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设研究与普遍语法

合集下载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摘要:年龄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话题。

语言学界一直在尝试回答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若是存在,关键期的起始年龄是多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这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年龄关键期普遍语法1.引言年龄是在语言习得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语言习得,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与年龄的关系都是语言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键期假说是有关年龄与语言习得关系研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为了回答语言的逻辑问题又叫做语言刺激的匮乏问题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一观点。

依据普遍语法,人生来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一种生物禀赋,而每个正常发育的儿童都能学会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

作为语言研究的两个理论,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研究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详细介绍关键期假说、普遍语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键期假说“关键期”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杨连瑞,2007)。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nfield 和roberts提出并引进语言学研究的。

他们提出了语言习得存在“最佳年龄”的观点,他们认为,十岁之前因为大脑还存在着可塑性,而到了青春期这种可塑性就开始消失了,因此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应该在十岁之前。

之后著名的心理学家lenneberg发展了这一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关键期假说这一名词,将其运用到了语言习得的研究当中。

我们平常所说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又被称为临界期假说。

在美国神经学家penfield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基础上,lenneberg在其论著《语言的生物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中提出了“关键期假说”,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即通过“接触”就能习得任何语言)只能在关键期(两岁至青春期之前)进行。

浅谈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研究综述

浅谈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研究综述

浅谈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简述了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和一些相关研究,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共识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一、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相关理论解释(一)大脑“侧化期”理论“关键期”假设最初提出与母语习得有关。

神经学家penfield和rberts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固定时期可以自然、容易地学习语言,错过这一阶段,一般很难完全成功地习得母语,这就是“关键期”假设(ritialperidhypthesis,简称ph)。

他们认为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十年是语言的最佳习得时期,因为这时候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1967年,列尼伯格(lenneberg)在他的著作《语言生物学基捶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论假设。

他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将“关键期”与大脑“侧化期”等同起来。

(二)内在论另一个引发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研究热潮的理论是乔姆斯基(hsky)的内在论(innatethery)。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普遍语法(universalgraar,简称ug)和习得机制(lad),当这一机制受到某一具体语言材料的刺激后,儿童大脑中的ug则转化为该语音经验所代表的具体语法。

例如当接受到以英语为语音经验的刺激后,ug则转变为英语语法;同样,以汉语作为语音经验作用于ug,所转化的具体语法为汉语语法。

因此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0~4岁就能完成。

后续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在ug转化之前进行多语语音刺激,儿童完全有可能掌握多种语言,并以双语或多语地区的儿童语言学习作为例证。

(三)语言习得进化理论语言习得进化理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后,习得能力自然失去。

早期学习语言是为了在一生更长的时期内获得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因此,虽然人在整个成年期一直都在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学习机制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完成其使命。

进化模式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解释是:关键期大约在青春期结束时,在这一阶段,促进发展的选择压力降低,发展的动力减弱。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 关键期” 这一假说最早源于生物学。

L o r e n z(1937)通过观察雏鸭身上出现的印记行为,提出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发展关键期”,并将之推广到人类器官的发育过程中。

20世纪50年代,Penfield & Robert(1959)将“关键期”这一说法借鉴到语言习得领域,他们认为,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同人体器官发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重要阶段。

随后,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关键期假说”在母语习得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它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就“二语习得领域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的起止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一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认为,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存在一个时间段,对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语言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关键期存在”这一观点已经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实,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作为最早把“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Penfield & Robert(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10岁之前,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偏侧化逐渐完成,大脑的可塑性消失,人类的语言机能基本由左脑控制,所以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吃力。

Lenneberg(1967)同样把儿童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2岁到青春期。

Krashen(1973)认为,5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习得的潜能最大。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

