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脂质体素材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2024年度复旦《药剂学Ⅱ》课件5脂质体pptx
长期毒性试验
长时间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慢性毒性反应, 了解脂质体对机体的长期影响。
局部刺激性试验
将脂质体应用于动物皮肤或黏膜,观察其局 部刺激性,评估脂质体的局部安全性。
22
提高稳定性及安全性措施
2024/3/23
优化处方设计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处方组成, 如选择合适的磷脂种类、添加 稳定剂等,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 法,对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微 生物限度等进行全面检测,确 保产品的安全性。
控制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 如温度、时间、搅拌速度等, 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在临床试验前对脂质体进行全 面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理、 毒理等方面的研究,确保其在 人体使用的安全性。
早期研究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他们发现,将药物包 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临床研究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脂质体药 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些药物涉及抗肿瘤、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等多个领域。
商业化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开发,越来 越多的脂质体药物获得批准上市。这些药物在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6
应用领域
•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可以将药物准确地递送至肿瘤细 胞内部,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例如,多柔比星脂质体、紫杉醇脂质 体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讲义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2024/3/28
改进制备工艺
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参数,如控制粒径 分布、提高包封率等,有助于提高脂质体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对脂质 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全面检 测和控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06 脂质体未来发展 趋势与挑战
2024/3/28
23
创新制备技术
超声制备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脂质体在溶液中均匀分散,提高包封率和稳定性。
薄膜分散法
将脂质膜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去除溶剂,形成脂质薄膜,再加入水相 进行分散,得到脂质体。
2024/3/28
逆向蒸发法
将药物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液注入到含有脂质材料的水相中,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 质体。
14
04 脂质体在药物传 递系统中的应用
2024/3/28
15
靶向给药系统
01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 性
利用脂质体在体内的自然分布, 将药物选择性地传递至特定组织 或器官。
02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 性
通过修饰脂质体表面,使其具有 与特定细胞或组织结合的能力, 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
03
脂质体的物理靶向 性
利用外部物理因素(如磁场、超 声波等)引导脂质体至目标部位 ,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
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脂质体的稳定性变化过程,预测其有效期和储存 条件。
20
安全性评价策略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脂质体,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 ,评估脂质体的安全性。
01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给动物注射脂质体,观察其毒性反 应和靶器官的损伤情况,评估脂质体的 长期安全性。
脂质体.ppt.pptx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七
给药途径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 (1)静脉注射;(2)肌内和皮下注射;(3)口服给药;(4) 眼部给药;(5)肺部给药;(6)经皮给药;(7)鼻腔 给药。
五 脂质体的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 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 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 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 延长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 毒性。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高主 药的稳定性。
3、免疫脂质体: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如在丝裂霉素(MMC)脂质体上 结合抗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 制成免疫脂质, 在体内该免疫脂质体对胃癌靶细胞的M85杀伤作用比游离 MMC提高4倍。 4、热敏脂质体:利用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 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 释放速度增大的原理制成热敏脂质体。例如将二棕榈酸磷 脂(DPPC)和二硬脂酸磷脂(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制 成的3H甲氨喋呤热敏脂质体,再注入荷Lewis肺癌小鼠的 尾静脉后,再用微波加热肿瘤部位至42℃,病灶部位的放 射性强度明显的高于非热敏脂质体对照组。 5、pH敏感性脂质体:由于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细 胞低,选用对pH敏感性的类脂材料,如二棕榈酸磷脂或 十七烷酸磷脂为膜材制备成载药脂质体。当脂质体进入肿 瘤部位时,由于pH的降低导致脂肪酸羧基脂质化成六方 晶相的非相层结构,从而使膜融合,加速释药。 总之,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临床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 的一类新型靶向制剂。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脂质体 产品有两性霉素B、阿霉素脂质体。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 脂质体有丁胺卡钠霉素。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脂质体的发展将推动药物研究的进步,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
今后研究的动力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以及改进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应用
药物递送
脂质体可用于传递药物给特定 组织或器官,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护肤品
脂质体在护肤品中能为皮肤提 供保湿、滋养和抗氧化的效果, 改善肌肤质量。
