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

合集下载

以辽宁地区为例看辽代佛教的兴盛

以辽宁地区为例看辽代佛教的兴盛
月, “ 诸 路 奏 饭 僧 尼 十 六 万 ” ’ , 可 见僧 尼
人数之众。 辽朝每年还有 同定的佛诞节 , 《 辽 史》 卷5 3  ̄ ¥ L 志六》 载: “ 二月八 日为悉达太 子生辰 , 京府及诸州雕木 为像 , 仪仗百戏导 从, 循城为乐。悉达太子者 , 两域净梵王子 ,
传播和 1 5 . 速发展。 1 _ f 弗 教 遗址遗存 。 辽代辽宁地区建立了 许多佛寺 、 佛塔 。据《 辽史 ・ 地理志二 》 记载 , 当时的东京辽阳府就建有金德寺 、大悲寺 、 驸马寺 、 赵头陀寺等 , 各地方州县几乎均建 寺修塔 ,如义县成 熙寺 ( 金代改称大奉国 寺) 、 懿州宝严寺 、 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等 。 辽代佛寺塔院之多 , 南现今辽宁境 内大量的 僧判。 府州僧官除了僧录 、 僧政和僧判外 , 还 塔 , 就是 南当地百余 名崇佛信 教的邑人集资 佛教遗址遗存可见一斑。 辽宁境 内现存与佛 有都纲 , 开泰二年 ( 1 0 1 3 ) 石刻 《 净光舍 利塔 修建而成的。 该塔《 石函记》 所 记修塔过程是 : 教相关的遗址和遗物包括佛寺 、 佛塔 、 石窟 、 经幢记》 有“ J r  ̄ #l 管 内都纲讲法华 上生经 沙 “ 邑人李弘等百余人 , 见武家庄东埚上, 地维 经幢和佛雕像等。 从现今佛教遗存的分布来 门惠真” 的记录 , 直接负责辖区内重要基 爽凯 , 平坦如镜 , 以此众邑人请到前僧政沙门 辽代多数地方基层寺 云秀为功德主, 转请到僧法直为塔院主 , 共同 看, 以辽西和辽北地区为多。 义县大奉国寺 , 层寺职的审核和任命。 始建于辽 开泰 九年( 1 0 2 0 ) , 即是 目前 国内保 院 的组 织 核 心 是 “ i纲 ” , 即寺 主 ( 监寺 、 院 发愿造无垢净光舍利塔一所。” 道宗清宁 存较完整 的辽代木结构佛寺建筑。 大雄宝殿 主 、 住持) 、 上座( 尚座) 和都维那 。寺院管理 四年 ( 1 O 5 8 ) , 显州城北赵太保寨 白山院修筑 里 的七尊 泥塑佛像 , 每尊高约 8米 , 极为壮 以 “ 寺主 ” 为首 , 上 座 和 都 维 那 是 寺 主 的辅 佛舍利塔 , 据对该塔《 石函记》 所刻列的施主 寺院的重大事情 南三纲共 同决定 。其下 题名统计 , 捐资施主约有 7 0 0 余人1 2 1  ̄ 8 。 观。另外 , 胁侍菩萨 、 天王像塑造生动传神 , 佐,

辽朝佛教信仰研究

辽朝佛教信仰研究

文化因素
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信 徒,佛教信仰在辽朝逐渐扎根。
03
辽朝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
佛经翻译与流传
佛经翻译
辽朝时期,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契丹文和汉文,这些佛经包括《大般若经》 、《华严经》、《金刚经》等。这些佛经的翻译工作对于佛教在辽朝的传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经流传
在辽朝,佛经的流传非常广泛,不仅在佛教寺庙中流传,还流传于广大信众 之中。这些佛经的流传为佛教信仰在辽朝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佛教仪式
在辽朝,佛教仪式逐渐与契丹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仪式。这些仪式包括转经 、诵经、斋戒等,体现了佛教信仰在辽朝的本土化发展。
法会活动
在辽朝,法会活动逐渐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些法会包括水陆法会、盂兰盆法会等,旨在超度 亡灵、普度众生。这些法会活动不仅为信众提供了信仰体验的机会,也加强了佛教信仰在辽朝社会的普及和传 播。
《辽朝佛教信仰研究》
2023-10-25
目录
• 辽朝佛教概述 • 辽朝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 辽朝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 • 辽朝佛教信仰的影响与贡献 • 辽朝佛教信仰的衰落与反思 • 辽朝佛教信仰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01
辽朝佛教概述
辽朝佛教的背景与起源
背景
辽朝是10世纪到12世纪的中国北方王朝,其统治者契丹族信 奉萨满教。然而,随着契丹族与汉族的交流加深,佛教逐渐 传入辽朝。
起源
佛教在辽朝的传播最初是通过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和贸易,以 及来自中原的佛教僧侣的传教活动。例如,938年,后晋高祖 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使得佛教在燕云地区得到 广泛传播。
辽朝佛教的主要流派与特点

辽代墓葬出土三彩器的佛教文化因素研究

辽代墓葬出土三彩器的佛教文化因素研究

辽代墓葬出土三彩器的佛教文化因素研究作者:王馨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摘要:已出土的辽代陶瓷器中,辽三彩中的意义比较重要,尤其是受到佛教因素影响的辽代三彩器。

探析辽三彩中的佛教因素,对研究辽代佛教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辽三彩的用途结合辽三彩有关佛教的器物造型、纹饰,可以看出辽代佛教发展的鼎盛期。

辽代社会佛教造像与佛寺遍布辽朝境内的状况,也通过辽三彩中有关佛教的出土物而反映。

关键词:辽三彩;造型;纹饰;佛教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26-03佛教在辽代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国庆《辽代民俗中的佛教因素》、吴琼《从石刻看辽代平民阶级女性崇佛情况》等对辽代社会中的佛教现象有所研究;王欣欣《辽代寺院研究》、于博《辽代七佛造像研究》则更加具体的在辽代寺院、造像方面进行探析。

