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合集下载

高考冲刺:古代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常见手法与技巧

高考冲刺:古代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常见手法与技巧


小结本节内容小结本节内容:
• 1、描写音乐的手法:
• 正面描写:
• 比喻 通感 想象 叠词
3、读懂这类诗歌注意的两点
• 侧面描写 • 环境烘托 听者感受
4、注意角度和手法的不同
• 2、揣摩音乐中的情感的角度:
从音乐的音色的特点
音色的变化
从弹奏者的经历、心境入手
• 揣摩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琴音的描绘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音乐描写的手法
1、运用贴切的比喻,以声写声
叠词 韵律美 形象美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这部分描写音乐的文字描写了音乐什么样的特点?寄寓了弹奏 者怎样的情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音色:轻柔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经历: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 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音色: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
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经历: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 别离。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色:激越、急促、雄壮、震撼人心
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经历:
揣摩音乐中的情感的角度:
从音乐的音色的特点 音色的变化

古诗文音乐描写技巧

古诗文音乐描写技巧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

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可是,旋律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比之其他事物更难描写。

在唐宋作品中,有一部分描写音乐的诗词比较有名,写法独特,各有千秋,作品以声、形、效果的多角度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运用比喻,对声音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把陌生的旋律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用千山万壑中的阵阵松涛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清越宏远,铿锵有力。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拢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贴切的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其声跃然纸上,使人闻其声,临其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将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读者“眼见”其声,历历在目。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了重量。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悦耳;“凤叫”,状其声之和缓悠扬。

高一文言文音乐知识点

高一文言文音乐知识点

高一文言文音乐知识点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中所以人们所热衷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了解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以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文言文课程中的音乐知识点。

一、音律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委、宫、商、角、徵、羽、委。

这些音律都是从宫律衍生出来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音调特征。

古人在作诗、作曲时,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感和主题来选择适合的音律。

二、音名古代音名一般是用官职、人名、地名等来表示。

例如,古琴的琴弦分别称为阮、匏、商、角、徵、羽,这些音名与古代的官职、人名或地名有关联。

了解古代音名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乐曲的背景和意境。

三、音乐表达情感古人在音乐中通过音律和音调来表达情感。

例如,《离骚》中的“幽兰择从绕床久,尔雅若星资明夙兮。

”通过音律的选择和音调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向往。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古人的情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意境。

四、古代乐器古代乐器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了解一些古代乐器的名称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音乐的热爱。

例如,古琴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使它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最爱。

五、音乐与文学音乐和文学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古代诗词都有配乐。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被谱成了《杜甫月夜忆舍弟曲》。

通过阅读配乐的文言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品味文言文中的音乐之美。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学习音乐知识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了解古代音律、音名以及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乐器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人的作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怎样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不仅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一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

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鉴赏中的音乐描写



重点掌握对音乐的描写手法。
小结
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此事物 声音的写法。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
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
现的写法。 四、想象联想法,借助一些神奇怪异的传说和大胆 夸张的想象来描写音乐。
景与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 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 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 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 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 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寒冬开放,让人心生寒凉, 表达了诗人去国怀乡的冷落悲愁情绪。 巧在何处?
• •
景与声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 •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中学课本中音乐诗比较鉴赏

中学课本中音乐诗比较鉴赏

由摹声传神到烘托渲染——高中教材中的音乐诗比较鉴赏湖北省十堰市一中肖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部分共有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作: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和李贺《李凭箜篌引》。

对音乐的描摹,三篇作品各有特点,而以李贺《李凭箜篌引》艺术特色最为鲜明,以下分而述之。

《琵琶行》是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期间因江边送客偶然听闻琵琶女弹奏琵琶曲,弹奏者的琴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诗人有感而发,遂成此文。

关于音乐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

先写弹奏者的出场、调音,韵味已显。

“弦弦掩抑”“低眉信手”四句,琵琶女将声音的变化与自己的身世之悲、离合之苦融合为一,也奠定了下文摹写声音的基调:弦乐变化与人生遭际浑然一体。

次二句交代弹奏的指法和曲目,似无特别之处,但在轻拢慢捻之际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教坊歌妓的身份通过曲目《霓裳》《六幺》缓缓从指尖流出。

余者从“大弦嘈嘈”到“铁骑突出刀枪鸣”重点描摹乐音的起伏变化。

声音的急促、舒缓,清脆、轻细,流畅、滞涩,低沉、高亢等被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

这里有琵琶女幽幽的低诉、幸福的回忆、昔日的荣光、今朝的冷落,情到浓处悲痛不能自已的掩抑之声,对幸福自由生活本能的向往又让她的弦乐再次迸发出高亢的铁骑刀枪之鸣。

听众随着乐音的变化,情绪也在起伏跌宕之中。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这乐音的收煞,也是感情起伏跌宕暂时的终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将视角推远,由船内到船外,由听众到江月,由听觉到视觉描摹琵琶声停止之后周围的环境,静悄悄的“东船西舫”,皎洁明亮的“江心秋月”,这静静悄悄的无言环境将乐音的效果几何级延伸,似乎周遭的一切都还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很久、很久。

