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殆

合集下载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知止的人不会受到危险。

有句话叫做知足者,天助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什么叫天道?"天道"指天道运行的规律,即宇宙间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天道“自然就是天道循环。

天道就如同人类的命运一般,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按照规律运行就会有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存在。

”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明白该停住了,就不会受到危险;懂得该做了,就不会害怕;不该做了,就不会有危险;知道该退了,就没有危险;知道该往后退了?”这句话出自《周易》,是道家对人生哲理思考与阐述。

"知止而不知危"是周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对弟子们提出要求。

"知足不辱”正是对儒家思想“知止而后有定”精神最好地诠释。

知足不辱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什么时候君子说出这句话了呢?"孔子笑道:"这叫自知者明!"孔子也笑了起来说:"子曰:‘一言而穷千里者不可及矣!'所以君子当知止而不殆。

’”可见古人讲知足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要得到的道理。

"孔子这句话是说真正想做到知止然后才能做到安身而已。

}”因此他提倡知足不辱也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其实人生就这样如一条小河在不断地流动着,那该如何去把握?】而《周易》之中“止观”也是如此。

一、所谓“止观”,就是让自己去克制对自己的欲望。

在这里的止观并不是说停止欲望,而是让欲望之心放纵,从而达到不为欲求,不为情所累的境界。

因为心中不欲,才会如此淡然;心中不欲,亦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就是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天下事必做于易,天下易事必做于易。

"易道",是以天下万物,无一之质,无不胜之理。

"止观"亦为天下大事所成也。

类似止步于此的成语

类似止步于此的成语

类似止步于此的成语
类似止步于此的成语:适可而止、善罢甘休、息事宁人、戛然而止、知足知止、止足之计、止足之分、知止不殆
1、适可而止[shìkěérzhǐ]适可:恰好可以。

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处:宋·朱熹《四书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2、善罢甘休[shànbàgānxiū]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3、息事宁人[xīshìníngrén]息:平息;宁:使安定。

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后汉书·肃宗寿章帝纪》
4、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戛:象声词。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出处《歧路灯》
5、知足知止[zhīzúzhīzhǐ]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6、止足之计[zhǐzúzhījì]止:停止;计:心计。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出处《汉书·疏广传赞》
7、止足之分[zhǐzúzhīfèn]止:停止;分:本分。

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出处:晋·潘岳《闲居赋》
8、知止不殆[zhīzhǐbùdài]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老子》。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四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音版】名(míng)与(yǔ)身(shēn)孰(shú)亲(qīn)?身(shēn)与(yǔ)货(huò)孰(shú)多(duō)?得(de)与(yǔ)亡(wáng)孰(shú)病(bìng)?甚(shèn)爱(ài)必(bì)大(dà)费(fèi);多(duō)藏(cáng)必(bì)厚(hòu)亡(wáng)。

故(gù)知(zhī)足(zú)不(bù)辱(rǔ),知(zhī)止(zhǐ)不(bù)殆(dài),可(kě)以(yǐ)长(cháng)久(jiǔ)。

【译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利与己身生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扩展阅读:出自道德经的名句清静为天下正。

——出自第45章大直若屈。

——出自第45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出自第46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三声),见天道。

——出自第47章为学日益。

——出自第48章为道日损。

——出自第48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出自第49章生之徒,十有三。

——出自第50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出自第51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出自第52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出自第53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老子》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名誉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专为自己升官而不择手段,还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我们读一读老子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体味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他的许多话语,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

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老子认为,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

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老子提出,名誉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珍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过多的收藏)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这样,就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

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常常由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

和珅少时即在銮仪卫当差,19岁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知足不辱》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讲一个很有道理的故事。

从前呀,有一只小猴子,它特别贪心。

有一天,它看到了一棵长满桃子的树,就拼命地摘桃子,把自己的小篮子装得满满的。

可是它还不满足,还想再摘更多,结果一不小心,篮子太重了,它摔了一大跤,桃子也撒了一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知足。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知足不辱”。

如果我们总是想要太多,不懂得满足,可能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不但得不到更多,还会让自己受伤。