近些年来,随着辽代墓葬的不断发掘,关于出土文物的研究逐渐明朗,李红军、孙新民、郑怡等对于唐、宋、辽三彩器的特征研究都有各自不同的心得;陈仲琛、王庆杰、沙大禹等对辽三彩的艺术价值予以探究。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辽代墓葬出土三彩器的佛教文化因素研究还没有具体的论述。

因此,本文根据辽代墓葬出土的辽三彩,对三彩器中的佛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一、辽三彩器佛教因素的造像10世纪初契丹在北方建立辽朝,辽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推崇佛教。

在燕云十六州归属契丹后,受汉人影响佛教在契丹的统治疆域内广为传布[1],《辽史》中有明确记载。

《辽史·太宗纪》记载“饭僧五万人”[2]。

《辽史·太宗纪》记载“每岁正月辄不食荤茹,大修斋会及造寺”[3]。

《辽史·道宗纪》记载“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

”[4]根据饭僧变化,可以看出辽圣宗以后佛教开始盛行,并且一直持续到辽末,都大兴佛教寺庙。

在皇亲国戚、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各种阶级的支持下,佛教文化已经普遍影响到辽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佛教因素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辽三彩也不例外。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浅论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浅论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浅论导言辽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时期跨越了公元916年至1125年。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是辽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佛教在辽代的地位佛教在辽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影响着人们信仰和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辽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其中包括了契丹族、汉族、高丽族、女真族等多民族的融合。

佛教不仅仅是道德和信仰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佛教这种教义给这个时期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和信仰。

近年来,佛教在中国的生成和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变化。

而辽代的佛教文化也为我们探究佛教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与特点佛教的传入为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空间。

佛教图像:仏像第一:仏像是一种契丹画像的表现方式。

由于契丹人造像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造像领域卓然独步。

第二:在辽代的佛教造像艺术中,佛陀造像严格按照那伽经,宗教改革对造像严格规定和繁复的技术要求,使得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显得相对单一而保守。

佛教状态:辽代佛教的陶渊明在辽代时,佛教在契丹帝国领域内处于文化和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成为契丹社会的精神支柱。

起初,佛教对于契丹民族的深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佛教在辽代的流传和发展推动了契丹民族的革新和进步,使得契丹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同时,佛教亲和力顽强不散,成为了较为稳定的文化传承和信仰状态。

佛教文化:显祖扬宗的精良传承辽代的佛教造像艺术的表现内容包括人物形象、动植物、传记、禅理与佛教门第等。

整个佛教文艺中,以佛陀造像为最高典范。

辽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等特征。

同时,佛教造像受到汉文化、唐代造像、西域造像、中国规矩等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佛教文化传承的精髓。

辽代佛教_涉政_现象探析_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变迁_研究之一_张国庆

辽代佛教_涉政_现象探析_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变迁_研究之一_张国庆
② 据史料记载, , 应该是由此开始的。 院。可以说,契丹辽朝之佛教文化与政治统治的 “亲密接触 ” 契丹辽朝统治者为安置被俘和流亡到契丹辽地的中原汉族僧尼 , 最早于唐天复二年 ( 902 ) 即在龙化
。《辽史·太祖纪》 载 : “唐天复元年, 岁辛酉, 痕德堇可汗立, 以太祖 ( 耶律阿保 州修建了开教寺 机) 为本部夷离堇,专征讨……明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 获生口九万五千,
五代史·四夷附录》 即云: 五代中原战乱, 耶律阿保机 “乘间入塞, 攻陷城邑, 俘其人民, 以唐州 ①。 县置城以居之” 在这些被俘和流亡北上的中原汉人中 ,也混杂着大量原本崇佛信教的僧尼 。契丹辽朝的统治者为 妥善安置这些僧尼身份的汉人, 便在以西楼 ( 上京临潢府 ) 为中心的两河腹地, 兴建了大量佛教寺
⑧ ” 国人并、汾、幽、蓟为多。
辽代初期的太祖至太宗朝,为使被俘及流亡到契丹辽地的中原汉人安居乐业 ( 即定居后继续从 事农耕生产) ,最高统治集团英明而果断地制定了从官制到法律 、从日常生活到礼俗文化等涉及方方 面面的一整套 “因俗而治” 之统治政策, 其中即包括置州县、 建佛寺, 安置汉人及汉人中的僧尼等 内容。契丹辽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不仅完成了佛教传入契丹辽地后与帝国政治的第 ,同时,也达到了统治者预期的政治目的。正如 《辽史·韩延徽传》 所说的那样, 耶律 一次 “对接” ,“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 以生养之。 以故 阿保机和他的智囊团
⑨。笔者以为,耶律阿保机于契丹腹地初建佛寺 ,并非他本人对佛教如何笃信 ( 与他之后 逃亡者少”
。 ① 《新五代史》 卷 72 《四夷附录》 ② 契丹辽建国之初,虽然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曾有过一次关于确立国家统治思想的讨论 , 有人曾建议采用佛教思想 , 但当时并 : “时太祖 ( 耶律阿保机) 问侍臣曰 : ‘受命之君, 当事天敬神, 有大功德者, 未被通过。据 《辽史》 卷 71 《宗室·义宗倍传》 记载 : ‘佛非中国教。 ’ 倍 ( 耶律倍) 曰 :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 宜先。 ’ 太祖大悦, 即建孔子庙, 朕欲祀之,何先? ’ 皆以佛对。太祖曰 ” 故而可知,太祖朝佛教之 “涉政” 并非是从其教义的影响层面开始的。 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 ③ 《辽史》 卷 1 《太祖纪上》 。 ④ 《辽史》 卷 37 《地理志一》 : 《契丹佛教发展考 》 ,载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第 14 册 《中国佛教史论集 》 5 之 ⑤ 韩道诚 《宋辽金元篇·下》 ,台北: 大乘出版社,1977 年,第 45 页。 。 ⑥ 《辽史》 卷 1 《太祖纪上》 。 ⑦ 《旧五代史》 卷 137 《契丹传》 。 ⑧ 《辽史》 卷 37 《地理志一》 。 ⑨ 《辽史》 卷 74 《韩延徽传》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辽代是由契丹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广大地区。

