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考研政治大纲全文

考研政治大纲全文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坚持立场问题上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观点问题上坚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问题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主要观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主要有四个阶段: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1.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革命的主力军。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进行的。
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以工业化为中心,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考研政治大纲2024全文

考研政治大纲2024全文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形态变化1.物质的基本属性2.物质形态的转化第二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2.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第三节:物质的发展规律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历史唯心主义1.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和对立统一规律第三节:发展的辩证法1.发展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发展的辩证规律第四章: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和形式2.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二节:社会发展规律1.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质及其基本内容2.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基本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的发展过程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第八章:党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党的基本理论地位和作用1.党的基本理论地位的意义和特点2.党的基本理论的作用和基本内容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九章:党的基本路线第一节: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和基本内容1.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和作用2.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第二节: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过程1.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过程及其根本特点以上是考研政治大纲2024年版的全文内容。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一、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 50分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关于考研政治大纲

关于考研政治大纲考试之前都会发布一些考纲来让考生们参考一下,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考研政治大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研政治大纲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材料分析题 50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4.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5.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一、物质世界和实践4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91.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71. 规律及其客观性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3.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5.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9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 认识的本质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二、真理与价值24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 真理的检验标准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91.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4. 自由与必然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0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0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6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0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3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43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461.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2. 资本主义所有制3.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 资本积累5.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6.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7.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8.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521.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2.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4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54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581.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59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60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0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4.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5.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6. 苏联模式7.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8.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9.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65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3.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4.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5.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691.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7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41.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2.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761.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2. 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77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7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毛泽东思想80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邓小平理论82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五、科学发展观85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88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88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89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92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4.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94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94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96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00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03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转变10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06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09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1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12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41. 发展才是硬道理2.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1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1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1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5.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25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27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271.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291. 改革的全面性2.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31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3.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32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3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371.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40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 统筹区域发展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46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146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 人民民主专政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1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153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56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561.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5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6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 发展教育和科学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64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6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6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72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721.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172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2.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3.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73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76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78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78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811.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84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8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 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861.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4.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881.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2. 建立巩固的国防3.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90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90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92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31.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96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96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2.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91.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2.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3.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4. 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02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02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洋务运动的兴衰2051. 洋务事业的兴办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2061.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9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09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2121.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2. 中华民国的建立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214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17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17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2.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2201.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221.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3.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4.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25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25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291.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2.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 红军长征的胜利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31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31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2.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2321.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3. 一二九运动4. 西安事变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2341.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351.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6.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2381. 抗日战争的胜利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40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40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2421.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3.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4.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5.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461.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49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4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3.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4.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5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54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58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58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261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国民经济的调整3. “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4. 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2651.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3.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4.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68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68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5.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2711.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2.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 中共十三大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5.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2731. 邓小平南方谈话2.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3.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4.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61.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2.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781. 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2. 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 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84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2841.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理想信念的实现2861.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2.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88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88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290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2.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三、做忠诚的爱国者2941.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 促进民族团结3. 维护祖国统一4. 增强国防观念5.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295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951. 世界观与人生观2.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981.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2.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3.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4.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3011.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304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3041. 道德的本质2. 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3. 道德的历史发展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3051.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2.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307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考试理论大纲

思想政治考试理论大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考试理论大纲旨在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和实践。
以下是思想政治考试理论大纲的主要内容: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2.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 坚持群众路线原则4.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爱国主义教育3. 法治教育4. 道德教育5. 历史教育6. 科学文化教育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4. 角色扮演法5. 社会实践法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 课堂教学2. 社会实践活动3. 校园文化建设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1.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2.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3.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服务的联系八、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与反馈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方法2. 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机制3. 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改进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1.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2.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3.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十、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1.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案例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问题与解决策略3.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结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大纲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其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为将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还应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考研政治大纲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考研政治大纲一、政治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等。
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本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重点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本部分主要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
二、中国革命历史1. 近代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重大历史事件。
重点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2.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包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领导核心、党的基本路线等。
重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包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九个全面的战略部署等。
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道路。
三、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1.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重点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路径等。
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和发展。
3.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管理等。
重点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和优势。
研究生政治考试大纲

研究生政治考试大纲一、考研政治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考研政治试卷一共38题,满分位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考试第一天上午)。
二、考研政治各科目分数占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三、考研政治题型及分值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题1分,题号1-16)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题2分,题号17-33)分析题50分(每题10分,题号34-38)四、考研政治各科目对应题号(一)马原(24分) 单选题:1、2、3、4 多选题:17、18、19、20、21 分析题:34 哲学:1、2、17、18、34 政经:3、4、19、20 科社:21(二)毛中特(24分) 单选题:5、6、7、8、多选题:22、23、24、25、26 分析题:35(三)纲要(20分) 单选题:9、10、11、12 多选题:27、28、29 分析题:36(纲要或毛泽东思想+纲要) 或单选题:9、10 多选题:27、28、29、30 分析题:36(纲要或毛泽东思想+纲要)(四)思修法基(16分) 单选题:13、14 多选题:30、31 分析题:37(思修或思修+法基) 或单选题:11、12、13、14 多选题:31 分析题:37(思修或思修+法基)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6分) 单选题:15(国内时政)、16(国际时政) 多选题:32(国内时政)、33(国际时政) 分析题:3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考研政治(1)马原分析题一般情况下只考哲学,哲学集中在辩证法和认识论;(2)纲要的分析题要么是纯考纲要,要么就是纲要和毛泽东思想的结合;(3)思修法基分析题要么纯考思修,要么就是思修与法基的结合,没有单纯考法基的先例;(4)形势与政策只考选择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分析题,考察的方向一般与中国有关。
2024年考研政治新大纲

