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例题3: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共22张PPT)
第四节:海陆变迁
云 南 石 林
云南石林是两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过地壳运 动、风雨侵蚀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
一、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
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 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 些 信 息 又 说 明 了 什 么 ?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证据一:轮廓相吻合 证据二:古地层分布
证据三: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证据四: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大西洋两岸同纬度地 带有相同生物分布
海牛和鸵鸟都 没有远涉大洋 的能力,都不 会飞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一、六大板块
观察六大板 块分别包括 哪些陆地和 海洋?
二、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 火山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A B
C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22张ppt)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22张ppt)
3.了解地震常识,学会抗震自救。
2020/7/25
4
预习检测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 运动 与 变化 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陆 变迁(“沧海桑田”)。 2.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 (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①地球岩石圈 是由六大板块构成 太平洋 板块几乎全部
是海洋 。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 交界 地 带,地壳比较 活跃 ,多 火山、地震 。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欧洲 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 印度尼西亚 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 ”之称。
2020/7/25
5
一、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为什么
板块碰撞挤压
2302.0/7为/25 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 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13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阿尔卑斯-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
读图找出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20分20/7组/25讨论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20/7/25
18
布置作业
训练同步21页
2020/7/25
19

板块构造学说 地表形态变化
海 陆 变 迁
2020/7/25
大陆漂移假说
20
谢谢合作!
2020/7/25
21
喜马拉雅山 1




2020/7/25
22
1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观看生动的视频,产
生学习兴趣,进入情境。 运用网络技术,快速定位。
视频资源
探究一:
地表形态变化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你能举出例子吗?
2.这样的变化既有缓慢进行的、也有剧烈变化的:
1)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了什么?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录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指导学生运用谷歌地图,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调动积电话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及其原因。这部分知识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海陆变迁”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间尺度大。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世界主要山系、地震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难点
探究二:
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魏格纳提出的
2.阅读课本P41“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3.展示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可
以拼合)
4.寻求证据(轮廓,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形和连续性)
5.展示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及漂移过程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布分开,同时许多生物学家发现大西洋 两岸的生物特别是古生物有相当近的血 培根就注 缘关系。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培根 培根 意到墨卡托地图上美洲和非洲大西洋海 岸线十分吻合,这不应该是偶然的,有 人甚至指出了南半球各大陆可按地层拼 成一整块(冈瓦纳古陆)。在这种科学 背景中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自已 的观察并结合搜集的材料在1912年提出 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在大陆漂移学说的 基础上, 基础上,地质学家 勒比雄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 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 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 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两板块的分离运动会形成海洋
两板块的挤压作用会形成山脉与高原
四、火山与地震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活动:1、想一想,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解释。
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 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 松巴哇岛,东经118.00° 松巴哇岛,东经118.00°,南纬 8.25°,海拔2850 8.25°,海拔2850 米,是一座复合 型火山。 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一次大喷发 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一次大喷发 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是世界 日持续到7月中旬,是世界 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 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 发,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 ,火山爆发指数(VEI)为7 这次火山爆发,喷入空中的火山灰 安第斯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 这次火山爆发,喷入空中的火山灰 安第斯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 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 和碎石估计为170万吨。当烟雾消 和碎石估计为170万吨。当烟雾消 南部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为安 散以后,可看到坦博拉火山已“喷 南部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为安 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减为 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 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减为 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 2850米 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 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 2850米。火山爆发的巨响在2500千 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 米之外,都能听到。估计有 米之外,都能听到。估计有60000 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 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23米, 人丧生。有学者考证坦博拉火山 人丧生。有学者考证坦博拉火山 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 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 1815年大喷发前一沉睡了5000年。 1815年大喷发前一沉睡了5000年。 多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安第 印尼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共 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斯山,这里共有40多座活火山 有500多座,其中活的有170多。 500多座,其中活的有170多。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件:2.4《海陆变迁》

