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踏虎杨桂军民俗凿花
内容摘要:对湘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及其凿花作品进行了介绍,杨桂军作为一位多产的凿花艺术家,以其精湛的凿花技艺向我们展示了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民俗风情;杨桂军的民俗作品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其民俗凿花作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即“民俗题材、造型写实”,“构图多样、虚实结合”和“神形兼备、传情达意”等。
关键词:杨桂军;民俗凿花;日常生活;农业生产1 背景至今仍在湘西地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的剪纸艺术被当地人称为凿花,凿花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因其主要源于湘西泸溪县的踏虎乡,也被称为踏虎凿花。
2008年6月,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凿花的出现与苗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苗家妇女一般先要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绣模穿针刺绣。
[1]过去多是苗家妇女自己剪绣模,到了后来绣模从绣花工艺中独立出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被称为“花客”。
经过历代“花客”的不断摸索,湘西凿花以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风格独特等艺术特色而享誉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一辈的“花客”们如黄靠天(1923~1997)、邓兴隆(1949~2010)等大师都已相继去世,而作为黄靠天的关门弟子,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桂军仍然肩负着“花客”的使命,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凿花事业。
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踏虎凿花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凿花作为绣模的传统功能正日渐消退,而其装饰性、地域性则愈加凸显。
就其艺术的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花客”们也开始更多地通过凿花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苗族的民俗风情,而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将凿花的传统风格赋予时代气息的佼佼者。
杨桂军(1954~)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的一名剪纸好手,更是杨桂军剪纸手艺的启蒙老师,天资聪颖的杨桂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除此之外,对纺纱、织布、打草鞋、做布鞋等女红活他几乎一学就会。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苗族第一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湖南文化信息网》报道,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74个。
其中,苗族只有9个半。
现抄录于下:一、“民间文学”类,两个(也是此类的唯一两个):1、苗族古老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2、苗族歌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二、“音乐”类,一个:湘西苗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三、“戏剧”类,一个:苗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四、“‘手工技艺”类,一个:湘西苗族服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杂技与竞技”类,一个:苗族武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六、“民俗”类,四个:1、苗族椎牛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苗族赶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3、苗族“四·八”姑娘节(邵阳市绥宁县)4、苗侗芦笙节(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看来,湖南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的尚不多。
不是没有,而是尚未很好地挖掘与推荐。
根据了解,尚有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深深地埋没于湖南的大山深处,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推荐。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88名)(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码 01-001 彭武庚男 1942.6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土家族挖土锣鼓歌Ⅰ-1 01-002 彭祖秀女 1938.6 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土家族哭嫁歌Ⅰ-201-003 彭万姣女 1933.11 龙山县靛房镇永明村1组Ⅰ-3 01-004 杨光万男 1937.12 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三组土家族山歌Ⅰ-4 01-005 向云淼男 1929.9 永顺县芙蓉镇发树村土家族梯玛神歌Ⅰ-5 01-006 彭继龙男 1949.11 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一组Ⅰ-6 01-007张艳女1968.7花坦县麻栗场镇登高村4组民族歌谣Ⅰ-701-008 石喜富男 1947.9 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陇城村四组侗族芦笙Ⅱ-101-009 杨枝光男 1954.4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四组Ⅱ-201-010 杨天福男 1942.1 宁乡县玉潭镇玉兰步行街73号麻山锣鼓Ⅱ-3 01-011 莫柏槐男 1964.6 湘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青山唢呐Ⅱ-4 01-012 刘运凡男 1953.1 沅陵县凉水井镇洞溪村沅陵山歌Ⅱ-5 01-013 黄休香女 1964.8沅陵县龙兴居委会西二中巷402号Ⅱ-6 01-014向佐绒女1958.6 张家界市群众艺术馆桑植民歌Ⅱ-701-015 陈金钟男 1935.8 桑植县文化局Ⅱ-8 01-016 米庆松男1957.9 辰溪县罗子山瑶族乡人民政府茶山号子Ⅱ-901-017 张官坤男 1933保靖县迁陵镇后街坡酉子船工号子Ⅱ-1001-018 夏安邦男 1948.12 安乡县城关镇东后街65号安乡硪歌Ⅱ-1101-019 俞宽美男 1940.5 安乡县安凝乡团洲村三组Ⅱ-1201-020 戴作林男 1957.2 澧县城关中学澧州夯歌Ⅱ-13 01-021 李桃英女 1941.3 嘉禾县城关镇政府一宿舍嘉禾民歌伴嫁歌Ⅱ-14 01-022 戴碧生男 1949.12 隆回县虎行山瑶族乡草原村四组花瑶呜哇山歌Ⅱ-1501-023 陈世达男1940.3 Ⅱ-16 01-024 吴腊保女 1962.12 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湘西苗族民歌Ⅱ-1701-025 陈千均男 1943.1 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Ⅱ-18 01-026 严三秀女 1954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二组土家族咚咚喹Ⅱ-1901-027田隆信男1941.6龙山县政协(县委机关大院)Ⅱ-20 01-028 陈本龙男 1956.9 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居委会土家族跳丧舞Ⅲ-101-029 刘远正男 1947.6 石门县壶瓶山镇管山村12组Ⅲ-201-030 刘清元男 1940.3 桃源县黄甲铺乡中街桃源瑜伽焰口手势Ⅲ-3 01-031 彭南京男 1941.6 