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合集下载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舒婷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女性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通过橡树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喻,抒发出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致橡树》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诗歌内容《致橡树》由五首组成,以“致橡树”为整首诗的中心,围绕橡树与人之间的感情展开。

诗中描述了诗人与橡树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橡树对诗人的回应,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开篇即以“我如果爱你——”开头,表示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将橡树作为借喻对象,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随后,诗人以“你不必回答我”为过渡,直接表明自己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倾诉心声。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橡树的形象,将其比作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巨树,“如此伟岸而立”、“当初我未开口,你若含苞待放”,传递出橡树坚强而善良的品质,以及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

在第三首中,诗人用“我如果爱你——”与“我如果不爱你——”构成对比,以反衬出诗人对橡树的深情厚意和她对爱情的坚定认识。

她宣称如果不再爱橡树,就意味着她对生活的追求也将被否定。

在第四首中,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爱情观,表达了对橡树的痴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将橡树比作一种信仰,认为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爱情才能长久。

最后,诗歌以“我爱你,就象这橡树”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橡树的真诚爱意,并表示自己愿意默默地守候,无论橡树是否回应。

艺术特征比喻与象征《致橡树》以橡树作为主要的比喻对象,将其比作坚实挺拔的爱情象征。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讴歌和赞美。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溢着浓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

简练的语言《致橡树》以简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著称,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

诗人巧妙地使用反问句、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影响《致橡树》以其简洁、深情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纯粹与追求,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导语】舒婷,⼥,1952年出⽣于福建⽯码镇,中国当代⼥诗⼈,朦胧诗派的代表⼈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随⽗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福建省⽂联⼯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集《⼼烟》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舒婷《致橡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诗歌赏析: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致橡树》,是她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别具⼀格地选择了“⽊棉”与“橡树”两个中⼼意象,将细腻委婉⽽⼜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

它象⼀⽀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个具体的对象,⽽是诗⼈理想中的情⼈象征。

因此,这⾸诗⼀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的热烈爱情,⽽是要表达⼀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托物⾔志的意味。

⾸先,橡树是⾼⼤威仪的,有魅⼒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枝”和“绿阴”就是⼀种意指,此处采⽤了衬托的⼿法。

致橡树采用的比喻意象

致橡树采用的比喻意象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采用比喻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其中,主要的比喻意象包括:
木棉树- 代表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的精神。

橡树- 代表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 分别比喻那些攀附式的爱情观和单相思式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这些比喻意象,传达出自己对于真正爱情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

她认为,爱情不应该只是攀附或者单相思,而应该建立在相互平等、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和追求幸福。

这种爱情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追求。

通过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整首诗由五个六言绝句组成。

通过描绘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和特点,诗人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的开头两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作者宣称,她对爱情的追求不会像凌霄花一样攀附在高峰上,而是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基,迎接风雨的考验。

接下来的两句,“借你的枝干——/为爱情高歌猛进”中,作者以抒怀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依靠橡树的力量,在爱情的道路上迈进。

橡树的枝干被诗人视为她的依靠,因为它能给予她力量和支持,使她在爱情中信心十足。

进入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橡树,以“你不介意——/盛开的是你的笑脸”形容了橡树在春天时焕发出的生机和快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夏天到来时的橡树。

她使用“你敲打着窗棂——/轻拍我生命的门”来形容橡树在夏日阳光下的生命活力和活跃度。

夏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象征着爱情的热情。

然后,诗人描述了秋天下的橡树景象。

“你带着霜雪——/为我披上金戈铁甲”中,橡树被赋予了坚强和勇敢的形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有如一位战士,为爱情的延续而战斗。

最后,诗人以冬天的橡树作结。

“当冬天枯萎——/你带着绿意来”描绘了橡树不畏寒冷,坚持自己的品质。

冬天是枯萎和死亡的象征,但橡树在这个时候依然带着绿意,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和无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人将橡树比作爱情中的坚韧力量和支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通过橡树,诗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邃的爱情观。