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可以包封营养成分,提 高其稳定性和吸收性,用于制 备营养保健品。
脂质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1 优点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药物稳定性增强、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和广泛的应用。本课件将 介绍脂质体的概念、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脂质体的概念
定义
脂质体是由单层或多层脂质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能够包封和释放药物。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放性,且能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利用超声波的作用力,将脂质和药物分 散在水中,形成脂质体。
脂质质体的形态、大小和 形状。
稳定性表征
通过稳定性试验,如离心沉积试验、尘埃压力 试验等,评估脂质体的稳定性。
粒径分布
通过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测量脂质体的粒径分 布,以评估其分散性。
药物包封效率
通过分析方法测定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效率, 评估脂质体的药物载量。
分类
根据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脂质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固体脂质体、透明脂质体等。
脂质体的制备
1
热法制备
通过高温熔融和冷却结晶的方法制备脂
溶剂挥发法制备
2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脂质体PPT精选课件
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它们
图3 长循环脂质体Doxil 示意图
在体内很容易被免疫系
Fig 3 Schema tic diagram of long2cir culating liposomes Doxil
统识别和吞噬,因此脂质
体可能还没有到达靶区, 就已经被机体清除掉了。长循环脂质体因表面
覆盖了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 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
13
相关文献分析 ——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临床研究进展
1965 年英国学者Bangham 和Standish 通过电镜 发现磷脂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并将其命名为 脂质体( liposome) 。经过近40 年的不断努力, 脂 质体递药系统也从最初的普通脂质体, 发展为长循 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热敏脂质体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脂质体按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成 普通脂质体、多囊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热敏 脂质体和免疫脂质体5类, 综述其作为化学药物递 释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
热敏脂质体可以克服传统脂 质体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如 药物在肿瘤区释放太慢, 达 不到有效浓度, 可能导致肿 瘤的耐药性等。
3、抗菌药物载体: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 的特性 ,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提高抗菌效果。 庆大霉素脂质体和两性霉素B,可减少药物的耐药 性,降低心脏毒性。
4、激素类药物载体。
8
5.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运载核酸至动物细胞 ,运载核酸至植物细胞 .
6.人造血液代用品----- 血红蛋白脂质体 血红蛋白脂质体是一种无抗原、无病毒而携氧、 可用于复苏的液体制品 , 目前正在动物模型上 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图2 多囊脂质体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 am of multivesicular liposomes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为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泡囊,多室脂质体为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脂质体具有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包封后其主要特点有:(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缓释性;(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的毒性;(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2)荷电,即脂质体表面带电荷。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由磷脂与胆固醇(1)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注入法:制得的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大,不宜作静脉用。
(2)薄膜分散法(3)超声波分散法:制得的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本方法特点是可包封的药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方法的30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方法:使脂质体成为固体粉末。
5.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
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
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2)给药途径:可适用便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包封率=(包封的药量/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 100%载药量=(包封的药量/脂质体的量) 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100%(4)靶向制剂评价提供靶向性数据等(5)脂质体氧化程度。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运用文档
脂质体药物作用机理
脂质体药物作用机理
脂质体对细胞的作用机 理由于脂质体与细胞膜 (生物膜)结构相似, 脂质体的主要成份磷脂 等类脂物也是细胞膜的 主要成份,所以脂质体 与细胞膜之间有很强的 亲合力。
脂质体的膜与生物膜熔 合,脂质体所包含的活 性成份(例如EGF , BFGF, SOD, Vc等等) 被释放而进入细胞内, 或者整个脂质体被细胞 吞噬,活性成份在细胞 内被吸收
于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已有 20余种,但都属于实验室方法,现将主要几种的优缺点简要介绍如下:
薄膜分散法:
该法是实验室常用方法,可做成各种单室或多室脂质体。缺点是对操作过程要求缜密,工作时间要达 20小时以上。
超声波分散法: 在薄膜法的基础上用超声波照射。该法可使工作时间缩短一些,但超声波可使脂质分解,使药物受到破坏或失活。
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缓释性
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中的 扩散速度降低,在血液中释放减慢, 从而延长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
靶向性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 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或者在脂质体上 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 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抵达靶 部位后脂质体 释放药物,提高了药物在 靶部位的治疗浓度,因而俗称“药物导 弹”。
