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两极 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 的根源:
◈实力的变 化,欧洲衰 落,美苏两 国成为势均 力敌的超级 大国。
特点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或二大国(苏、美)的一员。斯大林成为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
尔并提的“三巨头之一”。 国际影响力大增,足以抗衡美国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强大
类别
数量
红军人数
1140万人
作战飞机
16000架
主战坦克
12000辆
作战摩托车
670000辆
火炮
1151万门
军舰
1702艘
斯大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 仅仅是个人荣誉问题,而 且是个安全问题……
苏
同盟分裂。
关
系
—— 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相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 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的“制空权”则更是威力无比:它的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粉碎了
希特勒的欧洲,1000架超远程B-29型轰炸机使许多日本城市化为灰烬,
现在又补充了更为强大的喷气战略轰炸机,如B-36型轰炸机,最重要的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 动。
第一部分
冷战与两极格局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归纳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原因,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时空观念:运用时间轴梳理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感受综合国力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历史解释:通过对两极格局特点的分析、总结,认识两极格局的不稳定性。
通过对冷战和两极格局关系的分析,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崛起,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不能迷失方向,必须确保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冷战的原因、措施、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力量成长的表现。
2.教学难点理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四、1.教法: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1945年4月26日易北河桥上美军与苏联军人握手图及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说的一段话,提问学生,什么战争结束,什么战争又刚刚开始?生:二战刚结束,冷战刚开始。
【自主学习】1、冷战是什么、冷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如何?2、冷战的发展有什么标志事件、多极化力量成长有什么表现?3、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标志有哪些?【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大部分:(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三)两极格局的瓦解(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含义师:什么是冷战?生: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材料1:我的一边坐着翘着二郎腿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有三个子目,即“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概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美苏冷战兴起及发展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美苏冷战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瓦解。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这个时间轴展现的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二战后的冷战与国际格局是如何发生演变的?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对立的两极(一)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指出冷战的背景是什么?含义是什么?冷战的原因和表现如何?(二)自主学习1.背景: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占主导;失去战时同盟基础;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第18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发展: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 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成长 (1)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洲共同体 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 经济的“起飞”及
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 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1989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 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 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 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 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D 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 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 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 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纽 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项;美 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项。
(5)冷战的原因 ①根源: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对立。 ②二 战 结 束 后 , 美 苏 丧 失 合 作 基 础 。 ③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 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 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 矛盾。) ④ 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含解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
第18课冷战与国际
格局的演变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及其发展;
2、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3、掌握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的学习,了解美苏冷战的发展及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难点:1.两极格局
2.世界多极化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的背景
冷战与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发展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苏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瓦解标志
影响。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辩证认识冷战的影响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和地图,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史证:通过阅读关于冷战与两极格局对峙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形成的历史背景、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产生的原因。
引入史料,学生分析阅读史料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
4.历史解释:知道冷战的含义与表现。
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概括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过程、理解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理解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重大影响;认识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到美苏“冷战”威胁了人类安全与和平,造成世界局势的局部紧张,但同时也推进了世界的整体进步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国际关系,以史鉴今,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形成价值判断。
学科德育通过对冷战中典型事件的学习,了解到大国之间互动、对抗对整个国际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尊重差异。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18课内容。
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
本课通过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三方面内容,展现了美苏两国及其所领导的两个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对峙,美苏争霸的历程,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出现的战争危险和最终较量的结果,凸显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一主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
分别为“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个子目之间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给学生以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认识。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也十分有限,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逻辑清晰的理性认识,只知道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多极化等几个历史概念,不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与内在联系。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北约华约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概述冷战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冷战的基本特征;通过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认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二)能力:通过对冷战形成的原因的材料分析,学生能够提高材料分析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用表格归纳两极格局表现、特征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课文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漫画的解读,学生能够提高对历史漫画的重视和解读能力,同时明白历史漫画也蕴含着历史知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学习,体会到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一道理;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的认识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体会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共32张ppt)
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 对行动。
美国率先挑起了冷战
2.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 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 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 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 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 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 “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 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 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 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凯南“长电报”)美国在 “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 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 和敌对行动。
(诺维科夫“长报告”)美 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 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 霸权的最大障碍。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材料:“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 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 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 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 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 围内……”。
(一)冷战爆发的原因
美国意图称霸世界
1.概括罗斯福 的主张 2.指出美国的 战略意图
指出战后苏联的“国家战略”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博弈与暗战
材料1:“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 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 子并承担责任。”
“称霸世界”战略
3.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 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 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4.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对外政策 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二)冷战的表现
阅读教材112页,梳理美苏冷 战对抗的具体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国际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冷战这一历史时期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冷战的具体事件、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美苏两极对峙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4.分析冷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的内在原因及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
2.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及其背后的战略思考。
(二)讲授新知
