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网络构建公共领域的优势和阻碍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雏形源自古希腊城邦,而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研究更多的指的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
【1】(P3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是一个与私人领域相对,位于政治权力之外的独立领域。
19世纪末,报刊逐渐商业化,大型报业集团形成,如北岩报团、赫斯特集团。
报刊越来越远离公共领域,集中到商品交换的私人领域。
报刊不惜牺牲其政治与公共事务内容为代价,去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
媒介品格让位于商业利益,由媒体构建起来的公共领域面临瓦解,这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这种“第四媒介”势头更猛,第二媒介时代到来。
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为公众构筑起一个开放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原来只掌握在大众媒介与精英阶层手中的话语权开始被普通市民阶层所享有。
并且,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互联网的传播由“点对面”发展到“点对点”。
之前参与不到公共事务讨论的人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参与者不需要知识作为敲门砖,只要基本的操作能力和文字能力就能够使用网络。
传者与受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网络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
尤其是web2.0兴起,互联网的平等性、多元性、互动性、及时性体现的更为明显。
脱胎自“推特”的“微博”自2009年诞生,用户激增,网民们已经不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互联网工具,而是把它当成是获取信息最及时的通道和表达自己意见的公共平台。
正是微博140字的限制、碎片化的特点,降低了它的准入门槛公众在微博上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如充满讽刺意味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
日本大地震、核辐射的最新最及时的信息也都是通过微博传出的。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强大,似乎使公共领域的建构更具可能性。
从公共领域的转变看中西方社会的发展

从公共领域的转变看中西方社会的发展龚涵《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之前已经有很多同学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论点,我今天主要谈的是,透过公共领域的转变去研究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
社会发展是个很大的命题,我的讨论只局限于几个比较片面的方面,希望大家指正。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本书呢,作者主要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结合西方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公众舆论、市场运作以及人文的变化、法律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近代资本社会发展的历程,随着政治、商业对当代公共领域的渗透,表达了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中涵盖了很多概念,描述也很抽象,由于对社会学的研究还很浅,所以在今天的内容中对公共领域的概念范畴,这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仅仅对公共领域在社会各阶段的表现形式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自然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关系在这里要说的环境是个很宽的概念,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等。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社会之间的发展差异。
虽然这个概念和公共领域这个命题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学问题的研究都和历史、政治、经济的研究分不开的,只有找到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才能够真正解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提起我们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时候,总是说东方人内敛、隐忍、含蓄等等,而提到西方人的特点时,豪放直接。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要从人类文明的起源说起。
从最早的人类文明诞生地来看,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埃及。
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环境相似,诞生在大河流过形成的冲积平原,黄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尼罗河,这些母亲河为我们人类的祖先提供了生存和孕育子孙的土壤。
我们可以认为,各个文明在最开始诞生之日,其文明程度都是相似的,一样的刀耕火种,一样的狩猎和游牧,然后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学会了制造工具,产生了社会分工,最后阶级分化。
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Category: share—魏武挥@ 00:28哈贝马斯这本《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对我来说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dialectical sense。
他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赞誉有加,认为这种基于私有财产的公共领域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控制,并且能够制衡国家的权力,它是平等且自由的公民运用自己的理性参与政治审议的典范。
哈贝马斯当然也意识到资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相对其他人处在统治的地位,但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占有的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基于传统或继承的方式,它是开放的,在规范上主张平等的,声称可以代表普遍利益的。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法理上主张的普遍性,和实际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的不平等(意味着这个公共领域实际上排除了很多人),某种程度上即是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源动力。
哈贝马斯梳理了从康德到黑格尔,到马克思和自由主义的各家理论。
马克思同样也在关注更为普遍的利益,但他认为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显然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他的乌托邦是建立在废除国家基础之上的社会的自我管理。
而自由主义面对公共领域无限制扩张的趋势,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限制更多人进入,保护少数人不受多数暴政的侵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这两个理论传统虽然分列政治谱系的两段,哈贝马斯却指出,他们在相信社会能有某种自发形成的秩序这一点上是有相似性的。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似乎是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因为,即使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某一部分人(无产阶级、女人、黑人)是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因平等和普遍参与这样的价值规范的存在,被排除在外面的人就有机会利用占有主导地位的人一直在说的那些道理来为自己进入公共领域作背书。
意思就是说,即使资本主义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所声称的那种平等,这个关于平等的幻象也不能假得太厉害以至于让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都失去了希望。
因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后来势必要扩张,通过福利国家等形式把更多人给包括进来。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首先得说,哈贝马斯可真是个细致的“社会观察家”。
他把公共领域的起源说得那叫一个清楚,就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古老欧洲的画卷。
在那个时候,公共领域就像是一个新兴的小天地,人们开始在咖啡馆、沙龙这些地方聚在一起,讨论各种事儿,什么政治啦、文化啦。
那时候的氛围就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天,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什么太多的束缚。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现在和好朋友在街边撸串,天南海北地侃大山一样,只不过那时候侃的更多是国家大事之类的。
