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教学”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课堂

高中化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我们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时,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ca2+、mg2+、so42-。先告知除杂的原则是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为了保证杂质全部被除去,通常加入的试剂都是过量的,且引入的杂质也要除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分析除杂的合适试剂,再引导分析试剂的加入顺序,提示可用假设法进行分析。一般的除杂题,通常是先

定试剂,再定顺序,顺序的确定可用假设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

二、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领悟科学思想与观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原电池”时,就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结论→交流应用”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把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一同插在稀硫酸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做出假设:①这种环境下,铜与稀硫酸反应了;②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验证假设:①继续观察实验现象,溶液不呈蓝色;②取少量反应液,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未见有蓝色沉淀生成;③在铜片与锌片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④把锌粒和一小块铜片共同浸在盛稀硫酸的试管中,收集并检验生成的气体。获得结论:①铜片与稀硫酸不起反应;②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③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仍为锌与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④该装置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三、在实验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理念强调探究式教学,旨在强化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巧设情境促使学生化学兴趣的不断提升。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能针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培养起多向度的思维。

在课堂设计方面,要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探究性的学习课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把探究性学习和化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分组进行,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联想、讨论,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如cu

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加热后铜丝表面生成黑色物体是什么?生成气体又是什么?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说明了什么?化学方程

式是怎样的?通过化学实验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兴趣、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就如采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非白色。究其原因:原来fe( 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如果氧化速度变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又怎样使氧化速度变慢?学生提出:所用naoh 溶液先煮沸,用氢气把fe( 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在fe( oh)2溶液上滴加油膜阻隔,等等。经过分析、比较、讨论,总结出较好的方法:在fe( oh)2液面上滴加几滴苯,把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类似的实验探索,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大大培养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

四、设计科学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教学功能上来讲,在化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来认识化学现象的实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实践

证明,实验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例如,课后的习题中很多涉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通常我们用书面的方式讲述,这样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通过设计实验来进行,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情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fecl3溶液与na2s 溶液混合,这是水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fecl3溶液过量或

na2s 溶液过量现象一样吗?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了了探索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姚如富.新课程新理念新挑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0( 06) .

[2]林长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01) .

[3]周美珍.寓培养创新能力于化学教学中[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