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寥.落(liáo) 洗涤.(dí)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 赁.屋(lìn) 噩.耗(è)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zì) 绯.红(fēi) 殒.身不恤(yǔ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攒⎩⎨⎧攒.射(cuán )积攒.(zǎn ) (2)抹⎩⎨⎧抹.杀(mǒ)抹.布(mā) (3)菲⎩⎨⎧菲.薄(fěi )芳菲.(fēi ) (4)创⎩⎨⎧创.伤(chuāng )创.设(chuàng ) 2.语境辨析法(1)这个血.(xuè)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xiě)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

(2)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bò)荷味的薄.(báo)饼而妄自菲薄.(bó)。

二、写对字形(1)⎩⎨⎧cǎn (惨)淡凶cán (残)(2)⎩⎨⎧和ǎi (蔼)雾ǎi (霭) (3)⎩⎨⎧阴谋mì(秘)计绝mì(密)文件(4)⎩⎨⎧追dào (悼)泥nào (淖)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干练·熟练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2)徘徊·徜徉徘徊:来回慢慢走动(一般有心事)。

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两者都有“慢慢走”的意思。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两者都有“不忍心看”的意思。

2.明确词义(1)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离愤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刘和珍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

1.1.2 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1.3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 教学目的1.2.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2.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3 教学方法1.3.1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3.2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阅读相关文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3.3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刘和珍君的生平2.1.1 刘和珍君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籍贯等。

2.1.2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2.1.3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2.1.4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2.2 英勇精神的意义2.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2.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2.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2.2.4 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和传承。

2.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2.3.1 刘和珍君的英勇行为和事迹。

2.3.2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3.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2.3.4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内容3.1 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3.1.1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3.1.2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3.1.3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3.1.4 刘和珍君的事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3.2 英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3.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3.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孙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孙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孙晋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刘和珍的事迹,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孙晋为纪念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刘和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女性,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教学重点:分析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她的精神品质。

解读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的贡献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准备。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刘和珍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和珍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分析和解读课文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君的理解和感悟。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刘和珍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6.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事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提供《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时间依旧流走,街市已恢复了平静,曾为国而牺牲的这些青年们不过只是几个生命而已,这些猛士的牺牲到底意义是什么?鲁迅说这意义也就是“无恶意的闲人”的饭后谈资,是有恶意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那么这里的两个闲人是指什么人呢?从鲁迅的全篇文章来看,这个无恶意的闲人是指那些麻木的遗忘的冷漠的庸人,他们只会把牺牲的猛士当作无聊的消遣,一笔画出了庸人的麻木丑态。

那么这个有恶意的闲人很明显是指那些到处制造假消息的流言家,他们把牺牲的猛士当作流言的种子散播出去,企图掩盖事实混淆视听,鲁迅又是一笔画出了流言家的无耻嘴脸。

而这两个真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吗?鲁迅说“至于此外更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很明显,鲁迅这里是反语,这“寥寥”二字才是鲁迅真正的感受,猛士的牺牲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仅仅只是牺牲了这样优秀的青年。

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如图所示: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希望青年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利的斗争方式,这是革命者应该要吸取的教训。

这种方式让猛士丢掉了性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最终并没能取得历史的进步,那么关于这点反思,我们借助鲁迅另外两篇文章则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

补充资料: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

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

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在战士。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文章的解读和意义。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鲁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背景。

2.2 《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刘和珍的事迹和影响。

2.3 文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3.1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过渡和转折。

3.2 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3.3 文章的意义解读对刘和珍的纪念和赞美。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讨论4.1 阅读理解练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4.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如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语言特色6.1 细读重要段落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分析段落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6.2 语言特色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6.3 语言实践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创作一小段文字。

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主题思想与历史背景7.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写作练习:(1)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3)分享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完成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和体现;4. 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讲述了刘和珍同学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和感恩。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短篇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短篇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散文集。

2.2 文章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文章主人公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勇敢地保护同学,自己却不幸遇难。

鲁迅为了纪念刘和珍,以及她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三章:文章主题与结构3.1 主题本文的主题是纪念刘和珍,传递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文章通过讲述刘和珍的事迹,展现了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品质,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3.2 结构本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及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

第二部分(5-14段):讲述刘和珍离世后,同学们对她的怀念和悲痛。

第四章:教学重点与难点4.1 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 分析刘和珍的英勇品质及其对同学们的影响。

4.2 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剖析刘和珍的事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情感。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题、结构、重点难点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事迹的理解和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

【精品文档】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整理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作者背景:鲁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纪念在“五卅”运动中英勇牺牲的刘和珍同学。

2. 课文结构:导入: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主体: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结尾: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结尾: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入:他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人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二、复习旧知——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记念、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华盖)鲁迅《自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1、大沽口事件2、三·一八惨案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1、自己朗读,标画不会读的词语;在分析文意时,通过检查朗读强调读音。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六、分析课文:【讲读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2、语句品析:(1)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

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

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

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

"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

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

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

感情的基调是愤怒。

也"字既针对文章内容之一,也针对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言。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

"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2)第二节写到了哪两种人?作者对其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人民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为幸福的人——敬佩崇敬;庸人。

庸人:有是非观,但是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哀伤唤醒。

【讲读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三——五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⑸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2、语句品析:(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明确:对偶,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和无耻文人的卑劣行径,愤怒层层递进。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拟人,反动镇压、思想控制。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反复、对偶,悲愤的沉默、逆来顺受的沉默;警告反动者,呼唤鼓励后死者。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明确:反语,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进行最野蛮、最残酷的屠杀;三个女子的临危不惧。

(5)“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反语,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揭露谴责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讲读第三部分】阅读课文第六、七节: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是什么?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

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比喻: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2、阅读第七小节,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

这里的“苟活者”应该指那些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的人。

而“真的猛士”是指那些勇毅者。

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先对斗争的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再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小结: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请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在下列表中填上相关内容)中心: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七、表现手法: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

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

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叙述、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是杂文的写作特点之一。

一篇杂文往往是用叙述的方式,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用议论的方式,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如此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杂文的特殊形式。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4节;2、《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