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逻辑_以山西省为例_倪咸林
山西努力践行“两山”论推进生态富民脱贫攻坚
山西努力践行“两山”论推进生态富民脱贫攻坚山西省历来重视林草生态建设,林草工作在攻坚克难绿化三晋、修复生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面小康的战略位置上,重视程度之高、政策措施之实、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砥砺奋进,寻求生态脱贫新方式近年来,山西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转型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林草事业紧紧围绕“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战略目标,大力弘扬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联动推进“绿化彩化财化”系统性增效,生动诠释了“两山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扶贫惠及群众。
立足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互为因果的实际,山西省提出“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联动实施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在生态修复保护中脱贫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期间,对此给予充 荒山栽苗◎ 李健飞 李军 赵雷杰 合作造林生态扶贫****************分肯定。
山西省围绕“东药材、西干果”产业布局,发展经济林1950万亩,年产值150亿元,红枣、核桃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四位;深入挖掘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山水生态资源,围绕“一核两山十二集群”布局打造100个森林康养小镇、100个基地、500个特色村。
3年来,全省不负重托,不断拓宽生态扶贫路,每年增收约10亿元,惠及52万贫困人口,在让三晋大地提升颜值的同时,也让贫困群众露出了增收的笑颜,为全国生态扶贫提供了“山西方案”和“山西路径”。
绿色惠民,人民群众享生态红利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省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将贫困县的造林任务采取议标方式承揽给扶贫造林合作社,打破不能干的制度壁垒,补齐不会干的能力短板,防范不公正的分配漏洞,让贫困群众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即可营造更多彩化的景观,又能收获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五道五治”为例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相关政府 部门对生态脆弱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 施,使得生态环 境 治 理 困 难 重 重。 农 民 环 保 意 识 薄 弱,受 自 身生活环境与传 统 观 念 影 响,盲 目 种 植 农 产 品,只 注 重 产 量 而忽视质量,大量滥用农药、化肥,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 坏的原因之一。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 一)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生态振兴是乡 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 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不仅影响农民身 心 健 康、制 约 农 村 经 济 发 展,而 且 会 影 响 国 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 加强生态环境治 理 是 现 实 所 急 所 需、农 民 所 思 所 盼,是 生 态 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 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及环 境治理关键在生 态 宜 居,实 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建 设 生 态 宜 居 农村[6],核 心 是 贯 彻 党 的 十 九 大 提 出 的“生 活 富 裕、乡 风 文 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 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 “生态宜居”不 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 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 生。 第 一,要 统 筹 规 划,统 一 部 署、系 统 治 理, 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 第二, 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 开展绿色农业行动; 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基 于 生态 现 代 化 的 区域 资源 环 境 绩 效 分 析
— —
以山西省为例
李 红 丽 ,智 颖 飙 ,王再 岚 ,张荷 亮 ,
田闻瑾 ,李艳 山 。 ,马晓 ,徐 希一
1 北 京林 业大 学 自然保 护 区学 院 ,北京 104 ;2 . 0 05 .内蒙 古大 学鄂 尔多斯 学 院 ,内蒙古 鄂尔多 斯 0 70 ; 10 0
山西 省 的经济 发展 和生态 现代 化与 我 国同步 。
在 全球倡 导低碳 经 济及实 现绿 色发 展 的背景 下 ,山 西省 实施 节能减 排 和生态 建设 力度 加大 ,大 力淘 汰 落后 产 能 ,实 施各 类 循 环经 济 试点 ,深入 推 进“ 蓝
天 碧水 ” 程 和造林 绿 化 工程 ,启 动实施 汾河 流域 工
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山西建设 用地绩效 、C OD 排 放绩效 、S 排放 绩效 和用水绩效逐步上升 ,工业 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 O2
和能源绩效呈现不稳定的变动态势。S 排 放 绩 效 指 数 呈 平 稳 后 上 升 接着 下 降 的偏 “ ” 曲 线 。 C O2 s型 OD 总 体 绩 效 指数 呈 现 平 稳 态 势 ,基 本 保 持 8 . 均值 水平 ,绩 效 指 数 高 于 2 0 - 2 0 81的 0 0 0 7年 西 部 平 均 水 平 和 2 0 - 2 0 0 0 0 3年 中部 平
均 水 平 , 远低 于 东部 和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但 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 阶段密切相关 , 山西须采用综合配套措施 , 缩短 目前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和改变其路径依赖 ,提升山西在我 国中部地 区的综合竞争力 ,改进生态效率 ,进而实
现绿色发效指数 ;生态效率 ;归一化系数 ;山西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制度创新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制度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创新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过去,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生态补偿制度则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的补偿,激励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下游地区可以向上游地区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补偿上游地区为保护水源地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对那些为保护森林而限制开发的地区,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生态补偿制度不仅有助于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其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创新也具有关键意义。
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避免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
过去,由于产权不清,导致一些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滥用。
通过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明确谁拥有、谁使用、谁受益、谁保护,可以有效地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
比如,对于土地资源,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使得土地的流转和利用更加合理有序。
对于矿产资源,清晰界定其产权归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防止私挖滥采和资源浪费。