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永恒承诺和无悔付出,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无限的付出。

舒婷将橡树比喻为一位忠实的爱人,它们共同经历风吹雨打,伴随着孤寂而坚韧地生长。

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告诉我们,真爱是经得起考验和岁月的。

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更需要坚持、包容和牺牲。

其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男主人翻山越岭寻找橡树,女主人则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橡树之中。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和无尽守候。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相互扶持和理解。

只有在对方的包容与关爱中,爱情才能够长久并且持续。

最后,诗中对于爱情的表白与告别,向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结束和痛苦。

男主人告诉橡树:“爱情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负担”。

这句真挚的台词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矛盾心里的挣扎。

爱情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桎梏。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选择了告别。

舒婷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放手。

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要学会放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综上所述,《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男女主人公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独特而深刻的爱情观。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爱;教导我们奉献和包容;教导我们在应对爱情的坎坷和痛苦时,学会放手与尊重。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现代文学家舒婷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共800字,现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致橡树》的原文进行解析,即题目含义、诗歌主旨和诗歌形式等。

一、题目含义《致橡树》的题目很明显与“爱情”这一主题息息相关,但其关联的植物并非夫妻树、情人树或者爱情树,而是橡树。

橡树在中国文化和文艺中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赋予着高贵和坚强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象征着“恒久不变”与“坚贞不屈”的精神。

而舒婷把自己比作此树,凭借自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去感受、去体验那份悲壮的爱情。

二、诗歌主旨《致橡树》的主旨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始终无法逃避的话题,同时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在诗歌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比,赋予了自己以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并把这种强大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当中,表现出了她独具匠心和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此外,在《致橡树》中,舒婷还像是在回应那种长情稳健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冲淡,反而会慢慢磨合出一份沉淀。

她认为,这种爱情就像一颗坚强的橡树,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让人在坚定自己信念的同时,总是能够守护着自己的爱情。

三、诗歌形式第一、诗歌构思《致橡树》是一首铺陈的长诗,诗歌中没有分节的语言形式,通过长句、长行的铺陈式风格将思想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橡树”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行文自然而得当。

第二、诗歌手法《致橡树》除了情感热烈外,还采用了夸张手法,用淋漓精致的写实手法,强化了爱情的凄婉和坚强。

全诗情感发泄奔放,朴素却满含真情,有着深刻的人性感悟,既表现了深瀚的人生感悟,又表现了一种个人的感情倾泻。

总之,《致橡树》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展现了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观、爱情观和文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笔。

舒婷在《致橡树》中集中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与感情昇华出优美的艺术呈现。

此篇作品,不仅堪称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功地把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

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

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

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

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

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

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

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

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诗歌中的“橡树”可以被理解为女性的化身。

舒婷将自己比作一棵橡树,表现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女性总是被要求顺从、温顺,而橡树却是顽强的象征。

通过这个比喻,舒婷试图表达出女性在压迫和困境面前的顽强和坚韧。

在诗中,“橡树”承载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坚守,表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舒婷多次提到“我”,表现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往往被压抑,而舒婷通过诗歌表达了她对自我独立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她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在爱情中保持独立和坚韧,不被外界影响,不流于软弱和顺从。

这种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诗歌中还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舒婷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质疑。

她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又对爱情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疑虑。

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和无奈。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要求要顺从男性、要为男性牺牲,而舒婷在诗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怀疑和反抗。

她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不被束缚和压迫。

这种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困境和无奈,也展现了女性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橡树是一种顽强的树种,能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舒婷通过将自己比作橡树,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限制,而舒婷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顽强地生长和奋力前行。

她希望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和公平的追求,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坚定和勇敢。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比喻,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下面来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是全诗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出发、中途、到达。

每一个部分都有两个节奏一样的短句,整首诗形成了交互呼应的韵律效果。

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通过韵律把握全诗的情感走向。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部分的意境和情感:出发:橡树还没开花,诗人就已经要向它示爱了。

