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绘画理念

中国现代绘画理念

中国现代绘画理念中国现代绘画理念: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国现代绘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现代绘画在吸收传统美学元素的同时,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和理念。

一、传统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现代绘画中,许多画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人物画中,画家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神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二、创新与变革尽管继承了传统美学元素,但现代绘画并不满足于现状。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绘画也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一些画家尝试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绘画风格。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被引入到中国画中,使画面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

此外,一些画家还尝试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如丙烯颜料、综合材料等,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作品。

三、反映社会现实中国现代绘画还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许多画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一些画家通过描绘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群等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状态,揭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

四、国际化的视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现代绘画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画家们开始关注国际艺术界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中国现代绘画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影响力。

五、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其特色之一。

不同地区的画家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例如,南方地区的画家注重笔墨和意境的表现,而北方地区的画家则更注重画面结构和气势的表现。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现代绘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中国现代绘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不断推进的。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的《谈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思潮当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作者朱光潜也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朱光潜《谈美》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首先,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最基本的美学思想是“华彩美”,也就是艺术美学。

对于朱光潜而言,“华彩美”就是艺术美学,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艺术美学是根植于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观之上的美德、美学、美感、美妙、美学以及精神等元素的综合体。

其次,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美学必须根植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只有在实践性的文化环境内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艺术必须依靠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涵;在实践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完整体现艺术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美学要以创新为前提,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

如此,美学思想既受到社会的影响,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艺术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华彩美”、艺术必须依托于时代文化之中、艺术应以创新为前提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朱光潜提出的这些思想,来进行合理的解读,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
美学理念,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独立思考与自主审查。

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形式和美的价值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欧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美学思想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注重审美和艺术,这在《周礼》、《礼记》等文化经典中便有所体现。

古人认为,“德艺双馨”,艺术才能与品德高尚并重,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还是建筑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审美效果。

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表现“气韵生动”的美感,强调笔墨之外的心境内涵,追求“以形写神”的境界。

这种“以意驭形”的思想,可以说是美学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的重要精神元素之一。

其次,美学思想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革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新、品味、表现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审美标准,提出了以现实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

随着现代美学从国外引入中国,中国的美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潮流,例如新唯美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这些潮流使中国的美学思想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再次,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学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中国艺术和文化内容的推广也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充满了东方的哲思及人文关怀,对于世界文化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国际上的推广,实际上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对话提供了一个康庄大道。

最后,美学思想也在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美学理论是必修课之一。

当代设计中“有”与“无”的美学辩证思想阐析

当代设计中“有”与“无”的美学辩证思想阐析

“有”与“无”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其蕴涵的哲学思想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对设计的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

虽然“有”与“无”的辩证思想并未直接体现设计的各方面问题,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及辩证关系对当代设计可谓影响至深。

因此,深层次挖掘艺术设计中“有”与“无”的美学辩证思想,就必须对老子提出的“有”与“无”的辩证思想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有”与“无”二元辩证关系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明确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说法。

“有”皆万物本源,“无”为“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而“无”为虚幻或虚无缥缈,即“道”的特质所在。

因此,“有”与“无”的辩证思想和“道”有密切关系。

同时,老子“有”与“无”辩证思想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在《道德经》第二章明确提出“有无相生”的看法,认为“有”与“无”两者是相互对立、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因此,“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析,即“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

1.“有无相生”“有无相生”出自于《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①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与“无”是一对矛盾体,可以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即随着时间和物质的运动发展,“有”与“无”相互对立、转化。

因此,“有无相生”这一辩证关系蕴涵了特别丰富的哲学思想,深刻折射出社会事物的发展规律。

2.“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辩证关系是“道”的体现,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明确指出了这一观点。

天地万物始于“有”,“无”是“有”的本源,“无”又是本源之源。

其中蕴涵了“道”的哲学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之源,有着哲理性。

因此,“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神本源。

综上所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是随着事物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从两个方面印证了“有”与“无”的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潮浅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潮浅析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1 0期 ( 上)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潮浅析
高 丽娜 ( 郑州华秸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1 1 0 0 )
摘要 :中国当代 美学 , 是 中国当代学术领域 最热闹也最诱人的园地之一。 2 0 世纪中国的 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 了东方与西方 。 使传纨与现代相融合 . 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 了一批杰出的艺术 家. 他们在这个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 下形成 了一 系列绘画思想 ,以及他们培 画流琅 中的