再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建设和规划之前,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这一制度的创新在于扩大评价范围,不仅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还涵盖了一些小型项目和政策规划;同时,加强公众参与,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创新,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和公正,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外,绿色金融制度的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传统的金融体系往往更倾向于支持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而绿色金融制度则引导资金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与机制改良——以河长制为例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与机制改良----以河长制为例贾先文(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湖南常德41500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流域是以水为核心要素和纽带形成的特殊空间。
流域的跨域性和跨域流域的整体性决定了单一区域、部门、手段无法实现其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化解治理困境。
地方政府“自下而上”探索和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性地提出和实施了河长制。
河长制统一了省域内流域生态环境行政管辖权,化解了制度上的激励困境,实行治理手段和模式多元化,推进多目标整体治理,有效改进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这种“自下而上”探索与“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终因“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力度不够,影响治理效能,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良,构建适应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上移宏观规划协调权限,“自上而下”高位推动流域治理;下移微观治理重心,“自下而上”多元参与流域治理;实行综合性一体化动态运作,全天候和全过程提供服务;实现信息开放共享,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
关键词:河长制;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D922.6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062-006为破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制度探索与创新,河长制就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创新成果。
地方政府“自下而上”提出河长制模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自上而下”推广这一创新性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河长制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完善和动态改良。
一、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实践及成效河长制通过“自上而下”强力推动,强化主体责任,推动治理手段与模式变革,统一流域生态环境行政管辖权,运用系统思维,实现激励措施制度化、治理手段多元化、省内跨域治理一体化、治理措施整体化,大大提高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制度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究竟有哪些制度创新呢?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过去,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了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浪费。
通过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利,能够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例如,对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明确其产权主体和责任,使得产权所有者能够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出来,实行严格的管控和保护。
这一制度创新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破坏行为,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确保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往往具有外部性,即保护者的付出无法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而受益者又无需支付相应的成本,导致生态保护动力不足。
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对生态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使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了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例如,对水源地的保护者进行补偿,保障其生活水平不因保护生态而下降;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鼓励他们恢复生态植被。
四、环境监管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关键。
创新环境监管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执法制度等。
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项目的上马;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严厉的环境执法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浅论山西省经济转型时期环境监测工作
2019年第3期(总第162期)ENER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2019年3月环境资源浅论山西省经济转型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郝严彬(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27)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工作,它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效率、污染物及纠纷仲裁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极为重要:对山西省经济转型时期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保护;管理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02-(2019)03-0091-02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Shanxi ProvinceHAO Yanbin(Shanx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Taiyuan030027,Shanxi,China)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he basic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whic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technical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ervice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can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ant discharge,which is th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diction and the indispensable means to implement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otal amount control,sewage charge,operation efficiency of pollution facilities,pollutants and dispute arbitration.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Shanxi Province.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protection;management0引言过去几年,山西省承受着资源型经济由单一的煤炭化工向多元发展的艰难转身。
林业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以山西省为例
林业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以山西省为例田晓红(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文水032104)摘要:山西省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在新时代下,应该加强林业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在满足当代发展的前提下造福子孙后代。