然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公共领域就开始慢慢变样了。
书里详细地讲了它是怎么从那种比较自由、平等的讨论空间,逐渐变得有些走样的。
就像是一个原本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慢慢地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工业革命一来,大众传媒开始崛起。
这大众传媒一开始还是挺不错的,能让更多的信息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
但慢慢地,它就有点变味儿了。
比如说,广告开始泛滥。
广告就像是一个狡猾的小狐狸,悄悄地钻进了公共领域这个鸡窝,把原本单纯的交流空间变得商业化了。
就好像我们看个新闻,结果旁边全是各种商品的广告在那里闪来闪去,让人很容易就分心了。
而且,媒体也开始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控制,不再是完全公正地报道事情了。
这就好比一个裁判员开始被某些球员收买,那比赛还能公平吗?再到后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就更复杂了。
哈贝马斯提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变化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国家的权力好像变得越来越大,慢慢地渗透到公共领域里。
就像一个霸道的邻居,总是想插手别人家的事儿。
公共领域原本是市民们自己的小天地,大家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意见,监督政府之类的。
可是现在呢,国家的这种介入让这个空间变得有点压抑了。
就像本来是大家一起玩的游戏,结果突然来了个大人,开始制定各种规则,而且这些规则还不一定是公平合理的。
哈贝马斯写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为了吐槽公共领域变得有多糟糕。
他其实是想让我们看到问题,然后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数字化时代哈贝马斯商谈民主的困境及批判——以“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为视角

2023年第10期(总第339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0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9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数字化时代哈贝马斯商谈民主的困境及批判以 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 为视角孔明安ꎬ靳欢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天津300350)摘㊀要: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ꎬ数字化的公共媒介重塑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空间形态ꎬ对人们的认知模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ꎮ哈贝马斯在其新书«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和协商政治»中论述了数字新媒体的出现对公共领域的影响ꎮ通过他的分析可知ꎬ传统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在数字时代遭遇转变:一是公共领域的交往大众转换为虚拟主体ꎻ二是单向性的非沟通媒介转化为互动性的商谈媒介ꎻ三是公共舆论兼容主体的话语权与限制 他者 的权力ꎮ但在现实中ꎬ无论是数字公共领域的运转还是商谈民主在政治中的运用ꎬ总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鸿沟ꎮ这是因为ꎬ在规范意义上讲ꎬ商谈民主有其自由主义的文化根基ꎬ离开这一基础商谈也就不复存在ꎬ公共领域也就名存实亡ꎮ从现实层面上看ꎬ数字技术助长了公共领域自身的 再生产 ꎬ导致对公众新闻㊁公共舆论的误解ꎬ从而造成公共领域自身的扭曲ꎮ对此ꎬ哈贝马斯认为ꎬ数字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领域构成了威胁与挑战ꎬ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政治模式 商谈民主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质疑ꎮ关键词:哈贝马斯ꎻ公共领域ꎻ商谈民主ꎻ数字化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0-000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 (16ZDA101)作者简介:孔明安ꎬ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靳欢欢ꎬ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公共领域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体系的起点ꎬ也是其早期理论研究的主题ꎮ就发展脉络而言ꎬ«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哈贝马斯获得教授职称的资格论文ꎬ也是其研究市民社会与现代民主的代表性著作ꎮ20世纪90年代ꎬ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书中ꎬ哈贝马斯凭借交往行为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公共领域概念ꎬ激活其内在解放潜能ꎮ可以说ꎬ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终身学术兴趣之所在ꎬ预示了他此后的研究导向ꎮ例如ꎬ他对文化商品和意识形态的批判ꎬ揭示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ꎻ对交往理性的建构以及协商民主的推崇ꎬ无不与公共领域息息相关ꎮ因此ꎬ在他的思想体系中ꎬ公共领域扮演着一个与政治系统㊁生活世界㊁市民社会㊁主体间性㊁交往理性㊁商谈伦理等众多概念范畴发生联系的理论角色ꎮ时隔六十年ꎬ哈贝马斯的新书«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和协商政治»一书出版ꎮ该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ꎬ篇幅短小精悍ꎬ阐释了数字化时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ꎬ以及对商谈民主(或协商民主)所做的辩护和澄清ꎮ㊀㊀一㊁从传统公共领域到数字公共领域回顾当下ꎬ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仍然具有生命力与解释力ꎮ众所周知ꎬ 公共领域 是哈贝马斯最初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转型㊁解决现代西方社会主要弊病㊁引导国家政治实践的理论范式ꎮ1989年发生的东欧系列革命和苏联解体事件促进了公共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转型与传播ꎮ然而ꎬ时隔六十年ꎬ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新8转型与协商政治»一书中ꎬ再次对公共领域进行了审思与批判ꎬ分析了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对公共领域阐释的影响ꎮ首先ꎬ数字公共领域继承了哈贝马斯早期对传统公共领域的界定ꎬ沿袭其对 公私之辨 的划分及其存在基础的分析ꎬ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赋予公共辩论内生的驱动力量ꎮ进入数字时代ꎬ现代信息技术和算法智能技术所催生的数据化㊁算法化㊁平台化和超链接技术为公共领域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可能性ꎮ在«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与协商政治»一书中ꎬ哈贝马斯虽然未对数字公共领域(digitalpublicsphere)作出完整界定ꎬ但从他对数字技术作用于公共领域的影响及其后果分析中可以看出ꎬ确实存在着一个独立形态的数字公共领域ꎮ他指出ꎬ 数字化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初促进了边界消散的趋势ꎬ但也造成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 [1]11ꎮ这意味着ꎬ数字技术对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既带来了希望又存在着威胁ꎮ在概念界定方面ꎬ对数字公共领域有着明确定义的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㊁西方批判传播学家克里斯蒂安 福克斯(ChristianFuchs)ꎮ他指出: 数字公共领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ꎬ而是数字信息和数字通讯普遍存在的社会中公共领域的一个方面和维度ꎮ数字公共领域意味着以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媒介的信息发布㊁批判性宣布和批判性公共辩论ꎮ [2]13概言之ꎬ数字公共领域绝非脱离社会的独立领域ꎬ而是以 数据 为核心对社会交往进行数字化㊁虚拟化的编码与解码ꎬ借助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向公众提供情感交流㊁在线营销和公共讨论的虚拟平台ꎮ在此意义上讲ꎬ数字公共领域跨越了物理意义上的时空界限ꎬ消解了现实世界中制约社会交往的种种因素ꎬ拓展了交往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空间ꎬ降低了民众在信息接收和传送方面的交往成本ꎮ可以说ꎬ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ꎬ数字公共领域的形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有着革命性的变革ꎮ不难发现ꎬ数字公共领域延续了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边界划分与功能阐释ꎮ在哈贝马斯看来ꎬ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权力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之间讨论公共议题㊁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公共舆论的商谈与意见领域ꎮ它一方面规定着私人领域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与管辖ꎬ另一方面又超越家庭㊁个人和市场的私人利益ꎬ关注公共事务ꎬ从而形成 