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是以提供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技术变革或新资源的发现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John Mill)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市场范围,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以及享受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促进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可以传播文化知识、思维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的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1]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那么B国商品的国际价格会越高,这样B国相对于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就相对地大。反之,B国的获利就会相对地小。

现在以穆勒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如表3-1,按照左边的表中假设,“英格兰从德国进口亚麻不是有利的,德国从英格兰进口毛料也是有利的”。

“如果两国各自生产这两种产品,则在英格兰10码毛料可以交换15码亚麻布,在德国10码毛料可以交换20码亚麻布。现在10码毛料在两国都与同一码数的亚麻布相交换,其码数是多少呢?如果是15码,则英格兰将同过去完全一样,德国将获得全部利益。如果是20码,则德国一仍其旧,英格兰将获得全部利益。如果是15码和20码之间的某一码数,则利益将由两国分享。例如,如果10码毛料可以交换18码亚麻布,则英格兰从每15码中可以得到3码的利益,德国从20码中可以节省2码。问题在于,是什么决定了英格兰的毛料和德国的亚麻布相互交换的比率”。

穆勒用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来说明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贸易国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来决定的。这就是说,两国互利性的贸易条件必定处在由两国的

[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世界书局,第546-554页。

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间,“10码毛料不能与20码以上的亚麻布相交换,也不能与15码以下的亚麻布相交换。但是它们可以按一中间数相交换。”穆勒认为,这个交换的比率是由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环境加上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来决定的。具体一点讲,就是前面已提到的,是由两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相互需求的大小和强度决定的。

图3-1 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现在通过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贸易条件的界限。如图3-1,假定小麦(W)和呢绒(C)的交换比例在美国是2:1,在英国是1/2:1。根据这些比例,英国出口呢绒,美国出口小麦。

这两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决定了两国贸易条件的上下界限。只要贸易条件在这个界限内,两国都能分享贸易利益,超出这一界限,贸易就不会发生。

贸易条件越是接近对方国内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线越是靠近对方国内交换比例线时,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比重就越大。图3-2表明这种关系。

图3-2 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分配

穆勒以下这段话概括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可以断定,当两国互相交换两种商品时,这两种商品的相互交换价值,将按照两国消费者的爱好和境况而自行调整,以使一国所需要的由邻国输入的物品的数量,与后者所需要的由前者输入的物品数量,适足相互补偿。由于消费者的爱好和境况不能简化为一项法则,所以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也不能简化为一项法则。我们知道,这种变动所不能超出的界限,是这两种商品在其中一个国家生产费用的比率和这两种商品在另一个国家生产费用的比率。……它们可以按一处于其间的数量相交换。因

此,两国可以分享贸易利益的比率是多种多样的”。[2]

穆勒不仅说明了贸易条件决定于两国的相互需求状况,而且还进一步说明了相互需求状况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国际交换比率上下变动范围的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间的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这种贸易利益在各贸易国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即均衡贸易条件。而均衡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产品需求的相对强度。一国对他国产品的需求愈是强烈,其贸易条件就会愈是对其不利;反之亦然。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A. Marshall)在穆勒的基础上发展了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仅限于探讨需求,而马歇尔则更进一步及探讨需求又探讨供给,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提供曲线这一重要的分析工具。相对于穆勒,马歇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分了一般需求与相互需求。一般需求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相互需求曲线则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时,一国在既定贸易条件下愿意实现的出口和进口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相互需求曲线,或称提供曲线,既是一国的需求曲线也是一国的供给曲线。因为“两个国家做交易时,哪一方都不能专与需求或专与供给有关。每个国家的需求的起因是其人民想从国外获得某些商品的愿望,而其供给的起因是它便于生产别国人民想要的东西。但一般来说,一国的需求只有得到其供给的支持才引起贸易,只有当它需要外国货物时,其供给才具有活力。所以说,每个国家的需求刺激另一个国家的供给,每个国家的供给使自己的需求有效。因此,尽管国际贸易问题一直被说成是‘国际需求’问题,但也可以说它是‘国际供给’问题”。[3]这样,马歇尔就真正地从需求与供给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分配的问题。

第二,“贸易条件一般取决于这种需求的相对数量和相对强度”。[4]马歇尔通过假设E国和G国的相互需求表来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当E国的供给在共同的交换比例(贸易条件)下在G国售出,而同时G国的供给也在共同的交换比例(贸易条件)下在E国售出,贸易就处于均衡状态。

马歇尔进一步分析到,需求的变动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需求变动本身又有弹性和强度方面的差别。马歇尔仍然通过例子来说明,假定E国和G国之间的贸易处于均衡状态时,E国对G国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而G国对E国商品的需求却没有相应增加,结果会是“国际贸易条件将变得有利于G国”,有利到何种程度就“取决于这两个国家彼此需求的相对弹性”。[5]

马歇尔认为,“大国与小国,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土地已集约耕种的国家与困难不在生产农产品方面而在运输方面的国家,它们的需求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6]但一般而言,贸易条件将按照下面的规则来变动:“两国之中随便哪一国的需求愈有弹性,如果另一国的需求弹性不变,则它的输出和输入的数量就愈大,但其输出也就比其输入增加得愈多,换句

[2]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0页。

[3]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1929年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62-163页。

[4]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1929年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64页。

[5]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1929年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0页。

[6]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1929年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