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5e5bd681c758f5f61f67c2.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
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
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常见图例—见P6)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
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doc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f71c36cdcaaedd3382c4d34f.png)
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2、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图)⑴地球通常称为“水球”或“蓝色的星球” O2、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⑶描述气候词语有哪两方面的特点?答: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如:高温多雨,炎热干燥。
0)影响气候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P34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旱雨季;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4、季风气候5、(1)地球上河流和湖泊被称作什么?它们各有之最,你知道多少?答:河流被称作大地的动脉,湖泊被称作大地的明珠。
世界最长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罗河;世界流域面积和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欧洲的多瑙河;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是亚洲的东亚中国的黄河;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世界面积最大的咸水湖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里海;世界海拔最大的湖泊是亚洲西部的死海(海拔负415米)。
⑵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作用?答:河流与湖泊供给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灌溉、养殖和旅游之利。
⑶造就陆地自然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首先是气候,其次是地形。
(4)陆地自然带景观差异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答:植物。
6.国家和地区⑴中国人口最多,其次是印度,再次是美国。
7、世界人种的分布一-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⑴哪个洲人曰最稠密?答:亚洲;哪个洲人口最稀疏?答:大洋洲,南极洲无人居住。
⑸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有哪些?答: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c1b16525c52cc58bd6becd.png)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一、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的特点:(1)分布和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密集多呈组团状,山谷中村落多呈条带状。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特色。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是农村;B图人们从事捕鱼工作,是渔村;C图人们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是林场;D图人们从事放牧工作,是牧村。
【城市聚落】一、城市聚落的形成二、城市聚落的特点:(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问题与思考: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都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据图1—24,分析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区,分别给它们命名。
A:大学和高科技园区,B:商业区,C:居民区。
○总结: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往来在区域之间】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和人文环境不同,生活特点各异,所以各区域相互联系,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方面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多样化需求。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①常见地图:政区图:按制图区域的大小,可分世界政区图、大洲政区图、国家政区图和地区政区图等。
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旅游图:向人们提供旅游项目、旅游景点数量和特征、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等信息。
②读图步骤:首先看比例尺和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详略程度,熟悉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然后概略地了解整个地区的一般特征;最后分要素、地区详细阅读。
根据表现主题不同,可划分为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它是强调按照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
(如出行要用交通图,旅游要用旅游图等)例1.暑假期间,家住绍兴的小王准备去内蒙古调查十个城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时间一周,他想自己设定城市和出行的路线,他参考的地图最好是(A)A.《中国交通图》B.《内蒙古旅游图》C.《内蒙古地形图》D.《内蒙古政区图》例2.寒假期间,家住绍兴的小王准备去海南旅游,时间四天,他想自己设计一条游览景点的路线,他参考的地图最好是(B)地处海拔900多米的德干高原,气候适宜,空气质量好;政府的大力支持;雄厚的科研基础;高校云集,高素质的IT 人才众多;印度人独有的编写程序的能力;英语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使其与客户沟通没有语言障碍;完善的基础设施4.汽车城—蔚山蔚山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沿海,拥有港口交通的便利条件,同时靠近韩国最大港口——釜山,有利于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水资源:太和江横穿蔚山市区,提供水源;;政府对工业发展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工业基础雄厚:钢铁、造船、石化等行业发达,汽车零配件发达;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业与大学相依托,高素质劳动力有保障。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51e554be23482fb4da4c92.png)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本单元必须记忆+理解)(一)我的家在哪里21、乡村聚落也叫村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也不同。
各区域之间就会产生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3、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一、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③旅游图:交通图等二、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三、海拔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等高距: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4、几个特殊的海拔点:A、世界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B、世界海拔最低点:死海;C、中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D、中国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5、等高线特点:同线同高:相同的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同图同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密陡稀缓:等高线密的地方,地势陡峭,等高线疏的地方,地势平缓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等高线向数值小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字大处凸出两个等高线中间的低处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6、判断坡度陡缓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7、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
8、居民区应该修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等。
9、分层设色地形图:1)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蓝色:海洋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af2d3c58fb770bf78a55ff.png)
七年级上社会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班级姓名一、从社区看我家1.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①有了方向、图例和注记,我们才能够表述清楚各种景物的相对位置。