性 、理性两个方面构成 ,美感或为感性的 , 或为理性 的,或为二者的统一 ; 认为美感是
以心理体验的形态出现的 , 其性质应是 由心
理 因素来 确定 的。这 一路线始 终 由人 的认
欣喜 的局面。
2 0世纪是 中国画尤其是人 物画复兴和 繁荣 的世纪。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
种心灵境界 ,是 “ 人类的积淀为个体 的。理 性的积淀为感性的 , 社会的积淀为 自 然的” , 是人类精神诸要素实现了充分和谐 、 协调的
自由境界
泛、 更深入的 “ 热门” 局面 。 其 间派系之多 、 观点之繁 、争论之烈 、 影响之大 . 都是极为 突出的。 美学开始成为新时期最引人注 目的 显学之一 。2 0 世纪 5 O ~ 6 0年代的 “ 美学大 讨论 ”和 8 0年代伊始美学学科成为显学 。
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 到传统文人 阶层和 广大平 民百 姓的交 口称 赞, 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 的历史性
灵性是人与意义打交道的能力和处身状态 ; 美感虽不 离现实事 物的形式并 以心理体 验 的形态 出现 , 但本质上却是体验意义 的一种

当代中国美学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美学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美学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当代中国美学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欣赏与创造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美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代中国美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的发展,美学教育在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许多高等学府和艺术院校开设了美学专业或美学课程,以满足学生对美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此外,各种美术学会和教育机构也积极开展美学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教育的发展。

然而,当代中国美学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中国社会对理工科教育的重视,艺术和人文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美学教育在教育资源和支持方面的相对不足。

其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最后,美学教育的内容和研究方向也面临着亟需更新的问题。

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如数字美学和环境美学等。

未来,当代中国美学教育将面临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美学教育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美学教育的发展。

其次,美学教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

传统的美学理论将与当代艺术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此外,面向大众的美学教育将逐渐兴起,通过各种方式普及美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

最后,跨学科研究将成为当代中国美学教育的重要趋势。

美学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拓宽研究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推动当代中国美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美学教育的重视和理解,提高社会对美学教育的认可度。

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美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美学教育的资源投入和师资培训。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从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到现代的前卫艺术,每个时代的美学理论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与认识。

而当今,美学理论正在逐渐走向文化转向,旨在揭示不同文化中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文化批判意识的兴起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也表现为对各种文化之间的比较和批判。

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发扬,这种批判性思维也是文化转向的核心所在。

举例来说,著名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就在其所著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揭示了帝国主义者如何通过文化输出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进而推广其意识形态。

而批判文化输出的意识,在当今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深远的影响。

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更迭与交融成为了常态。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舞台,文化交流的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也是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之一。

例如,当代日本美术以其独特的美学标准和风格,在世界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这一进程中,跨文化的融合和艺术交流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无论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还是在传统日本美术的传承中,文化的跨越和交流都在推动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的美学审美范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从各种文化中获得美学启示,成为了当代美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特征。

由于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范式不同,因此这种多元文化的美学审美范式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例如,中国传统文艺中“以形传神”的审美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而西方艺术中的“抽象表现主义”则代表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审美趋势。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审美范式,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范式也带来了对现代艺术审美观念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当代艺术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回应。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当代艺术家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以及这种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

一、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和理解,它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启示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得到了复兴和再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的多元理解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多元的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常通过创造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美的多重性,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形式都成为了他们表达美的语言。

他们通过对材料、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使各种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颠覆传统美学理论通常把美归纳到一些客观的标准中,例如,比例、对称、和谐等,这些标准被认为是判断美的根据。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对这些传统标准进行颠覆,挑战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失真、扭曲、重复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对美的理解,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审美经验。

3.对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探讨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还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表达来探讨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例如,《红与黑》,一幅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进行描绘和讽刺,探讨了美的社会性。

二、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它还带给了当代艺术启示和挑战。

1.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和价值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依据时代要求和审美需求创作作品,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

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

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一、文震亨与《长物志》作为“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出生于明末的“簪缨世族”,他生活和交游的江南地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士大夫文化渗透和浸染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处文化领域。

