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四、关于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这篇课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田园生活的美好理想。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展现了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体现了诗人陶渊明的高洁情操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通过对诗句的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4.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为后续学习其他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归园田居(其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描绘了诗人在归园田居过程中所见、所感、所思、所愿。
1.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回归田园的情景。
2.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景状物,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3. 第三部分(第五至第八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4.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品味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运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陶渊明的人生观,感受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展开,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
我们主要来学习第一首,本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但对于一些古词今义的用法,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还需多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理念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以及本首诗的特点,我将设置为以下的目标:1、熟练阅读并能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同时这是我的教学重点。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此设计为我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运用诵读法、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同时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2 】其一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6,守分归园田7.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牢笼里15,复得返天然16.《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剖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感化《归园田居其一》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个中一首.“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实际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宦海回归农村今后心旷神怡标田园生涯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涯的酷爱,以及对宦海生涯的厌恶之情.经由过程进修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办法,造就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进修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进修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感化.是以,学好本课为学好今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稳固的理论基本,并且它在全部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感化.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常识点和思惟,为今后学生在进修懂得相似的诗歌并为简略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本.二.说教授教养目标依据本教材的构造和内容剖析,联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构造及其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的教授教养目标:常识目标:1.懂得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才能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剖析诗歌应用的艺术手段.情感目标 3.领会诗人淡泊安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三.说教授教养的重难点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懂得,在吃透教材基本上,我肯定了以下教授教养重点和难点.经由过程层层剖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段.四.教授教养办法依据以上目标和教授教养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评论辩论法.情境教授教养法和层层剖析法.五.教授教养进程(一).导入诗歌起首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假如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著名有利:二是做农平易近,平平庸淡.由学生自由谈话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如许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依靠的人生幻想,又能表现语文教授教养“要亲密接洽社会生涯”的精力,激发学生兴致,从而导入诗歌.(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懂得作者的生平阅历及写作背景,如许才更能精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因为在初中,学生已经进修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喝酒》《陶花源记》《五柳师长教师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惟都已有懂得,这个环节,我决议让学生本身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殊是能关心学生懂得本节课思惟内容的信息作简略板书再作引诱即可.当然为了达到优越的教室氛围,我事先布置学生本身着手查找材料并整顿,并监视其落实完成.(三)解题.经由过程以上环节,学生天然对陶渊明有了加倍清楚的懂得.接着,我将引诱学生依据标题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应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略.明白“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回去若何”四个问题.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小组评论辩论进修,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谈话,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评论辩论,师长教师只起引诱感化.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因为懂得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宦海而归的,也能经由过程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顶用“尘网”“牢笼”来作比喻.师长教师再引诱他们感触感染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宦海的厌恶之情即可.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依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宦海”来思虑,我就顺着他们的思绪引诱他们思虑诗人如斯厌恶宦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许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 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轻易就能答复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述田园生涯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师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涯的简笔画,使学生更活泼.更形象地领会田园生涯之美,也由此明白恰是因为田园的安静.温和.美妙的特色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如许就能答复最后一个问题“回去若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回去后的高兴心境,如许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剖析了诗歌,就能清楚地把握诗歌.⑷回去若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白:“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留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偏向和精力寻求是如何的?明白:厌恶宦海,酷爱田园生涯,寻求精力上的自由和自力.小结:《归园田居》,重要写诗人摆脱浑浊宦海来到清爽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涯和高兴心境.这种情感,用一个词组来归纳综合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派不虚假,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素,不做作,不寻求奢华富贵,而是自由安闲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浑浊的宦海生涯相对峙的生涯方法,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寻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学生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领会诗中的意象,构建幽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问:诗人笔下的田园风景有何特色?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剖析.明白: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归纳综合追问:异常通俗平凡的农村生涯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白:安静.幽雅,空阔而豪华,一片安静,一片协调,一派渺茫,一派昏黄,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本身的室庐写起.你看,室庐四周有十亩地盘,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衡宇虽不多,但毕竟是本身的小寰宇,是自由安闲的王国.榆树柳树的暗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枚举在房子前边,情况是何等幽雅俏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足足的欣慰情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前景,了望村庄轮廓隐约,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严厉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下的安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凌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干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一种安静嘈杂.纯朴天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安静的生涯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融合的至臻完善的艺术境界.(三).再次朗读诗歌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高兴心境有了进一步领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拍和美感,从而领会诗人厌恶宦海和世俗社会,酷爱大天然和田园生涯的思惟情感.(四).最后,再让学生配合剖析评论辩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涯画面的句子应用了哪些表现手段,从而领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作风特色.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必定艰苦,所以,我引诱学生联合《语文基本常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段的内容来剖析,并提示学生对景物描述应留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联合上来剖析.如许,可以经由过程学法的指点,引诱学生自立探讨,并对进一步感触感染作者淡泊安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最后,为了施展语文课程的育人功效,给学生布置思虑演习:有人以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回避主义”,你若何对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承认照样心坎充裕?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本身的感悟.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授教养进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授教养设计.我的说课到此停止,感谢列位评委师长教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归园田居教案的写作思路。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较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清平乐村居》,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目标有:1.借助拼音,认识“媪”“剥”两个生字,自主学习,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3.结合注释,大体把握词意,读思结合,想象词句传达的意境,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词句,体会词句体现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4.背诵全词。
我制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课标关于第三学段的教学指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这就告诉我们第三学段的教学要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中依然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段落教学。
二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了解。
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的集中注意力有所发展,开始由老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记忆,已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
因此,需要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
本单元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归园田居说课稿(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特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选自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诗词欣赏。