脂质体不仅可静脉给药,也可用作 肌肉、皮下、粘膜、皮肤给药,还 可以将脂质体做成涂膜剂、膏剂、 口服液等,因此药物改为脂质体剂 型后可开发出更为广泛的给药途径。
药物组织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 性质如粒径大小、表面电荷等,提 高脂质体药物对靶区的选择性和定 向性,控制药物的组织分布,从而降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该法可以制成粒度较小的脂质体,但增加了除去表面活性剂的透析、超声离心或胶体过滤步骤,而且有许多药物不宜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薄膜分散法
逆相蒸发法
冷冻干燥法 制备方法
溶剂注入法
pH梯度法 前体脂质体法
乙醚注入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一.薄膜分散法
膜材
有机溶剂(氯仿等) (脂溶性药物)
膜材溶液
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溶剂
器壁上形成薄膜
加入缓冲液(水溶性药物) 振摇
大多层脂质体
脂质体材料
负电荷磷脂 (酸性磷脂)
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肌醇 (PI) 磷脂酰丝氨酸(PS)
硬脂酰胺(SA)
正电荷脂质
胆固醇衍生物
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大豆甾醇SS
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胆固醇(Ch)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1、中性磷脂 ⑴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 ①天然的PC a. 脂质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b. 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 c.是一种混合物,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 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 ②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胆碱(DS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CH3
+
CH3
N
CH3
O O P O O O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O
O O
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
R
R
磷脂酰胆碱(PC)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⑵ 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特性; 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 形成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81050420王景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类月旨(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等)双层分子组成的空心球。
直径范围一般为25nm~5|jm,肉眼看不见的小球状物。
磷脂是双极性的,一头亲水,一头亲脂,亲水极朝外头,亲脂极朝内尾,2个磷脂分子“尾” 部相对构成了一个双层分子笛广州普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化妆品脂质体洁面嗜腥脂质体真皮活肤祛皱面膜适合油性皮肤,彻底清洁污垢及化妆品残留物。
重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活肤除皱。
脂质体bFGF再生霜激发细胞再生活性,修复受损细胞,预防肌肤过敏脂质体阳光隔离素防尘防紫外线,透气防水,抵御自由基。
南落性O 掰负0爭元旳r旨质体药物作用机理曲脂质体对细胞的作用机理由于脂质体与细胞膜(生物膜)结构相似,脂质体的主要成份磷脂等类脂活性师层亠物也是细胞膜的主要成份,所以脂质体与细胞膜之间有很强的亲合力。
/脂质体的膜与生物膜熔合,脂质体所包含的活性成份(例如EGF, BFGF, SOD, Vc等等)被释放而进入细胞内,或者整个脂质体被细胞吞噬,活性成份在细胞内被吸收(1) Lipo-E:细胞生长肽作用机理:修复、生长、快速渗透能够促进细胞再生、修复受损、萎缩细胞,促进其脂肪细胞生成和长,提高肌肤的抵御机能。
超细小的活性分子,能够迅速渗透皮下组织,增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及生长、修复的效应。
(2)KGF-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调节、修复、再生帮助愈合伤口及加强表皮细胞的代谢和更新,避免色素沉积。
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增强细胞代谢活力,对换肤、纹眉、漂唇及烧伤、烫伤、疤痕修复凹洞补平等,都具有显著疗效。
(3)EG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也是多种细胞致裂源,促进多种细胞的合成代谢,快速修复皮肤的损伤(如纹眉、换肤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增强微细血管韧度,可以使皮肤红润、健康,提高皮肤的抵御能力。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的敏感温度取决 于所使用的材料和制备方法 ,一般在人体正常温度以上 。
热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物理混合法、超声波法、反 溶剂法等。
热敏脂质体的研究已经取得 了很多进展,已经在癌症治 疗、感染治疗等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
pH敏感脂质体
01
02
pH敏感脂质体是指在不同 pH值环境下可以发生结构变 化的脂质体,其在pH值较低 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相变,导 致药物释放。这种脂质体可 以在酸性环境下实现药物的 快速释放和靶向传输。
新型脂质体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 新的制备方法,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靶向性和载药量。
新型脂质体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 统等疾病的治疗、诊断和药物输送方 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脂质体的材料研究
新型材料如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聚合物胶束等被用于制备脂质体,以 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毒性。
随着对病变组织特异性识别分子的深入研究,未来将开发出更多 具有高靶向性的新型脂质体。
智能化脂质体的研究
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化脂 质体,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
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
将脂质体与光热治疗、放射治疗等联合应用,实现多模式协同治疗,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实例分析-药物与脂质体的结 合应用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疫苗研 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VS
详细描述
1. 药物传递: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 够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实现药物的靶向 传递和控释给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 副作用。2. 基因治疗:脂质体可以用于 基因转染,将目的基因导入到细胞内,用 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3. 疫 苗研制:脂质体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将 抗原物质包裹在脂质体中,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 脂质体还可用于诊断试剂、组织工程和纳 米反应器等领域。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课件 脂质体.
