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关于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说法,主要________学派的观点。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类【解析】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人类学。

泰勒是该学派的先驱者,安德鲁·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还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

“文化遗留物”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

他认为这些都是“初级文化的生动见证或活的文献”,也是“高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这种“遗留物”,将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_________。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解析】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1.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2.历史地理学派(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

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

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唐宋农政民俗和都市民俗
农政民俗思想:农本思想在农书中 体现出来,包含了农业民俗。宋儒 也逐渐摆脱了汉代守旧的经学思想, 重新认识典籍中的民俗本来面目。
都市文化与都市民俗:市井百态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古典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亡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
1949年以后,1950年3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会,郭沫若任理事长,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 1958年5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少数民族 研究组,1958年6月23日成立民族研究所。1956年在 周恩来的授意下,杨成志、潘光旦、吴文藻起草了 《中国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
精英眼中的民族脊梁。
德国民族国家的梦想
德国的窘境
赫德尔(Jobann Cottfried Von Herder)一方面接受了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抵制法国文化对德 国上层精英的殖民。
德国的民族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被法国文化及其他外 国传统所打破,因此要到中世纪晚期去寻找民族精神 的起点,而通道则是民间诗歌(folk poetry)。
1978年秋顾等人中国社会 科 学院提交了建 议书, 1979年这些人又将建议书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 次代表大会以《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印发,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83年5月21日-24日, 在北京成立中国民俗学会。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演变说,杨宽提出神话自然演变分化说与 东西民族神话系统说,童书业提出神话发 展因果说,形成。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定义 (一)学术界狭义的“民俗” 概念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二)《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6、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

7、民俗是“民俗文化” 。

4、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

(三)产生分歧的原因:1、不同学者的背景不同。

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不同地区的民俗表现不同。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3、学科认识不统一。

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形成的共识 :1、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

(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与时代的关系) 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五)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____1846年创用的。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汤姆斯【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名词解释1.民俗(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物质民俗答: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

第⼀节民俗的定义⼀、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在长期的历史⽣活过程中所创造、享⽤并传承的物质⽣活与精神⽣活⽂化。

从民俗与⼈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种社会⽂化现象。

从民俗与⽂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化。

历史上⼈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致有四种:⽂化遗留物说、精神⽂化说、民间⽂学说、传统⽂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义的民俗。

⼆、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种⽣活⽂化,渗透与于⼈类⽣活的各个领域,从⼀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附有⼀定的民俗⾏为及有关的⼼理活动,因⽽很难进⾏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种知识的传播,⼜必须进⾏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性的⼦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到家庭、家族、乡⾥、民族、国家乃⾄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并传承的集体⾏为⽅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化与精神⽂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民俗。

语⾔民俗:指通过⼝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和民间⽂学两⼤部分。

第⼆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的特征(⼀)集体性集体性,⼜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民间游戏娱乐)【圣才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民间游戏娱乐)【圣才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1)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2)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1)娱乐性游戏竞技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

游戏娱乐不仅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人们的教育活动在愉悦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加强。

娱乐是游戏的灵魂,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了游戏。

(2)竞技性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

一般说来,游戏娱乐活动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竞技心理。

2.阶层性与对象性(1)阶层性游戏娱乐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显现出阶层性的特征。

①在上层有宫廷游戏、文人游戏。

宫廷游戏娱乐多与宫廷的特定生活形态相关。

文人游戏较为古雅,以静态的文字游戏为主。

②社会中、下层的民间游戏丰富多样a.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第一,市民游戏的主要参加者:一为在城市居住的、有钱有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一为部分商人及某些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