比如说,在学校里,如果考试考了 90 分,我们要知足,然后继续努力,而不是一直抱怨为什么没考 100 分。

在生活中,有好吃的零食,吃一点就够啦,不能一直吃个不停,不然肚子会疼的。

小朋友们,让我们学会知足,这样才能开开心心的,不会有麻烦哦。

《知止不殆》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个有趣的事儿。

有一只小兔子,它很喜欢跑步。

有一次,它参加跑步比赛,跑得可快啦,一下子就超过了其他小伙伴。

可是它不知道停下来,一直跑一直跑,累得气喘吁吁,倒在地上了。

这就像老子说的“知止不殆”。

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比如我们看电视,看一会儿就要停下来,不然眼睛会近视。

还有玩游戏,玩一会儿就得停下,不然就没办法好好写作业啦。

所以呀,小朋友们,做事情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这样才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哟!
希望你们都能记住这个道理。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知足不辱》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讲一个有趣的道理,叫“知足不辱”。

有一只小猴子,它特别贪心。

有一天,它看到了一棵长满桃子的树,它摘了好多好多桃子,怀里抱满了,可它还想要。

结果呢,因为怀里桃子太多,它走路都不稳了,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桃子全都滚跑啦。

这就像我们,如果总是想要太多,不懂得知足,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还会让自己不开心。

比如说,考试考了 90 分,本来是很棒的,可要是不满足,一直想着没考到 100 分,就会很烦恼。

我们要学会知足,有好吃的零食能吃一点就很开心,有好玩的玩具玩一会儿就满足,这样我们每天都会过得快快乐乐的!
《知止不殆》
小朋友们,我来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小兔子去森林里采蘑菇,它采了满满一篮子,特别高兴。

可是它看到旁边还有好多好多蘑菇,就不想回家,还想继续采。

这时候,天慢慢黑了,小兔子迷路了。

这就是不知道停止的后果。

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比如看电视,看一会儿很开心,但是一直看一直看,眼睛会坏掉的。

所以呀,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不会有危险,不会有麻烦。

比如玩游戏,玩一会儿就够啦,不然作业都没时间写啦。

懂得知止,我们就能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地长大!。

美好寓意的八字成语

美好寓意的八字成语

美好寓意的八字成语
美好寓意的八字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指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
就不会陷入危险。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指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金属和石
头也能被雕刻成艺术品。

3.勇与拼搏,自强不息:指勇敢地追求目标,并不断地努力奋
斗,永不放弃。

4.求真尚美,砺志笃行:指追求真理和美好,磨砺自己的意志,
坚定地践行自己的信念。

5.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指一个人在生命中的伟大事迹和贡献,
即使在死后也会被人们铭记和赞扬。

6.努力拼搏,锐意进取:指不断地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不畏困
难和挑战。

7.正因自信,因此成功:指一个人只有自信才能成功,自信是成
功的关键。

8.因为自信,所以成功:指一个人只有自信才能成功,自信是成
功的必要条件。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一个人做事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很多帮
助,反之则会孤立无援。

10.勤奋求学,熬墨蓄势:指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以上是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八字成语,它们表达了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追求真理和美好等积极的意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劝解李世民的故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劝解李世民的故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劝解李世民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很久以前,唐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出色的帝王,以睿智和勇武著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陷入了荣华富贵的漩涡中,变得越来越贪图享乐和权力。

有一天,他的贤臣们开始感到担忧,纷纷上书劝谏,希望他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首先上书的是李世民的老臣杨素。

他以平和而严肃的口吻说道:“陛下,时势变幻,您曾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可是如今财富权力已经超出了您的控制范围。

若不能知足不辱,必将陷入危险之中。

”杨素说得虽然委婉,但他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又有一批臣子上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王群说:“陛下,人生无常,须知时势。

当我们欣欣向荣之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方能警钟长鸣。

”李靖也补充道:“陛下,荣华富贵易得,难守。

若不能知止不殆,将会引来灾难。

”李世民听完这些劝谏,心中波澜起伏。

他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确实有些轻狂自大,对劝谏之言开始深思熟虑。

他决定闭门思过,整理心情,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目标。

在闭关的日子里,李世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他明白了财富权力虽然重要,但不是一切。

他开始感悟到知足不辱的道理,明白了贵在知止不殆的智慧。

他明白了自己应该谦虚谨慎,追求的不只是荣华富贵,而是内心的平和和公正。

终于,李世民打开了门,昔日的风采依旧,但目光更加清澈,心境更加从容。

他下令整顿朝纲,促进民生,办理政务,以身作则,示范谦谦。

他不再迷恋权力和财富,而是专注于治理国家、保民生、发展经济。

他不再处处出头,而是倾听智囊团的建议,推动改革,让国家日益富强。

李世民的变化没有逃过众人的眼睛。

臣子们纷纷赞颂他的改变,称赞他是真正的明君。

而百姓们也因他的政绩和品德而感激涕零,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成为了李世民治国的座右铭。