1.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首先,我将简要介绍冷战时期的基本概念、起止时间及其背景。然后,详细讲解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主线,讲述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的作用。
3.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介绍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重要外交事件,分析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1.简述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2.分析美苏两极对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列举冷战时期中国的三个重要外交事件,并说明其意义。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加深对冷战时期历史的理解。
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类型:新授课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理念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编写的,授课应基于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在设计本课时,以柏林危机为主线,从三次柏林危机看冷战的缘起、演变和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小见大。
冷战结束到今天已将近30年的时间,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国际关系,以史鉴今,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形成价值判断,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四、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
本专题讲的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即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
本课集中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兴起对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看,冷战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了冷战时期各国的内政和外交,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演变,甚至对当今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高一学生整体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
教材重点突出冷战背景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现象,但这段历史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多学生都不太了解,所以教师通过具体的三次柏林事件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从柏林危机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课程体系,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六、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三次柏林危机的史实看冷战的缘起、美苏争霸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时空结合,构建近代国际格局的演变框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2.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不同的相互影响,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3. 了解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认识到国际格局的变化复杂性,体会国家抉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和方向。
2. 难点- 理解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体会国际关系的复杂;- 知道美苏冷战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实事体会冷战思维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展示1945年美苏士兵在易北河握手的历史照片,请学生思考美苏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 新课讲授- 冷战与两极格局- 解释冷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冷战的背景和原因。
2.1 冷战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2. 冷战原因(1)体系基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基础。
(2)直接原因: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
(3)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4)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冲突加剧: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争锋相对,碰撞激烈。
(5)二战后,欧洲整体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的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6)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 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美苏冷战的原因。
- 介绍冷战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
- 通过知识拓展,比较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 国际格局的演变- 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
每一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研读。
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1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讲解?2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3史料的选取问题。
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4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1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
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
(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2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
这样能够最为直观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有控制的对抗”这一特征的史料。
4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本校高一学生。
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
授课应更偏重基础七、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意图导入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课。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考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对峙状态”冷战的根本原因:从美苏两国战后的国家利益与国际战略出发。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10月25 日,最高苏维埃主席 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当朝着一个 "沸点"发展…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 且节制的态度,为这场危机寻求一个理 智的解决方案。
——[美]梅尔文·P·莱弗勒著,孙闵欣 等译《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贰 墙的裂缝:新兴力量的冲击
导入
墙的筑起
墙的裂缝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冲击
入后冷战时代。 ——Soviet Leaders Recall 'Inevitable' Breakup Of Soviet Union
苏联解体
导入
墙的筑起
墙的裂缝
墙的崩溃
反思: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小组讨论)
军备扩张
“冷”
“冷”与“热”
战争灾难
“热”
导入
墙的筑起
墙的裂缝
墙的崩溃
课后作业:冷战的结束意味着西方世界的最终胜利吗?
新墙出现?
202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彭培奥于尼克松图书馆进行演讲。BBC 将蓬佩奥的此次演讲视为开启“第二次冷战的铁幕演讲”。
根据所学内容,思考“新冷战”与传统冷战相比新在哪里?中国将扮演怎样的 角色?写出你自己的思考(300 字以内)
竞争领域更加多元 提示 国家内部同样需要关注
国家利益仍为根本
(包括波兰、匈牙利、东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
拉夫、阿尔巴尼亚)。1990年两德统一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陷入瘫
冷
痪,一年后华约组织宣告解散,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也在1991年6月宣 告解散。
东欧剧变
——Brill Academic Pub, The Changing Political Structure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目标【内容主旨】二战结束后,美、苏因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因素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方面处于长期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随着冷战的发生、发展,两极格局形成,孕育了多极化的力量和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地图的阅读与分析从政治人物、国家政策、地缘政治等角度了解冷战及基本特征。
通过漫画、地图的解读、典型史事的解析从原因与结果、变化与延续的视角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以雅尔塔体系新旧联系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启新。
环节一:冷战的发生、发展1.盟友变对手出示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角度分析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设计意图:基于时空维度,多视角度了解冷战出现的原因。
过渡:二战后不久,美、苏逐步从合作走向对抗。
2.对峙与竞争出示材料二、《二战后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等材料,了解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第一次柏林危机等典型史事,从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角度理解冷战的含义,理解随着冷战的发生、发展,两极格局形成。
设计意图:从原因与结果的视角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形成两极格局。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苏两大集团摩擦不断,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冲突与摩擦讲述第二次柏林危机、解析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出示材料三,师生共同小结冷战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史事理解冷战基本特征。
过渡:随着美、苏之间全面对峙与竞争,国际格局也在不断发生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灵魂,把这个灵魂变成一根线,通过这根线来引领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精心设计思考问题,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符合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水平。
同时通过不同历史概念间的异同比较,在对比中产生冲击,在冲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联结知识的纽带,从而积极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历史的智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四课。
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
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
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灵魂,把这个灵魂变成一根线,通过这根线来引领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精心设计思考问题,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符合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水平。
同时通过不同历史概念间的异同比较,在对比中产生冲击,在冲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联结知识的纽带,从而积极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历史的智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四课。
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
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
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八单元教案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8课冷战与国家关系的形成一、冷战缘起:从盟友到对手(一)冷战的原因(二)冷战的过程二、冷战格局终破碎(一)美苏对峙的阶段(二)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三)苏联解体三、多极化趋势始见微(一)西欧(二)日本(三)中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德国“柏林墙”的图片,说明“柏林墙”是冷战从开始到结束的见证者,与三次“柏林危机”息息相关,既是两个超级大国在西欧冲突最激烈的地点又是双方不断协商缓和的核心。
展示有关于本课的时间轴。
学生观察图片与时间轴,了解本课学习的时间范围和一些典型事件。
教师通过展示柏林墙的图片,辅之以概述柏林墙在冷战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力优势。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45年底,美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世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开端。
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战后美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国家。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通过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展示,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概括战后初期的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军事实力雄厚、科技实力领先、政治体制完善,在此基础上,美国对称霸世界充满了信心。
2)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在战后的也有着过人的实力。
材料:在战争中,近2700万人丧失了生命,这个数字是美国的60倍;1700多座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变成了平地;31850个企业、98000个集体农庄遭到洗劫和掠夺;物质方面的总损失量达26000亿卢布,其中被法西斯掠夺和毁坏的贵重物品价值6790亿卢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 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
每一 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 研读。
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
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
1 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 讲解?