②有了比例尺,我们才能确定实际景物在图中缩小的程度。
2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注意:通过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见图册P4右下角)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 000 000或1/10 000 000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大小详,小大略”)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理解图册P11不同比例尺下杭州市的地图)方向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含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指向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适用范围适用于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适用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特点最常见的定向法——最精准的定向法图例和注记(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彩图见课本P6图1-6和P115)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概念: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社区≠小区) 2.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
3.社区的主要功能: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1)政治功能:与选举、权利等有关。
(完整)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完整)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072f21f524ccbff12184a3.png)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P4(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社区中生活 P72、乡村和城市P9(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
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
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
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自然环境P30(1)地形多样地形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4cc737ccaaedd3383c4d36c.png)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2、地图的语言包括、、。
3、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
其中最准确的是、最常用的是。
4、比例尺= ÷。
5、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
6、图幅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容较;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容较。
7、图例包括和,注记指。
8、社区功能有、、和。
9、社区类型有、和。
10、行政社区是以来确定的区域,功能社区是围绕形成的区域。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
14、不同地图表现的主题不同,地图分为、、、、和等。
应根据选择不同主题的地图。
15、比例尺的大小不同,表示的不同,应根据选择不同大小比例尺的地图。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在地球表面,陆地占了%,海洋占了%。
2、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3、世界四大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4、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5、海峡是指连接两片的狭窄水道。
海峡往往是海上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6、位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和的天然水道,位于欧洲和非洲的直布罗陀海峡,把与连接起来。
7、地形的基本类型有。
8、反映气候主要有和两个因素。
9、和对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0、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
11、根据的差异来划分世界三大人种。
12、三大人种各有什么特征?13、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既有,又有。
14、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情况(分布在哪些洲)?15、、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16、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线范围内的、、和。
17、不同的国家根据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8、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的国家。
19、认识经纬线、区分经纬度表格一:认识经纬度表格二:区分经纬度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几乎与整个的面积相等,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5348345650e52ea551898ca.png)
附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二、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
2.乡村聚落3.城市聚落4.区域往来(1)必要性: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有所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乡村聚落主要为城市提供农林牧渔产品,而城市为乡村聚落提供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等服务。
)(2)区域往来的内容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①人才交流:城市优秀教师支持西部偏远地区教育。
②技术交流:医学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
③经济交流:到农村卖彩电、冰箱、汽车、电脑。
④信息交流:网上查找就业信息。
5.造成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的种类: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军事地图,气候分布图,人种分布图,语言与宗教分布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①等高线: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②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
③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④等高距:在地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之差,叫作等高距。
山顶(山峰):通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河流出现在山谷)鞍部:两座山峰之间下凹的部分,为山地的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的区域,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密集的区域,坡度越陡峭。
爬山时选择缓坡相对容易、省力(但走的路程会更远)(2)分层设色地形图(见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解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898a657f1922791788e84a.png)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P4(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社区中生活 P72、乡村和城市P9(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
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
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
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自然环境P30(1)地形多样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8b7764a8956bec0975e39c.png)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
