过分拆国家电力公司,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推动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2. 建立电力市场化体制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力交易市场、电力交易机构等相继建立,电力价格也逐步放开。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电力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3.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电力改革过程中,清洁能源的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政策扶持,中国电力行业逐渐实现了煤炭替代、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电力改革取得的成就中国电力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 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电力改革使得电力供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过去经常出现的供电不足、电力短缺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1、燃料工业部时间(1949-195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管理。

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时期,自1949年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

1950年燃料工业部为管电力工业,专门成立了电管理总局,负责火电厂和输变电程建设,发电、输电、配电、电的全部生产运营;为发展水,成立了水力发电工程局。

并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管理局,归电业管理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理体系。

2、力工业部时期(1955年-1958年)。

1955年7月,第一届第二次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部和石油工业部。

电力工业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职能,为加强专业管理,相成立了电力设计局、基建工程管理,并将水电发电工程局改为水力电建设总局,分别管理火电和输电工程设计、火电和输变工程施工和水电勘设计和施工。

水活电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一由各电业局负责与此同时,撤销了业管理总局和六大区电业管理局,省(市、自治区)的电力业均由电力工业部直接领和管理,这是由部接领导省(市、自治区电力工业惟一的一个时期从1956年开始逐调整和充实了省(市、治区)电业工作的管理机构,从形成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结合、以中领导为主的电力工业管理体。

3、利电力部时期(1958-1966年)。

1958年初党中央召开宁会议,决定在电力工建设中实行“水主辅”的长期建设方针,为快水电建设,决定水利部和力工业部合并。

1958年2月二届五次全国人民表大会通过决议,将水利部和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是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以下是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历程:1. 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方案(1986年至1991年):在此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出现供需矛盾,电力调度难题凸显。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研究,于1986年至1991年期间制定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发电企业分配电、输电企业经营电、供电企业售电等制度框架。

2. 试点“分开发电、输送和供电”(1992年至1994年):在1992年,中国电力公司在重庆、广东、广西三个地区试点实施“分开发电、输送和供电”,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

3.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1995年至2002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中国政府决定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电力体制改革文件,包括《电力法》、《发电企业分开发电和输电的试行办法》等,逐步建立了以电力公司为主体,分权分属的市场化电力体制。

4. 分电源、输配电两个层面的改革(2002年至2004年):在此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搞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完善电力市场制度、优化电力供应结构的方向。

为应对不同电力资源分散储藏的挑战,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在分电源和输配电两个层面展开。

5. 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2005年至200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开始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引入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我国电力监管机构也成立了电力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市场竞争和保障市场公平。

6. 建立电力市场监管体系(2009年至今):在2009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成立了国家电力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电力市场监管。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细则和政策,进一步完善电力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监管,推动电力市场化。

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我国电力系统是指国家的电力工业领域,在电力生产、输送、配送等方面都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这个系统是我国能源和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我国电力系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在下文中,我将探讨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动因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个时期,我国逐渐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的经济活动日趋多元化和市场化。

然而,我国的电力系统仍然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方式,这使得电力市场无法自由运作,供需关系无法得到很好的协调。

同时,电力系统内部承包关系复杂、权责不清,导致电力企业难以达成规模经济效益。

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

2002年,国家开始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发展市场、放开竞争、疏通电力体制改革道路”的思路。

该方案明确了电力市场的主体框架和引入竞争机制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电力体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是:1. 建立市场化的电力运行机制,鼓励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2. 提高供给质量,保障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监管和规范,维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的信誉。

三、电力市场化电力市场化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

市场化运作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企业进行竞争,提高电力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我国的电力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电力市场经营机制。

这个机制分为两个层次。

一方面是在国内各省级电力市场建立交易中心,提供电力交易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建立全国性的电力交易平台,整合各地电力交易,形成统一、规范的交易市场。

2. 优化电网配置和规划。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不断深化,从垄断性质向市场化、多元化、公平竞争的方向发展。

