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讲后感
2023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
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
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
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
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时我们往往注重等式两边的外形特点,即a×(b+c)=a×b+a×c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4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整个四年级运算定律中最最重要的一节。
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很好运用他很重要!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环节设置以及细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概念课亲历过程需精确、严密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旨在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式子(多余3)——观察式子——猜测观点——验证观点——总结定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后面没有反例,就证明存在这种成立的可能。
而在整节课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用具体数字验证它是成立的,所以推导出来的不具有说服力。
可能会给学生一种不好的印象,猜想后就可以了,不需要验证、或者不需要反证来验证就可以了。
所以概念怎么推到出来这个很重要。
2、师生互动评判加强学生无论是回答好的还是不好的,对的还是不对的,都需要老师带有评判性的语言,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
同样的对于典型的问题可以进行当堂解答,这都是课堂生成的一个过程,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反映这个很重要。
3、语言表达方面可以优化在思维拓展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如果给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吗?用最少的次数去剪,使它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会剪吗?拼有什么要求吗?如果没有相等的两条边,你可以创造吗?”而在课堂上,表达的意思却是:“如果给你一把剪刀,你可以拼吗?拼有什么要求,如果没有,你可以创造吗?”结果导致最终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随意乱剪,并不理解活动的意义。
数学讲究的是严密性以及逻辑性,所以要求要明确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要贴切。
整个语言组织,如:相等的两条表而不是相同的两条边4、注重细节在整个过程中有同学列出38×(547—347)和(547—347)×38这两个算式,它都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讲,但同时两者也是有差异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
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
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浸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提醒,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展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根底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如今进展比照,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稳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拟,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表达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拟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合适,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拟65×5+45×5和〔65+45〕×5的联络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样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提醒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缺乏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老师科学地引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2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拟抽象的概念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详细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可以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帮大家收集的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也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较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
从而感受数学的美。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因此在上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因为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求长方形周长的两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
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般。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所有运算律中形式变化较为复杂,且跨越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定律,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运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探析错因、读法纠正、变式训练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
学生在正式接触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陆续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
照常理推测,同为等式恒等变换,借助已有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应该很容易接受。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时出错率较高。
为此,教师应巧制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如何帮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展现乘法分配律的性质,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的前提。
要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深刻准确的记忆和理解,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阐述才是上策。
为此,我改进了教学方式——切换读法,化难为易。
[例题]植树节那天,学校组织二(1)班的学生植树,上午植树4小时,下午植树2小时,平均每小时植树25棵,问:植树节那天,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步骤1:学生列式多为“25×4+25×2”和“25×(4+2)”两种式子。
步骤2:简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别求出半天的植树数,再求一天的`植树总数;25×(4+2)表示先求植树总时长,再求植树总数。
步骤3:引导学生从数字计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两个积的和,25×(4+2)表示两个数的积。
接着用一句话揭示它们的共同点:4个25加上2个25等于6个25,6就是4与2的和。
以实例为对象,换成通俗的说法,完美呈现了算式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步骤4:针对代数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让学生尝试用通俗方式解读,即a个c加上b个c等于(a+b)个c。
实践证明,渗入思维的读法比机械复读教学效果要好。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上个学期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这个学期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也运用了学过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就简单地设计了复习,回顾学过的运算律,再让学生发现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运用,接着就出示了上课的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过举例,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新授。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计算和实际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上课之前,我以为学生会跟着我的思路走,会很顺利的上完整节课。
但上完课,我发现我自己的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总结了一下,我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开始的时候,学生回顾运算律的时候出现了小的问题,让我有一点束手无策,导致后面的复习题忘记出示,课堂环节被遗漏。
