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教案

迎祥中心校黄南梅【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引出范仲淹与其作品。

二、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揭示课题并结合词的文学常识提问)

三、朗读感知

1、抽学生朗读,检查预习。

(教师强调“羌”、“寐”的音节,与之有关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梦寐以求”)

2、教师范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意。

4、齐读全文,为分析全词做准备。

四、分析全词

(教师过渡:词分为上下两阕,一般而言,上阕采用描写、记叙的表达方式,下阕采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呢?)明确:上阕描写塞下秋.景,下阕抒发征人情思.。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作者描写了边塞的那些景,请用横线勾画出来,能总体概括其特点的是那一个字?

明确: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异”。

2、讨论:塞下的风景“异”在哪里?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明确:①“异”在天气寒冷,“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这里“衡阳雁去”其实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②“异”在声音繁杂(战争紧张),“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③“异”在形势严峻(戒备森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

(放眼望去,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狼烟四起,飘散开去.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朗读上阕部分)

(二)、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C、“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由此可见将士们内心的无奈与矛盾。

(2)“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明确:不是。这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齐读下阕)

(三)、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以“泪”字收束全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齐读全词)

五、拓展学习

比较《天净沙·秋思》,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背诵。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