公共权力领域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的三元图景ꎮ鉴于此ꎬ数字公共领域在与传统公共领域的联系互动中形成了 数字公共领域 数字私人公共领域 数字私人领域 的三元图式ꎬ并从边界和功能两方面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数字化转型ꎮ一方面ꎬ就公共领域的边界划分而言ꎬ互联网为主体在虚拟空间中的自由切换提供了技术支持ꎬ并为其提供固定边界的空间形态ꎮ在网络世界中ꎬ公众从物理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ꎬ人们不仅可以营造出具有批判精神和私人自律的数字私人领域ꎬ还可以制造出借助数字传媒和通信技术ꎬ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和社会治理㊁旨在更好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数字公共领域ꎮ此外ꎬ由于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不断融合ꎬ生活世界催生出一个数字私人领域公共化后重合交集所形成的微型公共领域 [3]ꎬ即数字私人公共领域ꎮ哈贝马斯指出ꎬ互联网所开创的虚拟时空提供给民众一个可自由访问的公共空间ꎬ 这种空间似乎获得一种特殊的匿名亲密感ꎮ它们既不能被理解为公共领域ꎬ也不能被理解为私人领域ꎬ而是一个已经显露在公众面前的交流领域 [1]62ꎮ就此而言ꎬ 数字私人公共领域 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中私人空间广泛受到公众媒体的关注ꎬ私人事件演变为公共事件ꎬ网络私人领域逐步蜕变为公共领域ꎬ 公 私 之间的界限含糊不清ꎬ公私领域的边界不断融合ꎮ例如ꎬ公众通过微博㊁抖音㊁小红书㊁Twitter等自媒体和流媒体发布私人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ꎬ或在数字私人平台上公开分享和讨论公共性话题ꎬ这些网络平台构成了数字私人公共领域ꎮ因此ꎬ数字技术在与传统公共领域的联系互动中同样形成了 数字公共领域 数字私人公共领域 数字私人领域 的三元图式ꎮ这种三元图式沿袭了传统公共领域中 公私之辩 的边界划分ꎬ也是交往主体实现情感交流㊁思想沟通㊁在线商谈的重要基础ꎮ9另一方面ꎬ就公共领域的功能解释而言ꎬ数字公共领域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共享精神㊁理性精神与批判功能ꎬ为人们进行公共辩论提供开放化㊁自由化和包容性的便捷平台ꎮ加拿大哲学家㊁社群主义的主将查尔斯 泰勒(CharlesTaylor)在«现代社会想象»一书中介绍了传统公共领域的主要功能ꎮ他指出ꎬ公共领域首先是一个多种媒介交融的 共同空间 ꎬ 在这个空间里未曾谋面的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从而展开讨论并能达成一致的想法 [4]75ꎮ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实体资源ꎬ更被看作是思想㊁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空间ꎮ同时ꎬ 公共领域就是一个理性观点得到阐释的地方 [4]78ꎮ它意味着ꎬ交往主体的非正式商谈应该在权力领域之外来确定ꎬ这样的对话才是理性对话ꎮ最后ꎬ公共领域独立于政治框架而存在ꎬ它促使人们意识到对权力的监督必须来源于权力之外ꎬ主张运用交往理性批判㊁监督与限制公共权力ꎮ在此意义上讲ꎬ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公共领域的发展一度带来了希望ꎮ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谈虚拟平台ꎬ进一步凸显数字公共领域开放化㊁自由化和共享化特征ꎮ对此ꎬ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 莱斯格(LawrenceLessig)指出: 因特网作为公开㊁中立的平台激励着众多公司开发新颖的个人交互方式 网络使大家轻而易举地集结在一起ꎬ共同讨论任何问题ꎻ网络解决了同步性问题(这可能是人际互动的最大障碍)ꎬ使公共辩论成为可能ꎮ [5]10这表明网络技术从三方面深化了公共辩论的自由空间:一是从公众参与的范围来看ꎬ数字信息技术的赋权促使更多互不相识的民众在网络平台参与公共讨论ꎬ打破了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的话语主导权ꎮ二是从公共辩论的渠道来看ꎬ互联网所设计的中立平台保护了创新的公共资源ꎬ以使思想㊁信息和文化能够自由流通ꎮ三是从共享之物的内容来看ꎬ网络的公开性和低成本促使公共领域从共享的实体资源延伸至非物质领域ꎬ并且为信息提供包括文字㊁图片㊁语音㊁视频等在内的多样化形式ꎬ增强了辩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ꎮ其次ꎬ消灭时空差异㊁自由平等开放㊁精准及时高效作为数字智能的外显优势ꎬ为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恒定的技术条件ꎬ对重塑公共领域的内在结构有着重要影响ꎮ在哈贝马斯看来ꎬ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具备三点要素:(1)具有批判意识㊁理性精神且独立人格的公众ꎮ他们由私人自愿组成ꎬ公开发表意见ꎬ关注共同的普遍利益ꎬ并且不受权力和金钱的约束ꎮ(2)拥有沟通信息和传播观点的公共媒介ꎮ公共媒介是公众表达㊁传播自己意见的场所或平台ꎬ历史上曾以咖啡馆㊁俱乐部㊁沙龙等形式出现ꎬ现代社会中则表现为报纸㊁广播㊁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介ꎮ(3)能够就 普遍利益问题 进行讨论ꎬ并且形成具有社会共识的公共舆论ꎮ简单来说ꎬ具有批判㊁理性㊁宽容精神的公众ꎬ借助现代的沟通媒介实现双向交流ꎬ在此基础上ꎬ交往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ꎬ并就某方面公众议题进行彼此的对话㊁协商与沟通ꎬ形成具有公共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意见或舆论ꎬ进而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ꎮ基于此ꎬ哈贝马斯认为ꎬ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公共领域的主体㊁中介及其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ꎬ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ꎮ第一ꎬ公共领域的交往主体转换为虚拟主体ꎮ随着信息技术㊁网络技术和芯片软件的广泛普及ꎬ强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平台的崛起ꎮ诸如ꎬ在我国有以微信㊁QQ㊁新浪微博为内容的社交类平台ꎬ以美团㊁饿了么为代表的服务类平台ꎬ以淘宝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ꎮ它们具有即时性㊁高效性㊁永久性和可复制性等特点ꎬ这些特点提升了交往主体的自主选择性ꎮ哈贝马斯指出ꎬ正如印刷机使每个人成为潜在的读者一样ꎬ今天的数字化使每个人成为潜在的作者ꎬ 它们赋予所有潜在用户成为拥有平等权利的独立作者 [1]44ꎮ这就是说ꎬ数字平台创造了一个交流空间ꎬ读者和观众可以自发地承担作者的角色ꎮIP地址是每个人身份地位的唯一标识ꎬ个体被数据化为简约的语符形式ꎬ凭借语符所承载的数字信息进行文本语言的生产ꎬ进行着彼此的互动ꎮ虚拟主体作为网络世界的数字化身份代表ꎬ是隐身交往的承担者及网络语言的缔造者ꎮ因此ꎬ互联网作为数字化的存在ꎬ是对现实世界的具象与仿真ꎮ它采用的分布式结构设01计可以保证数字世界中虚拟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ꎬ这些无数个信息源和数据点好似一张 无知之幕 抹平了每个人的种族㊁职业㊁财富㊁地位ꎬ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软件㊁平台ꎬ加入不同的论坛表达自己的意见ꎮ第二ꎬ单向性的非沟通媒介转化为互动性的对话媒介ꎮ传统的大众媒介主要以报纸㊁杂志㊁广播㊁电视为主ꎬ这些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是听众只能作为信息的接收者ꎬ缺少足够的反馈机制ꎮ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自媒体㊁流媒体等大众传播方式ꎬ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ꎬ实现了数字主体由中心化身份 转向 去中心化身份 (Decentral ̄izedIdentityꎬ简称DID)ꎮ这标志着用户开始掌握数据主权ꎬ拥有涉及自身数据信息的所有权㊁控制权和管理权ꎬ并通过DID保障不同平台和网站对自身数字身份的授权ꎮ在数字身份技术的推动下ꎬ传统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推陈出新ꎬ包括论坛(BBS)㊁微博㊁知乎等一些社交媒体在内的去中心化平台ꎬ利用他们自由㊁开放㊁交互㊁时效等行为模式ꎬ打破了传统媒介对用户信息及话语主权的垄断ꎬ增加了公众交往的双向互动性ꎮ这样一来ꎬ无论是信息的输入端还是输出端ꎬ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和自由表达的机会ꎬ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和公共议题进行 讨价还价 式的对话ꎮ哈贝马斯强调: 平台创造了一个通用的网络开放式通信连接ꎬ用于在潜在的大量用户之间自发地交换信息内容ꎮ [1]45大众在新媒体与公众数字平台上以不同的角色相遇ꎬ一方以可公开可识别的制作人㊁编辑㊁作者和出版社的身份出现ꎬ另一方以读者或匿名观众的身份出现ꎬ这就为公共领域的交流㊁对话提供了互动性的表达机制ꎮ第三ꎬ公共舆论兼容主体的话语权与限制 他者 的权力ꎮ公共领域的主体与媒介的转变意味着数字组织结构取代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科层制ꎬ表现出公共权力系统弱化了对话语权的控制ꎬ 数字话语权的分散性取代了传统话语结构的集权性ꎬ使得数字交往主体获得更加平等的话语权 [6]ꎮ这样一来ꎬ数字交往主体能够以匿名化方式ꎬ不受观念㊁习俗和权力的限制ꎬ自由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ꎮ在哈贝马斯看来ꎬ公共舆论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夺取或消除政权ꎬ而是影响和限制权力ꎻ不在于控制整个政治系统ꎬ而在于通过交往理性反思㊁批判政治权力ꎮ它突出表现了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力量ꎬ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或静止的观念ꎮ信息技术㊁网络技术在话语层面的实践指向ꎬ不仅有利于公共意见的交流与传播ꎬ还有助于形成对 