教学新课的时候,学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写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变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时,我也在想,知识应该是灵活的,我也应该写出学生说出的那种形式,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列出来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课上我的做法就有点急于求成,有点生搬硬套了。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来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等式两边的特点的,也能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共同点的,但上课的时候,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即使有些同学发现了一些特点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课后反思了,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好,学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是比较数字上面的关系,还是观察式子上的关系,还是看符号上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讨论之前比较例题中的等式的时候没有清楚地讲到让学生观察等式的运算顺序,导致学生不会说。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9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实用9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1篇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进行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比前两个运算定律更有难度,学生在新课学习和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好多问题,让人感觉孩子并没有对定律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如:(40+4)×25,有时,只用40×25,后面只加上4就行了,还有的把这道题目改成了连乘题,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困惑,我认真的设计的这节练习课。
第一,理清思路,,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比较每种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来区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外形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是两个积的和.从运算符号上我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不同。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只有乘号,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级的两种运算符号。
第二,优化练习题,实行精练。
针对学生在乘法分配律学习后在理解上的困难,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变,我找出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把他们进行概括总结,把不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练习,讲解。
让学生对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决方法都进行尝试,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第三,一题多法。
例如25×44,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个数据的时候,有多种方法,有的学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还有的把25×44转化成25×4×11,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分辨出每一种方法所运用的运算定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
从其中一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
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我是这样设计: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
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
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
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
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
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
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
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
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1乘法安排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把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乘法安排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根据分析题意、列式解答、叙述思路、观看比拟、总结规律等层次进展的。
然而乘法安排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安排律,更要让学生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进而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力量。
同时,学好乘法安排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重要根底,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要做到让学生进展“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由于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安排律放在详细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发觉解决问题策略许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过比拟,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受了学问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详细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安排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安排律教学反思2《乘法安排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通过观看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觉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时,我也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
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
通过(18+7)×6○18×6+7×6、20×(15+90)○20×15+20×3让学生观看、分析、思索、归纳,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安排律并加以运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运算法则与之前学生学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相比,难度要高一个层次。
尽管在周末作业中设计了导学,但多数学生都反映“自学有困难”,按照导学引导也没能完全弄懂“分配律”的意义。
其实分配律在笔算乘法中已有运用,但这节课后,我便以未用学生熟知的笔算入手而后悔着。
其实在三年级学乘法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将两次乘积相加,运用的就是乘法分配律。
可能事先我也是担心学生们的现实情况:这样的入手方式不太吸引人,比较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又担忧是否会将学生原本认为难的东西与已会的东西混淆,反而将已有基础丢失。
于是,摒弃这一入手方式,并果断放弃学生们也不太感兴趣的数形结合,我从学生理解难� 接下来,我设置了真实的班级情境——植树节,让孩子们在主题图上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并提议“明年植树节每班增加2名同学”,并引导他们提问“明年植树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同学们兴致勃勃,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并共同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明年参加植树的人的总数,从而再对比、总结规律,进而进行分层练习,让他们的学习不重复且不断有挑战。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们很投入,也能在回顾对比中运用分配律,只是计算还不太熟练,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与加强对分配律的理解。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听得懂,过后却是一知半解中,也需要在练习中过渡并消化新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
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202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202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所有运算定律中变化最多的,因此它是学生最难理解与运用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顺延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举例:利用植树活动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
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2)×254×25+2×25=6×25=100+50=150(元)=15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三、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
1、在完成课本36页做一做时,对应这3道判断题,(1)、判断56×(19+28)=56×19+28,让学生感知到乘法分配律要分给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公平性”。
(2)、判断32×(7×3)=32×7+32×3,让学生注意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通过对运算定律意义的描述,和算式的特点,提炼出最简洁的区分方法:乘法结合律是连乘情况下的,乘法分配律除了乘法还有加法(后继教学还会出现减法),容易使我们混淆的原因是,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定律都有乘法出现,更关键是它们都出现了小括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讲后感这周我们进行到乘法运算定律中最不好理解的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难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在课堂的开始,我沿用了上节课的植树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问题的提出也相对简单。