他以清廉公正、务实谦和的作风,赢得了万民拥护,将唐朝带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需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只有心怀谦逊,明智处事,方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荣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分论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分论点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分论点
知足常乐,人生轻松多了。

哎,你知道吗?这世界上那么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地追求名利,
但他们真的快乐吗?我觉得吧,知足常乐,真的能让人生轻松不少。

有了点啥就好好享受,别老想着要更多,那样反而把自己累个半死。

知足,就是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样心里才能舒坦。

知止,就是懂得收手。

你知道“知止”是啥意思吗?就是该停的时候就停,别贪心不
足蛇吞象。

有时候,咱们得学会给自己设个底线,知道哪些东西该要,哪些东西不该要。

这样,在关键时刻才能保持清醒,不让自己
陷进去。

知足跟知止,就像一对好搭档。

知足和知止,这两者可是相辅相成的。

知足让咱们懂得珍惜,
知止则让咱们在关键时刻能收手。

你想啊,追求梦想是好事,但也
得有个度。

知足常乐的心态让咱们在追梦的路上更从容,知止的智慧则让咱们在关键时刻不失方寸。

这样的人生,多美好啊!。

老子四章的成语

老子四章的成语

以下是老子第四章的20个成语举例及其译文:1.道的本原:道的原始状态或本来的样子。

2.无为而治: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行干涉事物的发展,让事物自然发展。

3.自然无为:指不经过人为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自然存在。

4.柔弱胜刚强:指柔弱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比刚强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

5.积少成多:指积累少量的东西可以成为大量的东西。

6.知足不辱:指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7.知止不殆:指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8.自知之明:指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9.知人善任:指善于认识人的能力和特长,并给予适当的任务。

10.贵生重己:指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11.虚怀若谷:形容心胸开阔,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12.甘于淡泊:指乐于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

13.乐天知命:指安于天命,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变化。

14.屈己待人:指委屈自己,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别人。

15.谦虚谨慎:指为人处事谦虚谨慎,不骄傲自大,不浮躁冒进。

16.宁缺毋滥:指宁愿缺少一些,也不愿滥竽充数,保持品质和标准的严格。

17.返璞归真:指回归自然本真,去除繁复的装饰和伪装,展现出朴素真实的一面。

18.淡泊名利:指对名利保持超然的态度,不追求虚荣和利益。

19.慎终如始:指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放松警惕。

20.绝圣弃智:指抛弃世俗的智巧和虚饰,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

以上仅是举例,还有其他类似成语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这些成语都是老子思想中的经典表达,强调谦虚、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等思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廉洁自律类过渡句50例【优秀范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廉洁自律类过渡句50例【优秀范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廉洁自律类过渡句50例【优秀范文】廉洁自律类过渡句50例1.离权力太近的人,很容易成为权力的奴隶;离金钱太近的人,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

2.保持“举头三尺有纲纪”的自觉,明白“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

3.不把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放大,不把无关痛痒的小问题看大。

4.比站位高低、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不比名利多少。

5.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

6.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拧紧廉洁自律的“总开关”。

7.以自律带动他律形成共律,以我廉带动他廉形成共廉。

8.以自身过硬促进班子过硬,以班子过硬带动队伍过硬。

9.把思想之弦绷得更紧一些,把工作干劲鼓得更足一些。

10.不为外界的歌舞升平所诱,不为他人的掌声鲜花所动。

11.把责任和事业看得重一点,把个人和得失看得轻一点。

12.重在增强慎独克己的定力,重在保持防微杜渐的恒心。

13.坚持严明纪律规矩不放松,坚持筑牢蜕变防线不惜力.14.“从我做起”的带头意识,“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

15.“勤”体现的是一种作为,“廉”体现的是一种作风。

16.保持“对我开炮”的勇气,拿出“向我看齐”的硬气。

17.在警示警醒中明纪立德,在反思反省中固本培元。

18.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是探照灯,也是正容镜。

19.人当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当自重,而后人重之。

20.把讲奉献作为职责使命,把比奉献作为价值追求。

21.在权力行使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而又严。

22.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静则得之,噪则失之。

23.以公道正派涵养廉心,以公道正派凝聚人心。

24.跳出“小我”看问题,仰望“星空”树德性。

25.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

26.设置预警“防火墙”,遵守安全“红绿灯”。

27.不给思想开“天窗”,不给行为留“暗门”。

28.对待名利,要知足;对待工作,要不知足。

29.扫除精神上的懈怠,铲掉思想上的锈蚀。

30.做人最基本的品质,立世最坚实的基础。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观表》说“事随心,心随欲。