2024年考研政治新大纲
一、前言
本大纲旨在明确2024年考研政治的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要求,为考生提供参考。
二、考试目标
通过本考试,全面检验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近现代史纲要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时事政治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题型及分值分布:单项选择题(30分)、多项选择题(30分)、分析题(30分)、论述题(10分)。
五、考试要求
1.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4.熟悉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大事。
六、结语
本大纲仅供参考,考生需全面了解考试内容,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祝愿广大考生在2024年考研政治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完整版)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word版)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6 分(16 小题,每小题 1 分)多项选择题34 分(17 小题,每小题 2 分)分析题50 分Ⅳ.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及参考书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及参考书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已经发布,以下是大纲内容及参考书推荐。
大纲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领导理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
严治党、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对于参考书推荐,建议考生选择以下几本教材: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卷),由中共中央党校编著,对中国
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编,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3.《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作者张克非、强志明,详细介
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编著,具体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学院思政课教学参考》,作者杨亚军,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和基本原则。
以上仅为参考书推荐,考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相关书籍在各大书店或在线购买平台均可购得。
希望考生能够在
备考中加强理论学习,为考研政治科目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山东大学111思想政治理论(单)考研初试考试大纲

111思想政治理论(单)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
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
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
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势与政策约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4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40%。
1。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一、政治学1.政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方法论。
2.政治文化及其影响。
3.国家的性质和作用。
4.政治制度及其分类、演变和比较研究。
5.政治权力及其运行机制。
6.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建设。
7.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探索。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规律性研究。
7.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及其战略选择。
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1.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研究方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3.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探索。
4.党的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6.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探索及其意义。
7.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四、国际政治1.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国际体系结构及其演化。
3.国际军控与裁军、防务体制及其安全环境。
4.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全球经济治理。
5.多极化和大国关系。
6.全球化和跨国问题。
7.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五、比较政治学1.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政治制度比较和政治文化比较。
3.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的比较。
4.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
5.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
6.选举制度的比较研究。
7.社会权利和人权保障的比较研究。
六、公共管理1.公共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4.公共管理的组织和管理技术。
5.公共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
6.政府信息公开和反腐倡廉。
7.公共部门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
七、政治学研究方法1.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
2.政治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3.政治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4.案例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考研政治大纲全文

考研政治大纲全文一、思想政治教育(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和重要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三)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目标(四)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三、维护国家安全(一)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二)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三)国家安全制度和体系的完善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思想(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思想(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基本内涵(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任务六、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持(二)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的培养(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七、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制度体系(一)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理论的制度体系(二)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度体系(三)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纲领的制度体系(四)坚持和完善党的基本经验的制度体系八、加强党的建设(一)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全面发展(二)党的组织建设的总思路(三)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五)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六)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七)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八)党的群团工作的基本要求(九)党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十)党的建设抓党建、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体系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新(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维护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艺术和实践总结:本文是以《考研政治大纲全文》为标题,对考研政治大纲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2024年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试大纲解析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一直是众多考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备战 2024 年考研的学子来说,深入理解和把握新一年的考试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 2024 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考试大纲的整体变化与往年相比,2024 年马原部分的考试大纲在整体框架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在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上有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首先,在哲学部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考查更加深入,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知理论,更要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考查有所加强,特别是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方面,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也根据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进行了适当的更新和补充。
二、哲学部分1、唯物论唯物论部分重点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
考生需要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掌握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重点和难点,包括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考生要学会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关系。
3、认识论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与价值等内容。
考生需要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及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
要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政治经济学部分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部分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等。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及参考书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及参考书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2024年考研政治科目的大纲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区分和基本问题
2.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
3.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4.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三、中共党史: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2.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四、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1.国际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发展
2.国际政治体系和主要国际组织
3.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4.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
参考书推荐: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中国共产党党史纲要》
4.《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概论》
以上是2024年考研政治科目的大纲及参考书的简要介绍。
请考
生按照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参考书进行复习。
祝愿大家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
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
一、政治学
1.政治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体系;
2.国家的起源、国家主权以及国家职能和权力的运行;
3.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4.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5.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二、经济学
1.宏观经济基本原理;
2.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
3.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政策与措施;
4.公司理论、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
5.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三、法律学
1.法律和法治的基本概念;
2.宪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和国际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我国法律体系与法治建设;
4.司法实践与法律职业道德;
5.国际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律合作。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
3.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程和历史遗产;
5.现代中国的国际交往和对外关系。
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2.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3.宪法、基本法律、法律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家庭、教育和职业道德等。
六、外语
根据考生所选专业要求,若涉及外语,主要考察考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相关领域内的专业术语。
以上为2024年考研政治大纲。
2024考研政治 大纲

2024考研政治大纲2024考研政治大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要求考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和经验,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要求考生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运用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势与政策部分要求考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和时政热点,掌握党和政府在应对重大时事事件和时政热点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能够运用时事政治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要求考生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能够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2024考研政治大纲主要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考生需要认真备考,多做练习题,加强记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目录I.考试性质 (1)II.考查目标 (1)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Ⅳ.考查容 (2)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理论体系概论 (5)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Ⅴ、题型示例略 (14)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时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 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 50分Ⅳ.考查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向。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发展。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a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劝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利学思维方法。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休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涵。
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的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容石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杜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间题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气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待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垄断资本在世界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百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思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 理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