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进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自我评价
2、实验始终在相对密闭的微型装置中 进行,药品用量少,既节约了药品,又 有效地减少了空气污染,符合绿色化学 的要求。
八、自我评价
3、用滤纸条上滴加酚酞溶液来替代小 烧杯,能使学生明显观察到滤纸条自下 而上逐渐变红的过程,既增强了实验的 趣味性,也让学生对分子运动这一微观 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四、实验器材
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两支、镊子、 滤纸条、脱脂棉、50mL烧杯(2个)、 浓氨水、酚酞溶液、热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笔套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闭的笔杆 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使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自下 而上逐渐变红。热水中的氨气扩散速率较快,因此 滤纸条变红较快。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七、实验效果
2~3分钟后,可看到滤纸条上的酚 酞溶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且放入热水 中的笔杆内的酚酞颜色变化更快。
八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评价
1、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主要器 材——笔杆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能让 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九年级学生进一步 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对学 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此外,由于笔杆具有廉价易得、不易破 碎、小巧便携的特点,对办学条件较差 ,缺少仪器药品和实验设备的农村中学 开展实验提供了可能。
3、氨分子的扩散过 程不明显,不便于 学生观察。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4、原装置在讲台上 演示时不能移动,教 室后排的学生不易观 察到实验现象。 5、没有对比温度对 分子运动速率的影 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PK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1、用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代替大烧杯。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教材中的实验是将A烧 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 酞溶液的蒸馏水,将B 烧杯中装入约5mL浓氨 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 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将浓氨水放置在 敞口的烧杯中,教室 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 激性气味的氨气,不 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 师生健康。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实验所用浓氨水 的量比较大。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及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 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且笔套不漏水。
六、实验过程
1、将两个笔套中分别塞入一小团脱脂棉。
2、裁取两条滤纸,宽与笔杆内径大小接近,长度 稍短于笔杆。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分别塞入 笔杆中,尽量塞得深一些,避免与笔套中的棉花接 触。 3、分别向两笔套中的脱脂棉上滴加3滴浓氨水,套 上笔套。 4、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常温下的水和热水, 将两支笔笔套向下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其中一个 烧杯装热水,另一个烧杯装等量室温下的水,观察 现象。(本实验还可采用用手握住笔套的方法替代 热水。)
八、自我评价
4、从对比实验可以明显看出温度对分 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八、自我评价
5、改进后的装置适合学生随堂实验或 实验室分组实验,为每个学生提供了 一次亲自动手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将 被动的“等待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 “探索式”学习,符合新课改要求。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 进和创新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 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 也是学生将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事实。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 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PK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2、将“向B烧杯中加入5mL浓氨水”改为向一 小团脱脂棉上滴加3滴浓氨水。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PK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3、将“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5~6滴酚酞溶液”改为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 湿。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PK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 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