他者 的权力ꎬ形成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公共舆论ꎮ㊀㊀二、数字公共领域的沦落与商谈民主之困境公共领域的运转逻辑要求自身必须摆脱国家权力㊁市场经济力量以及其他势力的干预和控制ꎬ只有这样ꎬ才能确保所有参与者在平等原则上就公共利益问题进行自由㊁公开的协商讨论和理性协商ꎬ从而形成独立于金钱和权力的公共舆论ꎮ但现实中ꎬ无论是数字公共领域的运转还是商谈民主在政治中的运用ꎬ总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鸿沟ꎮ对此ꎬ哈贝马斯指出ꎬ数字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领域构成了威胁与挑战ꎬ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伦理模式 商谈理论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质疑ꎮ首先ꎬ商谈是哈贝马斯基于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一种主体间进行对话㊁协商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论辩方式ꎮ具体到政治领域ꎬ商谈民主(delib ̄erativedemocracyꎬ协商民主)是超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第三种民主范式ꎮ哈贝马斯分别解释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对民主进程及其作用的理解ꎮ自由主义主张ꎬ按照社会的不同利益安排国家ꎬ公民的作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ꎬ联合和贯彻私人的社会利益对抗国家ꎬ从而实现集体目标ꎮ共和主义认为ꎬ政治的功能在于管理ꎬ它是道德生活关系的反思形式ꎬ促使公民自发地㊁有意识地把相互承认的关系塑造为自由平等的法人共同体ꎮ基于此ꎬ哈贝马斯从公民㊁法律概念以及对政治的理解中总结了两种政治理念的不同之处ꎮ在此过程中ꎬ哈贝马斯充分注意到交往形式具备多样性特征ꎬ也就是说 共同意志的形成基础不仅包括道德的自我理解ꎬ也包括利益的均衡与妥协㊁目的理性的手段选择㊁论11证道德以及法律关系的验证等等 [7]285-286ꎮ在他看来ꎬ只要交往形式能够得到充分的制度化ꎬ商谈性政治与工具性政治就可以在交谈过程中融合起来ꎮ基于此ꎬ哈贝马斯提出了第三种民主模式ꎬ 它正是建立在一些交往前提之上ꎬ有了这些交往前提ꎬ政治过程就可以预测到它会带来的理性后果ꎬ因为它在一种广泛的意义上表现为话语样式 [7]286ꎮ他首先阐释了商谈理论与民主程序之间的联系ꎬ商谈理论在关注政治意见和意志形成过程的同时ꎬ也把种种要求的交往前提予以制度化ꎮ从这一意义上讲ꎬ商谈理论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交往过程的主体间性ꎬ 它一方面表现为议会中的商谈制度形式ꎬ另一方面则变现为政治公共领域交往系统中的商谈制度形式 [7]289ꎮ这样一来ꎬ无论是在政治决策的实体之内或者之外ꎬ主体间性的交往都能构成一个舞台ꎬ以使得整个社会重大议题及其管理内容都能形成政治意见或意志ꎬ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ꎮ商谈民主范式一方面将非正式的意见形式贯彻在制度化的选举和行政决策当中ꎬ交往权力转化为行政权力ꎻ另一方面在面对金钱和权力压制之时ꎬ共和主义推崇的 团结 作为社会一体化的规范意蕴ꎬ也能通过公共领域和法治国家制度中的形成秩序释放出来ꎮ在这里ꎬ哈贝马斯阐明了商谈民主与公共领域的内在联系及互动ꎮ其一ꎬ商谈民主制度是一种 双轨的商议性政治 ꎮ它由两方面构成ꎬ 一方面是由民主程序来调节的取向于决策的协商ꎬ另一方面是公共领域中非正式的意见形成过程 [8]380ꎮ前者被称为正式的政治制度法治国民主ꎬ具有规范的民主程序ꎬ它表现为公共意志的形成过程与对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建制化ꎻ后者被称为非正式的公共领域民主ꎬ它内涵一种融合多种交往媒介的优势ꎬ表现为民众就公共事务进行自由平等的讨论㊁对话与协商ꎮ其二ꎬ公共领域作为商谈政治的实践场域ꎬ可以更敏锐地捕捉新的问题ꎬ进行更广泛㊁更明确的交互性商谈ꎬ在这一领域中 集体认同和对需要之诠释可以得到强制性更少的阐释 [8]382ꎮ其三ꎬ建基于公共领域之上的商谈民主影响㊁制约着正式的政治制度之公共意志的形成ꎮ它突出地表现在由公共领域的交往权力所产生的公共舆论能够影响㊁制约正式的政治制度的公共意志之形成ꎬ是法律㊁公共政治制定与实施的基础ꎮ其次ꎬ当今的大众传媒在市场诱惑和权力阴谋的双重裹挟下ꎬ借助数字化㊁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ꎬ模糊了数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内在界限ꎬ降低了信息的准入门槛ꎬ以 博眼球 的方式制造公共舆论ꎬ削弱了商谈的 理想化的沟通情境 及其有效性主张ꎬ恶化了公共领域的商谈功能ꎮ商谈民主和商谈伦理学有内在联系ꎬ对后者的解释为说明前者奠定了基础ꎬ而前者的实践向度更易于被我们所领悟ꎮ因此ꎬ对商谈民主模式的研究依赖于对哈贝马斯的政治伦理哲学及商谈理论的内在逻辑之反思ꎮ其一ꎬ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背景下ꎬ为应对多元价值冲突和伦理规则失范而创立ꎮ因此ꎬ商谈伦理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体在多元社会中如何追寻具有普遍意义但又包容个体差异性的伦理要求ꎮ其二ꎬ商谈伦理学所主张的普遍同一性是 多元声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9]137ꎮ它意味着在认同他人的生活方式时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对化ꎬ意味着将对他者及陌生人的宽容视作与自己相同的权利ꎬ意味着不把他者排斥在外或将个体普遍化ꎮ总之ꎬ 这种同一性不仅支持而且深化和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9]163ꎮ最后ꎬ商谈伦理学主张 理想的沟通情境 ꎬ即一个公平㊁自由㊁开放和无限制的沟通环境ꎮ这种商谈情境重在突出 无主题的交往 ꎬ参与者任何利益要求㊁偏好主张和意见理由都有机会进入到商谈空间中ꎬ它要求必须对商谈的主题保持一种中立性ꎬ不能事先预设和筛选商谈的主题ꎮ基于此ꎬ哈贝马斯又提出了 商谈的普遍有效性基础 的三种要求:正当性㊁真诚性和真实性ꎮ三种有效性主张的具体内涵分别是: 言语者在规范语境中为他的行为(乃至直接为规范本身)所提出的正确性要求ꎻ言语者为表达他所特有的主观经历所提出的真诚性要求ꎻ最后还有ꎬ言语者在表达命题(以及唯名化命题内涵的现实条2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的概念1、公共:⼀个意义复杂、多变的概念。
(1)开放的,与封闭社会形成鲜明对⽐;如:公共建筑,意味着⼤家都可以进⼊。
(2)公益性,担负着为全体公民谋幸福的使命;如:国家是公共权⼒机关(3)公开的,让内容公知于公众;如:公共法庭(4)⾮强制性,⾃由平等的讨论;(5)理性批判,通过⾃由地讨论、公开地批判⽽形成的⼀种普遍合理性2、公共领域的演变(1)古希腊城邦:(古典时期的公共领域)城邦及其政治⽣活为本质内容的公共⽣活,这种公共在⼴场上进⾏,与经济活动⽆关。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是以世袭奴⾪制为基础,私⼈领域是建⽴在动产和对劳动⼒的⽀配之上的,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活取决于领主的地位。
如果贫困和缺少奴⾪,则有碍于进⼊公共领域。
⾔谈、对话(讨论、诉讼)公共⽣活→⼴场⽂化共同的实践活动(战争、竞技活动)(2)代表型公共领域(出现:中世纪中期消亡:19c封建领主所有制↓封建领主集经济、政治和⽂化统治权⼒于⼀⾝↓公共领域、私⼈领域都被封建专制控制↓私⼈经济独⽴性丧失↓私⼈领域消解↓公共领域消解(以私⼈领域存在为前提)↓但是存在公共性(公共性在中世纪和所有权是⼀个意思,所有权是⼀种公开地代表形式)代表型公共领域:缺乏实质性内容,实质上市封建领主为实⾏专制统治⽽以公共名义制造出来的象征。
以⼀整套关于⾼贵⾏为的繁⽂缛节为标志,没有固定的发⽣场所。
消亡⽂中提到,“在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上,民族和领⼟主权国家形成了,于是,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发⽣了动摇”。
以这些为前提,“王室贵族统治阶层把社交场所改造成为‘上层社会’的活动领域,这个领域在18世纪已经清晰可见了”。
“这个时候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已经是正在从国家当中分离出来的社会内部的⼀个禁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哈贝马斯强调到,“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与私⼈领域之分”。
代表型公共领域在18世纪已经明显开始⽡解了。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在初版序言就表明了分析的对象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并且提出研究对象本身较为复杂,需要打破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来研究,这本书关注的是自由主义模式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与发展,以历史形态为主要特征。有人说哈贝马斯是乌托邦主义者,但是我们真的不得不折服于其笔下的公共领域,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细细地研读,会发现哈贝马斯并非纯粹感性的乌托邦构想者,他的分析论证有理有据,理论框架和逻辑也很清晰,虽然有些语句读起来较为绕口,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太容易理解。但是这仍不失为一本了不起的著作,真的让我有种“读一本好书胜过读十本平庸书籍”的感觉,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启迪和共鸣。
这本书共有七章,我个人觉得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1-3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和概念,5-6章为第二部分,阐述公共领域两方面的转型,4、7两章为第三部分,主要阐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哲学层面的理解,包括对公众舆论的史前范畴归纳和概念把握。
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和概念