契丹族原来信奉萨满教,立国后为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对佛教的信奉。

辽代帝王从太宗开始都奉佛崇佛,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圣宗、兴宗和道宗。

这三位帝王不仅扶持佛教,大兴佛教文化事业,而且还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极大兴趣和较高修养。

辽代《契丹藏》的刊刻、房山石经的续刻等佛教文化事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展和完成的。

在辽帝王崇佛带动下,辽代社会奉佛之风也十分盛行,各地都出现了的奉佛组织——千人邑会,即以民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来共同履行一项项佛教事业。

正是在辽代整个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下,辽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一、辽代佛像遗存辽代佛教造像遗存十分丰富,有寺庙供像、佛塔浮雕造像、石窟造像和其它散存的不同材质的造像。

其中,寺庙造像著名遗存有:造于统和二年(984)天津蓟县独乐寺十一面观音(高16.27米)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塑像;造于开泰九年(1020)辽宁义县奉国寺过去七佛、菩萨、天王等塑像;造于重熙七年(1038)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三身佛、菩萨、弟子和天王29尊塑像;造于重熙年间(1032-1055)大同观音堂的观音、四胁侍菩萨、十大明王石雕群像,以及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各层塑像等。

雕有佛像的著名佛塔有:北京天宁寺塔,辽宁沈阳无垢净光塔、辽阳白塔、朝阳北塔、义县嘉福寺塔,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巴林左旗林东塔、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宁城大明塔等。

这些辽塔都在一层或二层塔身各面以及基座周围安排有雕刻精美的佛、菩萨、佛弟子、护法天王、力士、飞天、法器、瑞兽等砖雕或石雕图像,是辽代佛教雕塑极其丰富的遗存。

石窟造像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巴林左旗一带,有洞山石窟(有大小石窟100余个)、三山屯石窟和前后昭庙等石窟。

这些石窟规模虽然都不大,但对研究辽晚期佛教石窟造像在契丹族故地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一带辽代寺庙造像毁坏殆尽的情况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辽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辽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张国庆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动中掺杂世俗内容以及僧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世俗取向等方面.佛教世俗化对辽代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出现了世俗社会“佛教化”的现象,民众世俗人生的某些时段、世俗生活的某些方面都打上了佛教烙印.【总页数】5页(P144-148)
【作者】张国庆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1
【相关文献】
1.钩沉石刻文字细写佛教文化——略评张国庆《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 [J], 向南
2.北京地区辽代佛教综论——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J], 孙勐
3.辽代高僧“杖锡”“挂锡”及相关问题探究——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J], 张国庆;陶莉
4.佛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辽朝寺院景观——以石刻文字为中心 [J], 张国庆
5.辽代丧葬礼俗举要——以辽代石刻资料为中心 [J], 郑承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奇特辽代佛教兴盛 一些大寺院竟“富可敌国”

奇特辽代佛教兴盛 一些大寺院竟“富可敌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奇特辽代佛教兴盛一些大寺院竟“富可敌国”
导语:随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佛教信仰也开始在契丹贵族阶层中间流行。

辽廷已不再把佛教看作是汉人的事情,而是自觉地效法唐代帝王的奉佛
随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佛教信仰也开始在契丹贵族阶层中间流行。

辽廷已不再把佛教看作是汉人的事情,而是自觉地效法唐代帝王的奉佛故事,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

这一点,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体现,我省的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原文化,越来越多地濡染着契丹人。

辽代佛教逐步兴盛
奉国寺位于我省锦州市义县城内之东北隅,自山门以内,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有牌楼、无量殿、大雄殿等主要建筑,除辽代遗构大雄殿外,其余皆为清代重建。

奉国寺大雄殿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虽后代多有修葺改建,但学界仍公认其大木结构乃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奉国寺初创之时的辽代原构。

大雄殿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斗拱比例雄大,屋檐高峻,气势非凡。

殿无论是规模与形制,抑或铺作以及用材等,均已达到现今所知古代遗构的最大极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物研究所资深古建筑专家杜仙洲先生发表《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称,“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


辽自圣宗朝以后,其佛教进入全盛期,史称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尤留心释典”。

而奉国寺大雄殿之始建年代恰在圣宗时期,其时佛教之盛,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所体现,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生活常识分享。

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

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

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作者:雪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雪莲(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

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

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赤峰地区;辽代;清代;寺庙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09-04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14XMZ031)课题阶段性成果。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西南、东南临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北靠兴安岭南麓。

这里是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水土肥美,河流纵横,古有松州之称。

这里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后来被称之为“红山诸文化”的史前文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后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其后,隶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都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轮番上演并成为这里的主宰。

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里也经历了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萨满教,再从萨满教向藏传佛教的转化历程。

一、赤峰地区佛教寺庙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一)赤峰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匈奴是较早接受佛教的民族,北魏时起佛教得到高度重视,隋唐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更是推崇佛教,大建佛寺佛塔。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2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2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2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2(3)金代佛教的传入与展开女真在建国以前便已从临近的高丽、渤海等地输入了佛教。