在士大夫阶层中有意无意的有着一种人居环境艺术化的追求与履践,他们借助能深刻领会和精妙传达自己的审美趣味的能工巧匠之手,营造园林居所,定制陈设器物,将士大夫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对精致生活的品味充分彰显出来,同时也把这种对精致生活的细腻体验,诉诸笔端。

一时间,品藻绘事、燕游园林、修葺居室、把玩器物蔚然成风,著述迭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一部佳构。

文震亨的这部著作是有着一定的家学渊薮。

从文氏家族来看,可谓“造园世家”,曾祖父文征明扩建停云馆;父亲文元发营造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长兄文震孟建造了生云墅、世纶堂。

这种家庭氛围,对他造园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他本人也是园林艺术的践行者,他曾在冯氏废园的基础上,构筑了香草堂,其中建有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游月楼、鹤栖、鹿柴、鱼床、燕幕、啸台、曲沼、方池等景观。

印学大家顾苓在《塔影园集》中曾盛赞香草堂“水草清华,房栊窈窕”。

由此可以看出,《长物志》中的一部分内容可谓作者实践躬行的经验之谈。

此外,作者用“长物”来命名著作,也别有深意,这既透露出文人淡泊名利及身外余物的旷达心境,也开宗明义告知读者,书中所论,“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文人的清赏而已,并非布帛菽粟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物资。

“长物”一词,为书中纷繁庞杂的内容作了范围的界定,也成为解读该书的入门钥匙。

纵览《长物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269小节,内容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论述的内容极其广泛,从造园建筑到日常器用,从室内到室外,从花木到鸟兽,涵盖了多门学科和众多的艺术门类,是艺术美学的一次系统展示。

当代中国绘画中的传统美学

当代中国绘画中的传统美学

中国人 认
部分
。 。
美术学 院的林 风 眠 先生
国 画上 进行 了很 多努 力 留世 不 多


在运 用 西 方绘画技巧 改 良中
虽 然 因历 史和 个人 原 因作 品

的 和谐 的


人 是 自然 的


它造 就 了 中 国 人 独 特 的感 性 思 维 方式

千百 年
但 受其 直接影 响 的弟子 赵 无 极
他 的 写 实主 张和 从 苏 并为

中国 画具 有
联 引进 的

社会主 义 现 实主 义



成 为

十世
鲜 明 的 民族形 式和 独 特风 格

它用毛 笔


墨和 中国 画 颜
纪 中期 创 作 与 教 育 的 主 流
他 的作品 《 公 移 山图》 愚 就



主要在特制的宣纸 或绢上 作 画
山水 画
, ,


种寄托


中国 当代艺术 家从 十年 浩劫 的文化 沙漠 中


走 出来

身饥 渴



腔 悲愤


当解放 的灵魂 与创作灵
,



感相结合 相碰 撞的时候


最 耀 眼 的 火 花 tO 是 对 政 治 高



文化专制 的批 判和 反 思

在题 材上 有人 物 在各个时期 在描绘物象

极具 现 实意 义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代美学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需要对当代美学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当代社会中,美学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理论,而涉及到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议题。

其次,当代美学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主体性,注重审美实践和个人感受。

最后,当代美学还与现代技术和媒介密切相关,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因此,当代美学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范畴,成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领域。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框架,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当代美学的概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框架,引导读者进入全文。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当代美学的起源和背景,阐述当代美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呈现当代美学的定义和内涵,展示当代美学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当代美学的定义,对当代美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思考,并展望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概括和归纳,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指引读者对当代美学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交叉呼应和内在关联,将构成一篇完整而有序的文章,为读者呈现当代美学的多维面貌,引发读者对当代美学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美学的定义,分析其起源、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代美学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终,通过对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展望,希望能够为美学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提供一些启发,促进美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xx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xx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从“无”的美学看中国当代艺术

