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儒家文化典故
![儒家文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bdfe411e2bd960590c67775.png)
【儒家文化典故】【韦编三绝】:(孔丘)【典故】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孟母三迁】(孟子)【故事】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目不窥园】:(董仲舒)【典故】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9681d10647d27284a73511e.png)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成语意思】:窥:瞥看。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用法分析】:目不窥园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mù bù kuī yuán【英语翻译】: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study【成语声母】:MMKY【成语分辨】:目不窥园与“专心致志”有别:目不窥园一般用来追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潜心学习研究、不旁骛外事外物的情形;“专心致志”多用来形容眼前集中用心学习研究的情形。
【目不窥园的近义词】:专心致志【目不窥园的反义词】:心猿意马【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成语造句】:1、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2、擦皮鞋不同研制航天器,不需要目不窥园,不需要磨穿铁砚,不需要悬梁刺股,只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皮鞋擦了一遍,蒋虹就能熟练的工作。
3、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4、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5、做学术就应目不窥园而不能送故迎新。
6、彭大盛从小到大专心练刀,目不窥园,也不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衣冠风流。
7、面对纷至遝来的种种会议、论坛、学术讨论,中国观察家们忙得目不窥园。
8、他搞这些研究已经很久了,目不窥园,终于成功了。
9、时间如白驹过隙,目不窥园一去,就是千军万马。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1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1](https://img.taocdn.com/s3/m/3243bd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1.png)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
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
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
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的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
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
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
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
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
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
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
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5c4243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07.png)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意思: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故事: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
为了能在夜晚读书,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墙壁凿开一个小孔,利用邻居家的灯光来照明读书。
这个故事体现了匡衡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造句: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2.悬梁刺股意思: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故事: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造句: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囊萤映雪:意思: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出处:“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儒家文化故事
![儒家文化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17910603b3567ec102d8a75.png)
儒家文化故事【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点评】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谦卑的力量】晋人伐楚,楚人已经退避九十里,晋人的攻击仍然不停止。
楚国的大夫说:“请允许臣反击吧。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39cb1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3.png)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中考议论文事实论据刻苦读书类集锦
![中考议论文事实论据刻苦读书类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3f754e2f8c75fbfc77db2f2.png)
牛角挂书
• 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 李密传》。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 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一次,李密骑着 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 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 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 • 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 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画荻习字
闻一多醉书
• 闻一多读书成闹 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 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 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 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 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侯宝林抄书
• 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 中贫困没什么资产。他的祖母就用芦苇秆在沙 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 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等到他 稍稍长大些,但是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 就去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 行抄写摘录。以至于白天黑夜忘记吃饭睡觉, 只把读书当做自己的工作。他从小写的诗歌文 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 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 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 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 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 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 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 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 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中国近代名人刻苦 读书的故事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 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 “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 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 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 “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 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 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 笑他什么?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b3dc25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2.png)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有哪些?
1、闻鸡起舞
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
每天睡到凌晨,一听到公鸡打鸣,就立即起来舞剑。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现代的意思是形容立志为国效力的人奋发自励。
2、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数十只来照明。
映雪:晋代孙康聪明好学,但家贫不能点灯,冬天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
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学苦读。
3、目不窥园
在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回到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不到3小时。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去说“我不读书,只顾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
”形容埋头读书,不问外事。
4、手不释卷
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形容读书勤奋,用功好学或读书入迷。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c8bc761fa300a6c30c229fdd.png)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大师,与古文孔安国齐名,曾指导司马迁经学之说。
生平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1],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