灭辽后进入中原,又占领了宋都汴梁及淮河以北地区,当地发达的佛教文化给予女真人更大的影响,他们在汉化的同时也佛化了。

金朝诸帝对佛教皆采取扶植政策,把大量的土地、金钱赐给僧人,致使寺院快速发展。

" 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 ," 僧居佛寺,冠于北方。

" 不过金代统治者也吸收了辽代过份崇佛导致国力衰退的教训,对佛教的发展实行严格的控制。

金朝效仿唐宋,建立自上至下的僧官制度,考试僧尼,发放度牒,严禁民间私建寺院。

凡私自度僧者,给予严厉的处罚。

金代早期对佛教的管理是严格的,然而章宗朝以后,国内政治腐败,外有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金朝统治者也效法宋室,公开出售度牒、师号以补国库亏空,从而导致僧侣队伍的腐败。

金朝继承了辽、宋两代北方佛教事业的基础,所以比较成熟、发达。

在佛门诸宗中,仍以禅宗的临济和曹洞两派最为流行。

临济一系有道询(1086年——1142年)住山东灵岩寺传法,较有名气。

圆性(1104年- -1175 年)在大定年间曾住持燕京潭柘寺,大力复兴禅学,著有《语录》三编行世。

另有相了(1134年——1203年)、道悟(1151年——1205年)和教享(1150年——1219年)等人在北方各地传播杨岐" 看话禅" 一派的禅法。

曹洞宗中最著名者当推万松行秀(1166年——1246年),俗姓蔡,15岁出家,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寺参雪严长老," 豁然开悟" ,并成为嗣法门人。

后还邢州(今河北邢台),建万松轩自适,号称万松老人。

他曾受金章宗之命入宫说法,受赐袈纱。

他写的《评唱天童正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是当时禅宗名著。

他的弟子称赞他" 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辨材无碍。

" 他曾劝金、元两朝名臣耶律楚材"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成为一时的名言。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1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1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1 佛教之二十六:中国辽夏金元诸代的佛教1(1)辽地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在进入中原以前本无佛教信仰,而流行原始巫教。

唐末,辽太祖统一契丹诸部,并注意扩大经略,延揽汉族人才,同时也就吸收了汉地当时盛行的佛教。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太祖在龙华州(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始建开教寺" ,标志着佛教正式进入辽地。

以后,辽朝历代帝王基本坚持扶植佛教的政策,特别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 年-1030年在位),兴宗耶律宗真(1031年-1054 年在位)和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0年在位)崇佛最甚。

在帝王的推动和表率下,辽地佛教事业蓬勃发展。

不过比起大体同时期的宋王朝,辽朝佛教又有其特色。

辽地佛教中华严宗最为发达,觉华岛海云寺的海山法师,是早期代表人物。

海山生卒年月不详,兴宗时人,俗姓郎,早年曾中进士,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对华严宗有深刻的研究,写过许多注疏。

他宣讲《华严经》,与当朝贵族多有交往,兴宗赐号" 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

鲜演( -1118 年),是另一位华严学僧,深受道宗皇帝的赏识,延请他为大开龙寺讲主," 特授圆通悟理四字师号"。

他也留有许多研究华严宗的著作,当时" 高丽外邦,僧统倾心,大辽中国,师徒翘首," 是中外瞩目的华严名僧。

另外,道宗皇帝本人也是著名的华严学者。

密宗在辽地也很流行。

由于没有严密的纲常礼教的制约,故密宗的传播未遇到很大阻力,觉苑和道殿是辽代密宗的代表人物。

他们" 专攻密部" ," 志弘咒典" ,写有许多介绍密宗的著作。

道殿著《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试图调和显、密两派矛盾。

他说:" 无畏来唐,五密盛行于华夏,……暨经年久远,误见弥多,或习显教,轻诬密部之宗;或专密言,昧黩显教之趣。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佛教传入契丹大约在阿保机建国以前,当时就开始有佛寺的兴建。

此前契丹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

辽代建立后,萨满教逐渐让位于佛教,成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实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在辽朝境内广为传播,崇佛之风日见兴盛。

至辽兴宗、道宗两朝,侫佛之风达到极盛,一时间王公大臣、士庶百姓竞相争建塔庙,使得辽朝境内塔庙相望,僧尼之数多至数十万。

佛教的盛行给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由于热衷于佛事,使得统治阶级更加腐朽昏愦,精神萎糜,朝纲不振。

修建寺庙佛塔、兴办佛事都需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寺院滥度僧尼,广占山林果木良田,严重地影响了辽朝的财政税收和经济发展。

与金璧辉煌的寺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庙和州县学舍的破败不堪,大批青少年剃度为僧侣,成年累月地礼佛诵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所以元人说:“辽以佛废,金以儒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佛教兴盛的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中包括对佛教经典进行大规模的校勘编纂和刊印,如续刻石经、校印佛藏等对佛教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是辽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

而遍布五京的辽代寺庙和佛塔更是佛教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直接体现。

这类建筑在东北地区原来多得不计其数,但由于寺庙都是木构建筑,容易坍塌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真正辽代的寺庙建筑已是寥寥无几了。

奉国寺大殿则是东北地区唯一完整的辽代佛寺建筑。

奉国寺在辽宁省义县城内东北隅,寺由山门、木牌坊、无量殿、大雄殿、僧房等组成,并存有金、元、明三代的重修碑记。

寺初名咸熙寺,创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

据碑文记载,奉国寺原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堂一百二十间,以及伽蓝堂、山门、斋堂、僧房、方丈等建筑,规模相当宏大。