这一变化是中国电力行业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历程。

一、历史发展1. 电力行业垄断时期(1949-2000)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行业全面实行国家垄断,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供应。

在这一时期,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承担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

电力企业的生产、配电和销售环节均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形成了独角兽式的垄断格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力行业面临着新的改革挑战。

2000年,国家电网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力行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通过分拆、重组状态电网企业和电力企业,逐步推进电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相继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意味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电力投资主体,通过发展非主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扩大了市场参与度,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二、现状分析1. 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提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电力行业各环节的竞争格局也逐渐形成,市场公平竞争的程度有所提高。

2. 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为了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加大了对电力行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了市场秩序,保障了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转。

3. 新能源发展迅猛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新能源发展迅猛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包括风能、光能、水能等多种形式的新能源,不断壮大了电力市场的容量。

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

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电网环节分别设立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主要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调度,参与跨区域电网的投资与建设;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电网,保证供电安全,规划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按市场规则进行电力调度。

区域内的省级电力公司可改组为区域电网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为了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按照垂直管理体系,向区域电网公司电力交易调度中心派驻代表机构。

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市场运营规则,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电力企业生产标准,颁发和管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处理电力纠纷;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

目前,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已经确定,“三定”方案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可逐步正常运转。

(完)中国电力体制大改革新组建的11家公司今天挂牌2002年12月29日12:21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王永志)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的十一家公司,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告挂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等为国家电网公司等十一家公司揭牌。

曾培炎说,此举实现了厂网分开,引入了竞争机制,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他指出,电力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要按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要求,分阶段地完成改革任务。

电力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电力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电力体制改革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逐步建立了竞争性市场体系。

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度增加,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明朗。

这为电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其次,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了电力供应能力的提升。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力度,提升了电力供应能力。

同时,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促进了电力行业的规范发展,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再次,电力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电力市场的开放,促进了电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

各地区之间的电力交易更加便利,电力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为保障全国电力供需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电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了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电力企业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电力体制改革也促进了电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保障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提升了用户对电力行业的满意度。

总的来看,电力体制改革在推动电力行业健康发展、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电力体制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电力行业朝着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希望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对中国电力改革的展望
• 加强对垄断电网企业的监管
• 抓紧建设和完善区域发电侧电力市场 • 逐步打破电网企业单一买卖电格局,建立多种 交易模式并存的区域电力市场
制作:第二小组
组长: 组员: 资料收集:
The end
幻灯片制作:
市场经济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
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 制。除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外,原有大型电力企业通过资 产重组和市场整合,构建成11 家集团公司,包括:两大电网公 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 网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 电网则由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海南的电网资产重组而成。 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 司;两大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 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形成当前中国电力行业格局。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
第二小组
从1882年中国有电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至今 已经走过了126年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 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 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 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 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 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
电力体制改革历程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1949-1978)
• 二、改革探索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79-1997) •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97至今)
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
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 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在这30年中, 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 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 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 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 两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 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电力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电力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随着改革的推进,电力体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过去,我国电力市场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和电力公司垄断经营,供求关系不平衡,市场竞争不充分。

通过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了电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的分离,推动了电力市场化进程。

这样,不仅提高了电力资源配置效率,还促进了电力价格的市场化,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用电价格。

电力体制改革加强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效率。

过去,电力企业多为行政管理模式,决策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

通过电力体制改革,推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电力企业通过改革,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

同时,改革也促进了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电力体制改革还促进了电力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过去,电力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存在线损率高、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

通过电力体制改革,加强了电力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优化了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同时,改革还促进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水平,为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过去,我国电力产能主要依赖于煤炭等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电力体制改革,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这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改善了环境质量,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通过推动电力市场建立和发展,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优化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力体制改革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电力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为了促进电力市场更加开放、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

以下是一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一、市场化改革1.建立全面的市场化电力交易机制。

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如电力市场交易、竞价发电和直接交易等,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