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山西省林业生态保护现状,提出了林业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的路径。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机制;路径研究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19)05-0138-03DOI:10.13691/23-1539/f.2019.05.038The path of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Take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IAN Xiao-hong(Guandishan State-owned Forest Administration,Wenshui032104,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in Shanxi Province.In the new era,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forestry prote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 on the premise of meeting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It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Shanxi Province taking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and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mechanism;path research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划入五位一体的总体规划之中。
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组织化模式——兼谈山西省环保NGO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府发起成立 , 但成立之后 的运作是独立 于政府 的。 () 2 非营利性 。N O是 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 目 G 标 的组织 。环保 N O的 目标是为 了谋求改善环境质 G 量, 为全人类提供一个蓝天碧水 的生存环境。( ) 3 组织性 。环保 N O都有固定 的活动场所 , G 有相应的 规章制度 , 用来规定组织 的宗 旨、 组织机构、 运作方
山西省生态环境的脆 弱已勿庸置疑 , 严峻的环
境 问题 制约 着地 方经 济 的可持 续发 展并威 胁着 人 民 的身体 健 康 。造 成 山西 省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的原 因很 多, 因而实 现 环 境 治 理 目标 的途 径 也 不 是 唯 一 的 。
随着 非政府 组织 —— N 0( o .oen e t rai C N ngvrm na O gn- l
ztn 在公 共治 理 中的异 军 突起 , ao ) i 各类 N O在 实 现 G
公共 目标方 面发 挥 了重要作用 , 环保 N O也 不例 G
外 。本 文选 择环 保 N O作 为讨 论 的重点 , G 以推 动 我 省环保 N O在 环境 治理 中发 挥应有 作用 。 G
一
觑的环保力量。中国环保 N O的发展机缘则来 自 G 于 2 纪末期 中 国社 会 发 生 的体 制 变 革 。政 府 管 O世
、
环保 N O在 参与 中成长 G
应该说企业 与政府是环境 保护的两支基本力 量, 但企业是营利组织 ,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 目 标, 出于利润的计算 , 企业不会 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
的责任 。所 以各 国都通 过政府 干 预来 防止市 场失 灵 可 能造成 的环 境破 坏 ; 同时也 不放 弃市 场手 段 , 以减 少 政府 干预 的成 本 并 防 止政 府 失 灵 。但 是 , 府 和 政
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北方城市的应用———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北方城市的应用———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作者:王洪荣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2期摘要: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构建海绵城市的案例及方法,对减缓和应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稀缺及水质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北方城市;降水;绿地1 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或城镇如同海绵,在面对生态环境变化或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弹性。
例如,遇到强降水天气时可以充分吸收、储存地表径流,进一步渗透和初步净化,再根据实际情况将存蓄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海绵城市及城镇规划必须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前提,使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在满足城市或城镇排水系统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将区域内的雨水积存渗透、净化至再利用,有效维持城市环境,并让雨水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2.1 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以前的观念中,城市基建的雨水都应及时排走,如此便可以降低雨水对地面构筑物的影响。
因此,城市多采用硬质铺装,使雨水难以渗透,而以地表径流及城市排水系统方式进行排水,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等现象。
因此,城市发展建设方案应避免对地表形态的过度改造,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时应采取多元化排渗方案。
例如,利用雨水渗排井、城市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进行蓄水和排水,以存蓄、缓排及源头减控为原则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2.2 海绵城市建设的构建方法2.2.1 建设用地开发应尽量遵循原有生态体系。
首先,应根据用地和相邻区域的情况,明确建设目标及控制性指标。
其次,依据场地及相邻区域的水文条件,规划水循环的有机性控制。
最后,规划核心生态保护区域的原生状态。
2.2.2 加强管控地表排水。
通过利用下垫面功能及设计道路铺装,使雨水可以尽量渗透。
在建设初期,把雨水渗排系统融入到社区整体规划设计中,增强雨水渗透及存蓄功能,让社区绿化、美化与蓄排水功能相结合。
2.2.3 合理分析管控径流量。
新时期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研究——以山西为例
《经济师》2019 年第 10 期
新时期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研究
—— —以山西为例
●姚 婷 曹海霞 袁 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经济社会 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态文明建 设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格局稳步形成, 生态环境立法逐步加强,我国生态环境 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型地区生 态环境立法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的有益补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 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经验借 鉴。文章以山西为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 来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 和特点,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维辨识, 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和立法展望。
要 82 要
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无疑赋予地方更多的 自主权。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国 家力行“三去一降一补”的大背景下,资源 型省份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面 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分析和研究资源型 省份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对资源型省份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促进经济转 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法制支撑作用。 山西省作为典型的已处在成熟期向资源 衰竭期过渡的资源型省份,经济社会及生 态环境发展历程是全国资源型省份过去 及未来发展的缩影,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地 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型省份 的特点, 未来的地方立法趋势也将展现出 转型发展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改革开放 40 年间,山西作为典型的 资源型省份,省内地方生态环境立法从无 到有、从弱到强、从健全法规体系到突出 地方特色,大致经历了启动阶段、发展阶 段、完善阶段和理念强化阶段,目前已初步 形成了“一核四级多领域”、层次内容丰富 的生态环境地方法规体系。截至 2018 年 1 月 1 日,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 方性法规 291 件,其中现行有效 190 件,废 止 101 件。现行地方法规中,生态环境资 源保护领域省级地方立法 53 件,占省级 地方立法的 28%,覆盖环境污染防治、生态 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保护、资源节约与循 环利用、生态环境管理等领域。可预见的 未来,山西省设区的市将会集中出台与生 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开启生态 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的新阶段。未雨绸缪, 资源型地区地方立法也需要提前规划,做 好顶层设计,避免出现偏差,影响地方立法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行政激活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