从“无”的美学看中国当代艺术
人文 研究
从“ 无” 的美学看 中国 当代
摘 要: 笔者从画论的角度思考 中国当代美术应该如何发展 , 借助 古人 时艺术的理解 , 分析我们应该向前人 学习的艺术之道。 关键词 : 道 艺术 中国关术
从古代哲 人们 的“ 道” 看 中国美术 , “ 大音希声 , 大象 无形 ” 在 道家看 来就是 艺术和 美的最 高境界 , 最 完美 的文艺作 品都 必定
中解脱 劳顿 , 在静夜 里独对 心灵 , 在晨曦 时思考 , 是一种 无法表
达 的玄 妙 。
化和个体 化 、 人格 自由等。 东晋之后 , 佛教 大乘 般若学流行 , 中 国 的哲 学观 受到 强 大 的“ 空” 的观 念 的 洗礼 , 发 生 了深 刻 的变
化。 自然和物 转换为 了色相 , 由对人 性 的注 重转 向对佛性 的注 重; 清 静 自然被虚静 的观 念取代 , 逍 遥游 的 自在也 慢慢转变为顿 悟的解脱 , 心物关 系和色 空关系相联 系 , 自然被 空化 , 心化 也 自 然而 生。从儒道 的“ 无” 的哲 学到玄学 的“ 无” 的本体论 , 再 到后
要进入 “ 道” 的境 界 , 进入 自然朴 素并且 没有人为 痕迹 的本 真境
界。 “ 无声… 无形” 就是 说没有 声音没有 形象 , 本就是 虚空 、 空无
从 一些 中国画论 中不难看 出 , 古代 的艺术家有很 多是孤独 的, 甚 至在 当时是 不为人们所理解 的, 但是他们仍然坚持 。所 以说 , 老 庄之 学的重要 意义在 于
“ 弃 人 为 而 重 自然 ” 。
“ 空灵” 是 中国古代 艺术理论家 总结 出的一个词条 。回顾美
学史 , 先秦 的美学观有 老庄 的虚静 、 无 为、 以物观 物的泛神论 和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布时间:2022-09-28T09:09:24.1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1期作者:李童[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李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50014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本篇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讨论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发展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特点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发展;美学;马克思主义一、近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美的本质特征问题兴起了一场讨论狂潮。

主要分为四大派,其中包括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

由于当时被唯物主义哲学观深深影响,所以大部分倡导“主观论“的派别被标榜为唯心主义而收到批判,“客观论”和“社会论”的观点则受到更多的支持。

尤其是“社会论”还在客观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 “实践论”,这一派的观点由于融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十分新潮又正派,所以在当时受到了更多的认同并且影响更大。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关于美学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浪潮。

此次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热潮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导致关于美学的讨论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道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主张和美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起才真正提出了“艺术美学”的独立概念。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齐白石(1864-195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其艺术造诣颇高,尤其擅长花鸟画和山水画。

他的艺术美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倡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他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就齐白石的艺术美学思想进行探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齐白石是清末民初的艺术家,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对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

他在花鸟画和山水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齐派领袖”,对中国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齐白石的艺术美学思想1.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一理念,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总结和概括。

他认为,艺术创作既需要有真实的再现,又要有虚幻的表现。

在画家看来,一幅成功的作品应该在表现对象的基础上,对形式和意境进行充分的创造和变化,从而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产生一种灵动和妙趣。

2.以形似之名,无似之实齐白石倡导以形似之名,无似之实。

他认为,绘画艺术并非简单地复制客观事物的外貌,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质和精神,以形似之名来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他在创作时往往选择性地夸大、变形、或者省略某些画面元素,以求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效果。

3.从“写意”到“写生”齐白石倡导从“写意”到“写生”的转变。

他认为,“写意”虽有发挥空间,但容易走向形神不合;而“写生”则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和精神。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绘,以求在表现形式的同时,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情感。

三、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实践1.花鸟画齐白石在花鸟画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

他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各种手法和技巧,以写实的形式表现出花鸟的生动形态和灵动情感。