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土家族毛古斯Ⅲ-4 01-032 秦太林男 1929.6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和平岗村罗家坡组张家界高花灯Ⅲ-5 01-033 曾龙祥男 1938.9 茶陵县文化馆客家火龙Ⅲ-6 01-034 李洪发男 1957.1 汝城县土桥镇土村广安所汝城香火龙Ⅲ-701-035 范忠茂男 1949.2 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Ⅲ-8 01-036 赵明华男 1943.5 江华县大圩镇文明村一组江华瑶族长鼓舞Ⅲ-9 01-037杨秀早男1950.4 吉首市双塘镇周家寨社区湘西阳戏Ⅳ-101-038符奇男男1956.6张家界阳戏剧团张家界阳戏Ⅳ-2 01-039郑大成男1937.7平江县灯戏剧团宿舍平江灯戏Ⅳ-3 01-040石成业男1918.3花坦县麻栗场镇花寨村苗戏Ⅳ-401-041吴尚德男1938.12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盘寨村7组侗戏Ⅳ-501-042杜美霜女1965.3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常德花鼓戏Ⅳ-6 01-043杨建娥女1945.5常德市武陵区杨家牌59号Ⅳ-7 01-044刘忠明男1973.6邵阳市花鼓戏剧团邵阳花鼓戏Ⅳ-8 01-045江中华男1965.5衡阳市祁剧团祁剧Ⅳ-9 01-046刘登雄男1961.3邵阳市东风路175号Ⅳ-10 01-047王冬林男1946衡山县福田乡云岭2组衡山影子戏Ⅳ-11 01-048欧阳新年男1948.1衡山县萱洲镇居委会衡山影子戏Ⅳ-1201-049曾金贵男1938.3长沙市天心区青山祠社区42号长沙湘剧Ⅳ-1301-050曹汝龙男1949.7长沙市天心区青山祠社区42号Ⅳ-1401-051谢忠义男1947.9桂阳县桂阳湘剧团衡阳湘剧Ⅳ-1501-052宁曾伟雄男1967.9攸县贾山乡黄泥冲村陈家场组攸县贾山皮影Ⅳ-1601-053雷子文男1943.7郴州市人民西路36号昆曲Ⅳ-17 01-054邓星艾男1940.7武冈市洞河路11号武冈丝弦Ⅴ-1 01-055彭延坤男1937.5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沙弹词Ⅴ-201-056金行文男1946.11临澧县安福镇滨河西区九澧渔鼓Ⅴ-3 01-057颜昌春男1951.10临澧县望城乡Ⅴ-401-058石志运男1959.4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下都天村侗族琵琶歌Ⅴ-501-059吴永春男1968.2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平日村6组Ⅴ-601-060陈范兴男1952.8汨罗市长乐镇人民政府汩罗市长乐镇故事会Ⅵ-101-061石仕贞男1928花垣县麻粟场镇金牛村苗族武术Ⅵ-2 01-062李洪辉男1960炎陵县十都镇晓东村炎陵县三人龙Ⅵ-3 01-063姜盛文男1946沅陵县渔家巷16号沅陵传统龙舟赛Ⅵ-401-064张吉斌男1973沅陵县沅陵镇凤凰山居委会Ⅵ-501-065聂方俊男1933凤凰县沱江镇团鱼脑69号凤凰纸扎Ⅶ-1 01-066龙米谷男1948.10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2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Ⅷ-101-067麻茂庭男1953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3组Ⅷ-201-068陈继武男1970.10浏阳市才常路146号菊花石雕Ⅷ-3 01-069曹明珠男1949.11浏阳市明珠艺林馆Ⅷ-401-070钟自奇男1956.12浏阳市乐信烟花集协团有限公司浏阳花炮制作工艺Ⅷ-501-071黄蔚德男1951.10湖南庆泰烟花制造有限公司Ⅷ-601-072肖体贵男1948.5会同县林城镇黄泥井365号竹编技艺Ⅷ-701-073李盛国男1944.1会同县铅笔厂竹编技艺Ⅷ-801-074曾庆国男1945.8中方县龙井村竹编技艺(中方斗笠)Ⅷ-901-075邓兴隆男1949泸溪县第二中学踏虎凿花Ⅷ-1001-076刘大炮男1939凤凰县文星街20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Ⅷ-1101-077蒋振西男1949邵阳县五峰铺镇Ⅷ-12 01-078蒋良寿男1951邵阳县五峰铺邵阳街89号Ⅷ-1301-079邓文科男1930.10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Ⅷ-1401-080陈杨龙男1941.5Ⅷ-1501-081粟田梅女1964.8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枫香村二组侗锦制造技艺Ⅷ-1601-082吴念姬女1962.3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城东村4组Ⅷ-1701-083 盘贡兴男 1921.11 资兴市团结瑶族乡二封村瑶族还盘王愿Ⅹ-1 01-084 滕召云男1942.4 吉首市乾州街道办事处乾州春会Ⅹ-2 01-085 谢科团男 1964.11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老里村苗侗芦笙节Ⅹ-3 01-086 田年均男 1965.8 麻阳县高村镇漫小村一组盘瓠祭Ⅹ-4 01-087 何静华女 1938.10 江永县永明路41号女书习俗Ⅹ-501-088胡美月女1963.3江永县上江圩镇夏湾村3组Ⅹ-6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单项114项合并后84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 1 土家族摆手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龙山县 2 侗款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3 盘王大歌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4 盘瓠与辛女传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 5 桩巴龙传说常德市石门县 6 宋玉传说常德市临澧县 7 二酉藏书洞传说怀化市沅陵县 8 梅王传说益阳市安化县 9 炎帝传说株洲市炎陵县 10 柳毅传书传说岳阳市君山区 11 屈原传说岳阳市汨罗市 12 杨幺的民间故事常德市汉寿县二、民间音乐13苏区歌谣株洲市炎陵县14炎陵客家山歌株洲市炎陵县15平江民歌岳阳市平江县16桂阳瑶歌郴州市桂阳县17侗族喉路歌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18石马江劳动号子邵阳市新邵县19湘西土家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浏阳文庙祭孔古乐长沙市浏阳市三、民间舞蹈21龙舞(湘西苗族接龙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花垣县(城步吊龙舞)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雪峰断颈龙舞)怀化市洪江市(芷江孽龙舞)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衡南七巧龙舞)衡阳市衡南县(洞井龙舞)长沙市雨花区22蚕灯舞怀化市溆浦县23串春珠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24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25苗族绺巾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26七江炭花舞邵阳市隆回县27桑植白族仗鼓舞张家界市桑植县四、传统戏剧28湖南花灯戏(嘉禾花灯戏)郴州市嘉禾县(麻阳花灯戏)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桑植花灯戏)张家界市桑植县29祁剧郴州市临武祁剧团30傩戏(临武傩戏)郴州市临武县(桑植傩戏)张家界市桑植县(梅山傩戏)娄底市冷水江市(溆浦傩戏)怀化市溆浦县31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娄底市花鼓戏剧团益阳市群众艺术馆(零陵花鼓戏)永州市零陵区花鼓戏剧团(衡州花鼓戏)衡阳市花鼓戏剧团郴州市永兴县花鼓剧团郴州市安仁县花鼓剧团郴州市资兴市花鼓剧团32邵东木偶戏邵阳市邵东县33湘剧(湘剧)娄底市涟源市湘剧院(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五、曲艺34祁阳小调永州市祁阳县35益阳弹词益阳市资阳区36祁东渔鼓衡阳市祁东县37湘西三棒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8大成拳邵阳市39张家界鬼谷神功张家界市永定区40梅山武术娄底市新化县41益阳虾子起拱益阳市赫山区七、民间美术42湘西苗族服饰绘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43浦市窨子屋建筑艺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44