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渲染了琵琶女乐音的高妙,技艺的高超。

《听颖师弹琴》的创作时间大致和《琵琶行》同时。

韩愈对于音乐的摹写并不比白居易高明多少。

“昵昵儿女”两句表现乐音的轻细;“划然变轩昂”两句表现乐音的高亢;“浮云柳絮”二句表现琴声的飘逸悠扬;“喧啾”二句表现乐音的多变;“跻攀分寸”二句表现乐音的高低变化。

高一语文上期中-河北冀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A卷

高一语文上期中-河北冀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A卷

试卷类型:A卷河北冀州中学2013年—2014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 120分命题人杨丽华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每题2分,共4分)“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魏艳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魏艳
五、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 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 写法。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 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 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 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 琴声的魅力。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 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 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 落》。
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小结
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 物声音的写法。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 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 现的写法。
四、想象联想法,借助一些神奇怪异的传说和大胆 夸张的想象来描写音乐。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
千古唐诗乐悠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李凭箜篌引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
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 李凭是梨园弟子,
吴边而疆 不丝上 得蜀的参桐一加张个 科高小 举秋县 考,令试。空(李“山贺进凝被士云诽”颓谤讳不讳“流父晋名。也乐是师著,名因的善宫弹廷箜

谈音乐旋律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谈音乐旋律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谈音乐旋律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陈维兰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1期笔者通过本市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程度的抽样调查了解到:百分之九十的中学生都喜欢音乐课,几乎每个中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唱歌,尤其是流行音乐。

的确,音乐能让人放松紧张的情绪,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

年轻人在听音乐或唱歌时,会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产生愉快、满足甚至兴奋的情绪。

而流行音乐更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音乐专业知识,又具有满足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功能,还可以自娱自乐,所以深受学生喜爱。

如果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能恰当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

太多的课文讲解、结构分析、字词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诗词枯燥无味。

如果充分发挥音乐旋律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那将会给语文课堂带来一股生动新鲜的气息。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词就运用了音乐的旋律,如《诗经》里的诗歌、格律诗、绝句、词等。

唐宋时期的诗词是经常拿来弹唱的:唐五代时,歌词创作主要为了应歌,依拍填词成了当时的共同法则;北宋以来,填词仍是为了应歌。

如《水调》是唐朝流行的曲调,今天所传曲辞都是绝句,杜牧的《扬州三首》中一句“谁家唱《水调》”就道出了这一点。

现在许多著名的诗词也都谱有曲子,可以用音乐的形式来歌唱。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合理采用聆听和学习配乐诗词朗诵或歌唱,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对诗词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训练语感,吟诵诗词许多诗词不仅节奏抑扬顿挫,而且意境优美丰富,语言精练,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培养语感、背诵诗词。

如教学生朗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高考语文课件第二 二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课件第二 二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 析。
答案: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
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 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 神。(析作用)
(二)间接抒情
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 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 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 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 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一块点出。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事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 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 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 凄咽”。
[典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 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命题方式] 1.(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 2.(20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 度的差异。
3.(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 情的?请简要分析。
4.(201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

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

例 6: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箜篌乐声的美妙感人,李凭演奏技艺高超。
2分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描写音乐的手法
正面描写: 对弹奏者的动作、神态等的描写 描摹声音(运用拟声词) 比喻(以声写声) 通感(以形写声) 夸张、拟人等 联想、想象
练习3: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zé] 狭窄。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①虚写(想象)。(手法) ②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 的枫树上。 (翻译) ③借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 暗含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分析,情感)
练习5:
野 望(唐)杜甫
①首联借景抒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 万里桥。作者借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传 达了忧国之情; 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②颔联直抒胸臆。写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 不禁涕泪涟涟。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直接而强烈 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③颈联直抒胸臆。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 答圣明朝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的无 奈和郁闷之情。 ④尾联直抒胸臆。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 人悲伤怅惘。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魏艳共20页文档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魏艳共20页文档
诗歌鉴赏之音乐描写魏艳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 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 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 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 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 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借景抒 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 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 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 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 分)
古典诗歌中描写 音乐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 弓新亚
• 音乐空灵微妙,孔子听到《韶》乐之后, 甚至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由此 可见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 • 如若将音乐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那就又极难把握了,就需要诗人们运 用高超的艺术方法。 • 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曾被清人方扶 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些 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

李凭箜篌引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
听筝
柳中庸
• • • • •
正面描写
以声喻声(比喻、通感、想 象、联想) 以形写声(通感、想象)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 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 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 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如“大弦嘈嘈 如急雨,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 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 “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 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 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 “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 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 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 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 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 的效果。
•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 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 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 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 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 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 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 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 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 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 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 远随飞扬”的诗句。“浮云柳 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 关,但它们“无根蒂”、“随 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 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 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 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 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 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 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 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 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 的韵味就感受到了。
• ①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
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 感慨。(3分) ②因为琴声把诗 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 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 逸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 共5分。)
•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 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 松”,诗人以“一”与“万” 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 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 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 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 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 的高超。
以形喻声(比喻、通感、想象、联 想)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 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 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 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 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 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 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和王中丞闻琴谢眺
•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 【注】容与:徘徊犹疑。
•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 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小题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 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 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 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 (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 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 得分) •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 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 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 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侧面烘托 以境衬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 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 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 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 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 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 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 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 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 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 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 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 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 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 “促柱”。
•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 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 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 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 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 “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 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 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 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 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 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 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 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 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 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 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