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d29eb851e79b89680226c0.png)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一、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1、方向(1)地图上的八个方向:(2)三种定向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的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哪种定向法:先看有无经纬网,后看有无指向标,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时,使用一般定向法2、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线段式比例尺 0 100千米(4)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如A1:1000 B1:5000 则A比例尺比B比例尺大(5)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如中国政区图和浙江省政区图,图幅相同,则浙江省政区图比例尺大,内容详细3、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P6和P115页)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二、社区和聚落(一)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如超市等于商品经济活动相关的;政治功能:如与选举,权力等有关;文化功能:如科教文卫,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等;管理功能:如巡逻、维护等比较具体的行为(二)乡村和城市1、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影响着乡村聚落分布、形态、房屋建筑、生产方式等,即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2、城市聚落(1)产生: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造成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三)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如:人才交流:城市优秀教师支持西部偏远地区教育;技术交流:医学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经济交流:向农村卖彩电,冰箱,汽车,电脑;信息交流:网上查找就业信息。
初一上社会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
![初一上社会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752d10e16fc700abb68fc70.png)
初一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一、我的家在哪里1.地图三要素: __、 __、和 __。
2.比例尺的含义:表示 __距离比 __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厘米变千米, __五个零;千米变厘米, __五个零)。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① __比例尺(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② __比例尺(如1:50000或);③ __比例尺(如)。
4.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 __,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 __。
5.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 __,反映的内容愈 __;比例尺愈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 __,反映的内容愈 __。
6.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N① __定向法,箭头指向 __方(如:);② __定向法,即“上 __下 _左 __右 __”;③ __定向法。
7.__ _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_______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常用图例(P6图1-6)8.社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二、乡村与城市1.乡村聚落的特点:①它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___ __的相互关系;②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的特点;③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也各具特色。
2.城市聚落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特点:①城市景观和景观有很大不同;②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与各异;③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功能于一体(如有的城市不仅有高科技园区,生活小区,还有、等)。
三、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常见的地形图可分为地形图和地形图。
2.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或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
3.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f9281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6.png)
一、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1.原始社会的特点a.大部分人类生活在小团体中,以部落或部落联盟形式组织。
b.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
c.社会结构简单,财产共享,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之分。
2.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a.农业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狩猎采集。
b.社会出现了农民阶级和奴隶制度。
c.因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开始聚居定居,城市的兴起。
3.封建社会的形成a.封建制度的出现,以土地为基础的领地和农奴制度的建立。
b.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c.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处于封建主的压迫和剥削之下。
二、社会的分工和社会等级1.进一步的社会分工a.工匠的出现,手工业逐渐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形成。
b.商业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出现,商品交换活动频繁。
c.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a.贵族和奴隶主之间的对立,造成社会等级的固化。
b.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等级差距,决定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c.士人的出现,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三、宗教与文化1.宗教信仰的发展a.萌芽阶段:原始宗教的存在,神灵信仰的形成。
b.宗教制度的确立:不同宗教信仰的兴起,神职阶层的出现。
c.宗教的影响:影响社会道德观念,推动艺术、建筑等文化领域的发展。
2.文化的传承和创新a.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并存,文字的发明和推广。
b.文化的传承: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节日等的传承。
c.文化的创新: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多样化,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创新。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a.社会生活中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义。
b.关心他人、分享食物和资源的行为的出现。
c.合作共赢的实践:集体狩猎、群居生活等。
2.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竞争a.财富的分配不均引发的冲突。
b.权力的争夺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c.竞技活动的兴起和群体竞争导致的冲突。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a.农业的发展和天灾人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934d175efc4ffe473368ab6d.png)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一)生活在社区里1、社区: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里,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一个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2、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比例尺的公式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4、比例尺的大小:(1)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2)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区范围就越小,内容就越详细;(3)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简单。
5、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6、三种地图上的方向判别方法:(1)一般定向法(普通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地图):按指向标方向判断,指向标都指向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纬网地图):按照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断。
7、图例是指包括各种符号和他们的文字说明。
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8、社区具有四大功能。