三、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一)脂质体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 布测量
• (二)主药含量测定 • (三)体外释放度测定 • (四)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六)脂质体体内分布试验
(四)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包封率又称包裹率,主要有:重量包封 率(Qw)[85]、体积包封率(Qv)、药脂 包封比(Ew)[86]。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 直接对制剂进行测定和分离出脂质体测 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葡聚糖凝胶过 滤法(分子筛法)、超滤膜过滤法[87]、 超速离心法、微型柱离心法和透析法等。
磷脂结构式
胆固醇(cholesterol, CH)结构图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单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多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二)脂质体的性质
• 1.相变温度 • 2.脂质体荷电性
1.相变温度
•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 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 会引起脂膜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可 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膜的横 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 性增加,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 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2.脂质体荷电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 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 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 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 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 (1)被(天然)靶向性: • (2)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 (3)主动靶向性: •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缓释性) • 3.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 • 4.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 5.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药物递送系统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合适的载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其中,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克服药物在体内的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等。
脂质体制剂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和可控性,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因此,药剂学在脂质体制剂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脂质体制剂的构成脂质体制剂主要由脂质成分、辅助成分和药物组成。
其中,脂质成分通常为磷脂类物质,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等。
辅助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体制剂的性质,如增稠剂、表面活性剂等。
药物则是脂质体制剂的有效成分。
三、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薄膜分散法、逆向相沉淀法、超声乳化法等。
其中,薄膜分散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在制备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工艺条件,可以控制脂质体制剂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从而影响其药物递送性能。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领域脂质体制剂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脂质体制剂还可以用于靶向药物递送,将药物有效地送入目标组织或细胞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五、脂质体制剂的评价指标为了评价脂质体制剂的质量和性能,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粒径分布、包封率、负载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递送效果和药物释放特性。
六、脂质体制剂的优势和挑战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脂质体制剂可以通过调节制备工艺和组分,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递送。
然而,脂质体制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如药物的稳定性、辅助成分的选择等。
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5节脂质体-2024鲜版
将脂质体悬液冷冻干燥后,再分散到水相中,可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和包封率。
10
新型制备方法
01
超声分散法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磷脂 等膜材在水相中分散并形成脂质 体。
微流控技术
02
03
3D打印技术
通过微流控芯片控制流体流动, 实现磷脂等膜材的精确控制和高 效制备脂质体。
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形 状和结构的脂质体,为个性化医 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可能。
特点
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够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同时,脂质体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 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2024/3/28
5
制备方法简介
2024/3/28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溶于有机溶剂中,通过旋转蒸发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形成磷脂薄膜;然后加入 含药溶液,通过超声或震荡等方法使磷脂薄膜分散成脂质体。
2024/3/28
11
制备过程中注意事项
磷脂等膜材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磷脂等 膜材。
制备条件的优化
应对制备条件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进行 优化,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ABCD
2024/3/28
有机溶剂的残留
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以确 保脂质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他领域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病毒 药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7
2024/3/28
02
CATALOGUE
脂质体制备技术
8
传统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后制 膜,再经超声或振荡等方式制成 脂质体悬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
NH3