从现存辽代佛教古迹看辽代佛教信仰

从现存辽代佛教古迹看辽代佛教信仰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2 0 1 6 , 1 8 ( 5 ) : 5 9 7 — 6 0 3 . d o i : 1 0 . 1 1 9 5 5 / j . i s s n . 1 0 0 8 — 3 9 1 x . 2 0 1 6 0 5 0 2 .
On Buddhi s t be l i e f i n Li a o Dyna s t y ba s e d o n t he e x i s t i ng Li a o Bud dhi s t mo num e nt s
W ANG He
(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Hi s t o r i c a l Cu l t u r e , No r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i t o n a l i i t e s , L 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Ch i n a )
v a l u e s a n d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t h e s e p r e c i o u s r e l i c s b a s e d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s we l l a s 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 S O o n . T h e i f n d i n g s s h o w t h a t 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b a s i c b e l i e f a n d c a u s e s f o r t h e e x i s t i n g L i a o p a g o d a s a n d Li a o Bu d d h i s t t e mp l e s i s e f f e c t i v e i n ma k i n g t h e wh o l e s o c i e t y a  ̄ a c h i mp o r t nc a e t o t h e Kh i t a n

辽朝宗教文化现象刍议

辽朝宗教文化现象刍议

辽朝宗教文化现象刍议作者:康建国李月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康建国,李月新(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

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

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教的传播是多源的,或从回鹘传入,或从中亚传入,或从中原传入。

来源不同也使佛教崇拜的风格呈现多样性。

加之契丹人原始宗教、摩尼教与聂斯托里教的交互影响,也使得契丹佛教不同于其他地区,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关键词:辽朝;契丹;宗教;佛教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001-05一、融入契丹人生活的原始宗教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原始宗教的产生正根植于此。

因此,原始的宗教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然崇拜。

契丹人也不例外,他们对天地、山川及自然力的崇拜构成了其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

契丹人崇拜天地,契丹人中流传的青牛白马的始祖传说中,白马代表的是天神,青牛代表的是地祇,天与地的结合,繁衍出了契丹八部。

祭祀,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契丹人始终都保持着用青(灰)牛白马祭天地的传统。

建辽之后,这种对天地的崇拜更是被融入了政权之中。

太祖“元年春正月,命有司设坛于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

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

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

”①自阿保机和述律平之后,以后的契丹帝后俨然都成为天地的化身。

契丹人崇拜山,尤其崇拜木叶山和黑山。

在契丹人心目中,木叶山是他们的发祥地,那里有契丹人的祖庙和始祖的神像。

木叶山在契丹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契丹有祠木叶山的传统。

辽金时期佛教造型艺术的演化

辽金时期佛教造型艺术的演化

2014.11辽与金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入主北国建立起的政权,为避免汉族民众的反抗与排斥,当朝统治者选择利用佛教建立各民族都能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

因此辽金时期,佛教备受统治者推崇,虽然政治是主导因素,然而佛教兴盛对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尤其是这一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

佛教造型艺术主要包括佛教中的造像、绘画和建筑艺术。

笔者不揣鄙陋,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探究辽金时期佛像造型艺术的演化。

一、佛教造像艺术辽代是少数民族部落契丹建立的政权,辽建立之前契丹人一直信奉萨满教,后来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强化对汉族地区的控制和统治,进而将宗教政策向佛教倾斜。

在契丹族统治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广大地区兴建起大量佛寺。

这些佛寺中所供奉的佛像,在造像技法上既有对唐代典雅端庄遗风的继承,同时融入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辽代佛教造像与南方平易近人的造像风格不同,往往是面相饱满、肩膀宽阔,刚健有力的形象。

佛像面部圆鼓,略显肥胖。

上身穿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褶较多,较唐代造像更显衣纹质感。

菩萨像多是高发髻并带高花冠,花冠形式与契丹贵族头冠颇为相似。

胸前饰物较宋时减少,只饰一串连珠璎珞。

另外,时人注重选材的丰富性,既有显教的佛、菩萨、罗汉等题材,还有密教的五方佛、八大菩萨等题材。

另外在佛教雕塑中还出现了“大肚弥勒”的造像:袒露胸腹,席地而坐,手持念珠,神态欢乐。

不同于之前威武雄壮的天王,也不同于姿态优美,深情庄穆的菩萨,而更加向开放豪迈的风格发展。

既与当时社会世俗化与市井化有关,同时作为辽代统治阶级的契丹民族的性格特点对当时的佛教艺术风格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契丹族是位于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辽史》中写道:“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酪,草居野处,无有定所。

”从中得以窥见契丹族生活的基本风貌。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契丹族人热情奔放、豪放刚健的性格特点,进而融入佛教造像艺术。

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

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

作者: 康建国[1]
作者机构: [1]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48-5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辽朝;佛教;回鹘;儒家;末法思想
摘要: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宋辽金佛造像之特征

宋辽金佛造像之特征

宋辽金佛造像之特征
一、两宋王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既是允许适度发展,又有所限制。

这一时期佛教出现了新的思想特色,倡导入世报国,向儒家思想靠拢,佛教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开创了写实的全新面貌。

造像面形圆润,宽额丰颐,眼泡鼓起,从额头到鼻梁一般凹陷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孤线,与当时现实中的人物面相十分接近。

二、辽代佛教造像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色,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风,吸收了南方宋地造像的写实手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造像肩部宽阔,身体不如唐朝浑圆,但胸肌隆起,仍有伟岸刚健的气势,与南方造像形成鲜明对比。

螺发正面嵌一髻珠,与南方宋地基本相同。

三、金代统治者对佛教也积极提倡,但不像辽统治者那样热衷,而且对佛教作出了一些严格的限制和规定,金代遗存造像大多保存在山西境内的寺院中。

一方面继承了辽代的风格,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身体和衣纹上。

是我国佛像艺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与辽宋造像极其相似,发现菩萨头部曲卷的雀屏状的发髻就属于山西省南部木雕造像的标志特征。