民俗研究方法ppt课件

民俗研究方法ppt课件

ppt课件
6
民俗研究方法
•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献极为丰富的国 家,许多文献中保存了著述者搜采 的民俗资料,特别是一些以反映地 方风物民俗为主的著作。汉文和少 数民族文字的各类古籍中的民俗资 料丰富而有价值。充分利用这些资 料,使之与调查所得参稽印证,有 利于民俗学研究。
ppt课件
7
民俗研究方法
• 三、比较研究方法
要别的方法参与,如分类离 不开分析;一方面,研究者 为提高工作效率,也必然寻 求更佳的操作方法。而综合 运用诸法,比单用一法效果 更好。
ppt课件
13
民俗研究方法
以上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学研究的 方法问题。这里涉及的方法,实际上 包含了好几个层次。居于最高层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属于 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层次。对社会科 学、人文科学各部门、各领域都具有 统帅作用和指导意义。其次,是关于 民俗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分类、分析、 综合、比较、统计等等。
ppt课件
11
民俗研究方法
• 在现代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民 俗学的建设中,适当地运用统计方 法,是必要的。比较方法与统计方 法两者并用,则效果更佳。
• 以上分别介绍了民俗学研究中通常 使用的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方法往往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 综合
ppt课件
12
民俗研究方法
一方面,有的方法本身就需
16
民俗研究方法
• 方法论的变化与丰富,对于学科 的建设确实是个极重要的问题。 研究者对此必须具有足够的自觉 性。应当自觉强化方法论意识, 随时鉴别,选择好的、适用的方 法,而淘汰、放弃已显得落后的、 不适用的方法。
ppt课件
8
民俗研究方法
由于看到了别人,引起对自己的反观,从而 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自己。因此比较的方法在 民俗学中应该受到重视。比较可以是全方位 的,小到一个故事情节单位、一个人物原型、 一个母题,大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整体 民俗形态乃至民族精神,都可以进行比较。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民 俗 学 概 述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俗学概论》讲义中国海洋大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绪论, 绪论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
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如以饮食满
足维持生活的需要;以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以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以器物用具扩展延伸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

物质生活民俗的最初阶段是在无意中自然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七章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
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几乎是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全部信仰的思维观念和相当数量的形式。

第一节:信仰对象
一、灵魂
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
第八章 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一)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
民众惯用的语言,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
第九章民间艺术
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
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民俗田野作业
一。

民俗学课件(新)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八、结构学派
1.代表人物:C ·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 2.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 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强调研究对象 的内在性,排除其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研究,而置历时性分 析于不顾。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三、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六、功能学派
1.代表人物:20世纪初期,【英】B ·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i) 【英】拉德克力夫-布朗(A. R.Radcliffe-Brown)
2.观点: “文化功能论”、“社会结构功能论”。 民族文化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应将它作为一个整 体来研究。强调应从客观的社会因素方面,来探索神话 宗教的产生原因。 3.研究方法:田野作业方法。
一、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民俗学研究方法 (全套完整课件)

民俗学研究方法 (全套完整课件)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只对神名的语言起源作比较研究, 而不管民俗学其他方面,如祭礼、 仪典和种种民俗传承;只把神话 看作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不 管人文神话。而且在自然现象中, 也只强调一种特定现象,作为神 话的贯穿性主题。
民俗学研究方法
• 三 人类学派
• 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 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 基础是达尔文进化论和当时正在 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E·泰勒 是 该 学 派 的 先 驱 者 , 安 德 鲁 ·朗 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 成)。他们的研究方法被称为语言学的历史比 较研究法。
• 语言始终是他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核心的宗教 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神话 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则是神话的载体。 他们认为,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 解宗教信仰,而且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 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 系的某些方面。
民俗学研究方法
• 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化进行长期的发 掘 、 整 理 和 研 究 , 从 1812 年 起 , 陆 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有《儿 童 和 家 庭 故 事 集 》( 即 《 格 林 童 话 集》、《德意志传说集》等民间文 学作品,也有《德语语法》、《德 语史》、《德意志神话学》这样的 专门论著。
民俗学研究方法
• 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潜意识 层次,认为出自本能的性欲冲动(他称之 为“里比多”)是人们种种精神和实践活 动的真正原因。由于社会的压抑,这种 本能常被隐匿于潜意识,于是形成“情 结”。据他分析,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 王在命运安排下,无可逃避地走上杀父 娶母之路,就是这种深伏于内心的无法 消除的“情结”在起作用。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1.分类法 2.分析及综合的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俗学理论流派
一、神话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初期,德国格林兄弟, 代表作《格林童话集》。 2.观点:一切民间文化源于神话,由于神话 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 生。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 所不包的性质。 3.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八、结构学派
1.代表人物:C ·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 2.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 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强调研究对象 的内在性,排除其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研究,而置历时性分 析于不顾。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八、结构学派
1.代表人物:C ·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 2.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 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强调研究对象 的内在性,排除其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研究,而置历时性分 析于不顾。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方法
六、功能学派
1.代表人物:20世纪初期,【英】B ·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i) 【英】拉德克力夫-布朗(A. R.Radcliffe-Brown)
2.观点: “文化功能论”、“社会结构功能论”。 民族文化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应将它作为一个整 体来研究。强调应从客观的社会因素方面,来探索神话 宗教的产生原因。 3.研究方法:田野作业方法。
1.分类法 2.分析及综合的方法 3.比较方法 4.统计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