行政激活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
王进文
【期刊名称】《地方治理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作为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正在各地展开。
调研发现,囿于“服务者角色”对“规制职能”的替代、“技术性治理”对“地方知识”的拒斥、“控制权下沉”对“政策转化”的限制,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行政支配造成“自治”及其背后的农民主体处于“被围困”状态。
为此,应创设村庄自治机制和支持结构、实现行政服务和规制职能统合,塑造知识民主观念和沟通机制、完成行政技术与地方知识适配,厘清乡村关系和做好政策转换、保证行政治权与自主治理有效等,以达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效、有力和可持续。
【总页数】10页(P41-49)
【作者】王进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5;C913.6
【相关文献】
1.行政引领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机制
2.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3.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
4.空间再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的实践逻辑及优化路径5.从有效治理到长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县域实践--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依法治林开创山西林政执法新局面
坚持依法治林开创山西林政执法新局面
李瑞
【期刊名称】《山西林业》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并将依法治林确立为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这一方针的确立,给林业法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才能实现依法治林,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深刻领会依法治林的深刻含义.
【总页数】2页(P2-3)
【作者】李瑞
【作者单位】山西省林业案件举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依法治林努力开创我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J], 倪陈兴
2.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全力开创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省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侯新华
3.全面开创依法治林工作的新局面——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上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保障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讲话(节选)[J],
4.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开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人的新局面——寇文正司长在全国各省(区、市)资源林政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J], 无
5.以严格执行采伐限额为中心开创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新局面——林业厅副厅长邵立山在自治区资源林政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经济制度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以经济制度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刘春燕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09()4
【摘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经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经济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环境问题
【作者】刘春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F279.241
【相关文献】
1.经济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探讨 [J], 马彦玲
2.经济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探讨 [J], 姚静武;邱力生
3.经济制度创新对农民增收的促进 [J], 邵立林;梁洋杰
4.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 [J], 无
5.“环境素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在京举办环境问题最终解决还要靠人的素养 [J], 吴燕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十项机制促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十项机制促转型跨越发展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近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通过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服务保障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厅明确,要创新实施十项机制,保障转型跨越发展:创新露天采矿用地机制,探索露天采矿用地管理新模式;创新矿业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创新土地“征转分离”机制;创新二次开发利用存量土地机制;创新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考核机制;创新土地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创新地质找矿机制:仓口新矿产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涉矿工程项目资源回收利用机制。
【总页数】1页(P24-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1
【相关文献】
1.以“创新”机制促安全生产——海门市安全生产监管十项创新初探 [J], 周虎
2.依托高校与大学科技园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太原理工大学成为服务山西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J], 武士俊
3.山西省贫困县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以阳高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例 [J], 李政
4.以通信信息化助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以山西同煤集团通信信息化发展为
例 [J], 白秀峰
5.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
伐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8.11.12
•【字号】晋政办发〔2018〕107号
•【施行日期】2018.11.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
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8〕10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撬动社会资本,优化政策环境,盘活林地资源,以机制创新推动国土绿化,加快美丽山西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附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1月12日。
结合山西临汾的实例谈谈山西在转型发展中,如何践行“两山论”。
结合山西临汾的实例谈谈山西在转型发展中,如何践
行“两山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肩负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山西省属企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动煤炭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努力绘制“生态山西”美丽画卷。
去年9月,省国资委在京首次发布《山西省省属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
其间,xxxx控股集团等省属企业荣获环境保护优秀案例。
我省省属企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新时代国有企业的绿色担当。
在一期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去年又新建了39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和160公里管网,设计日处理污水6020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建成投用。