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艺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45木雕(湘西木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洞口木雕)邵阳市洞口县46石雕(塔卧石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杨柳石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菊花石雕)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洞口墨晶石雕)邵阳市洞口县47土家族竹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48湘西苗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49湘西苗族挑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50泸溪傩面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51邵阳羽毛画邵阳市大祥区52民间剪纸长沙市望城县八、传统手工技艺53苗族花带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54湘西土陶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55竹编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保靖县56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衡阳市耒阳市57溪砚制作工艺娄底市双峰县58岳州扇制作技艺岳阳市岳阳县59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长沙市望城县60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益阳市沅江市61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62武冈卤菜制作技艺邵阳市武冈市63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64酒鬼酒酿制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65永丰辣酱制作技艺娄底市双峰县66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67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长沙市技艺68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岳阳市临湘市69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衡阳市九、传统医药70湘西苗医苗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71孙氏正骨术邵阳市新邵县十、民俗72苗族赶秋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73苗族四月八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74古丈跳马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75苗族跳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76瑶家坐歌堂永州市新田县77擂茶习俗常德市桃源县78油茶习俗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79花瑶“讨僚皈”邵阳市隆回县80桑植白族游神张家界市桑植县81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张家界市永定区82扎故事(涟源珠梅抬故事)娄底市涟源市(宜章夜故事)郴州市宜章县83白仓高跷邵阳市邵阳县84屈子祠祭典岳阳市汨罗市。
湘西民间美术
1.花版制作: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用掇糊裱成五层厚的纸版,晒于后再在纸版上涂一层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韧的花版。花版的大小根据布幅的宽度和使用的长度而定。在纸版上绘制花纹图案,由匠师雕刻成印版。
2.花版的图案雕刻制作:雕刻时,首先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花版上面。传统图案纹样,一般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以及万福来朝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在花版上,染匠师傅用大小各异的工具进行雕刻。例如雕刻一只凤的图案时,其工具就有圆形凹筒铁凿、半圆形凹陷铁凿、长形铁凿、方形铁凿、菱形铁凿、三角形铁凿等30多种工具。一件蓝印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纹图案的设计、绘制和雕刻。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程:
第一步:铸炼: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第二步:锤打: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第三步:拉丝: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3.蓝印花布花纹的印制:制作时,将白色家织布平铺在工作台上面,然后将花版压在白布上面,染匠师就用调好的石灰和黄豆粉拌和的灰浆,分次用刷子刮在花版上。刮浆时,分布要均匀,用力要均衡,直至将全部花版涂满。然后将花版轻轻取下,在白布上就出现了整块有序的花纹图案。
4.晾晒风干:把印好花纹的白布悬挂在木架上,晾干。晾布时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会使印上去的灰浆融化流走。因此,晾布必须是通风透光的地方。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XX年5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带领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奔赴湘西,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研。
5天内,调研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永顺县、龙山里耶、花垣边城、凤凰古城、吉首等地,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项目表演。
并与湘西州政府、政协及文化部门联合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认真分析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此次调研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基本概况湘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湘西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鼓舞,辰河高腔目连戏7个项目。
第二批公示的有8个。
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苗族古老话等22个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方面。
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
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
这些说明,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2.保护情况全面普查,科学化管理XX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
到XX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93%,其中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四个县市完成了100%,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
同时初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
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湘西定碗术原理
湘西定碗术原理湘西定碗术,又称为湘西碗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源自湖南省湘西地区。