&(D@C。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 .,D&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不同的是 /
+&D++C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从小学一年
级和小学五年级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比例相当,分别占 到 &+D)(C和 ’D(@C。 相比较而言, 当今的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 的时间明显提早。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 (-C 是从小学三年 级开始学习英语的 >.?。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 是 +& 世 纪 初 期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语幼儿园是否应该存在, 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探讨 (一)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支持派的观点 很久以前人们就直觉地发现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条 件。!" 世纪 +" 年代, 生成学派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通过观察 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尽管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常常表现 出不同的天赋, 但在学习母语上, 这种差别十 分 少 见 , 五六岁 儿童的语言水平基本相仿。 儿童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 物质和 精神上的经验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不影响他们对母语的 习得, 并且在这个阶段母语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著名神经心理 学家 D7=EC7<F 得出结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发育有 心理语言学家 67==7>7?@ 提出了著 关。到了 !" 世纪 #" 年代, 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他认为儿童从两岁开始到青春期 到来之前(一般指 &. 岁以前) , 大脑处于分域状态, 具有很强 的可塑性, 语言习得可以轻松自然进行。青春期到来以后, 大 脑的分域逐渐停止, 出现“石化” 现象, 学习语言越加困难。 这 种现象是否也会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呢?支持这一观点的研 究和实验也不少。例如, (&’%#) 曾对 #" 名移居美国的 3GHIH 意大利人进行调查, 他们是在 # — !" 岁期间来到美国的, 并在 美国居住了 + — - 年,结果发现 &! 岁以前到美国来的人讲话 更像美国口音, 而与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没有联系。另外,