届时,河津市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全覆盖。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山西黄河水务生态环保控股有限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就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在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中持续发力,先行先试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助力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推进,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年3月,该公司荣获“山西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集体”。
2021年9月,在省国资委发布的《山西省省属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中,山西黄河水务生态环保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上报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彰显国企使命与担当》成功入选,荣获环境保护优秀案例,可谓实至名归。
十三五时期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以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为例
十三五时期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以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为例
刘孝斌;沈艳
【期刊名称】《市场经济与价格》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一、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认定笔者认为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由以下各个部分组成。
(一)管制性制度管制性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
管制性制度分为总量控制类和空间管制类。
总量控制类制度主要包括:排污总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总页数】5页(P45-48,32)
【作者】刘孝斌;沈艳
【作者单位】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2
【相关文献】
1.青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立法问题研究——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例 [J], 辛庆玲;辛全洲
2.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例 [J], 贾文龙
3.“十三五”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几点思考——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为
例 [J], 戴晋;张运栋;秦素研
4.基于DPSIR模型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以湘江源头为例 [J], 熊曦
5.地市级报台合并后的媒体融合之路——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合并实践为例 [J], 冯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10.3969/j.issn.1008-7168.2013.01.015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逻辑———以山西省为例倪咸林1,杨志云2(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山西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缩影,也是环境治理的典型个案。
环境属性、行动者以及制度与技术提供了理解山西环境治理的逻辑框架。
面对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环境执法权力分散、执法手段单一的传统困境,山西通过在环境监管领域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区域(流域)限批以及公民参与监督,创新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领域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环境执法赋权以及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创新执法制度,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
现行的制度逻辑在于强制和处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的治理逻辑有赖于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和自愿遵从的制度转型,在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找更完美的结合点。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监管;环境执法;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1-0094-06长期以来,自然环境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期增长的观念,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存在张力。
越是资源禀赋高的地区,这种张力往往越突出。
山西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尤以煤炭闻名全国,故有“煤乡”之称。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形成了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结构,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在为全国提供能源支持、为全省提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成为“污染之都”。
如何破解“资源诅咒”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困境,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内在挑战和外在压力,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各级环保部门强化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掀起了外界称之为“环保风暴”的系列创新举措,开启了环境治理的“机会之窗”。
山西省遵循环境保护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技术逻辑,进行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卓越的环境治理绩效。
山西的环境治理在短期内能够突破环境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障碍,带来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离不开治理制度创新。
从治理的角度,监管和执法是有效的环境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核心。
那么,山西是如何通过监管和执法治理制度创新来构建良好的激励结构,实现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的意图呢?这一问题包括三个子问题:山西环境治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的传统困境是什么?新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文尝试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按照制度-行为逻辑,解释上述问题,并尝试初步回答新的制度逻辑基础。
收稿日期:2012-09-07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行业专项“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下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1209054)。
作者简介:1.倪咸林(1980-),男,安徽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2.杨志云(1983-),男,湖北荆门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
94二、环境属性、行动者与行为选择:山西环境治理的内在逻辑环境治理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环境物品的属性,环境领域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规则的匹配性。
本文借鉴制度分析与发展(InstitutionalAnalysisandDevelopment,简称IAD)[2](pp.45-90)和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Systems)的框架[3],构建出环境属性、行动者及其在特定制度规则中的行为选择逻辑的概念框架(参见图1)。
图1环境监管与环境执法的逻辑框架(一)环境属性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多个方面,嵌入区域、流域和行政区以后,环境问题将凸显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质。
