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1.1地球与地球仪
1.1地球和地球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对真理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导式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2、讲授新课(30′):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15′)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5′)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10′)3、课堂练习(5′):详见多媒体课件4、动动手──制作地球仪(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时拍摄的地球视频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七年级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生:在Google earth中拖动观察东西经的范围,同时自己学着画见图,帮助理解师: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
由于经线是半圆,只要相对应(即度数之和为180°的两条不同经线)就可将地球纵向划分为两个半球。
生: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用0°和180°作为东西半球划分的界限呢?师:请同学在Google earth中找出0°,180°,20°W和160°E经过的地区。
生:拨动Google earth,观察这四条经线经过的地区,同时做好记录。
0°经过欧洲,非洲,180°经过亚洲,大洋洲。
20°W几乎都经过海洋, 160°E只经过亚洲。
师:1、由于经度影响到人们时间不同,考虑到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几乎从海洋经过,为避免把大洲分在两个半球上,国际上才如此规定的。
这样的规定给大家判断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在0°,180°经线圈的基础上,面对0°经线,往西偏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如下图所示),这又出现了以下问题:西经并不是都在西半球,东经也并不都在东半球。
西经有20°范围在东半球,而东经也有20°范围在西半球。
2、请同学以本地为例判断所在的半球。
5、[立体展示]在Google earth中展示赤道纪念碑和本初子午线通过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实景。
三、课后探究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沿经线又如何?2、在地球上可以找到一处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吗?如果能那又能找到前后左右都朝北的地方吗?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要确定一个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借助经纬线,那么你会不会在地图上定位。
永康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初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初二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过程】日清释义、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科技手段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老师归纳总结:(1)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月食发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大荔县第六中学经济开发区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1)课型主备人备课组审核级部审核学生姓名教师寄语自强不息学习目标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大小的一些基本数据2、掌握纬线的特点重点、难点1、地球大小数字 2、纬线特点【自主预习】1.地球是一个_____。
它的平均半径为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千米,表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_____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它们分别是_____和_____。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_____。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5.赤道为_____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_____和_____,分别用_____和_____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___度6.按规定,_____为低纬度地区,_____为中纬度地区,_____为高纬度地区团队合作【合作探究】读图,完成下列知识(1)认识纬线/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纬线(2)纬线可以有_____条(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____(5)南极点的纬度为_____,北极点的纬度为_____(6)纬度从赤道往两极在逐渐_____8.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_________(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第十章极地地区学习目标1.运用极地地区地图,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及海陆状况,并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上辨别方向。
2.通过阅读图片、图表及文字资料,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及差异。
3.了解对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探险的勇气。
4.了解对极地地区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责任感。
学习过程一、基础巩固——我自信我能行1.关于南极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丰富C.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的主要原因是覆盖着很厚的冰层D.每年4~10月为南极地区的暖季2.在南极洲考察的最好季节是北半球的( )A.夏季B.冬季C.秋季D.春季3.关于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只有煤和铁B.南极地区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有一万多立方千米,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水库C.企鹅是南极地区的象征D.南极地区原始自然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在开发利用南极地区资源的过程中,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B.在冰雪中掩埋废弃物C.大量捕杀鲸鱼D.作为科学研究与和平利用的基地5.关于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B.可以猎取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C.探明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D.遇见代表动物北极熊6.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 )A.北冰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二、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认识地球仪概述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 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
字来表示陆地、海洋、
山脉、河湖、国家和城
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状及名称。
地球仪上主要的点、线
地轴
北极
纬线
经线
南极
小结
1.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认识了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了要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 地球大小; 3.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利用地7个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
100000个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 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 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 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 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 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 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问: 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什么形状的吗?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① 猜想 天圆地方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② 逻辑推理
太阳
月亮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③ 实践证明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环球航行验证 了地球是个球体。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④ 亲眼目睹
小资料:麦哲伦环球航海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 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 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的壮举。
用了3年时间!地球有多大啊?
二、地球的大小
约5.1亿平方千米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
问:地球大小知多少?
