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十年

合集下载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

日本之所以能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 资,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所实行的 低消费、高储蓄、高积累的政策,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不仅日 本工人的工资长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 水平,而且日本的个人储蓄率又一直维 持在15—20%的高水平,比别的发达国 家都高得多
B,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经济体制
战后日本改变了战时所实行的统制经济体制,在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体 制,但政府始终对国民经济实行强有力的指导、调节 和干预。其途径主要有— (1)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战后先后施行的计划包括: 1956-60年“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58-62年“新长期经济计划” 1961-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967-71年“中期经济计划”等
独立系企业集团—以少数 特大
型企业为 核心的 企业集 团,如新 日铁、丰 田、日 产、松 下、日 立、东芝 等,集 团内均 有一个 特大企业 ,在日 本甚至 世界都 占有重要 地位, 其主要 活动集 中于一两 个部门
综合商社—日本特有的垄断组
织。如三井物产、三菱商事、 伊藤忠商事、丸红等。其特点 是: a,规模巨大;b,主要在流 通领域,购销品种繁多;c,业 务范围和职能广泛;d,组织庞 大,不仅与金融系或独立系企 业集团业务联系广泛,而且本 身也是大企业集团
成立“经济安定本部”,实行“倾斜式生 产方式”(Priority Production System)
针对战后初期所处的经济瘫痪、混乱、物资奇缺 的状况,1946年5月,日本政府成立指导整个经济的 “经济安定本部”,对金融、物资、物价和外汇、 外贸重又实行全面统制
为拯救已崩溃的经济,政府还召集经济学家、教 授、产业界知名人士共同讨论对策。1946年秋,日 本政府采纳东京大学教授有泽广己所提出的“倾斜 式生产方式”建议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十年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

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

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关于日本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 失去的十年

关于日本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 失去的十年
3、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
日本工业生产十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十年前的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水平。
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今年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去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今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14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6、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去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8月份的5%。目前,失业人数已达338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04万人,增长了1.5倍。据估计,政府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6.5%以上。
5、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今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1�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企业获得的国内,海外投资趋势 图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各大银行对主要行业贷款额的 推移
资本市场获得投资在增加,生产领域获得投资却在减少
日本股票,土地价格变化
房地产价 格变化


产 价
年 股
格票
均 狂
, 土
跌地


1990
日本 1990 年贴现率变 化
股泡 票沫 与经 土济 跌地崩 的溃 价后 格日 狂本
(%)
世世 :1998 世 1999 年为财政年度数字,其余为自然年数字。 1998 和 1999 财年政府支出增长数字为公共消费开支增长速度数
字。
资料来源 : 日本经济企划厅 : 《国民经济计算》 (1998 、 2000 年 ) 。
返回
总览 GDP
返回
Part 3 经济萧条对 2000 年后的影 响
M2+CD(10亿日元)
M2+CD(10亿日元)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世 20 世世 90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居民消费 住宅投资 设备投资 库存投资 政府支出 净出口
4.4 4.8 10.9 -27.0 3.2 -5.5
2.5 -8.5 6.3 56.8 2.8 123.2
2.1 -6.5 -5.6 -58.1 7.5 39.5
1.2 2.4 -10.2 -37.3 8.4 8.4
1.9 8.5 -5.3 -128.5 3.1 -12.5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过度竞争与“炼金术”式经济增长的严重后果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由高速经济增长到泡沫经济再到萧条经济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反垄断效率低下的同时却存在过度竞争并最终走向“炼金术”的故事。

对正兴奋于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人来讲,其中实在有太值得多个角度经常性玩味的经验教训。

带着当时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洗礼的反垄断理想,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者1947年主导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的任何联合,并将原有财阀企业解散。

可日本人并不买账,更不甘心原来财阀式大企业被强行拆散。

所以,到了1949年就修改了《反垄断法》,1953年再次修改,解除了对组织卡特尔的禁止,接着共计通过了30个卡特尔豁免法,以鼓励被拆散的财阀企业重新组织联合起来,那些新兴企业也相互联合。