欲无度者,其心无度。

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为人者,皆有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比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

《庄子·逍遥游》中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在欲望面前保持戒惧、知足知止,才能心清如水、正道直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材料二: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三国魏王弼)材料三:知足是一种境界和智慧,人们也常说“知足者常乐”。

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人类不满足烽火狼烟、飞鸽传书的通信方式,于是发明了电报电话;不满足只听到声音的状态,于是发明了视频通话;不满足简单看见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发展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秦诸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材料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

材料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作文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知足和知止仿佛成了稀缺品。

人们总是在无休止地追求更多,却很少停下脚步,审视自己已经拥有的。

其实,懂得知足,明白知止,方能避免灾祸,让生活更加安稳和幸福。

就拿我家隔壁的老王来说吧。

老王原本是个普通的上班族,过着平淡却也安稳的日子。

后来,他看到别人炒股赚了大钱,心里痒痒的,也一头扎进了股市。

起初,他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赚了点小钱。

这让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不仅把家里的积蓄全都投了进去,还借了不少外债。

那段时间,老王整个人都变了。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下班后会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而是整天抱着手机和电脑,盯着股市的走势图,嘴里念念有词。

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贪婪和焦虑,仿佛股市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可好景不长,股市突然暴跌,老王的股票全线跌停。

一夜之间,他不仅把之前赚的钱都赔了进去,还欠了一屁股债。

债主天天上门催债,老王的妻子和孩子也整天以泪洗面。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老王的不知足和不知止,变得支离破碎。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

老王原本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了。

可他却不懂得知足,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再想想我自己,曾经也有过不知足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同学买了一双新的运动鞋,款式特别好看。

我心里就特别羡慕,回家后就缠着妈妈给我买。

妈妈当时跟我说,家里已经有好几双运动鞋了,没必要再买。

可我不听,非要不可,还跟妈妈闹脾气。

后来,妈妈还是拗不过我,给我买了那双鞋。

可是当我穿上新鞋的那一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是真的需要那双鞋,只是看到别人有,自己就想要。

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足的重要性。

知足,并不是让我们安于现状,不再追求进步,而是要我们珍惜已经拥有的,不盲目攀比,不贪得无厌。

知止,则是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懂得适可而止,不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底线。

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吃到七八分饱是最舒服的状态。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的典故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的典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老王。

他特别勤劳,种了一大片果园,每年都能收获好多好多水果。

可是有一年,水果大丰收,老王就想:“我要把这些水果都卖了,赚好多好多钱,然后再买更多的地,种更多的水果。


他不停地卖水果,赚了很多钱,但是他不满足,还想要更多。

结果,因为太累太操心,他生病了。

这时候他才明白,不能一直贪心,要知道满足,不然就会受到伤害。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像老王这样贪心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从前呀,有个小朋友叫明明。

他有很多玩具,可是每次看到新玩具,他还是想要。

有一次,他的生日到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好多新玩具。

明明特别高兴,可是他还想要更多。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房间都堆满了玩具,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而且他也没时间玩这么多玩具。

这时明明才知道,不能一直要玩具,要知道满足,不然就不好啦。

小朋友们,咱们要学会知足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

有个叔叔叫小李,他工作很努力,赚了不少钱。

但是他不满足,想要赚更多更多的钱,就不停地工作,都没有时间陪家人和休息。

有一天,他累倒了,住进了医院。

这时候他才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这么贪心,应该多陪陪家人,享受生活。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知足才能快乐,知道停止贪心,才不会有危险。

殆字的四字成语

殆字的四字成语

殆字的四字成语知足不殆:殆:危险。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危险知止不殆: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殆无孑遗:乎:几乎;孑遗:余下。

几乎没一点圣皮耶尔县。

殆无虚日:殆:几乎;虚:空。

几乎没有一天空着。

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车殆马烦:乎:通在“怠”,疲倦;愁:疲倦。

形容旅途劳顿。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善于用兵。

共找出7个带殆的成语,还涵盖拎殆字的成语大辞典,以殆字结尾的成语大辞典;有关查阅:殆的意思殆无虚日[dàiwúxūrì]【表述】:乎:几乎;虚:空。

几乎没一天空着。

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出自】:宋·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先自前一月来,次第按试习仪,殆无虚日。