二语习得_关键期假说_的研究及其对英语教育的启示

二语习得_关键期假说_的研究及其对英语教育的启示
Krashen(1952)是竭力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之一,他的“输入 假说”(Input Hypothesis) 认为,所有学习者,不论年龄的大小,只需要 有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和适合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以习得目标语 言,它揭示了情感因素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当情感过滤强时,语 言输入就不能得到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部分的支持;当情感过滤较 弱时,学习者才能得到较多的输入,才有利于语言学习。语言的输入 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习得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在解剖实 代替了传统的标本示教,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观注学生,各组学生会
验教学中运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 思路,一开始先向学生填鸭式灌输理论,然后又在标本上示教,在整 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很难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思维,其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因而学习效果 降低;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传授知识,而没有发挥其主导作 用,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解剖学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新课,内容 多,信息量大,标本特殊,学生初学会感到困难、困惑,甚至恐惧,这 就需要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中的引导者。实验组教学 中教师用多媒体讲授的同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寻找相应的 结构,学生一边听课,一边主动思考在标本上寻找,找到的同学向
参考文献
[1] Asher J,Garcia R.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Modern
[12] 王立非,李瑛.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新进展— ——兼评《第二 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J].外国语,2002(2).
责任编辑 黄修军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相应的结构,这样教师不必集中示教或分 组示教讲解,这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使教学变得轻松,教师才有更多 精力放在多媒体制作和教学研究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且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引导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效率。解剖学作为大一新生的新课程,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 在长期学习中才能摸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出较浓厚的学习兴 趣,现在有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了老师课堂上的直接引导,学习 会变得相对容易些,经过自己和组员的努力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 标,这会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图分类号】 G 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5 ) 0 3 — 0 1 1 0 — 0 1
语 言 的 习得 是 否 真 的存 在 着关 键 期 ? 如 果 真 的存 在 . 那 么何 个语 言 区块 , 母语 储存 于左脑 半球 之 内, 第二 外语 存储 于右 脑 半球 时又是 语 言 习得 的关键 期 呢? 语 言 习得 的 关键 期 又会 对语 言 学 习 之 内。脑 专 门化 完成后 , 较 弱 的右脑 语 言 区消 失. 二语 习得 出现 困 者 产 生 怎 样 的 影 响呢 ? 本 文立 足 于 前人 的研 究. 旨在 探 索语 言 习 难。普遍语法认为, 普遍语法f UG 1 即人所具有的先天的语言习得 得关键期的存在性、 存在原 因及是否具有统一性等 问题 能 力, 起 作 用 的 时间段 与 “ 关键 期 ” 吻合. “ 关键 期 ” 一旦 结束 普 遍 二 语 习得 的 “ 关键 期假 说 ” 语 法也 丧 失作 用 二语 习得 理 论 中的 “ 关键 期 ” ( c r i t i c a l p e r i o d ' 简称 c P 1 , 意 指 f 三) ‘ ‘ 关键 期 ” 的存在 原 因 在 个 体 的 某 一特 定发 展 阶段 , 个体 可 在 无 外界 干扰 、 无 需被 教 授 语 言 由语音 、 句法和 语 义等 部 分 组成 . 习得 的难 易、 - . j 得 方式 的状 态 下, 迅速、 轻松 地 习得 某一 语 言 的状 态 学者们 认 为 . 二语 等都 存在 差 异 , 因此 , 有 可 能 没有 统一 的 “ 关键 期 ” 存在, 事 实上 . 语 与 一 语 习得 以一 样 都存 在 着 “ 关键 期 ” 学 习者 一旦 错 过 关 键 期 音、 句法和语义各 自有 自己的“ 关键期” . 它们的次系统有 的有“ 关 将 很 难达 到 类似 本族 语 者 的语 言熟 练水 平 有 关二语 习得 的 “ 关 键期” , 有 的没有“ 关键期” 对于该 问题的研 究尚缺 少具有信服力 键 期假 说 ” 的研 究主要 围绕 关键 期 的 存在 性 、 存在 原 因、 存 在 时 间 的 证 据 。 及 是 否具 有 统一 性 四个 问题进 行 三、 二 语学 习“ 关键 期假 说” 对 外 语教 学 的启 示 二、 二 语 习得 的 “ 关键 期假 说 ” 的 问题探 讨 通 过 对 二 语 学 习“ 关键 期假 说 ” 的研 究. 我 们 获得 了以 下 启 示 : ( -) “ 关键 期 ” 的存 在性 二语 习得 的 “ 关键 期 ” 的存 在 性 是二 语 习得研 究的 争议 焦 启 示之 一 : 正确 处理 第二 外语 与母语 之 间的 关 系的重 要性 点 至今 为止 ’ 尚无 定论 认 知心 理 学 家多持 赞成 态度 , 社会 文化 学 外语 习得 与 母语 习得 关 系 密切 . 某 种 意 义 上说 , 外 语 习得 的 家 多持 反 对 态度 。 基础 就 是母 语 的 习得 在 外语教 学 中. 教 师 绝不 可 忽视 甚 至 否认 1 . 支持 派 母语 的 存在 意 义. 要 鼓励 学 生 多对 比 多研 究. 在对 比研 究 中激 发 他 对“ 关键期” 的存在性持肯 定态度的语 言学家从语音 、 句法、 们 的 学 习兴 趣 。 的 习得 年龄 效 应进 行 了论 证 : oy a r n a 调 查发 现 : 移 民年 级 越 小. 母 启 示之 二 : 营造 良好 的 语 言 学 习环 境 对 外语 教 学具 有 重要 语 口音影 响越 小. 外语 习得 的水 平越 高 T h o m p s o n 在 研 免 的基础 意 义 上 提 出 了获得 年龄 是 二语 习得 最终 可 达 口音 等级 得 最有 力预 测 二 语 学 习者 与 本族 语 者存 在 语 言 环 境上 的差 异 , 营造 自然 因素 T o h n s o n通过 对 第二 外语 学 习者 的研 究发 现 , 语 言学 习者判 真 实的 语 言 学习环 境有 助 于提 高 学 习者 的学 习质 量与 学 习速 度 因此 , 营建 良好语 言 学 断句法合理性的能力仅在其青春期前与所到达年龄有关, 青春期 而 学 习者 学 习语 言 的 主 渠道是 课 堂教 学. 结束后 . 成 绩 的稳 定 性及 其得 分 都偏 低 , 呈现 跟到 达年 龄 不相 关 的 习环境对于提高教 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在教学 内容的设 状 态 置 上 下 功夫 . 在 注重 知识 实用性 的 同时, 要 注 意增 强 教 学 的趣 味 2 . 反 对 派 性. 进 而 激发 学生 的 学 习热 情 与 学 习欲 望 . 提 高他 们 语 言运 用 的 反对派否定“ 关键 期 ” 存在性的三大理由: 首 先, 年龄 对 于 语 能动性 与创 造 性 言 习得 产 生 的作 用 受非 生 物 因素 如认 知 的影 响 , 非 生物 因素有 可 参考 文 献: 能 对最 终语 言 水 平起 决定 作 用: 其 次. 晚 学 者 同样 可 以成 功 地 习得 【 1 ] L o n g , M. H. 2 0 0 7 . P r o b l e ms i n S L A [ M】 . Ne w Yo r k , d on: La wr e nc e Er l ba um As s oc i a t e s . 第二 外语 并 有 可能 达 到母 语 水 平: 再次, 不 同年 龄 阶 段 的语 言 习 Lon 得 者有 各 自的优 劣 势 因此, 得 出 了语 言的 习得 与年 龄 无 关 的结 【 2 J O y a ma , S . 1 9 7 6 . A s e n s i t i v e p e i r o d f o r t h e a c q u i s i t i o n o f a 论. 并从语音 习得以及 句法 习得和最终的语言习得结果等方面进 n o n - n a t i v e p h o n o l o 舀 c a l s y s t e m Ⅱ 1 . J o u na r l o f P s y c h o l i n g u i s i t c