同时,建立强制性的电力购买机制,确保所有发电企业能够公平地与电力用户进行交易。

2.建立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

成立专门的电力监管机构,负责电力市场监管、行业准入和监督执法等事务,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透明度。

3.深化电力企业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政府对电力企业的直接干预。

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并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1.制定具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通过设定具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标,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

2.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市场。

建立专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市场,提供给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3.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提升电网建设和智能化1.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

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完善电网的配电和传输能力,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改造老旧电网设施,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2.推进电力互联网建设。

建立电力互联网,实现电力信息的全面共享和交流。

通过电力互联网,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和调度,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3.加强电力安全保障。

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监控和保护,防范电力系统的黑客攻击和故障。

建立电力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力安全事件。

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1.加强能源节约和环保工作。

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推动能源的绿色转型。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解读报告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解读报告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解读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并推动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电力体制改革政策。

本篇报告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一、电力体制改革背景电力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电力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提高电力供给的效能,各级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电力体制改革。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分离发输配电业务传统的电力体制中,电力企业往往负责发电、输电和配电等全部环节,这种集中式的体制限制了市场竞争和效率提升。

因此,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分离发输配电业务,打破电力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竞争,提高电力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2. 建立电力市场体系为了促进市场竞争,电力体制改革还涉及到建立电力市场体系的问题。

一方面,要建立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度,使得发电企业和用户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电力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3. 加强电力调度管理为了保障电力的安全供应,电力体制改革还需要加强电力调度管理。

这包括对发电企业的生产调度、对输电设备的运行控制、对用电用户的合理调控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加强电力调度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电力供需失衡,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

三、电力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1. 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电力体制改革使得电力行业的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力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可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电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这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促使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2. 提升能源效率电力体制改革可以推动能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分离发输配电业务,发电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提高发电效率,优化能源结构。

同时,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行为,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电力体制改革

浅谈电力体制改革

浅谈电力体制改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电力体制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

电力体制改革是指改变现有的国家电力供应体制和制度,创造出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电力供应与管理的体制。

以下是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浅谈。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意义电力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经济建设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电力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电力体制改革可以引导市场化竞争,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力市场竞争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转变避免过度集中的垄断形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推进经济发展。

2.改善电力供应条件电力体制改革可以改善电力供应条件,缩小供需间的差距。

建立完备的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力产业,提高产业效益,达到优化供给结构和提供能源的目的。

3.促进电力产业转型升级电力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电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电力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激发企业的竞争潜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行业内走向升级,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自1992年中国启动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改革措施不断,在不断摸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明显提高了电力市场竞争力在电力体制改革中,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措施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竞争力。

不仅使电力价格逐渐透明化,还使电力市场中企业更具竞争力,提高市场的效率。

2.优化了电力供给结构通过市场化的机制,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调整了电力供给结构。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电力企业出售电力而不是通过政府分配电力,让经济效益最大化。

3.加大了电力产业的投资力度在电力体制改革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扩大电力产业的投资规模,有效地解决了原有的资金问题。

这样一来,电力产业便有了更多的储备金,更有能力开展电力设施的建设和升级。

三、电力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电力体制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网上限和电网下限之间的问题电力体制改革中,发电和输电组成了电力市场体系的核心,此时电网上限和电网下限之间的冲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998年电力系统两改一同价

1998年电力系统两改一同价

1998年电力系统两改一同价
电力系统的“两改一同价”是指1998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一
项重要举措,主要包括电力体制改革、电价改革和电力企业改革。

1. 电力体制改革:1998年,中国政府决定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将原来由地方政府掌控的电力系统改为由中央政府主导,并建立以国家电力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2. 电价改革:1998年,中国电力行业开始实施“电价两改一同价”的政策。

具体体现在:第一次电价改革是指将原有的电力
市场价格与机构价格相分离,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由政府决定转变为市场定价。