(1)政治功能居民选举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合法权益,推进民主法治进程;(2)管理功能居委会负责管理社区,为居民服务,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事纠纷,管理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3)经济功能社区里的商店、餐厅, 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等。
(4)文化功能社区里的学校、文化娱乐设施、医院、邮局等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二)社区的三种类型、等高线图1、社区的三种类型:(1)功能社区,如工业区、商业区、高科技园区、生活小区等;(2)自然社区,如村落、城镇等;(3)行政社区,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2、差异最明显的两种社区是:城市和农村3、北京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属于高科技社区;北京王府井、深圳华强北,南京第一街属于商业社区。
4、社区之间有着多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如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等。
5、社区之间进行多方面联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50c6e9524de518964b7d93.png)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或一百万分之一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的分数)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则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应越小,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单。
(小大详,大小略.......)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横线指示东西,经线竖线指示南北)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和注记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和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说明)1、下面四条河流中.河面最宽的是(▲)2、指向标定向法判断方向的步骤:(1)根据题意定中心(“位于”、“在”后面的词语);(2)平移指向标到中心点;(3)连接另一点和中心点,判断出方向。
3、主要图例的识记。
(P6)二、社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1)农村也有社区。
(2)居民投票选举体现了社区的功能,社区超市体现了社区的功能,社区开办老年大学(教育、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社区的功能:治安、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现了社区的功能。
三、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落)形态(与地形)平原村落呈团状,山谷村落呈带状建筑(与气候)传统村落建筑房屋建筑特点气候特点云南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防潮高温多雨,潮湿沙漠地区的民居(西亚)墙厚、窗小,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出来的热风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风沙大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冬暖夏凉冬冷夏热,常年干旱北极地区的冰屋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严寒类型及居民职业农村(种植业)渔村(渔业)林场(林业)牧村(畜牧业)城市聚落功能高科技园区、商业区、生活小区(不是单一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区域联系必要性(为什么?)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4707c1fe763231126fdb11ba.png)
附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兀 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地图二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社区中生活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组成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
2.乡村聚落(1 )必要性: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有所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乡村聚落主要为城市提供农林牧渔产品,而城市为乡村聚落提供经济、文化、技术、人才等服务。
)(2 )区域往来的内容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①人才交流:城市优秀教师支持西部偏远地区教育。
②技术交流:医学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
③经济交流:到农村卖彩电、冰箱、汽车、电脑。
④信息交流:网上查找就业信息。
5.造成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的种类: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军事地图,气候分布图,人种分布图,语言与宗教分布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①等高线: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②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
③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④等高距:在地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之差, 叫作等高距。
山顶(山峰):通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河流出现在山谷)鞍部:两座山峰之间下凹的部分,为山地的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坡度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的区域,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密集的区域,越陡峭。
爬山时选择缓坡相对容易、省力(但走的路程会更远)(2)分层设色地形图(见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P4(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社区中生活 P72、乡村和城市P9(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
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
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
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自然环境P30(1)地形多样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描述。
P32如亚洲地形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2)、气象万千P33气候可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
一个地方气候具有稳定性。
(3)众多的河湖P37世界上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
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一般上,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
①世界主要河流(河流流向由地势决定)非洲的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欧洲的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9个)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黑海。
非洲的刚果河,自东向西流入大西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世界流域面程最广,水流量最丰富的河流,自西和东流入大西洋。
亚洲的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入渤海。
②世界主要湖泊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泊亚欧交界的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亚洲的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亚洲的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世界最咸的湖泊。
③河流和湖泊的作用P39河流与湖泊不仅供给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而且具有航运、发电、灌溉、养殖和旅游之利。
(4)风光迥异P40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主要原因)→(生长)不同的植物(主要表现)→(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①北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②西西伯利亚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林;③世界最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④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⑤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热带,却由于海拔高,气温很低,山顶常年积雪;⑥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