第二语言习的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

第二语言习的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刘振前山东大学提要:本文从语言学、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科学等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进行了重新审视。

作者基于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出下述结论:尽管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所研究的内容不同,所的出结论有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相互矛盾,但是仔细考察各个研究(包括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我们便不难发现,表面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很小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因此可以相对肯定地说第二语言不存在所谓的关键期,起码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验证这一假设;从表面上看,年龄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语音方面,但这并非年龄本身而是与年龄相关的其他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第二语言习得1.0引言所谓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简称CP),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参见Fromkin & Rodman 1983)。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和Roberts(1959;Penfield 1975引自詹姆斯1996),后为Lenneberg(1967)所接受并加以发挥,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涉及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重大的语言教育决策问题,最近30多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

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各个方面采用各种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但从根本上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本文拟从语言学、心理学、神经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0关键期假说的各种理论解释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即各种相对独立能力的存在—语言能力是与其他形式的能力相对独立的能力(关于对这一理论的评述,参见刘振前2001)。

关于其存在与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理论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是指在婴儿期和童年时期,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和习得效果最佳。

这个假说早在20世纪的上半叶就提出来了,因为研究表明,12岁以前的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效果都明显优于成年人。

这个假说的出现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外语教学认为,成年人可以通过刻苦学习,达到很高的外语能力,语言学习可以一直延续到老年。

但是关键期假说的出现,引起了外语教学学者的重视。

首先,关键期假说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外语教学最好在婴儿期和童年时期开始,因为此时语言学习效果最好。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学校开设外语课程,并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教授外语。

其次,关键期假说让我们认识到,在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其语法和语音表达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因此,成年人需要摆脱母语思维的束缚,接受更多自然的语言环境,例如去到外语国家学习。

此外,教育者可以通过模拟语言现场、多听多说的方法,帮助成年人摆脱母语思维,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再次,关键期假说让我们认识到,语言学习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事业有重大影响。

如果在关键期内没有学会一门外语,那么想要学习就会更难。

因此,外语教育应该依据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及时适应教育方式和方法。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是促进我们认识到外语教学的时代特点,以及必要性。

教育者可以根据其理论,采用尽早启蒙、多实践、多听多说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良好教育环境。