诗中的“千万条,你就是其中一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信仰和决心。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被爱情驱动的冲动和憧憬。

中途:诗人在中途遇到了挫折,橡树并没有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温顺,而是强而有力地扭曲向天。

这让诗人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和艰难,但她仍然选择坚持。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艰难却又执着的爱情。

到达:在经历了一路的坎坷后,诗人终于到达了橡树的身边。

诗中的“这一生至少要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和奉献。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无私奉献和深沉感动的爱情。

最后是全诗的主旨和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即使道路曲折、艰难,但诗人仍然选择坚持,并将这份爱抒发到一棵橡树上。

这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和执着,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追求自己所爱,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不要放弃。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以橡树为比喻的爱情诗,凝结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通过整首诗整齐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语言,诗人让读者透彻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热情和信仰。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舒婷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立的思想而闻名。

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一棵橡树作为比喻,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与自由的渴望和痴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舒婷《致橡树》,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观念和情感。

我们来分析诗中关于爱情的表达。

在《致橡树》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形容和赞美,将其比喻成男性,而自己则是渴望爱情的女性。

她说:“我需要舒展开心的梦,我需要温暖,象你需要阳光”,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她渴望能够像橡树一样,拥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性。

这种表达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和柔弱,将男性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依赖。

而在整首诗中,她反复提到了对橡树的渴望和需要,暗示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

诗中还体现了女性对于自由的追求。

在诗中,舒婷将橡树比作自己渴望的对象,同时也不断强调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说:“将这些欢喜盛开,献给你,橡树”,“一件衣裳,一根柴,如一座城池”,这些表达都体现了她对于自己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柔弱和顺从,而在这首诗中,舒婷以橡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她不希望自己被束缚和依附于男性,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诗中还蕴含了女性对于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舒婷将橡树描绘成一个强大且美好的形象,她说:“我需要阳光”、“绚丽的衣裙”,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热情,而这首诗中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她渴望得到爱情的滋养和慰藉,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因此而充满光彩和美好。

这种痴迷和追求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一种本能表达,体现了她们脆弱但又坚定的一面。

舒婷《致橡树》这首诗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首诗中,舒婷塑造了一个渴望爱情,追求自由,痴迷于美好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

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

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

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

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时下,“做女人真好”的诱惑又翩翩而来,大众文化不是还在一遍又一遍强调女人春藤绕树所有的种种乐趣,不厌其烦地引导女性重返脂粉市场做攀绕于树的春藤吗?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

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在接下来的两小节诗中,否定的副词由决断性的“绝不”变成了类同义副词“也”与让步性关联连词“不止”。

“也”承接前两节中否定的语意,而“不止”包含部分肯定“要有某种东西”与部分否定“但仅仅有某种东西是不够的”这样双重语意,共同构成了“不止”表示“要有而不限于”的双重语意。

诗人为何由前边的断然否定一转而为部分否定呢?答案就在诗句所塑造的意象中: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原来,诗中构建的第三个意象是“泉源”,象征的是“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将她们喻为“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

“贤妻良母”是传统文化中盛赞的女性美德,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女性的奉献与牺牲。

作为女性,毫无疑问应该具有这种美德,因为爱的本质就是一种奉献。

诗作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模式给予肯定。

但是如果一位女性把做“贤妻良母”看做爱情与生命的全部,把“相夫教子”当成自己唯一的职业,那是远远不够的,有时结果甚至是可卑的。

岂不知,女性做“贤妻良母”这种标准是男权社会对女子的强制性定位,是以男性为中心而建立的,它强调的是女性的奉献与付出,而完全忽视妇女作为生命个体价值的存在与生命感受,历史上曾有多少女子牺牲了自己而最终也没有换来自己的幸福。

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女性仍在哀唱着同样的奉献者的悲歌。

所以诗人才用“也不止”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的情爱观的否定。

诗的下一小节里,又使用了“也不止”: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是诗作中给出的第四类情爱模式――“比翼双飞式”,诗人用“险峰”这一意象来象征这种情爱模式。