辽代佛教文化小议

辽代佛教文化小议

辽代佛教文化小议
杜仙洲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契丹建国以前,信奉巫教(萨满教),以自然力自然物为崇拜对象,如祭山、拜日、射柳、祈雨及岁除拜火等民间崇拜活动十分流行,故契丹有"好鬼贵日"之俗.后来因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佛、道两教也在漠北草原流行起来.例如,于902年在龙化州修建开教寺,不久,又于912年在皇都修建天雄寺,这是契丹创建佛寺的开端.918年(神册三年)阿保机兴建皇都时,曾"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反映了契丹统治阶级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佛教中的真言宗和禅宗在辽朝盛行一时,传播于各地.太宗得燕云十六州后,佛教获得了进一步传播,圣宗以后,佛教事业益盛.特别是公元1004年,澶渊结盟以后,辽宋双方出现
【总页数】7页(P8-13,103)
【作者】杜仙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小议辽代髡发--以辽墓壁画为线索 [J], 侯妍文
2.钩沉石刻文字细写佛教文化——略评张国庆《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 [J], 向南
3.论辽代家庭生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 [J], 张国庆
4.辽代墓葬出土三彩器的佛教文化因素研究 [J], 王馨瑶
5.教育与辽代社会:从新角度审视辽代中国北部边疆社会治理——《教育与辽代社会》评述 [J], 孙赫阳; 孙孝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补议

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补议

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补议
王德朋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2(43)6
【摘要】辽朝社会生活中渗透着大量佛教因素。