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
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
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
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
以后注意,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该想办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
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流利、准确。
对乘法分配律的叙述稍显罗嗦,不够坚定、自信。
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把三角形ABC的一条边延长1倍到D,把它的另一条边延长2倍到E,得到一个较大的三角形,那么,三角形ABC面积S是三角形ADE的面积的()。
A.B.C.D.2.3x-7错写成3(x-7),结果比原来()。
A.多43 B.少3 C.少14 D.多143.下面()杯中的饮料最多。
4.正方体的棱长缩小3倍,他的体积就缩小()倍。
A.3 B.6 C.9 D.275.动物园里有龟、鹤共40只,共112条腿,龟和鹤分别有多少只?()A.15只、25只B.16只、24只C.4只、16只D.18只、22只6.下面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
A.77× B.77÷ C.77÷ D.77×7.下列立体图形,截面形状不可能是长方形的是()A.B.C.8.一杯糖水,糖与水的质量比是1:14,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质量比是()。
A.1:7 B.1:14 C.1:289.河岸边种了200棵树苗,经过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几?()A.200% B.95% C.120% D.300%10.六(1)班在“六一”儿童节前要评选一名区雏鹰队员,采取一名学生只投一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投票结果如下:姓名杨洋郑益刘强王华票数/张24 12 8 4下图()能表示这个投票结果.A.B.C.二、填空题11.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0,其中两个数是24和16,第三个数是________。
12.在1〜20的自然数中,任意抽取一个数,抽取到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可能性是(_____),抽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可能性是(______)。
13.如图,以A点为圆心画同心圆,两圆的直径之和为16,比为1:3。
同样,以B、C为圆心画同心圆,内圆的半径都相同,外圆的半径也相同。
则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之和是(________),周长之和是(_______)。
14.化肥厂每天生产a吨化肥,8天后运走b吨,还剩下(_____)吨。
15.由数字0,1,2,3,4,5,6可以组成____个各位数字互不相同的能被5整除的五位数.16.的分数单位是(___),再加上(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得到单位“1”。
17.看图写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18.甲数是乙数的20%,乙数是甲数的________%。
19.甲数的23相当于乙数的45(甲、乙两数不为零),甲数:乙数=(_____):(_____)。
20.3600平方米=(_________)公顷 3.15时=(_________)时(_________)分4升60毫升=(_________)升=(_________)立方厘米。
三、判断题21.两个真分数的积一定是真分数。
(______)22.圆锥顶点到底面上一点的距离就是它的高。
(_____)23.一个数增加25%后再减去25%,结果不变。
(______)24.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_____)25.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______.四、作图题26.请你来当设计师.成都市正在进行田园城市建设,学校响应号召,打算在一块长50米,宽 20米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花圃的面积占整个空地面积的一半(种植花草部分用阴影表示).你打算如何设计,请你用直尺或者作图工具将设计方案画在下面.五、解答题27.收集信息,解答问题。
(罐头、纸板的厚度忽略不计。
)(1)如图1,这个圆柱体罐头的容积是多少毫升?(2)如图2,这个长方体纸箱最多能装多少个这种规格的罐头?28.科学是神奇的学科!现在科学李老师在科学实验室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一个底面积是31.4dm²、高45dm的圆柱体塑料容器,水深36.7dm。
放入一个底面半径为10㎝的圆锥体后,此时水面上升到37.6dm。
这个圆锥铁块的高是多少分米?29.只列式不计算:⑴27.2减去11.8与13的和,差是多少?⑵45比x的25%多110,求x?30.修一条48千米的河道,原计划20天完成,现在16天完成,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31.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完成的个数与零件的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完成的个数与零件的总个数的比就变成了1:2.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3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30天完成,乙单独做20天完成,两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 3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1)(2)(3)(4)六、计算题34.求未知数x。
x+=10 0.25:x=1.6:2.4 x-x= 35.能简算的尽量简算(1)(2)(3)(4)(5).【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B A B B B A 二、填空题11.5012.13.24 49.1214.8a—b15.660个16.17.18.50019.520.36 3 9 4.06 4060 三、判断题21.√22.×23.×24.×25.√四、作图题26.五、解答题27.(1)282.6毫升(2)6个28.27dm29.⑴27.2-(11.8+13)⑵45-25%x=11030.6千米31.180个32.6天33.(1)8dm2;(2)98m2 ;(3)81cm2;(4)187m2六、计算题34.x=12.25;x=0.375;x=35.1;;2011;92;2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批玉米种子,发芽粒数与没有发芽粒数的比是4:1,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A.20% B.75% C.25% D.80%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与圆锥体积的比是()A.1:2 B.2:1 C.1:3 D.3:13.下列图案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A.B.C.D.4.下图中的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
C.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A.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B.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C.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周长D.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6.一个圆柱的上下底面是()的圆。
A.完全相等B.不完全相等C.不确定D.可能相等7.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的倍数。
A.2 B.4 C.3D.68.将一些小圆球如下图摆放,第六幅图有多少个小圆球?()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A.30 B.42 C.48 D.569.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3倍,要让体积体积不变,则高要缩小到原来的()A.3倍B.27倍C.1 910.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每个月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更合适。
②最好选用折线统计图反映苹果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
③医生记录血压变化,最好选用折线统计图。
④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统计六年级学生参加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更合适。
A.1 B.2 C.3 D.4二、填空题11.如果3A=1.5B(A≠0),那么A与B成(______)比例,A与B的最简整数比是(______)。
12.某酒店六月份的营业额是3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该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________万元,照这样计算,一年应缴________万元。
13.为美化校园,学校在哈佛路的一边每隔2米摆一盆花,共摆了31盆,现在调整为每隔3米摆一盆花,其中有_______盆花不需要移动。
14.2019年我国应届小学毕业生约有12175000人,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____)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_______)人。
15.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每个正方体上相对的两个面上写的数之和都等于9现将两个正方体并列放置.看得见的五个面上的数字如图所示,则看不见的七个面上的数的和等于_____.16.有黑白小球各三个,平均分装在、甲、乙、丙三只小盒里,并在盒子外面贴上“白、白”(甲),“黑、黑”(乙),“黑、白”(丙)的小纸片,但是没有一只小盒里装的小球的颜色与纸片上的相符合,现已知丙盒子里装一个白色小球,那么这三个盒子里装的两只小球颜色分别为_____.17.把5千克糖果,平均装成7袋,每袋重________千克,每袋占总质量的________。
18.甲数比乙数多14,甲数是乙数的(______),乙数比甲数少(______)%。
19.把一根长5米的绳子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度是____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____。
20.(______)式中的x和y成反比例,(_____)式中的x和y成正比例。
A.8x=y B.8x=y C.x-y=8三、判断题21.小亮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许多体育锻练,体重下降了10%千克”。
(____)22.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质数。
(___)23.50比40多._____24.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_____)25.-2 ℃比-5 ℃的温度低。
(_____)四、作图题26.(1)按1:2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新图形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五、解答题27.艺术小学举办毕业典礼,六(1)班同学准备用气球装扮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