关于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的探讨

关于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的探讨

关于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的探讨关于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的探讨A Discussion about Princi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inChildren English Teaching摘要Abstract随着关键期假说的火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身其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的儿童英语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很少有人对关键期假说该如何应用做出基本的界定,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得出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 more and more empi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But there is not so many people tha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PH. This paper is aimed to find the principles.关键词:关键期假说、儿童英语教学、语言习得一、引言:关键期假说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学者高度关注,关于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有的实证研究也层出不穷,但鲜少有人为这类实证研究做出应有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关键期假说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二、关键期假说1.关键期假说的定义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简称CPH)是语言学中比较重要的理论。

源于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的过程因而也称自然成熟说最早在语言习得中引入关键期概念的是彭菲尔德和罗博茨(Penfield & Roberts,1959)。

国内“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

国内“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

国内“关键期假说”研究综述作者:曾静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关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一直充满争议,但是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关于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撰文评述和实证研究,来概述和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关键期假说”的争论,并探究该假说对国内外语教育的实际意义。

关键字:二语习得;关键期;外语教育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30-02一、引言1953年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提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认为语言习得有“最佳年龄”(The Optimum Age),且这个最佳年龄在10岁以内。

针对Penfield的研究,Lenneberg 搜集许多证据,于20世纪60 年代首次提出了“关键期假说”这个概念。

所谓“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简称CP),是指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个特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人的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发生,人能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而超过一定年龄以后,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会减弱,语言学习也会变得困难,甚至停滞不前。

二、关于“关键期假说”的各种研究探讨“关键期假说”自从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语言习得是否有“关键期”?那么“关键期”存在于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的年龄阶段该如何界定?儿童语言学习者是不是一定比少儿、成人學者有优势?……这些都是各个研究人员争论的焦点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在我国起步,国内学者关于“关键期假说”也做了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关于“关键期假说”的文章和专著也大量涌现。

前期国内文献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几乎都是评阅和描述性的,采取实验室研究或者二手数据研究方法。

到了后期,国内出现了许多对“关键期假说”的实证调查和研究。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述评作者:张碧玉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0期摘要:年龄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话题。

语言学界一直在尝试回答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若是存在,关键期的起始年龄是多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这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年龄关键期普遍语法1.引言年龄是在语言习得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语言习得,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与年龄的关系都是语言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键期假说是有关年龄与语言习得关系研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为了回答语言的逻辑问题又叫做语言刺激的匮乏问题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一观点。

依据普遍语法,人生来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一种生物禀赋,而每个正常发育的儿童都能学会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

作为语言研究的两个理论,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普遍语法与关键期假说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研究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详细介绍关键期假说、普遍语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键期假说“关键期”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杨连瑞,2007)。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nfield和Roberts提出并引进语言学研究的。

他们提出了语言习得存在“最佳年龄”的观点,他们认为,十岁之前因为大脑还存在着可塑性,而到了青春期这种可塑性就开始消失了,因此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应该在十岁之前。

之后著名的心理学家Lenneberg发展了这一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关键期假说这一名词,将其运用到了语言习得的研究当中。

我们平常所说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又被称为临界期假说。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作者:姚青青来源:《卷宗》2020年第1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分析,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从而对该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去分析关键期假说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了解该理论能更好掌握在学习二语中,生理因素的影响。

以便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更好进行。

也能探究该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启示1 语言习得关键期1.1 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是指环境对个体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大量实验证明,生物体的某种行为存在关键期。

且在关键期中,只要提供环境,个体行为的习得特别容易,发展迅速。

过了关键期,就很难习得这种能力。

其中一个案例是白冠雀的研究,雄雏雀只有在出生40-50内听到成年雄雀的鸣叫,日后才能鸣叫。

过了这个时间,即使再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幼雀也不会鸣叫。

出生后的40-50天,就是雄雏雀发展鸣叫行为的关键期。

1.2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关键期假说最早是针对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学习。

关键期假说这一概念最早由Wilder Penfield和Lamar Roberts 在1959年提出。

他們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佳年龄应是十岁之前,由于此时大脑的可塑性高,习得能力会较强,但到了青春期后,习得的效果会减弱。

