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

摘要:通过对香溪洞千枚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滑塌、侵限等病害的分析、处理,探讨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

1 工程概况

香溪隧道位于陕鄂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安康市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隧道区属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310m~350m,最大高差约40m。山体自然坡度20°~35°,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两端洞口处均发育有一条冲沟。

隧道左线位于线路直线段,纵坡为-2.3%。隧道左右线进口间距22m,出口左右线间距65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163m2。隧道起止里程为zk117+484~zk117+673,全长189m,为三车道大跨度千枚岩隧道。隧道地表为回民墓葬区,墓葬众多,并在zk117+645处穿越香溪洞旅游专用公路,隧道埋深仅为10m。

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较差,主要为v级强风化千枚岩,支护形式为v浅埋(加管棚)30m、vx浅埋加双层小导管40m、v浅埋加双层小导管56m、v浅埋30m管棚、8m回填暗挖,隧道左线出口段埋深为1~23m,最大埋深40m。明暗洞交界里程分别为zk117+499、

zk117+663。隧道断面图如下:

2 地质特性

香溪隧道隧址区属第四系覆盖层薄,大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出露

岩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s1m)千枚岩,岩体呈褐黄色、灰绿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受断裂带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状和碎块状,岩质软,岩体极破碎,局部炭质含量较高,片理发育,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岩质较软,岩体极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该层揭露厚度为34.8m~43.8m。

十堰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148°∠33°,节理j1:160°∠65°;节理j1密度5-7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5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相对应的岩石完整性系数kv=0.63。

天水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332°∠40°,节理j2:61°∠75°;节理j3:186°∠74°。节理j2密度5-7条/m;节理j3密度4-6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0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相对应的岩石完整性系数

kv=0.49。

隧址区有区域性大断裂——月河断裂通过,断裂破碎带宽度约

85m~115m,断裂走向约274°,倾向约4°,倾角50°∠70°。隧道左线、右线均位于断裂破碎带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香溪隧道v级围岩为泥质结构强风化千枚岩,围岩深灰色,千枚状构造,千枚岩遇水后软化为粉末状,泥化呈淤泥状。

3 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中的风化裂隙水。千枚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深部节理多呈闭合状,联通性较差,多充填泥质,赋水条件较差;浅部强风化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含少量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流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流量大,暴雨时易发山洪,旱季流量小。围岩中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内呈淋雨状或线状出水。

4 地质病害及处理措施

4.1 边坡滑塌

香溪隧道左线出口右侧位于地表冲沟一侧,地表为香溪旅游公路修建时的坡积松散土,埋深1m~5m,左侧埋深24m,形成严重偏压,原设计zk117+673-zk117+663采用m偏压型明洞衬砌形式(明挖法)进洞,边仰坡开挖过程中出现多次滑塌,进洞异常艰难,且进洞方向右侧临时边坡高达16多米,植被破坏严重。

原因分析:

①隧道出口埋深较浅,处于严重偏压地段,开挖坡脚后边坡松散堆积体难以自稳形成滑塌。

②隧道出口位于地表冲沟一侧,常年饱水丰富,极不稳定。

处理方案:

①在进洞方向左侧设置偏压挡墙(zk117+673-zk117

+655)。

②延长护拱(zk117+673-zk117+655),施作大管棚后进洞。

③进洞方向右侧护拱拱脚预设锚管(5米φ50×5锁脚钢管4根/榀),以加强护拱与山体连接。

zk117+673~+615埋深最低为1.5m,右侧为冲沟,左侧存在严重偏压,故将原来套拱变更为偏压套拱,在出洞方向左侧拱脚预设钢管(5mφ50*5锁脚4根/榀)以加强与山体的连接,原管棚长度增加至58m。

④zk117+673-zk117+615衬砌具体为:

a zk117+673-zk117+615超前支护采用管棚(φ108×6),共51根。

b zk117+673-zk117+615采用ⅴx浅埋型复合式衬砌形式,采用φ50×5小导管,l=400cm,间距30cm加强超前支护。

c套拱部分:c25喷射混凝土60cm、i20b型钢支撑60cm/榀、φ8钢筋网20×20cm(双层)、φ127×4导向管51@40cm。

原设计明洞段zk117+673~+655,由于护拱左侧基础承载力小于设计350kpa,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故套拱左侧基础加深120cm、厚度由原来100cm变为220cm,确保套拱施做及安全。

变更方案:经研究在原有基础将zk117+655~+640

段共15m,每榀拱架拱腰两侧增设4根注浆小导管,导洞掌子面临时支撑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一榀。

4.2 收敛变形较大

套拱施做完成后开始暗洞掘进,由于香溪隧道为强风化千枚岩大三车道大断面隧道,洞顶为坡积土,洞顶为公墓区,山顶有较多洞

穴,开挖后容易失稳、坍塌、掌子面出现滑落,在这种不良地质环境下隧道施工坚持“先预报、管超前、短进尺、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施工参数如图一)。

自进入暗洞开挖后,隧道频繁出现围岩变形,初期支护开裂,拱顶下沉等现象。当开挖至zk117+600处时,隧道顶部位于香溪洞旅游公路,公路出现开裂和下沉现象,洞顶地表出现大量长度2~7m 不等宽度2~13mm的裂缝。经设计单位现场查看后,确定将

zk117+673~+655段原有衬砌形式变为vx浅埋复合式衬砌,并每榀拱架拱腰打设5根φ50*5长5m间距为50cm的注浆小导管,同时在原预留变形量基础上增加10cm(原设计预留沉降量15cm)。在采取以上加固措施后,隧道内初期支护喷射砼仍出现裂缝、掉块、拱架变形等现象。

尤其是导洞施工至zk117+555处时,主洞掌子面位于zk117+560,邻近几日降雨,导洞、主洞掌子面均出现渗水,已经施工段落初期支护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加剧,初期支护出现开裂,拱架下沉严重,为保证施工安全,停止掌子面掘进,对已经掘进zk117+555的段落进行临时支撑,但导洞掌子面增加的临时支撑严重变形失稳,经观测下沉近45cm,现场又临时增加φ108×6mm无缝钢管支撑,也同样出现下沉,钢管变形弯曲。

在雨水过后,zk117+620-555仍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变形,其中

zk117+607.5~+565变形更为严重,最大侵限为49.9cm,严重影响二衬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