这项技艺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被誉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湘西定碗术的原理主要包括碗的选择、摆放和演奏三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碗的选择是湘西定碗术的基础。
在湘西定碗术中,碗的选材非常重要,一般选用的是瓷质碗或者陶瓷碗。
这种碗质地坚硬,共鸣音色好,是演奏时的理想选择。
而且,碗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碗的口径越大,共鸣音色越深沉。
因此,在湘西定碗术中,选用合适的碗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摆放碗的位置也是湘西定碗术的关键。
在演奏时,演奏者会将多个碗摆放在桌面上,每个碗的位置都有讲究。
一般来说,演奏者会根据碗的大小和音色特点,精心地摆放在桌面上,以便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发挥碗的音色。
而且,摆放的位置也会影响到共鸣效果,因此摆放碗的位置也是需要精心考虑的。
最后,演奏是湘西定碗术的核心。
在演奏时,演奏者会用手指或者木槌轻轻敲击碗的边缘,产生清脆悦耳的音响。
演奏者会根据碗的大小和音色特点,有节奏地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而且,在演奏时,演奏者还会运用手法和力度的变化,使得音色更加丰富多彩。
整个演奏过程需要演奏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才能够达到娴熟的境界。
总的来说,湘西定碗术是一门非常独特的民间技艺,其原理包括碗的选择、摆放和演奏三个方面。
通过精心的选材和摆放,再结合精湛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湘西定碗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希望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浅论湘西木雕艺术
浅论湘西木雕艺术湘西木雕艺术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湘西木雕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汉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湘西木雕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形象生动。
艺术家们以实际生活为创作基础,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
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能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木雕艺术的特点之二是技艺精湛。
湘西木雕艺术注重刀法技巧和表现手法,艺术家们坚持手工雕刻,不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使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大师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在雕刻过程中,艺术家们运用精细的手法,通过清晰的线条和逼真的层次感,展示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湘西木雕艺术的特点之三是丰富多样的题材。
湘西木雕艺术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题材,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不仅展示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湘西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湘西木雕艺术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享有盛名,已经成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湘西木雕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认可,而且还远销海外,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赞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湘西木雕艺术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艺人们面临着缺少传承人才和市场需求下降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木雕艺术,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木雕培训学校、开展传统木雕技艺比赛、举办展览和演出等,以提高木雕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湘西木雕艺术作为湖南省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湘西木雕作品以形象生动、技艺精湛和题材丰富多样而闻名,已经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木雕艺术仍然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湘西木雕艺术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制作工艺精湛,传承了古代工艺技术,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
傩面具寓意深远,代表着生活中的善恶、吉凶等。
在当代社会中,湘西傩面具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独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傩面具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艺术特点、中华传统艺术、地位1. 引言1.1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概述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傩面具一直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渊源、寓意与象征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还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全面剖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探讨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愿通过此文,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湘西傩面具这一瑰宝般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傩是古代一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而傩面具则是用来代表神灵或傩舞者化身的工具。
傩面具最早出现在湘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湘西傩面具得以独特的发展。
在古代,傩面具是与祭祀活动和驱邪仪式相结合的重要道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湘西苗画是一种源自湖南省湘西地区的独特绘画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湘西苗画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赋予自身新的艺术内涵,保持了活力与创造力。
一、湘西苗画的传承湘西苗画起源于苗族民间宗教信仰和生活文化,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宗教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在艺术形式上,湘西苗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线条为主,用色明快,构图简洁,富有浓厚的苗族气息。
在内容上,湘西苗画描绘了苗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丰富多彩的图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
湘西苗画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师传的方式进行。