4.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碰撞挤压处,__地__壳____隆起抬升,形成高大的 山脉。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两大山系,即横亘于亚欧大陆的 阿__尔__卑__斯__—__喜__马__拉__雅__山__系_和纵贯美洲西海岸的___科__迪__勒__拉__山__系_____。板 块 张裂 处,地壳断裂,多形成__张__裂____和__海__洋___,如__东__非___大裂谷 、__红___海。
5.有人预言:若干万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你认为可能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可能。由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向运动, 欧洲与非洲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地中海将不断缩小,最终慢慢消失。而 红海两侧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彼此远离,红海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 新的大洋。
3.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是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及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 其中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__魏__格__纳____提出。 2.主要内容:_“__泛__大__陆__”_于两亿年前破裂,“碎块”经__漂__移____,于距 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火山与地震
1.世界上的_火__山______、_地__震____,大多集中在_板__块__交__界___地带。全球 有两大火山地震带,_环__太__平__洋____火山地震带和_地__中__海__—__喜_马__拉__雅__火 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_太__平__洋____板块和___美__洲___板块、亚__欧____ 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___亚__欧___板块和 ___印__度__洋___板块、___非__洲____板块交界处。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变化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叫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 表,叫____。 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 而成的高地。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是 和 ,其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 【合作探究】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 理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学生关注人类应该如何 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魏格纳的事迹, 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
地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填海造陆
开山采石
海陆变化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自 然 因 素
}
人类活动
------ 人为因素
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
• 合作探究: 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你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大陆漂移假说
谁能讲述魏格 纳提出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
学习重点与难点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 震带的分布为本节教学重点。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 象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法选用
•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 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 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读下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1、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3、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4、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探究思路: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找证据论证( 动手操 作演示板块运动,可用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表 示大陆板块,纸张表示大洋板块)
为通了过安观全察起,见世,界我火们山会地尽震量带避与免板在块什分么布样有的什地么方关居系住??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
六大板块 来做个自我介绍
说出板块名称 说出板块位置 说出板块包含的大洲或大洋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 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 极洲板块
图2-55 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
• 小组合作探究 对照地图册世界地形图,课本43页六大板块示意 图,观察板块边界地带有哪些重要的地形。
5、远离窗户或玻璃家具(

6、迅速乘坐电梯下楼逃生(

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 时,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
1、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2、保存体力,维持生命,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

3、高声呼救,知道有人发现为止(

4、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到解渴作用(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一、海陆变迁
⑴地壳变动 ⑵海平面的升降 ⑶人类的活动 二、大陆漂移证据
⑴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⑵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⑶生物的相近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 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内部稳定,交界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火山) 3、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构成 4、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5、山脉、地震都是由于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引起的 6、海洋、裂谷是由于两大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 四、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 地震带)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D.围海造田
2.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说明( B)
A.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在增厚
B.板块在不断运动、碰撞、挤压
C.地球在不断膨胀
D.地球公转造成的
D 3.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可以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台湾海峡发现古人类遗迹 C.有些大陆的边缘可以较好的吻合 D.相互分离的大陆都有人类活动
来自地图的启示,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你能发现什么?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吻合。
大胆假设:非 的洲 ,大 后陆 来与 因美 为洲 受大 了陆 某以 种前力可的能作是用连才在分一开起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躺 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 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突然, 他发现南美洲海岸的直角凸 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直解凹 进的地方,几乎可以拼合到 一起。这使魏格纳突发奇想: 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前可 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 受了某种力的作用才分开,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电线杆倒伏和电击都 会对人造成伤害
新知4 火山与地震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 ABEF) G
A
B
C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F
G
新知4 火山与地震
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时,你应该(AB)
A B C
随堂演练
1.不是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事( C)
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气候变暖
新知2 大陆漂移假说
大 陆 漂 移 过 程 图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 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 所包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以上种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 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课堂小结
(一) 地表形态变化
图中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课堂小结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板 块 不 (3) 断 运 动
(1)地球表层六大板块 亚欧、非、美、太、印度、南 世 界 的 面 貌
张裂拉伸 碰撞挤压
裂谷海洋 巨大山脉
(2)内稳外活: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带 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想一想:这些都是真的吗?
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会继续长高!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地震来了怎么办?
他们的做法正确吗?
巩固练习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除此 之外 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 造陆。
2、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C ) A欧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2、下列各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相同的是(D) A长白山天池,黄土高原 B撒哈拉沙漠,万里长城 C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 D大西洋,红海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是(B) A“沧海桑田”现象最不易发生的地带 B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C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 D平原和山地过渡地带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大陆漂移学说 三、板块运动学说 1.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2.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四、两大火山地震带 1.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五、火山和地震