辽朝妇女冬季以栝楼涂面,因其颜色金黄与佛像类似,时人谓之“佛妆”。

辽人在家庭成员患病或临终时,会念诵佛经、举办道场。

辽朝佛诞节庆活动呈现出浓烈的娱乐色彩,并逐渐向世俗节日演变。


人的人生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受到因果报应观念的深刻影响。

考察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页数】8页(P67-73)
【作者】王德朋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1;K878.6
【相关文献】
1.辽墓中所见佛教因素
2.《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补正(中)
3.从辽墓壁
画论契丹社会生活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4.从《辽史》中记载的禁行事项看辽代社
会生活5.辽晋国夫人墓志铭补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NJ10233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100715作者简介康建国男蒙古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2011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2011第32卷第1期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Vol32№1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初探康建国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关键词辽朝佛教回鹘儒家末法思想中图分类号K2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101004804契丹人最初接触佛教约在唐朝时期据史料记载辽朝真寂寺前曾经存有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佛教石碑。此后随着契丹族的不断强大和辽朝的建立其统治区内的佛教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佛教与契丹原始宗教、摩尼教、中原道教等相互影响又使得契丹统治区的佛教出现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一、辽朝佛教中的回鹘文化现象契丹人与回鹘人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可汗建立回鹘汗国。汗国极盛时东役奚、契丹北辖九姓西抵黠戛斯南邻唐据有漠南、漠北的广大地区。回鹘汗国遣使监控契丹并要求契丹各部落交纳税赋。契丹“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1卷57《仪卫志三》P913在回鹘监控契丹时期有较多的回鹘人进入契丹活动地区。回鹘西迁后很大一部分回鹘人留了下来而且依靠以前在契丹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契丹国家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因此回鹘文化影响着契丹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宗教信仰方面尤为突出。9世纪左右回鹘奉摩尼教①为国教。因此生活在契丹本土的回鹘人把摩尼教也带给了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就是回鹘人的后裔2她为摩尼教在契丹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摩尼教的最高神为“明尊”或“大明尊”其理想世界是“明界”或“光明界”、“光明王国”、“光明乐园”。在契丹人的生活中也有摩尼教的印记。耶律阿保机谥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述律后的尊号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大明”或与摩尼教的光明崇拜有关。也有人推测耶律阿保机即位第二年公元908年所建的“明王楼”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宫内的摩尼教礼拜场所3。84①摩尼教又称做牟尼教或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由于回鹘人在崇奉摩尼教的同时还信奉佛教回鹘可汗及其他王室成员常常充当佛教的施主所以在回鹘人中摩尼教与佛教长期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杂糅甚至其宗教绘画经常共绘于同一个石窟或同一幅画卷中。因此可以认为回鹘摩尼教是一种受佛化影响甚深的宗教同时回鹘的佛教也带有很深的摩尼教印记4P450。在契丹人接受的佛教中回鹘人的佛教是重要的一支。据《辽史》记载咸雍三年1067年冬十月壬辰“西夏遣使进回鹘僧、金佛、《梵觉经》。”1卷22《道宗纪二》P267敦煌研究院杨富学认为西夏统治者把回鹘僧、金佛、《梵觉经》等作为贡品奉辽这本是一次正常的贡使往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西夏人竟然把回鹘僧人也当做贡品奉献这就非常奇怪了。西夏统治者应该不会是独出心裁这大概是应辽朝统治者的要求才这样做的。这也足以证明辽朝对回鹘佛教的重视程度4P447。可见辽朝佛教受回鹘佛教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中不免杂糅了大量的摩尼教因素这也是回鹘文化对契丹佛教影响的最深之处。耶律德光时期辽朝佛教得到了皇家的大力支持。把佛教庙宇同契丹皇族家庙建在了一起足见其对佛教的重视程度。菩萨堂始建于耶律德光援立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耶律德光因梦神人语“石郎使人唤汝”所以才兴师南下援立石敬瑭。当耶律德光在幽州城的庙里见到观音像后大为吃惊因为这尊佛像和他当初梦到的神人极为相似只是衣服颜色略有不同。耶律德光因此决定将大悲阁中的观音迎立到木叶山上并为其雕塑了白衣神像尊奉为家神立祠供奉名菩萨堂。白衣素服是回鹘国教摩尼教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耶律德光迎立的观音佛像明显受到了摩尼教尚白习俗的影响是契丹佛教具有回鹘风格的具体体现。辽朝统治者将白衣观音像奉为家神喜欢雕塑着白衣的佛像更爱建造白色的佛塔。在现存辽代佛塔中有许多著名的佛塔都被当地人俗称为“白塔”如辽庆州今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布嘎的释迦如来舍利塔辽西京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的万部华严经塔辽东京城今辽阳市白塔区的辽阳白塔河北省蓟县独乐寺南的蓟州白塔。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辽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间10471049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为己的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的“释迦佛舍利塔”即庆州白塔洁白的塔身体现了回鹘文化的影响。在塔身浮雕中还有“胡人入辽”浮雕一幅雕于第一层窗棂之下东南方向狮前有一胡人牵引中为一契丹人后仍为一胡人深目、高鼻头戴帻头卷须脚穿高靴。西南向雕一麒麟也由一胡人牵引西北面为两人捧一盘盘中放珍宝等供物。这一浮雕不仅表现了章宣皇太后的回鹘后裔身份也直观地表现了辽朝佛教中的回鹘文化因素。二、辽朝佛教中的儒家文化现象契丹佛教的最初和最主要来源还是中原地区的佛教。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被任命为本部夷离堇。夷离堇是契丹部落时期的军事首长手握重兵拥有实权专门从事军事征伐活动。耶律阿保机凭借军事上的高超领导才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耶律阿保机在对中原地区北部和渤海等族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俘获了大量的人口汉人是其中的绝大多数。耶律阿保机把大量俘掠来的汉人集中起来筑城进行管理。这些汉人大部分来自原唐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唐朝的佛教非常兴盛本来就对周边民族地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耶律阿保机掳掠来的中原汉人更是受佛教影响深厚并把佛教带入了契丹腹地。耶律阿保机为了更好地控制这部分汉人积极推动佛教在契丹本土的传播于公元902年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的南面修筑了龙化州城主要是为了安置在战争中掳掠而来的汉人。同时为了给这些信仰佛教的汉人找到信仰的归宿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城中修建了开教寺成为辽代皇帝兴建佛教寺院的开始。公元909年耶律阿保机还曾下诏给左仆射韩知古要他在龙化州大广寺建碑记述自己的功德这表明龙化州城中的寺院还不止开教寺一处。到耶律阿保机称帝的第六年公元913年耶律阿保机在战争中俘获了崇文等五十多名僧人并把他们带到了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为他们修建了天雄寺支持崇文等人弘扬佛法以示天助雄武。