在苗寨的大山深处,有一些长者或艺术家担任着传承和发扬湘西苗画的重任,他们传授画技、讲授苗族文化,使得湘西苗画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民间,一些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也通过学习苗画的技艺,从而加入到传承的行列中来。
二、湘西苗画的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湘西苗画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湘西苗画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提高,苗画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也为其传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湘西苗画也借鉴了一些外来文化,为自身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一些艺术家在传统苗画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绘画元素,结合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使得苗画呈现出了更多元化的风貌。
苗画也受到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绘画的影响,进行了艺术上的交流和融合,为苗画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
湘西苗画的创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
如今,苗画创作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纸笔和颜料,还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创作和传播,使得苗画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一些专业的艺术机构也为苗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资源,促进了苗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湘西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件, 面积达 1 0 0 0 多平方米, 收集整理了大量的 实物 和文字资料, 设计开发的蓝 印花布系列旅游纪 念品 也 获得 2 0 0 2 年 首届 中国 旅 游纪 念品 设 计大 赛 金 奖, 并 出版了有 较高学 术价值 的 �中国蓝 印花布 纹 样大 全� 一书, 在 蓝印花 布的保 护与开发 方面走 在 了全国的前列� 依托湘西丰富 的旅游资源和人气 , 借鉴先 进经 验, 加 大扶持力 度, 开发 湘西蓝 印花布这 一艺术 奇 葩的魅力, 继承传统, 不断创新, 应能拓展这一 古老 艺术的新的生存空间�民间艺术市场化的道路探索 从来 不是一 帆风顺 的, 就现状 而谈, 湘西 蓝印花 布 的市场化过程中, 存在诸多 问题�市面上出售 的相 关产 品已鲜 见正宗 , 机 印布充 斥市场 ; 用 蓝印花 布 做成 的各种 服饰, 玩具 等抄袭 现象严 重, 几无创 新 可言; 此外, 花样的 设计也大多因循守 旧, 无法 满足 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蓝印花布这一曾经在历 史上深受广大民众 喜爱的民艺品类, 在当下被 认为 是土得掉渣的旧东西�这并不是说蓝印花布不能适 应时代了, 不美了, 它本身未变, 变的是当代人 的需 求�蓝印花布需要不断创新, 如在布料选择, 纹饰花 样, 用色, 图案选 取等诸多方面, 在保持传统工 艺前 提下 , 要不断突 破才是 , 只有这 样才能适 应市场 和 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目前的技术 条件下,许多革新 可以实现, 至 少可 以去尝 试, 比如在 布料的 选取上 , 可 以根据 季 节和 气候的 差异, 选择 厚薄合 适, 质感合 宜的印 花 布料 ; 再如色彩 , 蓝印花 布的魅 力很多就 来自与 蓝 白相间的素雅美感 ,但这也不是说必 然一成不变, 单就 蓝色而 言,仍 然可以 有不同 明度和纯 度的 差 异, 深浅浓淡的不同, 可以满足不同人 的需要; 纹饰 上, 除 了保留历 史留下 来的经 典图样 外, 也不能 仅 仅拘泥于花鸟虫鱼 之类的图案, 在保留经典图 样的 同时 , 可以多开 发现代 人喜闻 乐见的 形式, 比如 针 对少年儿童开发流 行卡通图样, 针对年轻人需 要适 当添 加流行 元素, 实现 传统与 现代的 融合, 这些 应 该都是可以探索的� 笔者在实地调 研中深深感到, 市场上出售 的很 多蓝 印花布 及其产 品, 其所谓 " 创新" , 就是些工 艺 的机 器替代 , 丝网印和 化工染 料的大 量使用 , 未经 认真 设计的 拙劣怪 异图案 ��这一 切都 使得湘 西 蓝印花布变得面目全非, 丧失了基本特征�因此, 还 应特 别注意 在革新 中继承 和发扬 蓝印花布 本身 的 优势, 如其色调的素雅, 清丽, 染料的 "取之于草木,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1. 引言1.1 湘西苗画介绍湘西苗画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西苗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方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苗族绘画艺术的瑰宝。
湘西苗画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它常常描绘苗族的传统生活场景、神话传说、花鸟昆虫等,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和文化传统。
湘西苗画注重表现力和想象力,线条流畅、简洁,色彩鲜艳、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湘西苗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苗族文化的传统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湘西苗画不仅可以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对湘西苗画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首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地域独特的文化表现,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维护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价值,是对祖先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传承和弘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了当地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视,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湘西苗画传承历程湘西苗画传承历程可以追溯到苗族祖先迁徙至湘西地区的古老传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苗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成为苗族文化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模板】
老司城的传说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八部大王的传说
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翠鸟的传说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四批********
传统音乐
湘西苗族民歌
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项目
土家族咚咚喹
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艺术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吊脚楼营造技艺”列国三
木雕(湘西木雕)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三批扩展
石雕(塔卧石雕)
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二批********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扩展