伴随着五四妇女解放和她们“做人”的呼声,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的豪言,化成一个个现实。

事业型的女性活跃在各种职场上,巾帼不让须眉,多少女性事业卓然,真正撑起了“半边天”,与男子“比翼双飞”成了多少女性爱情的理想。

但是,事业的成功并非与美满爱情等值,如果一个女性仅仅把事业看成了自己生命与爱情的全部,以做“成功女人”为终极的人生目标,而造成对家庭与爱人子女的忽略,同样也不可能获得爱情的幸福与美满。

故,诗中再次使用“也不止”,给“比翼双飞式”爱情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对那些正埋头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予以当头棒喝,对那些单纯以“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为资本,而欲成为“险峰”的女性给予适度的否定。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这两句诗是诗中出现的第五类爱情模式――“女强人式”爱情模式。

它由“日光”与“春雨”两个意象构成。

谓之“女强人”有何依据?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何其重要!春苗盼春雨,没有春雨春苗就会枯死,“春雨”何等金贵!这种女性,里里外外一把手。

家庭中唯我独尊,男人也得俯首帖耳;社会上呼风唤雨,听我号令。

“半边天”何足谓其能,“一手遮天”方可状其势。

试想,男人在这样的铁娘子面前哪配得上什么靠山,简直就是一枚任她摆布的棋子。

这种女中豪杰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爱情吗?不见得。

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甚至”,隐含了“甚至……,也不……”这样让步性的否定意味。

这两句诗用散文化的句子可以转述为:“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万物离不了的日光,我也不做;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给春苗以生命的春雨,我也不做。

”可见,“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从表面看虽然是肯定句,但表达的意思却是否定的。

诗人在构建了这些意象并一一予以否定,已为推出并突显自己的爱情理想蓄足了势,铺平了路,但诗人仍觉语力不足,所以又用了“不,这些都还不够!”把否定的语力再度加强。

在扫除了各种障碍后,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时,在把一切与自己爱情理想不相干的已有的诸种“爱情模式”彻底划清界限后,诗人用了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必须”,语气是何其的决断。

“我”不仅要成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更得“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中用“木棉”与“橡树”分别比喻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象征着诗人所倡导和热情讴歌的爱情理想――“相依独立”的情爱模式。

“相依”是因其有两情相悦的爱情基础;“独立”是因为各自人格独立、身心自由,又各自事业有成。

“男”与“女”生理意义上的两性,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两极,不再受任何已有程式的限制。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无比自信而坚定的呐喊,是诗人洞悉人生、跨越古今,走过漫漫心路后的生命体悟。

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现代所倡导与奉行的各种爱情观相比,“相依独立”是诗人崭新的爱情理想,是女诗人站在新时代黎明的起点向新一代的女性吹响的嘹亮号角!在宣告了自己“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后,诗人以更加丰满的意象对这一意象给以具体的展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一节所给的意象重在表述“独立中的相依”。

根相握、叶相触这种“分离性的交融”象征着双方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风中致意这种“无言式的交谈”则象征着绵绵情意,这种简单而独特、大爱无言的情意表达,那些惯用卿卿我我死去活来的空洞言词的尘世男女当然是无法听懂的。

下一节的群体意象则重在表达“相依中的独立”: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铜枝铁干”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相爱双方一刚一柔,独立而又互补,共同完成和诠释了情爱的意义:“分担”与“共享”。

“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坦诚、开朗地直抒了诗人独特而丰盈的心灵世界,使得“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的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示。

于是诗人对她的人生爱情的理想来了一个总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永远分离”而又“终身相依”,这就是诗人理想的“伟大的爱情”。

诗人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是对“相依独立”情爱理想的最恰当的人生体悟。

“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

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来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

这就是舒婷《致橡树》中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角度切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潮流,也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

本文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尝试。

文本出处:《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