第二次电价改革是指将原有的电力企业内部定价体制改革为市场化竞价机制。

同价是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段的电价是相同的。

3. 电力企业改革:1998年,中国电力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以国家电力公司为主体的电力企业集团逐渐形成。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公平、透明的电力市场体系,提高电力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及趋势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及趋势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及趋势一、引言电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电力体制改革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旨在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二、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1.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力市场逐渐呈现出供需两旺、结构不平衡的特点。

2. 传统的电力运行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改革与升级。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产业发展成果显著,电力供应已趋于充裕,但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也暴露出不足。

三、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1. 电力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综合节能补贴等政策越来越完善。

2. 相关机构改革更新,如电力市场监管机构的成立,则进一步利于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3. 通过配电网改革,建立分布式电源接入制度,以此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四、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趋势1. 加强市场化改革,实现供求双方的自主选择和平等竞争。

2. 强化电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优化调整和资源配置(并购、重组、兼并等)。

3. 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建设清洁、高效、智能的电力系统和基础设施。

4. 打造开放型电力市场,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电力产业的全球化竞争5. 牵动整个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行动力的诸多因素,包括中长期用电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5g技术等的普及进程。

五、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1. 电力市场化进程中依旧存在价格机制不顺畅、电力交易透明度不足等问题。

2. 全国电网的能力逼近饱和,如何合理调度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是当前的难点。

3. 电力行业中存在受政治和行业内部利益影响导致市场垄断等现象。

4. 大规模向新能源发展和利用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但也需要解决与之相关的技术、资金等问题。

六、结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步入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在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同时推进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的利用和电力企业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应对挑战,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

到2001年底,中国发电设备总容量已达到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50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第三阶段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1949-1978年)在这30年中,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间(1949-195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

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

1950年燃料工业部为管理电力工业,专门成立了电业管理总局,负责火电厂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的全部生产运营;为发展水电,成立了水力发电工程局。

并先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业管理局,归电业管理总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年-1958年)。

1955年7月,第一届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

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能,为加强专业管理,相续成立了电力设计局、基建工程管理局,并将水电发电工程局改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分别管理火电和输变电工程设计、火电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和水电勘测设计和施工。

水活电厂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统一由各电业局负责。

与此同时,撤销了电业管理总局和六大区电业管理局,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力工业均由电力工业部直接领导和管理,这是由部直接领导省(市、自治区)电力工业惟一的一个时期。

从1956年开始逐步调整和充实了省(市、自治区)电业工作的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结合、以中央领导为主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

3、水利电力部时期(1958-1966年)。

1958年初党中央召开南宁会议,决定在电力工业建设中实行“水主火辅”的长期建设方针,为加快水电建设,决定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

1958年2月第二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

1958年3月水利电力部正式成立后,将电力工业企业全部下放给各省(市、自治区)独立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仍然实行垂直垄断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

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只负责管理已形成跨省(市、自治区)电网的的京津唐电网和辽宁、吉林电网。

这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实施三年后,发现分省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

1961年在党中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重新将电力工业管理权力上收,实行以中央管理为主的体制,经过从1961年到1965年共5年的努力,成立了由水利电力部管理的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四个跨省电业管理局,还成立了山西、内蒙、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邯峰安等省(市、自治区)电业管理局、电业局,并将北京电业管理局更名为北京电力公司,进行“托拉斯”管理模式试点。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由集中走向分向,又回到集中管理,这时已经形成京津唐、东北、华东、中原和西北五大电网的管理体系。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8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7月水利电力部实行军管,所有管理工作由军管会的生产、后勤、政工三大组管理,又一次把电力工业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当时将中原电业管理局下放河南省革委会管理:东北电网归沈阳军区领导;徐州电网归江苏省革委会领导;华东电网归上海市革委会领导;北京电力公司停止“托拉斯”试点,恢复北京电业管理局建制1970年4月水利电力部结束军管,由水利电力部革委会领导,革委会决定撤销西北电业管理局,将西北各省(区)的电力工业下放各省(区)领导,同时将广东省电业管理局和四川省电业管理局下放给广东省和四川省革委会管理。