蓝印花布(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扩展
凤凰纸扎
凤凰县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项目
凤凰扎染技艺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三批********
水冲石砚
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项目
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已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项目
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批********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古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顺老司城
再比如,土家族梯玛神歌,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 面面的百科全书”。要了解梯玛神歌,先得知道“梯玛” 的意思。所谓“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 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单从音乐的角 度来讲,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 语演唱的古歌。但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够全面,很单薄。因 为土家族梯玛神歌的内容涉及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 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与 其说它是歌,倒不如说它是土家族的史诗,这样才更确切, 更能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在2008年6月7日,经 国务院批准,土家族梯玛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土家族土家族梯梯歌歌梯梯玛神玛神综上所述我所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综上所述我所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的一种形式
我所理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 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 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 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 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 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 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 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 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 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 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 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确切的界定, 显得很专业,学术味儿十足。也正因 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普通百姓不见 得能真正理解。所以,在宣传非物质 文化遗产时,就应该要“接地气”, 要让广大群众一听便知,一见便明。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 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变迁、 精神风貌、风俗习惯的一种形 式。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湘西苗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湘西苗歌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歌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歌曲内容、曲调、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代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次,湘西苗歌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
苗族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苗歌作为他们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功能。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的演唱和欣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第三,湘西苗歌是文化传承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技艺,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形式,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新的苗歌作品,丰富了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其活力和时代性。
最后,湘西苗歌对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湘西苗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同时也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扎染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 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 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 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 打结等。
(6)、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 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 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 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 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 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 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凤凰县扎染艺人的几种 扎染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 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 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 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 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 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 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 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扎染的运用:
扎染的运用:
(7)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 小石子等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 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