3、世界大家庭P42(1)人口与人种: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世界人种的分布(人种分布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2)语言和宗教:联合国大会正式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其中,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人数最广。
世界三大宗教P464、从地球仪上看世界P53 (1)经线和纬线(3)五带的划分P55(4)中国的地理位置(P39图2-37)(5)金砖国家比较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6、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P88(1)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描述;②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
③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④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通过该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认识。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非南端的好望角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小,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还有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
南非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是世界第三大生物多样性国家。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南非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5)南非的发展:南非是发展中国家,依靠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1、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P94(1)美国和华盛顿的概况: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的首都,位于美国东海岸。
在历史上,纽约、费城都曾做过美国的首都。
现在美国最大城市是纽约,第二大城市是洛杉矶。
(2)华盛顿成为首都的原因:①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势平坦,气候温暖宜人,风景美丽;②特定的历史条件,南北双方都想把首都设在自己境内,最后达成将首都建在南北方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岸的妥协方案。
(3)华盛顿的布局和机构:市区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分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区。
国会大厦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白宫是总统府,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五角大楼是国防部所在地,是华盛顿最大的建筑;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
(4)华盛顿的职能和人口:是仅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大城市。
管理国家是华盛顿的主要职能。
华盛顿人口中大多数是政府官员、服务人员及家眷,还有律师。
(5)华盛顿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华盛顿设立使馆或办事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此设立总部。
还是全美和国际媒体的中心。
2、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P97(1)法国和巴黎的位置和环境: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巴黎是其首都,塞纳河穿城而过,其发祥地是河中心的西岱岛。
法国第二大城市、最大海港是马赛,第三大城市是里昂。
(2)巴黎市区的重要建筑:古典艺术宝库卢浮宫(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近代艺术殿堂奥塞博物馆,现代艺术的象征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还有巴黎圣母院、爱丽舍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
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塞纳河两岸。
(3)巴黎的文化气息:全城有100多个博物馆,还有旧书摊、街头艺术、露天画廊和左岸古旧的咖啡馆,都体现了巴黎对美独特的鉴赏力和深深的热情。
(4)巴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艺术之都:①塞纳河穿城而过,风景优美。
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气息浓厚。
③巴黎人对美和艺术的独特鉴赏力和热爱。
④历代统治者注重文化艺术的保护。
3、IT新城:班加罗尔P102(1)印度的概况:位于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是南亚最大的国家。
东半球、南半球,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其中首都是新德里,最大城市是加尔各答,最大海港是孟买。
还有亚洲硅谷——班加罗尔,是全球著名信息技术中心。
(2)班加罗尔发展信息产业的有利条件:①优越自然环境,印度是热带,班加罗尔位处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气候宜人。
②科研基础雄厚;③政府政策支持,拉吉夫甘地总理提出口号,后来,印度第一家软件技术园区在此成立。
④高校云集,人才众多;⑤印度人在数字和逻辑方面的深厚积淀。
⑤语言优势,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⑥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通信交流便捷。
(3)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了该地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产值快速增长,企业数量众多,增加就业,扩大外资引进。
②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在网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既方便又快捷。
4、汽车城:蔚山 P104(1)韩国的概况:位于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与我国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首都是首尔,最大港口是釜山。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蔚山的概况:蔚山位于韩国东南部,太和江流经市区,这里有最大的造船厂,韩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
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一汽车工厂,是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集散地,还是该国的汽车制造和交易中心及汽车研发中心。
(3)蔚山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①濒临海洋,交通水运便利;②太和江流经市区,水资源丰富;③政府的支持,是韩国第一个特定工业区。
④雄厚的工业基础⑤高素质的从业人员⑥注重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4)蔚山如何发展绿色汽车产业:大力研发环保汽车;建立高效的废水和污水处理厂,安装最尖端的环保设备。
种植景观树等。
5、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P107(1)巴西的概况: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南半球、西半球,东临大西洋,有世界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最大高原——巴西高原,历史上为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
现在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城市是圣保罗。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
(2)巴西利亚成为首都的原因:①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的海滨城市,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使之染上严重的城市病;②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促进内地的发展,同时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城市的压力。
③国家安全方面:内地城市不易受攻击。
(3)巴西利亚(世界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的布局: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寓意是巴西的腾飞。
机翼是居民区,机尾是火车站和铁路,机头是三权广场,是总统府、议会和最高法院的所在地,机舱后部是文化区和娱乐休闲区,机身前部是政府部门办公区。
飞机前面是人工湖泊——帕拉诺阿湖,集中或分散的绿地,与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交相映衬,使整座城市布局规整又不失活力。
(4)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的成功经验:种植树木,绿化到位,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效管理,交通便捷等。
6、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 P110(1)认识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①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一般来说,首先要考虑防卫和交通条件,其次还要考虑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