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一般行星;把握地球的形状、大小;明白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明白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明白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把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借用地球仪,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过程,明白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限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隐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看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通过对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差不多上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能够认识的。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四、课型与课时新授课3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同学们,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对地球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差不多情形,第一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1.1地球和地球仪讲授新课老师先说一个谜语,大伙儿猜猜是什么。
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高山、森林和平原,江河、湖泊和海洋,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一年四季不停歇,天天围着太阳转。
学生回答:地球同学们专门聪慧,那么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图:课本第三页“地球卫星照片”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
湖南省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1.1.1地球的模型—地球仪》.doc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课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班级: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仪的由来,地球仪的作用。
2、学会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感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1、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新知探究】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阅读课本2、3页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请你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主要历经了哪几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1519至1522年,_______航海家率领的船队环球航行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哪些事例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阅读课本4页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要求:4、请你用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这三个要素来描述一下地球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阅读课本4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5、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地球仪上,人们用的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等。
2021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学案:1.1地球与地球仪含解析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__准确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__1.从宇宙中看地球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主要是以蓝白相间的球体,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是云。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大小①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很小,仅相差21km;平均半径为6_371 km;②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为5.1亿km2提示:(1)关系: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地球的模型。
(2)不同:①地球是椭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②地球上没有经纬线,地球仪上有经纬线。
__区别经线和纬线__经线纬线图示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与赤道相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闭合的经线圈) 除两极点外,其余都是圆长度都相等,约2万k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经纬线的判定方法标注法经纬网图中直接标明经纬度或东(西)经、南(北)纬度数,则直接进行判读、分析即可关系法侧视、俯视及各种光照图中,互相平行的是纬线,不平行的(相交于一点——极点)是经线数值法斜方格经纬网中,经线值不能大于180°,纬线值不能大于90°读下列经纬网,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四点所在的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所在经线长于乙、丁所在经线B.甲、丁所在纬线短于乙、丙所在纬线C.甲、乙、丙、丁所在经纬线长度均相等D.甲、乙所在纬线距离与丙、丁所在纬线距离相等2.若保持经度不变,将甲、乙、丙、丁移动到同一条纬线上,则四点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乙、丁之间在丁所在纬线上B.甲、丁之间在甲所在纬线上C.丙、丁之间在0°纬线上D.乙、丙之间在丙所在纬线上解析:1.D 2.C第1题,所有经线长度均相等,A项错误。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甲、丁所在纬线长度长于乙、丙所在纬线,B、C项错误。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1.1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学生自己完成
团
队
合
作
4.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
5.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
6.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
阅读材料
地球的形状
在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认识地球的真面目,如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希腊人则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古代俄罗斯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是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直到16世纪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以后.才最后证明大地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为弄清大地形状问题.和他的水手们乘着五艘西班牙兵船.由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大西洋,到了美洲东岸,1520年,他们绕过了南美洲麦哲伦海峡,又继续在茫茫无边的大平洋上航行。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不久,麦哲伦就在那里遇难。他的船员们继续向西航行,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维多利亚号——五艘船中惟一的一艘于1522年9月6日回到了西班牙。他们弟一次完成了环绕地球的伟业,以亲身经历的事实,证明了大地是球形的。人们根据麦哲伦的这个结论才给“地球”取了这个名字。
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一天毕达哥拉斯来到海边.眺望地平线那边驶来的帆船。他突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最初露出地平线的总是船桅的梢,然后才出现帆,最后出现整个船身(图1)。经过思考,他断定大地的表面是圆形的。
陆丰市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知道纬线和经线以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纬度以及经线和经度的特点。
3.运用地球仪,熟知经纬网的构成,并可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检查预习】预习相应课本,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准备上课回答.【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球仪1.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按照时间进行排序:2.地球的形状是______。
但是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出发,经过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洋,1521年到达群岛,向西穿过洋,绕过非洲南端的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5.认识地球仪(利用地球仪和P5图1.4)(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
(2)准确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南极、北极、纬线、经线。
(3)观察图1.4: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吗?。
与赤道平行的这些线叫线,与这些线相垂直的线叫_________线。
知识点二、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概念:与________垂直,并且绕地球一周的________形状:________2.纬线的特点: 长度:_____指示方向:________方向以北为北纬,字母代号________3.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为界以南为南纬,字母代号________4.最大数值:________5.变化规律:从________向两极逐渐增大至________知识点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点2.经度的划分知识点四、利用经纬网定位1.概念: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______和______交织成的网。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_______________,广泛应用于______、航海、______、交通以及______等许多方面。
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课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七上 地理
人教版
目录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的形状。 2.熟记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出经线、纬线。 重难点 4.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在空间站能观测到地球表面的 (D) A.经线B.纬线C.地轴D.海洋 3.在空间站,可见证地球( A ) A.是巨大的球体 B.天圆地方 C.围绕太阳公转 D.围绕月球公转
4.人类利用人造卫星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 ) A.平均半径6371米 B.最大周长约4万米 C.表面积5.1亿平方米 D.赤道长度相当于1万个400米跑道总长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仿照地球的 形状,按一定比例缩 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பைடு நூலகம் 海洋 陆地
地轴 地球自转轴
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是人们假想的轴
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 点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
南极 地球上的最南点,与北极 对应的点。
赤道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 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新课引入
地球如此浩瀚壮 丽,你知道人类 对它形状的认识 历程么?