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居家写《灾异之记》,当时辽东高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把书上奏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让学者讨论,以为该书讥讽朝政。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当时也在场,他不知这是老师的作品,批评此书是“大愚!”[2]。
结果,董仲舒被判死罪。
后来被汉武帝赦免[3]。
被废为中大夫。
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宣传“阴阳灾异”了,晚年“居家……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4]。
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周桂钿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特大思想家:“孔子、董仲舒、朱熹。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是儒家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5]著作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但是今日除了《天人三策》、《士不遇赋》之外大多散佚。
《隋书·经籍志》所着录《春秋繁露》据说是董仲舒作品,这个说法暂时为学界所接受;由于该书内容杂芜不纯,无法完全证实是董氏之主张。
古人求学的故事成语 -回复
![古人求学的故事成语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c64a4de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1.png)
古人求学的故事成语 -回复一、悬梁刺股1.孙敬悬梁:东汉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将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苏秦刺骨:战国苏秦读书到深夜时很疲倦,常打盹,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悬梁刺股”意思为: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学习要锲而不舍、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功。
二、囊萤映雪1.车胤囊萤:东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2.孙康映雪: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次下雪他突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
“囊萤映雪”比喻不畏家境贫苦,坚持刻苦读书。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生活在优越环境之中,更应该有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精神。
三、凿壁借光西汉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借人的书来看。
农忙时因为白天要打工没有时间看书,只能在晚上。
而家里太穷没有油灯,于是凿开墙壁的缝隙,借邻居家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告诉我们的道理: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有力后盾。
四、程门立雪宋朝人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
程颢死后,又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正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同学游酢为了不吵醒老师,站在门口默默背书,静静等待。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道理是: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
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董仲舒的故事和历史典故
![董仲舒的故事和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fdfe4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3.png)
董仲舒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话说在古时候啊,有那么一位大儒,名叫董仲舒,他的故事,那可真是比戏文还精彩,让人听了是又佩服又感慨。
董仲舒啊,出生在汉朝,那时候的学问,讲究的是个“儒”字,但董仲舒可不光是吃老本,他还给儒学添了把火,烧得那叫一个旺。
他呀,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学霸加创新达人,不光成绩好,还能整出新花样来。
董仲舒年轻的时候,就特爱读书,家里书堆得跟小山似的。
他读书有个习惯,喜欢边读边琢磨,有时候能琢磨出些新道理来,让老师们都刮目相看。
那时候,人们都说:“董仲舒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果不其然,董仲舒后来真的成了大器。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颗重磅炸弹。
他说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事儿,那都是有关联的,皇帝要是干得好,老天爷就赏脸,风调雨顺;要是干得不好,嘿嘿,那就得小心雷劈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老百姓听着心里舒坦啊,觉得皇帝也得听老天爷的,不能乱来。
董仲舒还搞了个“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下子,儒学就成了汉朝的官方学问。
学校啊、考试啊,都得按儒学的规矩来。
这可不是说儒学就比其他学问好,而是说在那个时代,儒学最适合当国家的指南针。
董仲舒这么一搞,儒学就火得一塌糊涂,连带着儒家经典也成了畅销书,人人都想读上几本,沾沾学问气。
不过啊,董仲舒也不是个书呆子。
他除了读书、教书、搞学问外,还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
他常常穿着便服,到乡间地头去转悠,跟老百姓聊聊天、拉拉家常。
老百姓有啥难事、烦心事,也乐意跟他说说。
董仲舒呢,总是笑眯眯地听着,有时候还能给出个好主意来。
这样一来二去的,董仲舒就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大好人、大学问家。
当然了,董仲舒也有他的小癖好。
他特别讲究养生之道,说是什么“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他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有节、还爱练练气功啥的。
那时候的人啊,都觉得他活得像个神仙似的。
不过话说回来啊,董仲舒这养生之道还真管用,他活了七十多岁呢,在那个年代可是高寿了。
董仲舒的故事啊,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https://img.taocdn.com/s3/m/634192095f0e7cd18425366a.png)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三年不窥园。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
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
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
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
董仲舒简介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
公开聚众讲学。
弟子遍布四方。
中文名,三年不窥园。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简介。
【注音】sān nián bù kuīyuán【典故】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
不窥视之。
言专学也。
”【解释】指专心苦学。
不受外界干扰。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成语示列】生专心笃学。
三年不窥园。
苏曼殊《焚剑记》【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自幼天资聪颖。
少年时酷爱学习。
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能歇歇。
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
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
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
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
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
园里阳光明媚。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
只是摇头。
继续看竹简。
学孔子的《春秋》。
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
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
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
他动也不动低着头。
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
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
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
他只是点点头。
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
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
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
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
遍读了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等各家书籍。
形容董仲舒的四字成语
![形容董仲舒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4359929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2.png)
形容董仲舒的四字成语
形容董仲舒的四字成语:博学多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和政治家,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多才多艺的才能而闻名于世。
因此,用“博学多才”这个成语来形容董仲舒是极为贴切的。
“博学多才”意指一个人的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能够涉猎多个领域并取得卓越的成就。
董仲舒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多方面才能的人物。
首先,董仲舒在学识上非常卓越。
他是儒家经典《论语》和《孝经》的重要注释学者,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理解极为精深。
他还研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包括墨家、法家、兵家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的学识渊博,使他能够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
其次,董仲舒具备多才多艺的才能。
除了学问上的造诣外,他还擅长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
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哲学和道德,还包括了政治论述、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