1975年撤消水利电力部革委会,恢复了水利电力部的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下放远比水利电力部建部初期下放更为严重,不仅将电管局、电业局下放地方,连设计院和科研机构都全部下放地方,使电力工业勘测设计和科研机构遭受巨大破坏。

1970年水利电力部军管会提出“老厂-厂变-厂半,新厂快马加鞭,能力翻一番,全国县都有电”到1975年发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1969年末发电设备总容量仅2100万千瓦),超过英国、联邦德国。

在这个极“左”的口号下,推广了石家庄热电厂改造旧设备“一厂变一厂半”的经验,推广江西、广东、福建等省自力更生建设中、小水电的经验,推广东北“四合一环形供电(工厂与工厂用电合一,工厂内部动力与照明电合一,工业与民用用电合一,厂用电网与公用电网合一)的经验,”推广嵊县“一线一地”、“两线一地”的经验,还有电力系统自己动手制造发电设备的经验,结果使电力工业的设备遭受了巨大破坏,事故频发,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

1975年恢复水利电力部建制后,1975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前几年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加上这两年电力建设速度没有跟上去,全国大约缺少装机五百万千瓦,这是造成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知除要求加快电力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外,明确提出要加强电网统一管理。

跨省电网必须实行以水电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1975年10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跨省电网管理办法》,重申跨省电网的统一管理体制,水利电力部上收了东北、北京和华东电业管理局及四川省电力工业局。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下放和第三次上收管理权,但这次上收只上收了跨省电网和跨省电网所属的各省(市、自治区)的管理权,不如60年代那样彻底。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大区电网的管理是不能肢解的,从此以后,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又走上了中央管理为主,大区电业管理局分片管理的体制。

二、改革探索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79-1997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

在此期间中央电力管理部门又经过四次变更,即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最后第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

在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曾研究过全面包干经济责任制,简政放权、自负盈亏、以电养电等方案,最后成立了华能集团公司及各大区的电力集团公司,这一时期的电力改革朝着国务院提出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电力体制改革原则进行。

1、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1979-1982年)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这是我国第二次成立电力工业部。

1979年5月,国务院批转电力工业部关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实施方案。

文件中明确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当前由于缺电,影响全国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工业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

在今后一个时期,电力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调整国民经济中要发展的重点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电力工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把电搞上。

电力工业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大生产,必须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管理。

跨省(区)的和一个省范围内的电网,由电力工业部统一管理;电力供应由国家统一分配。

电力工业部要在有关省、市、自治区协助和支持下,把所有电网管好。

”在国务院批示的指引下,1979年12月电力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电业管理局和西北电业管理局。

华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北京电力外,下辖天津、河北省电力局(直接管理冀南电网)和山西电力工业局;西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陕西电力外、下辖甘肃、青海、宁夏电力工业局;1980年3月成立华中电业管理局,下辖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电力工业局;1981年5月成立西南电业管理局,除直接管理四川省电力,并下辖云南和贵州电力工业局。

接着又于1981年12月把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划归电力工业部领导。

原已成立的华东电业管理局和东北电业管理局继续保留。

这样到1981年底六个大区电业管理局都已成立,只有福建、新疆、广东、广西、内蒙古和西藏等六个省区电力工业仍归各省区领导。

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才把全国主要电网、主要省(市、自治区)统一管起来了,促进了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2、第二次成立水利电力部(1982-1988年)1982年3月,五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将水利、电力两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

这次合并之后,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沿着电力工业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

1983年1月,决定将福建和新疆电力局划归水利电力部管理,分别成立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工业局。

1984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工业划归水利电力部管理。

1984年12月水利电力部决定成立华南电网办公室,准备把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电网连接起来,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实现“西电东送”,以缓解两广缺电局面,这一举措为日后发展南方电网和大规模“西电东送”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电力工业之后,自1975年中央决定实行以水利电力部为主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又一次形成以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部为主、按大区电业管理局分片管理的电力工业管理新体制。

到1985年止,全国只有广东、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的电力工业仍实行以地方为主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