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新媒介素养_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研究
Professional Study
39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一、受众变迁: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2.0技术的以博客、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媒介样式。参与式媒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以参与式媒介为载体,他们正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美国的詹金斯教授认为,所谓参与式文化指的是①:(1)艺术表达与市民参与的门槛相当低;(2)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3)拥有诸多非正式的富有经验的网民,能够将文化不断传承给新来者;(4)会员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5)会员们建立起了一种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至少他们会比较在乎其他成员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评价。根据詹金斯的理解,这种参与式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份认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信息表达(创作富有创意的媒介文本)、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信息的传播(通过播客、博客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来共同创造出来的。依笔者的理解,所谓“参与式文化”主要指的是以网络虚拟社区为平台,以青少年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虽然Web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但在现实中参与式文化的创造主体却是青少年,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媒介迷”们更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美国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曾经创造过网络内容,有1/3的青少年曾经利用网络与他人分享过自己的作品②。中国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52.4%,而以“论坛/BBS/讨论组等”为主
要网络使用功能的占到了36.9%。③
可见,虚拟社区正在成
为青少年表现个性、逃避乃至抵抗种种现实权威与压制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对传统媒介文化意味着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这种媒介使用行为不仅会改变青少年自我认同与他者评价的思维方式,而且还会通过参与式文化行为来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在今天,西方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参与式文化的长期性影响研究。
二、新媒介素养:从“媒介批判意识”到“新媒介交往能力”
纵观世界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无不是为了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培养受众自身的批判能力和主体意识。英国媒介素养专家帕金翰将这种传统总结为“保护主义”的传统④。
直到今天,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思路依然如此。即使已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但其将受众作为“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的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受众地位的转换,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已经荡然无存,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向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错位将不可避免。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曾给“新媒介素养”下过一个定义,即:“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
再加工的能力”。⑤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个体所应该具备
的媒介文本的解读、(再)创造以及传播能力。然而,虚拟的网络社区并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是一种由诸多正式或非正式会员共同创造的文化样式。因此,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对新媒介素养进行界定尚不能完整地表达其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与传统媒介素养进行显著性的区隔。鉴于此,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
巧”。⑥他将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总结为11大核心
技能⑦:即(1)游戏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
业务研究
Professional Study
导航能力,具有处理不同媒介形态的故事与信息流的能力;(10)网络能力,具有寻找、整合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11)协商能力,具有在不同网络社区间穿梭的能力,具有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具有理解与遵循替代性规范的能力。
以上11项新媒介素养的核心技能不仅仅是青少年,而且也是任何一个想要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人都应该掌握和具备的基本技能。新媒介素养的11项技能,几乎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核心精神就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个体应该具备的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即“新媒介交往能力”,也就是利用新媒介来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由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到新媒介的交往能力,传统媒介素养开始向新媒介素养转向,媒介素养研究也在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范式转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新媒介素养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舍弃传统媒介素养,而是在传统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媒介素养要求,两者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
三、学校、社会与家庭:新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新的媒介环境,新的媒介文化,新的媒介素养,迫切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一方面对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本土的媒介素养理论框架还远未搭建成熟;另一方面,国内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阶段,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尚未全面开始。因此,在中国当下的媒介环境中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首先,要在学校正式课程中全面渗透新媒介素养与参与式文化的思维。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课题体系,在中小学中直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尚不现实,较为合适的方式只能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造的能力,利用文学社区和个人博客发表自己的作品,利用交互功能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与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新媒介的基本知识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介的思维方式,是参与式文化的精神。这种教育策略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新媒介素养,而且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其次,利用社会力量开始社区
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是青少年上网最为频繁的地方,父母对新媒介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因此,父母自己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新媒介素养,要对参与式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谈网色变”,一味回避网络,应该交会孩子基本的网络技能,并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与交际本领。
由于缺乏新媒介的基本知识与必要引导,青少年在介入参与式文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衡与行为失范的案例,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挡青少年参与这种文化的理由。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要职责是如何更好地使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新媒介的素养,如何成为参与式文化游刃有余的全面参与者,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这种21世纪的文化之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参与式文化抛弃的人很有可能就等于被未来所抛弃。□
注释:
①Hery Jenkins. (2006).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www.digitallearning.macfound.org/atf/cf/%7B7E45C7E0-A3E0-4B89-AC9C-E807E1B0AE4E%7D/JENKINS_WHITE_PAPER.PDF
②Lenhardt,A., & Madden,M. (2005). Teen Content Creators andConsumers.Washington,DC: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November 2.
http://www.pewInternet.org/PPF/r/166/report_display.asp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④Livingstone,S.,& Bober,M.(2005),UK Children Go Online. London: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http://personal.lse.ac.uk/bober/UKCGOfinalReport.pdf.
⑤大卫・帕金翰, 宋小卫.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年 02期.
⑥ New Media Consortium (2005), A Global Imperative: The Reportof the 21st Century Literacy Summit. www.nmc.org/publications/global-imperative
⑦⑧Hery Jenkins. (2006).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www.digitallearning.macfound.org/atf/cf/%7B7E45C7E0-A3E0-4B89-AC9C-E807E1B0AE4E%7D/JENKINS_WHITE_PAPER.PDF
⑨Meta G. Carstarphen. New Media Literacy: from Classroom toCommunity. 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recordDetail?accno=ED38784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
(本文编辑:陈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