”【示例】:旋吴之后,文宴过从,~。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序》原文宋·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先自前一月来,次第按试习仪,殆无虚日。

”例句旋吴之后,文宴过从,~。

殆无孑遗[dàiwújiéyí]殆:几乎;孑遗:剩余。

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表述】:乎:几乎;孑遗:余下。

几乎没一点圣皮耶尔县。

【出自】:晋·周祗《与刘裕书谏伐蜀》:“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

”【示例】:至已帅为西兵所灭,故境内残灭,~。

◎清·归庄《黄孝子传》原文晋·周祗《与刘裕书谏伐蜀》:“然益土荒残,野无青草,成都之内,殆无孑遗。

”例句至已丑为西兵所败,故境内残灭,~。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导读: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名誉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和对待权欲、物欲、名誉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专为自己升官而不择手段,还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我们读一读老子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体味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他的许多话语,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

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老子认为,注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

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地步。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老子提出,名誉与生命,哪一个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珍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过多的收藏)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这样,就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

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常常由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

高三作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高三作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高三作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咱就说啊,知足真的太重要啦!就拿我上次去逛街买衣服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天我和朋友开开心心地去逛街,走进了一家服装店。

哇,里面的衣服那叫一个多啊,花花绿绿的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件特别好看的外套,一试穿,哎呀妈呀,太合身了,就好像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

我当时心里那个美呀,就想着一定要把它买下来。

我看了看价格标签,有点小贵呢,要五百多块。

我心里就有点纠结了,毕竟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呀。

朋友在旁边说:“哎呀,喜欢就买呗,难得碰到这么合适的。

”我当时就有点动摇了,想着要不就买了吧。

可是又一想,我家里其实已经有好几件外套了,也不是非这件不可呀。

然后我就开始在脑子里天人交战,买还是不买呢?买的话,这个月的零花钱可能就有点紧张了;不买吧,又觉得好可惜,这么好看的衣服不买太遗憾了。

就在我纠结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

对啊,我要知足啊,不能看到喜欢的就不顾一切地去买。

我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算了吧,这件衣服虽然好看,但也不是没有替代品,还是不买了。

”然后我毅然决然地把衣服脱下来,放回了原处。

朋友还很惊讶地看着我,说我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我笑着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也点点头说我做得对。

走出那家店的时候,我心里特别轻松,没有因为没有买到那件衣服而失落,反而有一种满足感。

我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

所以啊,知足真的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

我们要学会知足,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呀!这就是我从买衣服这件小事中领悟到的大道理,嘿嘿。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世人要明白知足的重要性,不然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被反噬。

其实知足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人性本就贪婪,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都警醒的。

在古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说给为官者听的,那在此后千年间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夏,四月,丙子,立皇子钦为淮阳王。

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今仕宦室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即日,父子俱移病,上疏乞骸骨。

上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

公卿故人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

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广、受归乡里,日令其家卖金共具,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或劝广以其金为子孙颇立产业者,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夏季,四月丙子(十四日),汉宣帝立皇子刘钦为淮阳王。

皇太子刘年十二岁,已通晓《论语》、《孝经》。

太傅疏广对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

而今,我们作官已到二千石高位,功成名就,这样再不离去,恐怕将来会后悔。

”于是,叔侄二人当天就一起,以身体患病为理由,上书汉宣帝请求退休。

汉宣帝批准所请,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送黄金五十斤。

公卿大臣和故人在东都门外设摆酒宴,陈设帷帐,为他们送行,前来相送的人乘坐的车辆达数百辆之多。

沿途观看的人都赞道:“两位大夫真是贤明!”有人甚至为之感叹落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学隋文中子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

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

原著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大名鼎鼎:魏征、李靖、房玄龄……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止学》系古籍专家马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智卷一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纔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纔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

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纔能减少祸患。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一会依靠它。

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

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

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纔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

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纔能惠及子孙。

利卷三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

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

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

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

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

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辩卷四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纔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纔招致损伤。

拙于言辞纔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

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

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王者不辨,辨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

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

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

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誉卷五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

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

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

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

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

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

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情卷六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

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

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

君主和臣子过于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

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

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

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

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

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

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

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

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

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

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

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

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

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

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

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

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懮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的思想。

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

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懮虑和祸患了。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

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十服人者德也。

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

不培养品行,人的纔能就会用于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

小处容庇,大节堪毁。

敬人敬,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

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

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

祸患由于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

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

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