他擅长以墨绘花鸟,不仅做到了写实,还具有极强的意境和生命力。

当代舞蹈美学思想概析

当代舞蹈美学思想概析
析。
l 宗华白的舞蹈美学思想 宗华 白, 中国当代著名美 学家 。其舞蹈 美 学思想有三个基本点 :一是对舞蹈艺术形态 给 予 了高度的平均 ,认 为它是宇 宙创化过程 的象 征; 二是认 为中国艺术都贯穿着舞 蹈精神 , 都像 舞蹈那样显示 出虚实的空间 ; 三是 论及 “ 艺术境 界 ” 时 , 调是 心 灵 的 具体 化 和 肉 身 化 。 之 强 宗 白华在 《 中国艺 术意境 之诞生 》 一文 中 说到 : , 高度的韵律、 舞 这最 节奏 、 序 、 性 , 秩 理 同 时是最高度的生命 、 旋律、 、 力 热情 , 它不仅是一 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 , 且是 宇宙创化过程 的 象征 。 艺术家在这 时失落 自己于造化的核心, 沉 冥入神……从深不可测的玄冥 的体验 中升华而 出, 行神如空, 行气如虹。在这 时只有 “ ” 舞 这最 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 ,能使这深不可测 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 、 肉身化。在这舞 中, 严谨 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 , 浩荡奔驰 的生命 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者宇宙 的创化 ……人 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 , 艺术境界 与哲理境界 , 是 诞 生 于 一个 最 自由 最 充 沛 的深 心 的 自我 。这 充沛的 自我, 真哩弥满 , 万象在旁 , 掉臂游行 , 超 脱 自在 , 需要空间 , 供他活动 。于是 “ 是它最 舞” 直接 、 罪具 体的 自然流露。 舞” “ 是中国一切艺术 境界的典 型。中国的书法 、 画法都趋向飞舞 ; 庄 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 的舞姿… … 中 国舞 台动作在两千 年的发 展 中形 成一 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 的基本风格 ,这种 风格既是美的, 同时又能表现生活 的真实 。 中国 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 ,辩证的结合着 虚 与 实 ,这 种 独 特 的 穿着 手法 也 贯 穿 在 各 种 艺 术 里面 。 由舞蹈 动 作 延 伸 , 示 出来 的虚 灵 的 空 展 间 , 构 成 中 国绘 画 、 是 书法 、 剧 、 筑 里 的 空 间 戏 建 感和空间表现 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 国艺术在 世界 上 的特 殊 风 格 。 2 泽 厚 的 舞蹈 美 学 思 想 李 李 泽 厚 为 中 困 当代 著 名学 者 , 术 著 作 颇 学 多。 其对舞蹈美学 的看法为 : 一是论及 了舞蹈艺 术美学特性的本质规定 ,认为不是 去再现事务 而是 去表现洼格 ;二是论及 了舞蹈动作所有的 高度概括 、 宽泛的 丧现性质 , 有助于展示人的精 神 潜 能 和 情感 体 验 。 舞蹈艺术 的夫学特性 , 在于 它主要 不是人 物 行 为 的 复写 , 是 人物 内心 的 表 嚣 ; 是 去 冉 二 现事务 , 是去表现事务 , 二 二是 去 表 现 性 格 ; 小 是模拟 , 二是 比拟 要求 } 度 捉 烁 r的 、 式 剞高 程 化 j的雄蹈语 苦,通过着 晕表达人们的内心情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

□司道锋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HUNDRED SCHOOLS IN ARTS30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6-0030-07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司道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向。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文章从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意义入手,从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转向、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构建进行了有效分析,以期更好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学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理论体系;艺术理论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纵观中西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两者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融合发展,受西方科技文化艺术的影响,如今的艺术美学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⑴。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当代美学理论与艺术作品分析

当代美学理论与艺术作品分析

当代美学理论与艺术作品分析田正想(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美术作品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了解,对阿多诺的否定性文学、利奥塔美学理论与“崇高”美学理论结合艺术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能掌握所学美学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达到美学理论学习的目的,从而真正掌握美学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利奥塔;崇高美学是感性的学问,即感觉学,西方的美学理论在19世纪到20世纪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1]。

20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是人类创造力高速发展的时代。

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经历了前作未有的磨难,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和激变的世纪中,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生存发展、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了美学理论中。

笔者通过美学理论学习,对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将以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利奥塔美学概念“崇高”两种典型美学理论结合作品,试作分析。

《雾状的头盖骨鸡奸三角钢琴》 达利 1935年121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一、阿多诺的否定性文学对艺术作品的分析通过学习可以知道,阿多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最为密切,他的美学思想有着极为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

因此,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阿多诺把艺术看成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想”这种幻想并非是欺骗性质的,它是疏离、相异于现实的另外一个世界,用易逝、耀眼、表现性的虚构形象来批判、否定现实虚假、同一的现象,达到社会性逆反,阿多诺称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题”。

《雾状的头盖骨鸡奸三角钢琴》是西班牙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935年,创作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画面反映了人为压抑的本能、欲望、狂野,他画出这幅作品来暗示他的性欲与焦虑。