2 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
3 史料的选取问题。
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
4 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
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
1 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
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 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
(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
2 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
这样能够最为直观 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 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 有控制的对抗”这一 特征的史料。
4 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
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
授课应更偏重基础
七、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 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
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
课。
考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
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对峙状
态”
冷战的根本原因:从美苏两
国战后的国家利益与国际战
略出发。
冷战政策的理论基础:从乔
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以及丘
吉尔的铁幕演说中进行节选
与分析
冷战的表现及两极格局
形
成:
通过设计冷战美苏双方在政
治、经济、军事、地域四个
方面具体典型事例的对比表
格,按步骤讲述冷战的开始
以及表现。
讲清“一个核桃的两面”,
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的内在联系。
运用地图教学,
展示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
对抗。
出示两极格局对峙结构图,
展示冷战与国际格局变化的
内在联系。
在两极格局对峙结构图的基
础上,进行新阶段事件的添
加,进一步呈现冷战发展阶
段下的两极格局形态。
主要
包括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
越南战争)(简要描述,弱
化处理,不作过多评价)以
及全面冷战的(第二次柏林
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过
程。
以古巴导弹危机为切入点,
列举美苏双方的举措,以及
双方领导人的通信史料,展
示出冷战之下双方在事件中
的对峙以及控制。
步让学生形成对“有控制的
对峙”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从国家利益角
度看待国际关系,同时也是
学习世界史的一大关键因
素。
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为后
面出现的冷战思维提供了最
为基础的理念,进一步使学
生认清美苏对峙表象下所蕴
含的国家利益冲突。
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冷战
双方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
方面的强烈对抗,理解冷战
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进一步对“对峙”进行分析,
从热战与冷战两个方面使学
生对美苏对峙有更深刻的理
解。
同时通过出示双方对同
一事件的共识性的史料,使
学生明白冷战的特征,突破
本课的难点。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四、总结通过板块示意图,列举50年
代以后各政治力量(西欧,
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的
主要成就,呈现出两极格局
下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特别提示学生:多极化趋势
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并
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
局,主体依旧是两极格局。
通过列举重要事件,简单介
绍两极格局瓦解的过程及结
果。
通过板块示意图展示当今世
界的政治格局,即“一超多
强”,用以回看两极格局的
瓦解,理解一“一超多强”
形成的原因。
将“冷战”与“两极格局”
的发展过程同时展现与
对
比。
也亮出本课的两条主线
概念。
冷战格局下多极力量的发展
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其
转化为示意图的形式,这样
更为直观,也能够增加课堂
效率。
培养学生要动态地发展地看
待历史,理解“演变”一词
的含义。
不能将趋势看待为
特定的格局。
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
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同样紧紧围绕“演变”一词,
理解每一个时代世界格局的
变化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原
因。
使学生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
的微妙关系:冷战促成了两
极格局的形成同时成为两极
格局主要的对抗手段。
两极
格局加剧了冷战发展的同时
又制约着冷战发展成为热
战。
八、本课反思
本课通过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式,解决了本课内容过多时间不够的窘迫,课后学生基本能够建立起本课的知识框架。
同时节选了众多史料穿插进整体结构,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但是依旧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内容并不能彻底展开,知识层次依旧只能“粗讲”,无法深入剖析。
学生只能从框架上掌握本课的整体结构。
再有,就是学生活动的问题,基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安排。
冷战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铺以大量史料进行分析,但是一课时无法面面俱到,学生活动只能以听讲与思考为主。
九、板书设计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
(二)冷战的根本原因
(三)冷战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冷战的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基本特征
(三)多极力量的发展
三、冷战的结束及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二)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