本首诗歌是陶渊明所著,本首诗歌简单勾勒,语言朴实、平中见奇、淡而有味,情境交融的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直奔流不息,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期望以诵读、品析、鉴赏让学生感悟中国文化,走进诗歌的内心,在诗歌的世界里遨游。
学情特点18级学前教育4班。
1.少数同学对诗歌有兴趣。
2.有一定的诗歌诵读量;但诗歌鉴赏能力较弱;3.阅历尚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困难。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学情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本首诗歌的诗眼,理解诗歌大意,理清脉络。
(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点染勾画的白描手法和品味质朴淡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法、学法:依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本课我将采用的教法包括: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质疑法。
学生将采用的学法包括:诵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六步教学法。
一、看图猜文,激趣导入呈现两幅图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读出诗韵,读准音,明其意;定抑扬,知缓慢。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2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因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二首诗歌。
本单元以“优秀的古诗词”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旨在引领学生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思想、人生,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其中《归园田居·其一》是我国古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诗人用平淡舒缓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在学习这首词时,不仅要在诵读中体会这首诗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而且要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但对于本词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炼字析词等方式提升对诗歌审美鉴赏能力,并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作为补充教学。
三、教学目标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基于教材和学情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抓住“动静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体会“归”之艺术表达。
3.联系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品析诗人形象,领略陶渊明厌恶官场、追求精神自由独立的高洁情操。
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地凸显出语文核心素养在本课的落脚点,为了真正实现一课一得,我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点上。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诗中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以下作用和地位:1. 作用: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地位:本诗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属于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主要内容:诗歌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包括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家庭琐事的描绘,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手法等,培养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喜悦与宁静,激发学生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培养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表现的诗人情感和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心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田园的热爱,以及如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本诗。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亮点:1. 启发法:- 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和音频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田园的宁静和美好,从而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 在诗歌解析环节,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如“诗人为何选择归隐?”、“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田园生活的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一)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
具体环节是:环节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与世无争,醉心于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欣然于耕种。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情境法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这首诗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引领学生领略古典诗歌之美,感悟田园生活之趣的作用。
(1)作用与地位《归园田居其一》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又能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人格魅力。
此外,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2)主要内容本诗共分为四句,分别描绘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够背诵并默写本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学习诗人高洁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独立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了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1. 启发法: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讲解诗句时,我会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诗人为什么会向往田园生活?”、“诗中的自然景色给你什么感受?”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必修二7-3《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相关的写作背景以及陶渊明的语言风格,理解词意,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表达技巧,提高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及羡慕田园生活,同时保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陶渊明的“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感受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解决阅读障碍。
(2)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3)然后提问“陶渊明从那几个方面写作本首诗歌的?”明确: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三、深入研读问1: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明确:作者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问2:第二个层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明确: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然后用舒缓的语气朗读描写田园风光之一部分,体味淡然的平凡。
问3: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这样一幅田园风景图?(同学自主发言描绘)明确: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归园田居》其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说课稿1、说教材11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111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112 教材将其选入,旨在让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说学情21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还需要深入探究。
211 学生在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说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11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21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说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41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4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说教法5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51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6、说学法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611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7、说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引出课题。
72 作者及背景介绍721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归隐田园的原因。
归园田居说课稿(10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10篇)归园田居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
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
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7-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教师,任教12年。
我现在申报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围绕“感悟人生”展开研习,重点在于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本诗中诗人用平淡舒缓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
由于本诗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所以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可以为后面诗歌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虽然在小学、初中有学过甚至背过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诗歌鉴赏方面,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不懂如何去赏析诗歌,因此,我将以这首诗为范本,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赏读。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学情,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并背诵诗歌,培养语感,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重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从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程导入,二是由读入境,三是整体感知,四是深入研读,五是课堂总结,六是拓展延伸,七是布置作业。
(一)课程导入情境导入。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
归园田居其一 说课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整体性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掌握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品读、讨论、探究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但我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所以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
四、说教学过程
明确本文的“诗眼”就是“归”字,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明确讨论本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让学生结合本篇诗谈谈你的想法:
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你怎么看?
练习: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并尝试翻译鉴赏
作业:1、完成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
2、完成《归园田居》其一的相关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
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
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
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
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
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
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诗中有画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选择诗中自己喜欢的一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想象,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提问: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通画意、品诗情。
同学们所描绘的图景都彰显了一个“归”字。
分别有从何而归?(涉及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就是说可以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
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
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拓展延伸:我手写我心
要求运用诗中你熟悉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中所构造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