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经二首导学案推荐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2 《诗经》二首 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诗经》两首:关雎、关雎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雎
●重点:理解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关雎》是《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溯洄(sù)(hu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2、《诗经》二首导学案
课题:12、《诗经》二首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2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了解《诗经》(2分钟)《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3、自学教材(5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雎鸠..()窈窕..()荇.菜()..()好逑寤寐..()..()芼.()蒹葭..()溯洄跻.()坻.()湄.()沚.()4、把握基础(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诗经二首》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 《诗经》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诗经>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初年到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2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Array课型:新授课课时:35-36 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其中《关雎》是首篇,《蒹葭》属于秦风。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预习检测,生字识记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芼()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思服三、诵读积累,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导学案
12《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1.读。
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2.背。
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写。
看清字的写法。
4.释。
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3.《蒹葭》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八年级语文《诗经 二首》导学案
课题:《诗经》二首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二、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3.读准字音雎鸠..()..( ) 逑.( ) 参差..( ) 窈窕荇.菜( ) 琴瑟.()寤寐..( ) 芼.( )蒹葭..( ) 萋.萋()晞.( ) ..( ) 溯洄湄.( ) 跻.( ) 坻.( ) 涘.( ) 沚.( )4.文言词义积累(1)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2)一词多义右左右.流之(方位词,与“左”相对))采左右采.之(动词,采摘)道阻且右.(形容词,向右迂曲)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之在河之.洲(助词,的)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3)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
第12课《诗经》二首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学习重难点】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体味诗歌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 40篇)三个部分,常说“诗三百”。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关雎》。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1.《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3.孔子在评价这首诗时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请你结合这首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关于“爱情”的诗文名句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官《鹊桥仙》四、实战演练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
4.《关雎》中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5.《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而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五、总结《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或其他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关雎(导学案)
《关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起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内涵。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
【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的种类,“颂”以宗庙、颂神乐歌为主;“雅”是宫庭乐歌,多为贵族文人所作;“风”又叫“国风”,是一种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预习检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学生简介作品,展讲下列练习。
1、《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又称 o其种类有、、,其表现手法有、、o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 • • • • •存菜()金()寤寐()•• • •三、初读感知1、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1)听录音,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朗读时的停顿,都是两个字一停顿,停顿时间根据情感需要可长可短。
(3)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并说说诗的大意。
关关雎鸠:洲:窈窕:逑:流:寤寐:服:友:莘:乐:试着写下诗的大意:示例: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四、再读探讨文章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什么人+什么事)2、诗中青年男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一见钟情一一()一一()五、品读全诗,研讨本文写作特色。
1、《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有赋、比、兴,请思考:本诗从“关关雎鸠”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2、仔细阅读诗歌的二、四、五章,看看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妙处吗?说说你的看法。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自主预习案】1.填空题。
(1)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自主预习案】1.(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3.C.4.B【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的诗歌描绘了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通过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经》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诗经》这一古老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经》的特点,培养他们对《诗经》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经》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经》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经》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经》的背景、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诗经》的整体认识。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诗经》的理解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手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经》的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学生准备:《诗经》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讲解,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两首《诗经》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一、学习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o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难点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多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常考文言知识速查(一)重点字雎鸠.(jiū)逑.(qiú) 荇.(xìng)菜芼.(mào)之晞.(xī)跻.(jī)涘.(sì) 沚.(zhǐ)窈.(yǎo)窕.(tiǎo)寤寐..(jiān jiā)..(wù mèi) 蒹葭淑.(shū)女溯.(sù)洄.(huí)(二)一词多义左右.采之(名词用作状语,在右边)1.右道阻且右.(名词用作状语,向右迂曲)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2.之钟鼓乐之.(代词,她)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左右采.之(动词,采摘)3.采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三)古今异义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
《诗经》两首:关雎、关雎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关雎、关雎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雎●重点:理解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关雎》是《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芼之(mào)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2)君子好逑:配偶(3)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4)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眠;寤寐,日日夜夜(5)溯洄从之:逆流而上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问题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领悟诗歌感情。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应相对平静缓慢;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后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欢快、愉悦) 的语调。
2.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又不得,于是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12 《诗经》二首 部编(统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语文 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句中的“诗”就是《诗经》。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分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更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关关:
②洲:
③窈窕:
④逑:
⑤寤寐:
⑥思服:
⑦悠哉悠哉:
⑧芼: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 ) .②钟鼓乐之
( )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今义:。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4.《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诵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三节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3.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
(三)主旨探究。
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四)写法探究。
5.《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6.《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第二课时蒹葭
一、新课导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
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
③溯洄:④溯游:
⑤晞:⑥阻:
⑦跻:⑧采采:
⑨涘:⑩沚: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4.这首诗意境朦胧,画面感非常强,请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二)主旨探究。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三)写法探究。
5.《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6.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比较阅读。
7.《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8.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