哪怕到了高速经济增长期结束后,垄断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1976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修订案,还是对大企业保护多限制少。

不过,日本人如此行事,却并非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排斥市场经济及其竞争精神。

恰恰相反,正是出于竞争的要求,只不过,这竞争的领域是国际市场,追求的是国家竞争力。

因为日本人很清楚,在其经济重建与高速增长期,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以及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时代,并处于同美国不对等贸易状态———大量出口的同时可以封闭本国市场。

固定汇率机制避免了企业对汇兑损失的担心,而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意味着竞争的不断增强,只有拥有足够多站得高的大企业,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才能培养起来。

然而,1961年日本只有4家企业跻身世界150强,而且排名都很靠后;钢铁、汽车、电机电器、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缺乏规模经济的明显劣势。

今天全球销量最多的丰田汽车,当时的销售额、资产、税后利润仅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2.7%、2.2%与3.2%。

如此状况下,放松反垄断力度,着力鼓励企业联合,形成可以对抗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当然就成了日本政府的理性选择。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2010-10-25摘要:现在是否能确保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二十年前一场与本次危机极其相似的终结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的危机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探讨了两次危机的相似点并归纳了其对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及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日本的经历给人们四大经验教训。

第一,“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第二,金融脆弱性会使经济容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为了经济持久复苏这一问题应该得以解决。

第三,精准对位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能促进本次调整,但附带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最后,尽管难以判断政策支持措施退出的最佳时机,但是目前明确的中期规划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大萧条,绿芽,退出一、引言1.在经济连续两季度呈自由落体下滑态势之后,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理由。

随着亚洲经济的大幅反弹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保持稳定或出现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似乎正在缓慢地恢复活力。

尽管压力仍然存在,但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市场迷漫的恐慌情绪也已显著减退。

经济复苏“绿芽”正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在世界各地涌现,从而点燃了“大萧条”结束在即的希望。

2. 但世界经济是否已到了真正的拐点,支持性政策是否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被逆转?积极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干预以及与全球库存周期相联的再库存(restocking)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除了以上暂时性的推动力之外,基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及各国对外部需求与融资的相对依赖,各经济体复苏的持久性与形态很可能各不相同。

展望未来,每个国家的决策者将需要判断复苏步伐的稳固程度,该判断主要基于私人需求是否足以充分取代慷慨的政府支持。

3.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为了有助于评估当前的经济前景,本文回顾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有时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0.1

2001年3月,公定贴现率从0.35%下调至0.25%。 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25%降至 0.15%。


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原来的隔夜拆借利率改为货 币供应量,即确定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作为操作目 标。具体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金融机构在央 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 场提供流动性资金。 将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由4万亿元日元增加至5 万亿日元,增幅约为25%。 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直到消费物价持续、稳 定保持0%以上的增长。 为了保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必要时可以增加从 二级市场回购长期国债的规模,以达到央行目标。

1989年年底对日本不动产价值的官方估计是20000
兆日元。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是美国的二十五分 之一,日本不动产的价值却四倍于美国。在1990年 初,按当时的土地价格,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用 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
1989年5月 1989年底 1989年5月1990年8月 效果
• 公定贴现率从2.5%提高至3.25%
• 自1980年来首次提息
• 三重野康 • 3.75% 4.25%
• 连续5次提高公定贴现率 • 最终至6% • 股市重挫 • 货币供应量增速骤减