新知学习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盖天说”
天圆地方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 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 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 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 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 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 ” 活动:还有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大家积极性很高,能够围绕经纬网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清晰,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主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经纬度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1课时,具体时间依据学校课程安排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一些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显得有些迷茫。下次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或者设计一些具体的课后探究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形状对定位的影响。
- 地理教学软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本章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环境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不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2011年版修订本教科书与实验本的大纲要求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这部分内容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本章包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等。
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力,所以应充分利用模型(地球仪)、挂图、各种视频教科书等直观教具,加强学生的形象感知,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的优势,通过演示、计算等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想象等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切忌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死记硬背。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地球的形状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成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绘地球的大小。
3.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 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8.地球仪上陆地和海洋是用什么来区分的( A ) A.颜色 B.文字 C.符号 D.数字
【点拨】在地球仪上陆地和海洋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区 分,海洋一般用蓝色表示,陆地一般用绿色来表示。
[中考·滨州]地理活动课上,小辉制作了一个简易地球仪。 读图回答9题。 9.从小辉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中,我们能获得
的信息是( C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地球——人类“家园”
的基本情况。据此回答3题。
3.图中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D )
A.海陆分布
B.质量
C.高低起伏
D.大小
【点拨】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最
大周长等数据,说明了地球的大小。
4.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
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D )
【点拨】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 小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5.读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图中A表示的是赤道半径 B.图中B表示的是极半径 C.图中C表示赤道周长 D.该图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正球体
【点拨】图中A表示的是极半径,B表示的是赤道半径, C表示赤道周长。图示中A、B数据大小不同,说明地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移动时,可发现_铅__笔__头___(填 “铅笔尾”或“铅笔头”)会 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 慢慢变____短____(填“短”或“长”)。
(2)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 笔头位置__不__会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①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 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等。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地球与地球仪
【使用说明及指导】
1.口头展示小组预习成果,由课代表校对答案。
(10’)
2.合作讨论解决疑问,准备展示。
(7’)
3.分组展示,老师追问引导。
(15’)
4.查漏补缺(3’)
5.课堂测验(5’)
【学习目标】
1. 认识了解地球的大小与形状,简单了解地球仪。
2.理解地球上的经线、纬线的定义,理解经纬的划分。
3. 通过合作探究,知道经线、纬线的特点。
【学习重点】
经线、纬线的划分及其特点。
【学校难点】
经线、纬线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0’
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读图1.1说说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 2 3 4
问:通过以上认识,人们最终证实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读1.2图,说说地球到底有多大?
3.读1.7
图,说说什么是经线、纬线、地轴、南极、北极?
问:依据经线、纬线的定义,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画出条经线,条纬线。
4.读图1.10、1.11说明什么是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各自的字母代码?
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是,北纬、南纬的分界线是。
二合作探究22’
(一) 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总结出以下题目的合理解答,准备展示7’
再次读图1.10、1.11回答:
1.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成什么形状?
2.比较经线、纬线的长短,说说不同经线、不同纬线的长短各有什么变化?
3.说说经线、纬线各指向什么方向?
4.在图中找出本初子午线、赤道,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并说说经线和纬线的度数变化各有什么规律?
(二)小组展示、点评、质疑15’
三查漏补缺3’
对照合作探究环节,思考自己不全面的地方,做到查漏补缺、进行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 B.自己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 D.地球
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 B.倒扣的盘子 C.球体 D.圆形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78千米 B.6371千米 C.6357千米 D.4万千米
4.地球的表面积是()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平方千米
5.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
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6.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总共有360条 B.纬线总共有180条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
8.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9.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 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10.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
A.一个方向 B.两个方向 C.三个方向 D.四个方向
11.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
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90°12.表示东经的代号是()
A.E B.W C.N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