心理学家Lenneberg(1967)在他的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儿童的语言优势在生理因素。

在孩童时期,大脑两半球都参与语言学习,对语言尤为敏感,是学习语言最轻松的时候。

只要提供足量且优质的语言环境,孩子完全可以掌握语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成熟,并发生侧化,语言功能优势位于左半球。

到青春期之前后,侧化基本完成,不能再用全脑学习语言,而是通过认知模块,因而语言学习的效率远不如前。

后来大量研究也表明语言习得的确存在关键期,但是对于具体的时间段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Lennergerg认为关键期是2岁到青春期(10-12岁),教育学家Krashen认为5岁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

关键期假设研究与普遍语法

关键期假设研究与普遍语法
Hypothesis ( CPH) proposed by Lenneberg ( 1967 ) . Some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rat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LA)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either in naturalistic or experimental settings. Some concerned ultimate attainment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Some studies even related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to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Grammar ( UG) in SLA to test whether adult second language ( L2) learners have access to UG,immune to C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on the CPH studies and UG. Based on the analysis,selection of L2 learners,integrity and diversit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related to UG,and use of different instru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investigation.
Before early 1990,the falsification of the CPH in L2 acquisition mainly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acquisition rate and eventual attainment both in naturalistic and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 with limited and short acquisitional periods between younger / older child and adult. The short - term rate studies ( e. g. ,Asher and Price,1967; Snow and Hoefnagel - Hohle,1978) fell out of fashion due to its inability to answer whether the CPH really exists in L2 acquisition. In contrast,the studies of eventual attainment ( e. g. ,Johnson and Newport,1989,1991; Oyama, 1978; Patkowski,1980) showed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of arrival ( AOA) and L2 ultimate attainment. During the 1990,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P on L2 acquisition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UG principles in SLA,to test whether adult L2 learners have access to UG,immune to the effect of the critical period ( e. g. ,Bley - Vroman,Felix and Ioup,1988; Johnson and Newport,1991; Juffs and Harrington 1995; Hilles,1991; Lee, 1992; Li,1998; Schachter,1989,1990; White and Genesee, 1996; White and Juffs,1998; Young - Scholten,1994) . However,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UG principles in SLA,the findings seem controversial.

从普遍语法看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

从普遍语法看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

2012.10赵伟云1、普遍语法理论1.1普遍语法提出的意义普遍语法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它对于人类语言习得也比以往的研究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验证性。

1.2普遍语法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人脑的结构和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先天遗传下来的与语言相关的特定状态。

它是使人类足以能学会使用人类语言的物理机制以及对应的心理机制。

这种人脑的特定状态被乔姆斯基称为“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在遗传因素的规定下,一旦外界条件适宜,它就经历一个从雏形到成熟的生长过程,最后达到一种不再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构成了某种具体语言的个别语言,它体现出一个儿童使用某种具体语言的能力以及关于该语言的知识。

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得母语。

2、从普遍语法看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2.1关键期假说理论“关键期假说”认为,虽然儿童生来具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天赋,但这种潜能若得不到开发或不能及时得到开发就会急剧下降甚至于消失。

“狼孩”因为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而不能正常的与人交流。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由于长期与社会隔绝,其原本具有的语言能力明显下降。

因此,尽管普遍语法赋予人习得语言的潜能,但如果这种潜能不能被及时、有效而持久的激发,这种能力将会降低甚至于消失。

语言习得是存在关键期的。

2.2从普遍语法看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关键期假说”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在关键期(两岁至青春期之前)进行。

“关键期假说”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它认为“语言习得机制”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发挥作用。

根据“关键期假说”,在两岁和青春期之间的时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神经元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神经细胞组织富有很好的弹性,可塑性很强。

过了这一关键期,大脑功能单侧化完成,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在外语语音习得上表现尤其明显。

