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一、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

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紧张、惊慌、胆怯。或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别人笑话。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被动地

学习。

另外,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视野较窄、不善于思考,所以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

3 、受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只需作答,不用提问。

目前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结论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评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在考试

过程中,试卷上多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长期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作答,质疑、提问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

三、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教师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应摒弃“师尊生卑”的旧观念,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资源的开拓者”等角色,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允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

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灵活地学习,在

学习中体验到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应有正确的理解,要认识到能力教育才是教学任务的重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教师需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愿意提问

教师应向学生表达以下观点,使学生认识到:①、“提问”不仅

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

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③、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人格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其他同学也有主动提问的权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有创意、教师首先要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再视其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互相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由“不敢问”到“愿意问”。

3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疑问情境,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情形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主动提问。

1.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

2.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

3.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和解决新问题,但通常已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