关于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作者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公共领域范型,分别是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中世纪时期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和现代国家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虽然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有着很大差别,但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范型是持高度赞扬态度的,古希腊人将公共领域视作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是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表现空间。我觉得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虽然不尽完善,存在领主、奴隶等今天看起来人权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其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激励和鼓舞是后来的几种公共领域范型都无法比拟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则是贵族世界、上层社会的地位标志,“公有”意味着领主占有,而非民众的普遍所有。哈贝马斯说代表型公共领域具有一种权威的“神光灵气”,王侯和各特权阶层本身就是“国家”,他们代表的就是上层社会阶层的地位和特权,显示他们的伟大、崇高、尊贵、荣耀。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型公共领域所依赖的封建势力、教会、诸侯领地和贵族阶层发生分化,最终公私对立,劳动阶层发展成为“市民社会”,与国家对立,当市民社会的公众意识到自己是公共权力的对立面,把公共事务当作自己的事情时,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就产生了,并成为一个“批判”的领域,要求公众对它进行合理批判。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过程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商品交换进而带来信息交换,进而产生新闻媒体,可见信息的流通,舆论的开展,是具有批判性质的公共领域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真正的社会的进步。
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德国社会学家约根·哈贝马斯于196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它探讨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公共领域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处理的重要变化,这种转型可能对民主和社会正义产生影响。
哈贝马斯在书中首先分析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和作用。
他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不受国家、市场或私人领域的控制。
公共领域的存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讨论和解决公共问题的场所。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政治决策以及探索真理。
因此,公共领域被认为是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基础。
然而,哈贝马斯指出,现代社会中的公共领域正在发生结构转型。
他认为,随着国家和市场的强化,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受到了侵蚀。
国家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手段来控制公共事务,而市场则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影响公共领域的决策。
这种转变导致了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讨论变得表面化和受限。
哈贝马斯进一步分析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对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影响。
他认为,这种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公共领域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受到了市场和国家的双重限制,使得少数利益集团能够通过金钱和权力来主导公共事务,而较弱的利益集团则被边缘化。
这种不平等和压迫可能削弱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为了解决公共领域的结构变革带来的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公共领域的理论框架。
他主张,公共领域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和民主的领域,促进公众参与和公共讨论。
他强调,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应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市场和国家的干预。
同时,他还强调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以促进公民的参与和自由讨论。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哈贝马斯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的重要贡献。
这本书中的观点和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处理的问题以及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启示。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篇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前言: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后期产生的社团组织具有进步意义,通过招募私人成员自愿组成。
在一定程度上把市民排斥在外的协会里,后来社会的政治规范贯彻实施。
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原本以文学和艺术批评为特征的公共领域逐渐政治化了。
直到19世纪中叶,舆论报刊繁荣、对抗官方检查制度。
检查制度的实际功效,仅仅在于把文学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投入政治漩涡之中。
(1848欧洲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
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
法国的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二共和,确定了普选权。
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
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
叛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
)1848年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早期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已经开始转型。
19世纪英国的大众自由主义,对阶级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过程、文化动员过程进行研究,文学公共领域由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操纵的领域转型。
传统民众文化中,激进知识界的影响,独特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新政治文化:平民公共领域以资产阶级为参照,但是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变称。
增加了解放潜能。
(只是不具备资产阶级社会公共领域的前提)民众被资产阶级、贵族排除在外,来衬托他们的背景。
所以民众才是构成代表性公共领域的前提条件。
(辩证关系)18实际,当资产阶级私人转变为公众,进而成为一种新型公共领域的载体时,代表型公共领域的成规旧俗便瓦解了。
排解机制在进行分野和压制的同时,唤起了无法排解的对抗力量。
公共领域本身就带有父权特征。
(女性和没有独立地位的男性从中排挤出去。
)女性争取公民权不是改变阶级机制,不仅深入到经济制度而且也深入到私人领域的核心(小家庭内部空间)性别决定了政治公共领域的结构以及它与私人领域的关系。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这本书一上来就给我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什么公共领域啊,我之前就觉得这是大家能聚在一起聊天、讨论事儿的地方呗。
但哈贝马斯可不这么简单地看,他把这个公共领域的事儿翻来覆去地剖析,就像把一个苹果切成无数小块,还研究每一块的纹理。
以前的公共领域,感觉像是一群人在小茶馆里高谈阔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的都是些关乎大家生活、社会发展的事儿。
那时候媒体也简单,就是报纸啥的,大家在这个小小的舆论场里,真的能发挥不少影响力。
比如说那些争取工人权益的事儿,工人们通过在公共领域发声,慢慢推动了社会的改变。
我就想象着一群穿着朴素的工人围坐在一起,拿着报纸,激动地讨论着怎么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这个画面还挺热血的。
但是呢,随着社会发展,哈贝马斯说这个公共领域开始转型了。
就像一个好好的苹果,慢慢被虫子蛀了,开始变质。
现在的媒体变得超级复杂,各种广告、商业利益掺和进来。
我就感觉现在打开电视或者手机,满眼都是广告,新闻都像是夹杂在广告缝隙里的东西。
而且呢,现在的公共讨论好像也变味了。
以前是大家真心实意地讨论问题,现在感觉像是被人操纵着讨论。
那些大公司、大财团好像在背后控制着舆论的走向,就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摆弄着公共领域这个大棋盘。