他还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曾经担任过太子太傅和大将军等重要职位,为西汉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体来说,董仲舒的学识之广和才能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正是他的博学多才,使得他能够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政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的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用“博学多才”这个成语来形容董仲舒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他的学识渊博和多方面的才能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和政治遗产。
关于董仲舒刻苦读书的成语
![关于董仲舒刻苦读书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368c6d1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e.png)
关于董仲舒刻苦读书的成语关于董仲舒刻苦读书的成语一、成语的起源:董仲舒与《春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朝时期的人物,他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官员,也是著名的儒学家。
董仲舒以刻苦读书著称,他精通《春秋》一书,对于这部古代的历史文献十分熟悉。
二、成语的涵义: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人们常说,董仲舒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的涵义是指一个人很努力地学习。
董仲舒对于学习非常用心,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读《春秋》,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
三、成语的故事:董仲舒与大官府相传,董仲舒年轻时曾经出仕于大官府。
他通常凌晨起床,披着一件襁褓袍,背着书包,背上挂着书,用油灯照着泥塑神像,在路上行进。
别人笑他蠢,问他为何如此。
董仲舒回答说:“我要背书行走,这样我可以在时间很少的情况下来回旋转,这样的话,时间就得到了最佳的利用。
”四、成语的启示:刻苦学习,勤奋进取董仲舒刻苦读书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董仲舒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令我们深受启迪。
五、成语的应用:教育引导刻苦读书这个成语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刻苦读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鼓励学生要刻苦学习,要有向上的精神,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六、成语的传承:董仲舒的精神永存董仲舒刻苦读书的精神永存于后人心中。
这种勤奋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董仲舒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功。
七、成语的意义:文化传统的延续董仲舒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是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八、结语董仲舒刻苦读书的成语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这个成语以董仲舒的行动为基础,传递了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和努力的榜样。
让我们效仿董仲舒,刻苦读书,努力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更多的努力。
古人故事:董仲舒苦读三年不窥园
![古人故事:董仲舒苦读三年不窥园](https://img.taocdn.com/s3/m/921b789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c.png)
古人故事:董仲舒苦读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成才与他小时候的苦读是分不开的。
幼年时,他读书专心致志,身在花园中的书房读书,却“三年不窥园”(不向园中看),可见,他读书是多么专心刻苦。
董仲舒原来被安排在家里读书,父亲的朋友来访影响了他学习,他们谈笑风生,对董仲舒干扰很大,于是,董仲舒便要求收拾花园中的小房子作书房。
就是在这间小房子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读圣贤书。
董仲舒父亲有个老友叫安溪,他常到董家与董仲舒父亲谈天说地。
安溪问到董仲舒读书情况,父亲说:“他自从搬到花园书房里,除了吃饭,从来没踏出门口半步。
”安溪不信,便到花园看董仲舒读书。
他故意在书房门口走来走去,又故意在窗前探头看望,董仲舒毫无发觉。
此后,安溪每次来董家作客,都到花园书房窗口窥视,一连三年都是如此,至少也有上百次。
一晃三年,董仲舒学问很丰富了。
安溪来访时,父亲叫董仲舒来拜见安溪。
董仲舒一见安溪就说:“安叔叔,你三年没来我家了!”
安溪惊奇地问:“贤侄真得三年来没看见我一眼?我每次来你家都到你书房门口探望你呀。
”
董仲舒说:“我在房内只看到书,未曾看到叔叔。
”
安溪又问:“你室外花园鸟语花香,你就没有感觉?”
“我只知房内有书,不知房外有花园。
”董仲舒回答。
“你真是个好孩子,”董仲舒由衷地赞叹道,“今天,叔叔送你一个红包作奖励。
”
董仲舒打开红包一看,原来是一本《春秋》,他高兴得差点蹦起来,激动地说:“我在花园内度过三个春秋,今天又得到了一部《春秋》,我长大后,将以《春秋》治国,来度过我一生的数十个春秋!”。
改弦更张的成语故事
![改弦更张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da153f44028915f804dc2d7.png)
改弦更张的成语故事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
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
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
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
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
政策制度也是如此。
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
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注音】gǎi xián gēng zhāng【出处】《魏书·高谦之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
”【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反义词】旧调重弹、一成不变、一如既往【年代】古代【例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宋朝的王安石~,施行了“青苗法”。
------------其实不管是琴弦还是制度,还是我们个人来说,对于自身不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摒弃,如果我们一味的守着旧规矩,那我们只会退步,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有条件要去外面走走看看,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三年不窥园的成语故事
![三年不窥园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9b3b807915f804d2b16c1a4.png)
三一文库()〔三年不窥园的成语故事〕
三年不窥园:指专心苦学。
小编收集了三年不窥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
▲【典故】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
”
▲【解释】指专心苦学。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造句】:
1、孔夫子读书“发奋忘食”,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求学问的精神。
2、想着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自己可是超过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年不窥园。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
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
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
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
董仲舒简介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
公开聚众讲学。
弟子遍布四方。
中文名,三年不窥园。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简介。
【注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典故】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
师古注:“虽有园圃。
不窥视之。
言专学也。
”【解释】指专心苦学。
不受外界干扰。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成语示列】生专心笃学。
三年不窥园。
苏曼殊《焚剑记》【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自幼天资聪颖。
少年时酷爱学习。
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能歇歇。
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
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
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
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
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
园里阳光明媚。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
只是摇头。
继续看竹简。
学孔子的《春秋》。
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
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
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
他动也不动低着头。
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
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
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
他只是点点头。
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
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
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
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
遍读了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等各家书籍。
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儒学家。
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
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
“天人感应”理论。
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
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
方面的文化。
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成语简介
【典故】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
”
【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
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董仲舒简介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