Long通过实验发现,许多六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者很难获得纯正的语音。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摘要] 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至今没有定论。

年龄不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二语习得有不同的优势。

早期外语教育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反思性研究;早期外语教育我国外语教育已呈低龄化态势,但心理学界和外语教学理论界对早期英语教育带来的利弊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总的来看,这些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 pothesis)是否成立上。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简介1953年著名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提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认为语言习得有“最佳年龄”(The Optimum Age),这个最佳年龄在10岁以内。

在Penfield研究的基础上,Lenne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

他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由于受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

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

而在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发生了侧化(1ateralization),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人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的自然性递减,学习障碍增加,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中,很多第一语言的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假设的影响下,很多学者认为二语习得同样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内,第二语言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超过这个年龄之后,大脑不再具有这种能力。

很多学者围绕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以下共识:一是在二语习得的速度方面,初始阶段,成年学习者习得速度较快,尤其在词汇和句法方面较为明显。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构造依存能够作为语言旳一条原则:句子成份旳 移位,不论是构成被动句还是疑问句,或者其他 句子,这种移位都要考虑句子旳构造关系,而不 是词与词之间旳线性关系。”
• 需要阐明旳是,这种构造依存原则并不是某些特 定语言旳规则,而是合用于全部语言旳一种语言 知识,这种知识反应了人类语言一种内在旳心理 构造。
• 按照最简方案旳观点,“参数”设置包括在功能 语类中。
• 在功能语类中,“参数”设置主要体现为与功能 语类有关旳“屈折特征”变化旳强弱。
• 在法语中,屈折变化属于强特征,限定性动词必 须移位到“屈折短语”(IP)中心语旳位置。
• 英语屈折形式变化属于弱特征,不需要提升动词 短语中旳动词以取得时态等特征。
一、普遍语法旳性质
• 1.按照乔姆斯基80年代此前旳观点,普遍语法是 由某些普遍旳“原则” 和“规则” 构成旳。
• 这些原则和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旳两大系统,即 原则系统(principal system)和规则系统(rule system) 。
• “规则系统”,如语类规则、转换规则、语音规 则和语义规则。
• 原则与参数是普遍语法旳关键概念,所以, 这一关键内容就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 普遍语法研究旳主要“理论接口”。
第二节 普遍语法
• “普遍语法”旳概念并不始于乔姆斯基。 • 早在17世纪此前就有学者提出普遍语法旳概念。
但是在不同旳历史时期,这一概念旳含义有所不 同。 • 正如乔姆斯基所说,普遍语法,“这是一种老式 旳概念,我们又在新旳意义上使用。” •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在生成语法旳框架 内开始重新构建“普遍语法”这一概念,并赋予 特定旳内容和含义。
(2)“功能语类”中旳“参数” 设置
• 有研究表白,英语为母语旳小朋友大约在一岁半 左右似乎就已经了解英语是中心语前置。

我国学者质疑关键期假说的案例

我国学者质疑关键期假说的案例

我国学者质疑关键期假说的案例错过关键期后,成人是否真的无法达到本族人的语言水平?这一问题让我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问题话题产生了兴趣。

何为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呢?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 (1967)针对第一语言学习,率先提出了语言习得临界期的概念,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旦错过出生到青春期这段关键期,将无法达到本族人的语言水平。

一、关键期的起源和相关假说“关键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例如Gould和Marler(1987)对白孔雀的研究表明,雄雏雀只有在出生后的40~50天内到听成年孔雀的叫声,以后才能发出叫声。

雄雏雀出生后的40~50天就是其鸣叫行为发展的临界期(杨连瑞,200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系统。

它与认知、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都有紧密关系,因此人类的语言系统远比这种生物生理机制要复杂得多。

人类的语言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如语音、句法(语法)、形态和词汇、语用和语义。