我觉得这书里最有趣的就是他把这种变化分析得头头是道。
虽然有些地方读起来有点费劲,那些专业术语就像一个个小怪兽在书里横冲直撞,但只要你耐着性子把它们打败,就会发现哈贝马斯真的很厉害。
他能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来阐述公共领域的变化。
不过呢,我有时候也在想,哈贝马斯是不是把这个事情说得太悲观了。
虽然现在公共领域有这么多问题,但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就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虽然有很多虚假信息、被操纵的舆论,但也给了很多普通人发声的机会。
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农民,也能通过网络把自己的农产品推销出去,还能分享自己的生活,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新的公共领域的表现形式吗?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从一个新的视角看这个社会。
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有感

成。向所有公 民开放这一点得 到 r保障 。 今天, 报纸 、 杂志 、 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 领 域 的媒介 。 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 关的对象 时 ,我们 称之 为政 治的公共 领 域, 以相对于文学的公共领域 。 ” 在二十一世 纪的今 天 , 网络这一媒体
在 日常 生 活 中普 及 , 并 且 逐 渐 成 为 公 共 领
是说 ,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不是 自上而 下 的, 它是由私人以共同意愿 为 目标集合
而成 。公 共 领 域 可 以说 是 一 个 中间 阶 层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历史学角度 , 多维度探讨 其发展和转型。该书言辞颇为晦涩难懂 ,
需要读者有较强的历史观和思辨思维 , 方
其上针对 的是公共权力机关 , 其下承接的 是广大 的私人 自律领域 。 3 、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点: 公共性 、
N E W S W O R L D I 读书- g . 记
读《 公 共领域 的结构转 型 》有感
。何 凡
【 摘
要】 本文对哈 贝马斯 的 公共领域 的结构转型 一 书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梳理 , 并就网络平 台对我 国社会公共领域 建构 的
网 络公 共 领 域 结构 转 型
影 响等 问题进行 了探讨 。
( 作者 : 暨 南大学新闻 与传 播学院研
究生 )
以看 出, 中国的教科书侧重于把 梳理好 的
内容介绍 给学生 , 而西方的教育则更侧重 于逻辑和推理 , 教育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得
介绍 , 无论在教科 书的编排还是写作 中都
按照 历史 的顺 序或是按 类别划分 对理论 知识进行介绍 , 便 于学 生快 速清 晰地 掌握
合 理 性 和批 判 性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作者哈贝马斯区分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工人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
认为后者是依附于前者的,并在最终在形态上转化为前者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思考和研究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对公共,公众,公共领域的解读上他采用了社会历史方法,从历史的演进来考察。
史料顺手拈来,颇见风度。
资产阶级的早期机制起源于从宫廷中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
因此首先介绍的是欧洲封建制度下产生的贵族的代表型公共领域,“贵族是权威,表现在他那特有的个性当中,他是一个公共领域中的人物。
于之相适应的是权利象征,修辞称谓等。
绅士无疑是一个代表型公共领域中人。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型公共领域开始消亡,此时资产阶级已经产生,形成了市民社会,他们聚集在咖啡馆,剧院沙龙等公共场所,谈论时事。
哈贝马斯写到:狭义的市民社会就是商品生产和交换领域。
第三章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为什么英国可以通过光荣革命,法国却只能走流血的大革命的道路对此,哈的答案是“法国资产阶级没有像英国那样与贵族上层官僚,穿袍贵族联合成一个同质的社会上层,也就不能借助贵族的强大威望在政治上维护正在进行资本积累的阶级利益,并且与国王对抗。
相反,资产阶级和穿袍贵族之间出现裂痕。
曼德维尔名言:个人恶习,公众利益。
哈说:“一群理性的人一方面共同要求建立其捍卫自我的法则,另一方面各自想让自己例外,因此必须对他们加以归整,并建立宪法。
从而他们尽管有些私心杂念,但它们在共同行为中的结果,是一致的,看起来就好象他们没有私心杂念一样。
因此,市民社会是法律秩序的自然基础。
第四章讨论了观念和意识形态。
哈分析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穆勒,托克维尔政治关于政治功能哲学观点。
康德认为批判的公共性是真理的试金石。
热情赞扬了公共性。
以公共性作为政治和道德的调节原则。
在康德看来,公共性既是法律秩序原则又是启蒙方法,法律源自实践理性。
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

具有政治批判意识的公众主要是在资产阶级私人聚会上产 生。18世纪后半叶,各种杂志包括政治杂志大量涌现,70 年代起;私人读书会和商业读书会在所有城市及小城镇到 处涌现;18世纪末,德国有270家这样的组织。
二、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的关系
产生 商品交换和社 会劳动领域
公开 批判 介入 公安机关
商 业 化
俱乐部、新闻界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具有批判意 识的公众具备了政治控制的功能
• 社会势力为了影响政府当局决策,求助于 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 • 书报检查制度的废除,具有批判意识的公 众将报刊变成了一种政治讨论工具 • 议会辩论的公开化,公共舆论进入议会
• 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力量推动的 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必要要求在政治上 取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逐步建立起 来,科层制的政府取代封建等级特权来管理国家。与此 同时,作为政府对应物的市民社会建立起来。由私人自 发结成的,能够独立与国家公共权力相抗衡的资产阶级 公共领域渐成气候。 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公共领域产生的前提,它使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离开来。
二、法国
• 在法国,大约到18世纪中叶前后,也出现了一种具有政治 批判意识的公众,但是在大革命之前,它并未能像英国那
那样使其批判的冲动有效的制度化—由于严格的检查制度, 政治新闻没有发展起来,由这种新闻业影响的人民代议机 构也由于缺少社会基础而没能确立。 • 沙龙里的贵族们推行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开朗思维方式。 18世纪前半叶,沙龙里批判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宗教、文学 和艺术;18世纪后半叶,经济成为批判的主题。贵族和知 识分子在沙龙中交往并相互影响,从他们中间产生出一个 具有政治批判意识的公众阶层;官方同意他们以陈情书的 方式参与公共事务,这导致三级议会的召开—从中发展出 来现代议会。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后感英文回答: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s by Michael Burawoy is a seminal work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ociology. Burawoy argues that the public sphere, traditionally seen as a space for open and democratic debate,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due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the decline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media ownership.Burawoy identifies three main types of public spheres: the state public sphere, the market public sphere, and the civil society public sphere. The state public sphere is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s used to promoteofficial policies. The market public sphere is controlled by corporations and is used to promote the sale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civil society public sphere is controlled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s used to promot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Burawoy argues that the state public sphere has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Neoliberalism is a political