H O O P O O
O
C O
COO
HO
O
O
P O O
O
O
P O O
O
O
O O
O O
O
O O
R
R
R
R
R
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脂质体材料
负电荷磷脂 (酸性磷脂)
磷脂酸(PA)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肌醇 (PI) 磷脂酰丝氨酸(PS)
硬脂酰胺(SA)
正电荷脂质
胆固醇衍生物
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大豆甾醇SS
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胆固醇(Ch)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1、中性磷脂 ⑴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 ①天然的PC a. 脂质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b. 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 c.是一种混合物,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 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 ②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胆碱(DSPC)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
脂质体的组成
3、胆固醇(cholesterol, Ch)膜的另一类重要组成成分。
存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含量较高,植物中含量较少。 性质:为中性脂质,亦属于双亲性分子,但亲油性大于亲水性。
在脂质体中的状态:作为两性分子,能嵌镶入膜,羟基团朝向亲水面, 脂肪族的链朝向并平行于磷脂双层中心的烃链。胆固醇本身不形成脂 质双层结构,但它能以高浓度方式掺入磷脂膜。 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与磷脂相结合,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 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着调 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
1965年,英国Banghan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 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 脂质体作为β-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积累 疾病。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第一个药用脂质体制剂(1988年,瑞士) 益康唑脂质体凝胶 第一个脂质体注射剂(1990年美国) 两性霉素B脂质体 第一个抗癌药物脂质体(1995年,美国) 阿柔比星脂质体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二、脂质体的结构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 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 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 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 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脂质双分 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 包裹物质 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 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 两性化合物 定位在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 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 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
脂质体的组成
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
脂质体的组成
4、正电荷脂质 硬脂酰胺(sterylamine,SA)、胆固醇衍生物。 普遍应用于基因的传递系统 5、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为纯天然品,较安全,价格便宜。 ⑴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 是从提炼豆油残渣中分离出来的甾醇葡萄糖苷的混合物。 能提高脂质体的肝靶向性。 ⑵大豆甾醇(soybean sterol,SS) 是SG去葡萄糖残基的水解产物。与Ch结构相似,能提高脂 质体稳定性,其膜稳定作用大于Ch。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
Tc以上时,为 “液晶态”
(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
磷脂发生相变时, “胶晶态” “液晶态” “液态”共存, 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
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 至一定温度
相变温度 Tc
膜的物理性质改变
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 厚度减少、膜流动性加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决定Tc的因素 (1)磷脂的种类。磷脂都具有特定的Tc值。 (2)极性基团的性质。 (3)酰基侧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 酰基侧链长 —— Tc高 链的饱和度高 ——Tc高
脂质体制备技术
药剂教研室 吴琳华
内容提要
脂质体的概念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特殊性能脂质体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的特点
第一节
概述
脂质体(liposomes)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 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O
+
NH3 O
O
P O O
O
O O
R
R
六角相
磷脂酰乙醇胺(PE)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⑶鞘磷脂(sphingomyelin,SM)
CH3
+
CH3
N
CH3
特性:酰胺键和羟基基团之间形
成氢键相互作用,因此,比PC具 有更高秩序的胶相。
HO
O O P O NH O O
R
SM
脂质体的组成
2、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一、脂质体的组成
磷酸骨架
亲水的头部
磷脂 脂质体
疏水的尾部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等)
两条脂肪酸链, (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脂质体的组成
HO
磷脂示意图
胆固醇的结构图
脂质体的组成
磷脂酰胆碱(PC)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鞘磷脂(SM)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CH3
+
CH3
N
CH3
O O P O O O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O
O O
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
R
R
磷脂酰胆碱(PC)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⑵ 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特性; 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 形成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不能包裹物质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膜的通透性 理化性质
膜的流动性
脂质体荷电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1、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脂质体
升高温度
Tc)
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