1991年7月1日, 公定贴现率6%下调到5.5%。不久 之后,日本银行又把公定贴现率进一步下调到5%和 4.5%。 1992年底,3.25%。 1993年2月,2.5%。
挤出效应 1999年2月,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 率诱导目标值设定为0.15%,同年3月,继续下 调至0.04%(零利率)。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4 2 2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 有一则故事足以让人体会到日本人的 疯狂,一栋报价4亿多美元的美国大楼 谈好要卖给日本人,只等付钱交割时, 日本人忽然拿出了新的合同书,上面 写的价格却变成了6.1亿美元,这让美 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 “老板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 历史上单栋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 元。我们愿意无偿追加2亿美元,就是 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日本“失去的十年”
泡沫的形成
•“广场协议”
•阴谋?
广场协议
•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 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 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 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 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 率有秩序地贬值,因协议在广场饭店 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 议”。
泡沫破灭
•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 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很大程度 上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 迅速破灭。
• 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 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仅东京都 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 1、 资产价格缩水 • 股票价格从1990年起,开始下跌,到1992 年8月,已从38915的峰值跌至15000以下, 跌幅超过62%。98年跌破13000,1999在 130万亿日元的财政金融刺激下,才有所回 升,但也未能达到前期峰值的一半。 • 2、房地产价格下降,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 • 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经历了连续14 年的下降,这是明治维新以来的空前纪录。

1987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4亿美元, 购买了纽约曼哈顿闹市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 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份的控 股公司。当时,洛克菲勒中心被视为美国的象 征,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 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1991年,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000 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 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 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 和平占领美国!”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泡沫经济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泡沫经济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东山再起过。

1991年到2000年这十年,被日本人自己称为“失去的十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本文认为,当时国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的经济因素是引起经济萧条的背景原因,但是其政策的反复无偿和政治的脆弱性才是之后一直走不出经济陷阱的真正原因。

基于此,日本的经济改革首先应当从政治改革开始。

关键词:泡沫经济经济萧条财政政策财政重建政府干预日语中的平成景气,是用来描绘日本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今天更多的叫法叫做“日本泡沫经济”。

之后出现的平成大萧条,显然即平成景气变成了“平成不景气”。

这段时间,是指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人自己称之为“失去的十年”,即1991年到2000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一、日元升值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泡沫经济从日元对美元升值开始。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於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一提起泡沫经济,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经历的近十年的泡沫经济。

泡沫时期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可见在日本人心中泡沫经济所占的地位。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跌入低谷,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而其中的房地产泡沫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启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日本大藏省实行了对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

所谓总量控制措施实际上是对不动产融资增长速度的一种直接管制,以此达到将不动产余额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将其每季度不动产余额,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以下。

同时,日本银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当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减少30%;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也于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缩,挑破泡沫,这是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1年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日本银行突然收紧银根造成日本经济的"硬着陆"有很大关系。

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股价上。

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高峰后,1990年开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

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

从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看中国现存经济问题

从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看中国现存经济问题

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看中国现存经济问题主讲:靳琳(091207)小组成员:李彬(091221)刘文成(091225)贾薇(091206)宋绍彤(091215)孙晓辰(091216)杨美(091217)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一、日本经济危机爆发背景60、70、80年代日本经过30年的发展,创造出了惊人的“日本速度”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1985年5月日本签署了以日本银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为中心的《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

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大规模国际热钱涌入,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股市疯涨。

二、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⑴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迷,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⑵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攀升,工业生产下降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日本“失去的十年”与我国当前经济对比及启示

日本“失去的十年”与我国当前经济对比及启示
价 格 对 比
图 2 20 0 8年 以 来 房 地 产 交 易价 格 急 速 下 跌
( ) 断 扩 大 的 贸 易 顺 差 和 不断 增 2不 加 的外 汇储 备 。近 年 来 , 随 着 “ 伴 中国 制 造 ” 国际 市场 名 声 鹊 起 . 工贸 易 带 动 在 加 了 我 国 出 口贸 易 迅 猛 发 展 。2 0 年 末 。 07
2008
年 年 底 美元 兑人 民 币


革与 开放
200 9
年 第 】期
24
汇 率 为 6 3 6 1 比 汇 改 之 初 升 值 . 4 :。 8
1 42 。 7. %
() 3 资产 价 格 的 高 涨 与大 幅 回 落 。 房 涨 至 1 . 5 %和 1 . 4 01 %。 但 在 到 达 最 高 点
. .