(9)、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 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 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 效果。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湘西苗族蚩尤戏
a r gi lE c ogi ] N a i 1 u t e l oF O i na ol ca t ona C l ur
戏 的产 生 , 可 否 认 , 一定 的历 史 时期 , 尤 戏 不 在 蚩 起到 了传播 民族文 化艺术 的关键作 用 。 清 朝嘉庆 以后 , 苗族 蚩 尤戏 受 到 本 地 区 其 他 戏剧 的影 响 , 收 了 如 “ 戏 ”“ 灯 ”的表 演 程 吸 傩 花
式, 使蚩 尤 戏 得 到 较 大 发 展 , 出 范 围也 不 断 扩 演 大, 遍及 湘 、 、 、 鄂 渝 黔边 邻苗 族地 区 。其传 统剧 目
有《 恰相》 苗语 , ( 汉译为赶猖 ) 《 、 大追伤亡》 《 、 抱 己嘎》 。蚩 尤 戏 的 内容 多表 现 为 战 争 、 等 祭祀 、 忠 孝、 风俗 等 , 物 以巫 师或鬼 师为主 , 情简 单 , 人 剧 程 序 固定 , 式化 程 度 较 高 。纵 观 苗 族 蚩 尤 戏 的 历 仪 史演 变过 程 , 为一 种祭 祀 性 的宗教 艺 术形 式 , 作 蚩 尤戏是苗 族 人 原 始 宗教 艺 术 的结 果 。不 难 看 出 , 苗 族蚩 尤戏是经 苗巫 傩等 宗 教祭 礼活 动 发展 而 来 的 民间艺 术 , 与 苗 族 原 始 宗教 艺 术 和 其 他 民 间 它 艺术相融 合 , 成 了 一 种 多元 艺 术 形 式 的 宗 教 艺 形 术, 在其 发展和 流传 的过 程 中 , 种艺 术 形式 已经 这 具有浓郁 的民族 特色 。 苗族 蚩尤戏 的现 状令 人 担忧 。 因 为蚩尤 戏是 地 方性戏 剧 剧 种 , 行 区域 受 到 限 制 。尽 管 民 间 流 自发组织 了一 些蚩 尤 戏 剧 团 , 本 上 是 非 营 利 性 基 的演 出 , 由于经 费 的问题 , 出时身 处 困境 。从蚩 演 尤戏发展 的现状 来看 , 问题甚 多 , 主要是 因为 :
湖南非遗文化遗产简介资料
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以下是关于湖南非遗文化遗产的简介:
1.岳阳楼古琴艺术:岳阳楼古琴艺术是湖南省的非遗项目之一,它以岳阳楼为背景,表达
了人们对岳阳楼的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情感。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通过岳阳楼的音乐表达,展示了湖南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
2.长沙螳螂拳:长沙螳螂拳是湖南省传统武术中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它以模仿螳螂捕食的
动作为基础,结合气势磅礴和灵活变化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拳法风格。
长沙螳螂拳注重攻防兼备、刚柔相济,被誉为湖南武术的瑰宝。
3.凤凰古城木构建筑技艺: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地区,其木构建筑技艺代表了湖南传
统建筑的精髓。
这些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独特的榫卯结构,无需使用钉子或螺丝等固定材料。
凤凰古城的木构建筑技艺被列为湖南非遗项目,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卓越技巧。
4.安化剪纸:安化剪纸是湖南省安化县的一项非遗手工艺,以剪纸为主要表现形式。
安化
剪纸通过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组合拼贴,形成各种图案和造型。
它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格,常常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使用,展示了湖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只是湖南非遗文化遗产的一小部分,湖南还有许多其他非遗项目,如豫剧、湘绣、武陵山歌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湖南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第二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述湘西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200项,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个,省级保护名录50个,州保护名录276个,县级保护名录641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传承人44人,州级传承人336人,县级传承人429人;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9所。
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全面,涵盖10大门类,其中县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占四级名录项目总数的22.6%。
●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非常丰富,共占全州名录项目的20.8%;●表演艺术比较发达。
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类项目占当地名录项目的24. 5%;●与其他文化生态保护区相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数量相对较多,占名录项目总量的7%;●民俗类项目非常丰富,占名录项目总量的23.9%。
2.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特点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南一北”和“一山一水”的“山水”自然划分总体特征。
北部范围主要是酉水河流域流布区。
酉水河流域主要是土家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土家族文化遗产;南部范围主要是腊尔山台地流布区。
腊尔山台地主要是苗族居住区,遗存的主要是苗族文化遗产。
①酉水河流域流布区酉水发源于湖北,在湘西主要流经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
作为土家族的集聚区,这里的土家族文化分布非常集中,土家族梯玛神歌、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哭嫁歌几乎遍布所有乡镇。
由于水系发达、商贸繁荣,这里的土家族文化较早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舞蹈中的九子鞭、板凳龙、龙山舞狮、龙山踩高跷、文武茶灯、蚌壳灯、彩莲船,戏剧中的湘西汉戏、龙山坐堂戏、永顺高腔、辰河高腔、坐堂戏、永顺阳戏、古丈阳戏、湘西花灯戏、古丈地花灯、木偶戏,曲艺中的莲花闹、三棒鼓、龙山渔鼓等,都是通过酉水流入湘西地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10级护本三班
学号:2010091014
姓名:胡佳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洞庭湖及湘江、资江下游的长沙、益阳、常德、岳阳、株洲、湘潭、娄底等市,及所属的长沙、望城、浏阳、宁乡、赫山、资阳、桃江、沅江、南县、安化、华容、安乡、湘阴、临湘、醴陵、攸县、株洲、茶陵、湘潭等县(市、区)广大地区。
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这一地区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民间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情感状态和社会风貌。
长沙花鼓戏形成、流行的广大地区,旧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
但随着艺术交流的频繁,逐渐演变为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初期没有声腔之分,唱腔为民歌联唱。
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定型的声腔形式分为三类:民歌灯调、川调和打锣腔(傩腔)。
其中川调和打锣腔是剧种的代表性声腔。
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
清代中叶以后,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