研究者们进而又提出了多元关键期假设,该假设认为每个语言模块都有各自相应的开始和终止习得年龄(文秋芳,2019)。

二、关键期存在的相关概念对于关键期的存在理由,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首先,如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习得的基点是人类共有的东西(UG),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的特殊因素为“语言习得机制”(LAD),这种机制只在儿童的特定年龄以前发生作用。

当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能在短期内形成语言能力,这是普遍语法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与语言习得关键期观点一致(杨连瑞、崔鹏2012)。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普遍语法的可及性三假说:直接可及说、间接可及说和不可及说(戴曼纯,1998)。

直接可及说适用于幼儿习得第二语言,即可以达到全通达的程度。

成人对母语掌握完善后,当母语受制于普遍语法后只能部分迁移;又或者普遍语法完全缺失的时候,就会出现一语和二语部分或全部不可通达的现象。

年龄限制问题可以用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间接可及和不可及来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fore early 1990,the falsification of the CPH in L2 acquisition mainly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acquisition rate and eventual attainment both in naturalistic and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 with limited and short acquisitional periods between younger / older child and adult. The short - term rate studies ( e. g. ,Asher and Price,1967; Snow and Hoefnagel - Hohle,1978) fell out of fashion due to its inability to answer whether the CPH really exists in L2 acquisition. In contrast,the studies of eventual attainment ( e. g. ,Johnson and Newport,1989,1991; Oyama, 1978; Patkowski,1980) showed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of arrival ( AOA) and L2 ultimate attainment. During the 1990,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P on L2 acquisition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UG principles in SLA,to test whether adult L2 learners have access to UG,immune to the effect of the critical period ( e. g. ,Bley - Vroman,Felix and Ioup,1988; Johnson and Newport,1991; Juffs and Harrington 1995; Hilles,1991; Lee, 1992; Li,1998; Schachter,1989,1990; White and Genesee, 1996; White and Juffs,1998; Young - Scholten,1994) . However,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UG principles in SLA,the findings seem controversial.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 年第 12 期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Studies and Universal Grammar
○ Yin Li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 Since the 1960s,considerable empiric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on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 CPH) proposed by Lenneberg ( 1967 ) . Some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rat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LA)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either in naturalistic or experimental settings. Some concerned ultimate attainment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Some studies even related the falsification of CPH to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Grammar ( UG) in SLA to test whether adult second language ( L2) learners have access to UG,immune to C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on the CPH studies and UG. Based on the analysis,selection of L2 learners,integrity and diversit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related to UG,and use of different instru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investigation.
Ⅱ. CPH Studies and Access to UG
In 1967,Lenneberg,inspired by findings from the work of his contemporaries ( e. g. ,Penfield,Roberts,1959) ,propose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 CPH) and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critical period during the human life span from infancy to puberty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during which acquisition is successful and after which it is effortful. Harley & Wang ( 1997 ) proposed six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tical period: ( 1) an onset; ( 2) a terminus; ( 3) an intrinsic component; ( 4) an extrinsic component; ( 5) an affected system; and ( 6) ultimate causes. The elaboration of Harley & Wang lays stress on different onsets and offsets for different sub - components of language,inborn predisposition,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 discours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atkowski ( 1980) differentiated the term“sensitive period”from“critical period”. That is,the critical period has sudden onsets and offsets within an early phase of the life span in the case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input and motivation do not play any role; the maturational cha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in the sensitive period are gradual and linear,and the sensitive period affects different linguistic domains,constraining“the ability to acquire complete native - like proficiency in L2”( Patkowski,1980: 450) . However,in practise these two terms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No matter which one is more generally accepted,both holds that there exists a period of “heightened sensitivity or responsiveness to specific types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 or input ” ( Schachter, 1996: 165) .
Schachter ( 1989,1990) studied four groups of highly proficient speakers of English whose native languages are,respectively,Dutch,Indonesian,Chinese and Korean,together with a group of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s controls.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Subjacency. The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丹桂计划”———跨学科多视角下的中介语语法石化实证研究( 09DG034) 。 [作者简介]尹立,男,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 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中介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