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着不同的风格,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
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前者如:“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后者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习题设计:
“思考探究”一旨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思考探究”二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三旨在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积累拓展”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在前面练习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这些品质的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1)第一课时练习默读,感知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落实基本字词,圈点勾画关键语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一是牧羊人种树的过程,一是荒原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做抽象分析,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第二课时可进行精读、细读,关注描写性段落,把握细节和文章的点睛之笔,分析叙事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
(2)对于主题的探讨,要注意结合关键语句的品味进行。可从两方面把握: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3)课文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植树的牧羊人》,联系自身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树的牧羊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