现在在天雄寺故址上还残存着一尊石雕观音像疑为天雄寺观音阁雕像。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下诏在契丹境内修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因此在辽朝佛教发展的早期中原的儒学文化和道教在辽朝也同时得到了传播。辽宋澶渊之盟后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原儒家思想进一步影响辽朝。中原地区的佛教在几百年的传播过程中已经94和儒家文化有较深的融合对辽朝佛教的发展影响较大。这无论是从史料还是从现今仍然存在的辽代佛教遗迹中都有所体现。辽代的佛教寺院、佛塔绝大部分都是按照中原样式修建的。另外辽朝著名的辞书《龙龛手镜》就是为了让辽朝的佛门弟子更好地学习中原佛经创制的。在辽朝佛教中体现最为突出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而且孝道在契丹人中广泛流传。在目前已发现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在中原地区流传广泛的二十四孝图。1990年在辽宁省鞍山市羊耳峪发现的辽代画像石墓中其墓室周围共有石柱和石板13块均有雕刻。内容主要有“孝孙原谷”、“噬指痛心”、“闻雷泣墓”、“郭巨为母埋儿”、“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等民间传说的孝子故事。正是因为孝道观念在契丹人中的影响所以在辽朝佛教中孝道的体现也就最为突出。辽朝时期佛教宣扬的报施亲恩的“目犍连救母”①故事的饭僧超度行为在契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施行。如辽太宗会同五年公元942年“丁丑闻皇太后不豫上驰入侍汤药必亲尝。仍告太祖庙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1卷4《太宗纪下》P52可见当时太宗皇帝因为述律后生病竟疾驰返回除在病榻之前亲自侍奉汤药之外还要以祭告太袓庙到家庙菩萨堂为太后祈福表达孝心。除此之外还以佛教中的饭僧方式为其母亲广积功德。这种为母亲广积功德、祈求多福的饭僧行为在辽代非常普遍已然成为其社会生活的重要事情。特别是在帝后幸寺、病愈、生日、忌日时饭僧的活动最多。另外庆州白塔的修建也正是辽朝皇帝注重孝道的一个典型。庆州白塔是辽兴宗为生母章宣皇太后专门修建的。章宣皇太后萧氏为圣宗生下了耶律宗真和耶律重元两个儿子长子耶律宗真被当时没有儿子的齐天皇后收养。圣宗死时遗诏以齐天皇后为皇太后但萧氏藏匿了诏书在宣布耶律宗真兴宗即位时自封为章宣皇太后并把持朝政。重熙三年1034年章宣皇太后秘密谋立耶律重元为帝。不料事情败露兴宗将章宣皇太后幽禁在庆州城内。章宣皇太后从此专一佛事。后来兴宗为与母亲和好就在章宣皇太后被幽禁的地方专门为母亲修建了这座佛塔并经常亲自陪母亲一起参加一些礼佛活动。辽代建造经幢曾风靡一时仅《全辽文》中收录的经幢文就多达上百篇而近年来考古发现的辽代经幢实物更是不断增多。在这些经幢中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为亡父母造幢记》、《为先祖舅姑等建幢记》就是为自己的父母、长辈所建希望他们脱离苦海乐福百年《法喻等为先师造幢记》是弟子为了追思自己的授业恩师所造。另外辽代对关羽的崇奉也很普遍。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代佛寺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华严寺保存了大量辽代塑像其中就有“伽兰神”关羽像。作为儒家“义”的化身的关羽能够得到辽朝人的敬奉一方面体现了辽朝对战无不胜的关羽的一种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对儒家“义”的崇敬。因此关羽在辽朝拥有特殊的地位。三、辽朝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在辽朝佛教的文献、现存佛教遗迹以及出土的佛教文物中均可见辽朝佛教中末法思想的流行。辽朝末法思想流行的观点最早是由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提出的5。末法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内容之一。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涅盘后佛法会日益衰微故将其流行时期分为正、像、末三时。正指正确无误之佛法像即相似正法的佛法末意为佛法将灭。因为佛法将灭所以需要护法。佛教“护法弘法”的君王就是转轮王。转轮王是古代印度民间传说的圣王传说此王出世“七宝”相随轮宝导引。凡敌国见之望风而降故转轮王可兵不血刃而一统天下。转轮王治世天下太平人们可以各取所需无有困乏等等。佛教兴起后大量吸收这类古印度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众多的转轮王形象。在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受其影响想做转轮王的中国皇帝也不少如北凉沮渠蒙逊、隋文帝、武则天等等。杨富学通过文献证实有辽一代护法思想与转轮王思想相当流行。在当时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人张轮翼所撰《罗汉院八十灵塔记》即称“金枝联七叶之荣宝位禅千龄之运谨按内典云初地修一无数劫受华报果为自05①“目犍连救母”讲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就想尽一切办法搭救在地狱里受苦的母亲在无数次的努力均告失败之后万般无奈之下目犍连只好去求助自己的师傅———佛祖。佛祖告诉目犍连你的母亲生前罪业太大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了她的。佛祖要目犍连在七月十五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奏效。在口应为‘王’今我皇帝是也。恒怀宵旰肯构灵祠系玉毫尊恢八万四千定慧之力继金轮职威尘数万类束手而降威如海表既如彼恢张佛刹又若此……九层俄就揆口建事白众议曰佛法付与国口应为‘王’大臣今则特仗当仁邃据成胜槊。”6卷7《罗汉院八十灵塔记》P159这里所说的“继金轮”即把当时辽朝的皇帝与佛教的转轮王相提并论“数万类束手而降”是佛典中描写转轮王君临天下的情况“佛法付与国王大臣”也是佛典中常见的佛对转轮王的“嘱累”。辽清宁八年1062年沙门法悟所撰的《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序》说的更加明白。其文中载“我天佑皇帝传刹利之华宗嗣轮王之宝系……我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聪仁睿孝天佑皇帝位纂四轮道逾三右。”6卷8《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序》P178前句中的“刹利之华宗嗣轮王之宝系”是比喻辽天佑皇帝同释迦一样出身为“刹帝利”种族同释迦一样即使不出家也可继承转轮王之位后句中说的“位纂四轮”实指转轮王的四个等级即金、银、铜、铁四等以金轮王最高。可见辽朝佛教所受转轮王、护法思想的影响已经很深。辽朝早期的著名寺院真寂之寺的石窟造像表现的就是佛祖涅磐时的情景其中也存在末法因素。真寂之寺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0公里的群山中。这里有由三座自然山石形成的箕形山谷。谷中一山因山上一石形似一个桃子故名曰桃石山。就在桃石山的峭壁下辽代僧人开凿了石窟寺。石窟分南、中、北三室。中窟面积较大中间为释迦牟尼涅盘像身长37米头南面东直肢侧卧于榻上。右手支颐左手直伸身着薄衣螺发肉髻赤足瞑目。三世佛立于身左侧两尊菩萨分立南北周围弟子15人。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1尊。在正殿门楣上有阴刻楷书“真寂之寺”四字。同时在辽庆州白塔的地宫中也发现了三件释迦牟尼石刻涅盘像。佛祖离世预示着像法、末法时代的到来。同样在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的辽墓中出土了一个双龙银冠正中为火焰状释迦牟尼宝珠坐落于弯曲而立的三株卷草之上。杨富学在《辽鎏金双龙银冠之佛学旨趣》一文中指出冠中心的释迦牟尼宝珠既可能是七宝之一的“珠宝”同时亦可为佛法的代表。所谓“七宝”《长阿含经》卷6《转轮圣王修行经》有载经中称转轮王有七宝“一者金轮宝二者白象宝三者绀马宝四者神珠宝五者玉女宝六者居士宝七者主兵宝”。转轮王作为护法王他的出现证明佛教已进入末法时期。辽朝的统治者配戴这样的金冠正是希望自己成为护法的转轮王兵不血刃拥有天下。在辽庆州白塔的第七层檐上有八角形砖座每面嵌挂铜镜三枚座上为塔刹下部为宝瓶由四个长形铜片焊接而成铜面鎏金宝瓶四面各嵌挂铜镜铜镜之间阴刻葵形花纹。宝瓶之上为相轮轮下有八个作下垂状的蕉叶轮上有六个伏莲瓣莲上承宝珠均为鎏金。其体现的佛法思想明显与双龙银冠中所呈现的佛法思想如出一辙。四、结语经过对辽朝佛教中独特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可知辽朝的佛教文化是多元的。辽朝佛教中的回鹘文化、儒家文化及末法思想等共生共存相互杂糅说明辽代的帝王及民众在汲取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时所持有的开放心理。当然在辽朝的佛教文化中我们又很难明确、系统地指出哪些属于回鹘文化哪些属于中原儒学文化只能凭借着一些零散的历史记载去研究。正因为如此说明辽朝佛教将很多域外文化融会贯通于契丹辽文化之中。所以辽朝佛教所呈现的不是一种文化的大杂烩而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契丹辽文化。参考文献1辽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2唐建国糯思回鹘身份说J兰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