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地理3考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故其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1)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环境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北地区的中部。
差异入海口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①黑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水田②多为旱地③土地较为分散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少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件人类农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活动业主要粮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差异食作物油菜、棉花等作物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其他工业生产活动一年一熟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例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日本纬度位置中纬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侧岛国地形崎岖,山地、丘陵为主英国中纬度亚欧大陆西侧岛国丘陵、平原、高原、低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此特点主要是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影响植被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以草地为主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水文丰富航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后来居上工业化最早传统工业布局多为“临海型”多为“资源型”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高更高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完整word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以下是对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变1. 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始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结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论和火山地球的外部构造。
4. 地球演化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1. 大气圈与大气层的结构:包括由地壳、外围域、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和风的形成等。
2.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包括气候要素、天气的形成、气象预报等。
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
4. 水体污染与防治:包括水体污染的种类、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和水质净化等。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定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等。
3. 城市环境问题与管理:包括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管理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副中心等。
四、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理:包括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等。
2. 工业地理:包括工业分类、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布局和工业化的影响等。
3. 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农业工业化、绿色工业等。
五、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1. 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等。
2.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3. 创新与协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等。
总结起来,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北半球地理1. 北半球概述•北半球位于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8%。
•北半球地区包括欧洲、亚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大部分以及北非部分地区等。
•北半球气候较为多样,包括副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
2. 北半球重要地理特征a) 高山地区•北半球拥有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高山地区对降水分布、气候形成和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b) 人口聚集地•北半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包括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等地。
•人口聚集地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c) 气候带分布•北半球的气候带分布从赤道向极地逐渐变化,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
•气候带的变化对植被、农业和经济发展等都有着较大影响。
二、中国地理1. 中国地理概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沙漠、丘陵等地貌。
•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分布广泛,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
2. 中国地理特征a) 山脉•中国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昆仑山脉等。
•山脉对水资源、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b) 河流•中国拥有重要的河流系统,如长江、黄河、长白山等。
•这些河流在水资源供给、灌溉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c) 自然资源•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等。
•这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概述•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包括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等。
•气候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2. 气候变化的影响a) 环境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如暴雨、干旱、洪水等,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3篇)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 区域的定义⑵特性:表现为特定的区位属性,具备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部的特性相对统一,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全局性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同:两者均为平原地带,且均位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异同①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处北纬____度附近,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是长江的入海口;而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____度,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长三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相比之下,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及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但分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则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长三角矿产资源匮乏,而松嫩平原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农业方面:长三角河湖众多,适宜发展水产业;松嫩平原西部气候较干燥,草原广布,适合发展畜牧业。
②工商业:长三角地处中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荣;依托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同时通过从国内外引入矿产资源,建立了重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则凭借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了重化工业,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3. 区域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二)1. 西北地区概述⑴地理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直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的北部边界;在行政划分上,主要包括____、宁夏、甘肃北部以及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轴略大于极轴。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网格,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2.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8个行星、160多颗卫星和数十亿颗小行星、彗星等。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产生了影响。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恒定光源,它以核反应产生能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极星和天狼星。
3.第三章:地球与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中。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管理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循环: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凝结等过程。
4.第四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组成,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被称为生态平衡。
5.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它们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地理共涉及九个单元,包括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经济地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与信息产业、地理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地球与人类活动。
以下是这些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地貌: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河谷等。
- 地图的投影方法和图例的解读:等角、等面积、等积等。
-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2.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全球人口分布的格局和影响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 城市的类型和功能:工业城市、商贸城市、政治文化中心、港口城市等。
- 城市化过程和挑战:城市化的定义、发展阶段和主要挑战,如住房、就业、环境等问题。
3. 经济地理- 经济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 区位和交通运输: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不均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特点:小农经济、商业农业、工场农业、农田农业等。
- 工业的类型和特点: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 农工业化和集约化:农业和工业化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挑战。
5. 第三产业与信息产业- 第三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商业、金融、交通、旅游等行业的特点和迅速发展。
- 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影响:信息产业的定义、发展阶段和全球化对信息产业的影响。
6. 地理与旅游- 旅游的发展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和经济、社会、文化影响。
- 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自然景观对旅游的吸引力。
7. 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目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知识点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环流与气候带1.热带气候带: 位于赤道附近, 气温高, 年降水量大, 日照时间长, 常见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类型。
2.温带气候带: 位于中纬度地区, 气温适中, 四季分明, 降水分布均匀, 常见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生态类型。
3.寒带气候带: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降水稀少,长期冰雪覆盖的寒带针叶林和苔原是典型的气候特征。
二、海洋环流与气候1.陆地性气候: 位于内陆地区, 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降水量少, 较大的气温变化范围。
2.洋流:是海洋中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水流运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如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 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
大陆壳相对厚度大, 平均约30-70千米;海洋壳相对较薄, 平均约5-10千米。
2.原核幔: 地壳下面的岩石层, 厚度约2900千米, 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3.地核:地壳和幔之间的层次,由金属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铁镍合金的液态态,内核则是固态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1.构造板块: 地球表面上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板块, 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洋板块。
2.板块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主要有边界型、热点型和转换型。
3.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带、断层带和地震带。
五、火山活动与火山地貌1.火山喷发: 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形成火山, 喷发过程中释放出的岩浆、火山灰、烟尘等物质称为火山喷发产物。
2.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坡地、玄武岩台地、火山口湖等,具有多样的地貌特征,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
六、河流与地貌发育1.河流侵蚀: 河流通过物理侵蚀、化学侵蚀和生物侵蚀等方式, 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和破坏。
2.河流运动: 包括流速、流量和承载力等指标, 与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以下是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概述: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理位置的方式,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地球网格是基于经纬度系统建立的网格状坐标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
2. 地球运动与地球的特性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地球具有板块构造、大洋地质和地质灾害等特性。
3.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有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以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与就业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问题。
就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工作机会以实现生计和发展。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文化繁荣的地区。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1. 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2. 工业布局与能源问题工业布局是指工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能源问题是指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供需平衡的问题。
第四部分:地球环境问题1. 自然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涝灾害等。
防灾减灾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措施。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危害子孙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第五部分:中国地理1.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区域分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2.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三)环境战略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具体措施:附:西北的荒漠化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路线:一线:轮南—上海。
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1.上游地区(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