ideology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ree markets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Neoliberal policies have led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many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weakening of labor unions. As a result, the state has become less able to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The market public sphere has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cline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welfare state is a system of government programs that provide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to citizens. Neoliberal policies have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welfare benefit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As a result, corporations have become more powerful and have been able to use the market public sphere to promote their own interests.The civil society public sphere has also been affectedby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Neoliberal policies have ledto the decline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increase of individualism. As a result, the civil society public sphere has become less able to promot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Burawoy concludes that the public sphere is undergoing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This transformation is due to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the decline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media ownership. As a result, the public sphere is becoming less democratic and less able to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中文回答:迈克尔·布劳威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开创性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读书笔记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前言: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后期产生的社团组织具有进步意义,通过招募私人成员自愿组成。
在一定程度上把市民排斥在外的协会里,后来社会的政治规范贯彻实施。
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原本以文学和艺术批评为特征的公共领域逐渐政治化了。
直到19世纪中叶,舆论报刊繁荣、对抗官方检查制度。
检查制度的实际功效,仅仅在于把文学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投入政治漩涡之中。
(1848欧洲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
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
法国的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二共和,确定了普选权。
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
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
叛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
)1848年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早期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已经开始转型。
19世纪英国的大众自由主义,对阶级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过程、文化动员过程进行研究,文学公共领域由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操纵的领域转型。
传统民众文化中,激进知识界的影响,独特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新政治文化:平民公共领域以资产阶级为参照,但是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变称。
增加了解放潜能。
(只是不具备资产阶级社会公共领域的前提)民众被资产阶级、贵族排除在外,来衬托他们的背景。
所以民众才是构成代表性公共领域的前提条件。
(辩证关系)18实际,当资产阶级私人转变为公众,进而成为一种新型公共领域的载体时,代表型公共领域的成规旧俗便瓦解了。
排解机制在进行分野和压制的同时,唤起了无法排解的对抗力量。
公共领域本身就带有父权特征。
(女性和没有独立地位的男性从中排挤出去。
)女性争取公民权不是改变阶级机制,不仅深入到经济制度而且也深入到私人领域的核心(小家庭内部空间)性别决定了政治公共领域的结构以及它与私人领域的关系。
既然女性主义者的斗争已经使女性赢得了几乎所有的正式公民平等权,此时凸显出来的对立就是男性形象塑造的平等和女性所应有的真正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对立。
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有感

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有感作者:何凡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梳理,并就网络平台对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围绕什么是公共领域,它的起源、演变、社会结构、政治功能以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展开。
何谓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下,它的概念都有所不同。
在本书中,哈贝马斯主要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为对象,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多维度探讨其发展和转型。
该书言辞颇为晦涩难懂,需要读者有较强的历史观和思辨思维,方能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中,把握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展脉络。
一、关于公共领域的几个基本概念1、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公共领域概念的学者,但是在1964年,他给出了更加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
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
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相对于文学的公共领域。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这一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并且逐渐成为公共领域中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2、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机关展开讨论。
”也就是说,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由私人以共同意愿为目标集合而成。
公共领域可以说是一个中间阶层,其上针对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其下承接的是广大的私人自律领域。
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点:公共性、合理性和批判性从上面公共领域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开批评是公共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公共领域交流的手段,因此其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点显而易见。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黄泽锐(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网络财富TheoryStudies・Intemetfortune构转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集中讨论资产阶级。
公共领域。
的概念,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内涵,。
公众舆论4以及如何平衡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两者关系,即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论证哈贝马斯关于恢复批判精神是重建公共领域的出路。