有关环境属性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根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标准,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一个清洁的环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物品,而污染则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破坏”或公害物品[4](p.39)。
随着物品理论的发展,环境要素存在公共物品程度上的差异,更多的具有俱乐部产品或公共池塘资源的属性;在范围上具有属地公共物品或流域公共物品的差异。
环境属性的跨界性和本地性,使得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的区域性制度和地方性制度同等重要。
根据外部性理论,环境保护具有外部正效应;环境污染具有外部负效应,成本与收益的不一致是环境污染的诱因。
这需要制度和技术来扭转环境污染的驱动方向,激发环境领域的行动者遵从环境法律制度,实施环境保护。
(二)环境领域的行动者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这意味着环境治理过程充满博弈,环境绩效存在不确定性。
环境领域的行动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
实际上,环境领域的行动者并非内部同质性的三个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与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环保部门与其他环境管理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环保部门之间、环保部门与社会服务主体之间,其内部的目标取向都并非完全一致。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实施者,行为取向也并非完全相同,从对环境保护的自愿遵从和认同程度的高低看,具有防卫性守法、制度性守法和忠诚性守法三种行为取向[5]。
各种企业因其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纳税贡献等方面的地位不同,对环境法制的遵从也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环境问题与公民个人、环保类社会组织和媒体密切相关。
公民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良好环境的受益者。
媒体影响社会舆论导向,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披露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监督的重要力量。
环保社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监督、呼吁等方式推动环境保护,成为环保领域重要的行动者之一。
(三)行动者的选择逻辑环境要素的多样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行动者利益取向的多元性,使得环境治理行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选择逻辑。
行动者在特定制度环境下的行为选择成为环境治理制度创设的理论基础。
在压力型体制下,政治锦标赛是政府绩效95和官员晋升的一种重要激励机制[6](pp.15-21),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特别是GDP增长速度、产值大小和财政收入高低。
为了取得更大的政绩,地方政府往往将重心放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上,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获得晋升的绩效空间。
在政治激励和财政约束的制度背景下,环境保护在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中并不处于优先位置。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困境就成为一种常态[7]。
现行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使得环境监管和执法容易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局。
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人。
环保部门依靠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源,却要执行来自环保部门的政策指导。
在这种双权威结构中[8],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和执法行为需要得到同级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与其他分管部门进行协调,其结果是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和执法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导致其成本大多由公众承担,企业天然地具有环境违法的冲动。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环境违法成本低、环境守法成本高”,追求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个人和企业倾向于过度污染而不承担相应后果。
对于纳税大户,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往往对其违法行为给予偏袒和保护,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违法行为。
公众能从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中获益,但外部性和集体行动的困境挑战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防治污染和解决环境冲突的能力。
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成本通常由一小部分社会主体承担,而收益(比如清洁的空气)则由社会成员所共享。
在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行为会阻碍个人或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环保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则通过将环境信息告知公众,形成环境保护的公众压力。
这种外在约束有助于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更好地回应环境保护的诉求。
综合以上分析,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环境治理面临各种挑战:在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时,由于环境监管权的分散性、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他们不仅要同污染者博弈,同时还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监管和执法行动的支持。
此外,对于跨区域或流96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监管者的管辖权与环境问题的范围并不重合,有限的监管能力也限制了环境法规和政策发挥实效。
二、环境监管的传统困境与山西的制度逻辑环境监管作为一种过程性的政策工具,直接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即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现行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监管失效。
各级地方环保机关的财政经费和人员编制两项“硬资源”都依赖于同级地方政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治理的“网格结构”和“矩阵结构”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管的“侵蚀”更为突出[9]。
不仅如此,政府监管的法规、组织和程序都存在较多问题,进一步削弱了环境监管能力。
山西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通过新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监管的“短板”(参见表1)。
环境考核制度、环境考评制度和环境问责制度实现了环境保护与地方政府发展目标的有效结合;区域(流域)限批制度打破了行政区与生态区域的分割状态,形成区域(流域)环境保护的共同体;污染源自动监控利用技术工具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实现环境监管、预警与控制的一体化;公民参与制度改变了集体的环境无意识状况,激发了环境社会监管集体行动合力。
地方保护主义源于两个意图,一是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诉求而忽视环境污染源,甚至依靠行政权力与环境保护机关和污染企业形成合谋[10]。
二是在与其他地区竞争中采取“零和博弈”策略,转移环境外部效应,导致区域(流域)环境行动陷入集体困境。
前者造成地区内环境污染问题,后者则造成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政府和企业这两类关键环境行动者在动态互动中不仅削弱了本就脆弱的环境监管制度结构,而且将负外部效应转移的“潜意识”这一传统路径固化。
打破“路径依赖”的关键是在现行体制下通过强力驱动的制度创新实现治理和互动结构的重塑。
在压力型体制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将有助于实现内部控制和外部责任的统一[11]。
在山西环境制度创新改革过程中,先后有103名环保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受到了处分;退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倒数前10位的7个城市获得了200万元的奖励;对跨界断面水质考核低于考核标准的5个城市,从地方财政中扣缴了3580万元的巨额罚款①。
由此,山西环境治理的危机和强力改革为绩效考核文本转化成可信承诺提供了契机。
表1地方保护、信息不对称与环境监管的制度选项区域和流域环境因为“嵌入”多个地方政府,上下游政府之间、相邻辖区政府之间往往利用邻避政治(NotInMyBackyard)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转移到相邻地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