世界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地中海-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
日本 衡阳
汶川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
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 部的山脉带,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的500多万次 地震大多在这里,全球500多座著名的活火山 基本上也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世界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六大板块的分布
喜马拉雅山: 安第斯山: 落基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地中海 阿拉伯半岛
小结:
印度半岛
澳大利亚大陆
long
板块挤压
地表会产生隆起抬升现象,形成 山脉(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
long
板块1
板块2
地表因板块碰撞挤压而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练习:指出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及形成原因
主要山脉及其成因: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挤压的地方会形成 山脉、岛弧链或海沟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岛弧链 马里亚那海沟
板块张裂的地方会形成 裂谷或海洋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全球共分成哪六 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 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 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 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亚 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 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 板块?
long
板块张烈
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long
板块1
板块2
(1)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 东非大裂谷),孕育着新的大洋(胚胎期)。
岩 浆
(2)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 的“年轻”的海(如红海)。
岩 浆
(3)“中年”的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 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阅读与感悟 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
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 什么启示?
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 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及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 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除什么板块几乎全 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
非 南 美 洲 洲
世 界 海 陆 分 布 图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 大西洋两岸可以拼合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魏格纳 奇怪!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如此吻合?
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
•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 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 包围。 •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 “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 越远。 • 距今大约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 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 的基本面貌。
A、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
D
落基山脉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 A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板块碰撞挤压; B
非 B、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和 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太平洋板块
洲 C、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 板块碰撞挤压。 板 C 块
D、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亚欧 板块和 非洲 板块碰撞挤压。 南 极 洲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预测: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预测:地中海将消失!
亚 欧 板 块




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
(1)火山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火山喷发。
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地震: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也就是发生地震。 (3)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二、填空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板块运动的特点是(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 壳活动比较频繁) 3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新的大洋,它的理论依据是因为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所致。 4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最好在图 上标}
4、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D) A地球表面时时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B太平洋面积在不断缩小 C地中海将最终消失 D东非裂谷将会自动合并 5、下列说法中对于大西洋的形成正确的是(B)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 B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拉张而成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拉张而成 D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而成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D) A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B板块与板块交界处相对稳定 C印度洋板块中只有海洋没有陆地 D大西洋面积将不断扩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一个 什么地理现象?
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 《神仙传 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 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 大。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 迁。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
三、简答
1、用板块的运动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答案: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而不断隆起形成的。 2、用大陆漂移说理论解释在气候冷,地面为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地下 却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答案:煤是在湿热的环境下由茂密的森林埋葬在地下变化而来的,说 明南极大陆曾处在纬度较低的地区,现在的位置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海沟
(4)大洋发展的后期,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到 相邻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如环绕太平洋的 海沟)。
海沟
(5)与海沟相邻的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岩浆上涌, 形成多火山的山脉和一些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岛)。
碰撞挤压
张裂
图中“→←”表示什么? 碰撞挤压 “←→”表示什么? 张裂
板块内部与板块外部从运动 速度上看比较有什么区别?
海洋
陆地
有人发现珠穆朗玛峰顶上有鱼骨化石,你能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推断出这是什么变化? 说明了这里曾经是海洋。
海 底 古 河 道 和 三 角 洲
陆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洋
台湾海峡海底古河道和三角洲推断出这里 有人发现台湾海峡海底有森林遗迹和古河 曾经是陆地。 道,你又能推断出一个什么变化?
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1.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陆地 2.迅速的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地表的形态。
海洋
太荒谬了,大地多么 坚固、稳健!海陆轮廓 自古就是这样的。
大地在运动,七大 洲、四大洋是不断变 化的。
地“静”还是地
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你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 美洲东海岸轮廓有什么奇妙之处?
看图,大陆是如 何漂移的?
大陆的漂移过程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 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 我的存在呢?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学说
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 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证据2: 证据1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3:
动物的相似性(海牛和鸵鸟) 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拼合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⑴ 六大板块: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⑵ 不断运动: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