【关键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哈贝马斯1929年成月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古马斯巴赫小镇。
1949年,哈贝马斯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学。
哈贝马斯曾经沉迷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而1953年海氏发表1935年所作的《形而上学导论》,把哈贝马斯的纯真梦想打得粉碎。
“直到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出版,我的政治信念和哲学立场还完全是两码事,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
…“1954年,哈贝马斯撰写关于谢林哲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波恩大学通过答辩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哈贝马斯走进了战后重建起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成为奠基人阿多诺的助手。
1980年,在法兰克福市授予哈贝马斯的蒂尔阿多诺奖的证书上写着:“在过去20年中,尤尔根・哈贝马斯教授经历由对实证论以及系统理论的论辩性分析,已为人文科学和哲学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u12001年哈贝马斯荣获了德国书报业和平奖,2008年哈贝马斯荣获欧洲政治文化奖。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哈贝马斯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1962年,哈贝马斯完成并通过了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标志着哈氏结束了学术预备阶段,进入了学术长足发展期。
雷纳特梅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对《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予以高度评价。
拉尔夫达伦多夫在《法兰克福汇报》称该书使德国找到了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
库特松赛姆在《法兰克福人公报》上也热情洋溢地赞誉了哈贝马斯的专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们都高度评价该书给当代民主所带来新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积极
关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他认为最早的“公共领域”理论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广场集会,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对话基础之上。
人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角色截然不同。
真正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催生的资产阶级内部。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的公共交往。
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
哈贝马斯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公众拥有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
他研究的公共领域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
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组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
因此,“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后半部分,哈贝马斯重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
从19世纪末开始,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的财富不均衡导致了对公共领域的不平等控制。
参与经济利益分配的国家,逐渐控制了原本为公共服务的媒介,媒介的民主功能不断下降,诸多免费的公共服务机构转为私有开始收费,“社会的对话被管理起来”。
(微博的出现) 由此,具有政治功能的媒介集团被意识形态所操纵,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趋向融合,从公私分明转向国家社会一体化。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公共领域的结构性框架遭到来自国家干预社会和社会依仗国家权势的双重过程的夹击而致瓦解。
1、核心问题:传媒的管理体制。
传统的大众服务性传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电视和报刊的私营化程度日益提高,由此导致媒介越来越多地受市场和国家控制,其原有的政治、文化功能遭受严峻的挑战。
传媒是民主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公共领域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作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传媒对社会的民主实现起着重要作用:既鼓励和保障大众参与公众生活讨论、表达各自意见的自由权利,又对国家机器和民主进程行使批判和监督功能。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控制,保障和推动公共领域的功能日渐式微。
归根结底就要探讨传媒的管理体制问题。
市场化:只有市场化才能保持其自由和独立,才能防止政府对传媒的控制和干涉。
后者批判传媒的市场化,认为市场制造垄断,私人控制传播意味着对自由权利的妨害,传媒的市场化导致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差别消灭。
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可保护传媒不受垄断控制,当垄断产生威胁,甚至可以通过政策鼓励竞争、抑制垄断。
我们对于哈贝马斯是热情大于理解,被动接受大于积极挑战,为此,我们应该研究理论,同时,也不抛弃实践。
2、中国国情。
政府始终以近乎垄断性的态势对传媒行使着绝对的领导权。
传媒的国有属性和由党管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传媒性质和基本功能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媒的首要任务还是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
“强国论坛”为个案,考察网民借助电子论坛自由表达意见的现状。
得出结论:网络构建的公共领域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民主性和自由性。
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话题讨论的机会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可想象的。
公众利用网络构建的一个公共空间——“强国论坛”可以在法规条例的允许范围内自由传播信息、表达意见。
受众的表达权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固定公共领域。
社会的发展为公共领域的
结构转型不断提供着新的契机和可能性。
一旦大众传媒影响又统领了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诸多特征与功能也势必要反过来加诸于其上。
博客传播就是一个极好
的证明,它对于公共领域来说决不是一种破坏力量,而是对公共领域的一种有力
的建设和补充。
民粹主义
公共领域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形式,媒体在其中应该只是。
个公jE讨论和键11j之
信息的平台,它将私人个体(PrivateCitizens)组织成为公共个体(Public body)
来促成公众舆论的形成。
3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媒体不仅履行着其传递信息和
意见表达功能,还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经典权力,这使媒介自身成为了一种强制
力量,承载了越权的多重社会功能,变成了角色异化的媒介。
哈贝马斯本人也曾在研讨会上指出公共领域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萌芽:“《交往行为理论》吸收了其前的早期历史研究的结果,而某种特定类型的交往——以相互理解为
取向的互动——如今是被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整合的某种一般性机制柬分
析的。
”
从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相
互影响的。
公共领域理论是研究交往行为理论的入口,交往行为理论则是从交往
理论和社会理论层次上对公共领域意义的进一步拓展诠释。
一方面,公共领域的实现取决于交往行为合理化。
首先,公共领域的机制要求具备一种社会交往方式。
理想的公共领域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的基础上的,而民主也就意味着制度上得到保障的普遍的公开的交往形式。
其次,公共领域是公众达成公共舆论的平台,而合理的交往行为是形成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1、语爵符
号性:它主要是以语言这个象征符号为媒介而实现的;2、规范性:它必须依照
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准则,而这个规范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并为他们普遍接
受和遵循;3、交互主体性:它至少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4、实现性: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对话达到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