但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为“采茶戏”,20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后多以吉祥语或地名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脱胎于湘中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小戏”阶段。
这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与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阶段是“三小戏”阶段,这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并最具特色的阶段。
时间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
“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在丑、旦演唱的基础上,加人了小生行当,使花鼓戏脱离了歌舞演唱的旧套。
“多行当本戏”为第三阶段。
“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生、净等表演行当,剧目也从原来以小戏或折子戏为主而逐步变为搬演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得到了完善,剧目进一步扩大,角色行当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方戏曲剧种。
清道光、咸丰年间,长沙花鼓戏开始与湘剧同台演出,从湘剧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亦湘亦花”的科班、戏班。
这样,花鼓戏扩大了自己的演出剧目,丰富了表演艺术,花鼓戏的音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剧目上也发展为故事完整的整本戏。
20世纪初在益阳赫山区茈湖口镇发现的“光绪十五年(1889 )齐市(茈湖口旧称
‘齐壶口’)公立永禁花鼓”碑就说明,花鼓作为“淫戏”已成“泛滥”之势。
清末民初,花鼓戏开始进军城市。
民国元年(1912),花鼓戏新泰班进入长沙演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卓之《湖南戏剧概观》记载:“近来在长沙虽有墉民社专演花鼓戏,终以难侵汉班势力范围,一现而止。
”这说明花鼓戏虽然进城,但还是没有取得城市戏剧的主导地位。
到1949年,花鼓戏开始进人兴盛时期,益阳班、湘潭班、醴陵班、宁乡班、浏阳班云集长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花鼓戏在自身的发展中,曾有自己的高峰。
20世纪80年代,全省100多个专业戏剧团体中有33个剧团演唱长沙花鼓戏,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中剧团最多的剧种。
近年来,长沙花鼓戏受到市民和农民观众的拥戴,逐渐增多的民间职业剧团也大多演唱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在民间有所复苏。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嬉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长沙花鼓戏以“小戏”中的两小戏、三小戏最具特色。
其行当始于丑、旦,后增加小生,直至后来生旦净丑齐全,但表演仍以丑、旦二行最具特色。
在传统戏中,丑行多为劳动人民,所以有“丑行不丑,风趣可爱”一说。
这一传统在花鼓戏现代戏中得到了发扬:任何题材,到了长沙花鼓戏剧作家和艺术家手中,都能变为喜剧。
这一点,成为湖南花鼓戏进军全国剧坛一个明显的优势。
长沙花鼓戏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人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长沙花鼓戏乡土气息浓郁。
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它源于湖南民间,植根于乡镇市井,其题材及故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联。
因此其戏曲语言生动朴素,风趣幽默,俗语理词,贴近生活;其表演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以正调为主,小调为辅,演唱和伴奏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乡土气息浓郁,因此,为所流布地区的人民群众所深爱。
长沙花鼓戏作为汉民族承传的民间文化,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但目前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全球化趋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受冲击;二、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关注不够、领导管理不到位;三、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缺位;四、传承人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缺少管理人员和研究队伍;五、财力支持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应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放在首位。
按照“政府主导、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出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最终建立起科学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一)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
充分认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
同时,要按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部署,由各县(市、区)政府牵头,成立由文化、旅游、
民政、宗教、民族事务等部门参加的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组织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二)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在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
(三)设立专项经费。
切实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加大宣传,合理利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大力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张贴标语、摆放宣传展板等形式向广大市民介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普查和保护宣传活动,营造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参与的氛围,做到合理利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来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还可以结合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让人们熟悉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形成保护它们的共识,促进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
(五)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求实效的工作方案。
发掘参加保护工程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展传承和培训活动,加强保护工作从业人员队伍(专业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这项文化工程有效而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的指导方针。
发掘我市非遗的优秀文化价值,对已列入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积极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三明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