画面中残破的房子是内战时摧毁的,图中的树代表男性的性器官,而船象征女性的性器官,男女的结合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通过该幅作品能够感受到画家运用象征的语言和隐喻的手法来阐述内心强烈的表现欲望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用人的情爱、感情、欲望等抽象的本质,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气息,并把这种矛盾冲突直观地传达给欣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作者:李灵阁(指导老师:朱强)
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

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谈论这些艺术家的艺中国当代术思想及美术观。

关键词:20世纪当代艺术中国齐白石艺术流派美学思想传统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这五千载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令世人瞩目艺术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是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

它经历了从衰微、探求、奋进和走向复兴的历程。

画坛群星璀璨,名师辈出。

2003年,我国选出20世纪13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胄。

这些人的名字在20世纪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20世纪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复兴和繁荣的世纪。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仅从中国人物画来说,不仅摆脱了清末文人仕女画衰败的迹象,在几代画家的影响下,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人物画布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深远。

①齐白石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

这种境界,得到传统文人阶层和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

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同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同意,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齐白石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齐白石以从大自然观察得来的生活素材而大胆独造的写意花鸟画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专长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所画之物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齐白石把隐士作风、旧文人情调以及平民意识揉和在一起,用雅俗共赏的风格争取到了最为广大的观众,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从齐白石的艺术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民族感和现代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一种中国人的真情实感。

齐白石是发展传统、创新传统,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领悟的创造型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着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

在对待中外文化艺术的态度上,中国的艺术和外国的艺术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体系,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打通的。

融中西、通古今,实际上是为了创造新型的艺术。

他一直反对中国艺术可以封闭起来发展的观点,也反对没有骨气地一味模仿洋人,制造“洋垃圾”。

从这里充分的体现了齐白石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他弘扬民族文化、主张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要为大众所理解的艺术理念,肯定了他打通古今、融合中西、面向时代的努力,这
①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被誉为“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和体会。

所以如果艺术家是成功的,那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局限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就本体而言,艺术品也是传达艺术家精神的媒介,它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只觉的、能动的整体把握。

然而与其伟大的古代艺术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究其原因,在②《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一书中,作者皮道坚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衰退是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为了追求民族整体的自强自立,往往不得不以牺牲个性的自由发展为代价。

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三十多年间里,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观念与一种引进的苏式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相结合,艺术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和奴仆,这不仅束缚了艺术家感觉力的发展,实际上也限制了艺术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然,作者③皮道坚的这种观点也是有依据的。

80年代中国的艺术也是划时代的转变,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酿成的,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便是艺术史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打破对传统的束缚和禁锢,由此新起的艺术史论家将感觉的实践发生论及其形式化特性作为统一艺术史研究方法提出来,从理论上动摇了“模仿论”基础上的写实主义艺术在当时中国统一天下的主宰地位,艺术史发展的自律性开始得到重视。

将艺术作为政治工具以支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做法,已普遍开始质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以来的新青年美术运动的评价,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

20世纪这一代的艺术家们也算是给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而使以往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格局。

一大批的艺术家放弃了对生活的简单直接模仿,转而用“唯心的灵性”去感应他们的生存世界。

学术界也将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称之为“中国的视觉革命”虽然这一时代借用有西方的的一些观念和手法,从而使年轻中国的现代艺术难免有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痕迹,实际上,这也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下的积极影响。

正如20世纪初西方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④“野兽主义”的艺术家们,为了对抗西方古代绘画传统而大胆吸收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样,艺术家们超越现实的有限精神,这才是艺术的新生命。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

乃是对新的艺术生命的召唤。

现当代,与艺术实践中的各种主义林立,八十年代后期的艺术风格及理论研究已成多元化的格局,进而使中国的艺术在创新与融合中发展,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已逾越历史造成的时间差,将逐渐与世界的当代艺术同步。

参考文献:
《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皮道坚 1988年10月第一版
《美学观礼》—郑元者 2000年1月第一版
《美术欣赏》—易镜荣 2006年1月第一版
②皮道坚的《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当代艺术一章。

③皮道坚1941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

1981年至1992年任教湖北艺术学院。

(后改为湖北美术学院),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史教学、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批评工作。

1981年起多次参加及主持全国性重大美术活动与学术会议。

发表美术理论、美术史及批评文章数十万字、出版有专著《楚艺术史》、《楚美术图集》等。

④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野兽派的画家热衷于用鲜艳、浓重的色彩来强调画面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