¨
之后
10
余年间

直 呈下 降趋 势
1 8%的短


其中

仅在
19 9 9
199 7
年 出现 了
暂增加

年 开 始 则 出 现 了 通 货 紧 缩 的迹 象


当年 物 价 指 数 为
下降

0 3%


此后几年 又 不断 泡 沫经 济破灭

( 7 ) 货 币政 策 的 失 效


后 面 对 长 时 间 的萧 条 局 面 为 了 复 苏 经
83 6 0 4 — 42 1 % 7
表 1 世 界 主 要 货 币兑 人 民 币汇 改 产 市 场 改 革 过 去 的 1 年 .尤 其 是 价 格 下跌 影 响 .第 四季 度 三 者 均 出现 了 O多 后 汇 率 变化 表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摘要: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9O 年代初,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经济增长停滞, 并出现长达10 年左右的停滞, 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背景, 对我国保护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目录1.引言 (1)2.日本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2)3.日本泡沫的反思 (3)4.日本泡沫破灭关于我国的思考 (3)5.结论 (4)6.参考文献 (4)引言: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初,一场酝酿已久的经济泡沫袭击了当时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的日本。

随着泡沫的破裂,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在这十年中,日本总共损失了1500兆日元的资产(相当于日本整整3年的GDP总额)。

“1993 年,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 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 从第一回到了第18。

”2007年,东京电视台著名的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充满无奈地说。

2、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及破裂二战后,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口号下实施“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国力大增。

1985年,日本的名义GDP为321兆日元,对外纯资产总额达到1298亿元,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

美国评论家比尔艾莫特指出,日本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

随着日本的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大,日本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频频遭受来自欧美各国的反倾销。

在此同时,日元的升值压力逐步增大,又进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政长官达成“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

日元的升值并没有减缓贸易顺差的增加,美国意识到逼迫日元升值并不能改变贸易失衡的局面,于是强烈要求日本降低利率,扩大内需。

迫于压力,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扩张性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财政方面,不断增发国债及增加预算,以加大对公共设施、房地产的投资力度:金融方面,利率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并进,加速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2011年06月23日07:31来源:价值中国网作者:蔡成平日本如同东方的一颗彗星,其兴也骤,其衰也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日本盛极一时之际,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参选自民党总裁惜败不久,便联合索尼集团总裁盛田昭夫,公开呼吁日本可以说“不”、“日本模式”必将为世界效法。

话音刚落,日本便陷入“失去的十年”,让人唏嘘不已。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年九相”的政治乱局让日本依然找不到路在何方。

2010年,石原慎太郎无奈地说:“日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

”在此次地震爆发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经济衰退了4%和3%。

日本地震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就提出,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只占GDP的1%,其损失远远比不上日本经济衰退的损失。

“日本在经济问题上会越来越衰退,最终会衰退成退出一流国家,进入二流国家的状态。

”若说中国是冉冉升起的朝阳,那么日本恐怕更像是日薄西山的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而近期席卷日本的“坂本龙马热”,恐怕也正反映了黄昏之下,日本国民呼唤坂上之云再次升起的真实心态。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日两国的实力消长岂不正是如此。

1949年的日本GDP不到中国的50%,而1970年代中国却不足日本的12%,2010年中日GDP再次历史性逆转。

虽然,这一逆转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现实意义,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能掩盖全部的事实。

如今,在这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日本又遭遇了这场大地震,其经济会更加失去方向。

但从现实角度而言,日本仍是中国最值得借鉴的历史明镜。

日本的教训究竟是什么?以日本为镜,可以正衣冠、知得失。

债务危机与建设狂奔2009年日本政权交替后,民主党在经济领域提出要从“钢筋混凝土”转向“以人为本”。

这样的理念貌似理所当然,却是日本付出惨痛代价后得来的,日本昔日兴起的源泉,恰是今日衰退的原因。

评论家们喜欢揶揄日本是“土建国家”。

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标志,日本从1950年代开始全心致力于公共建设,每年40%以上的财政预算都投入到了公共建设,有些建设在早期无疑是有利的,但逐渐陷入了失控的建设狂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但是,三个战略转变却带来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经济目标与国外经济目标、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矛盾,这极大地挤压了日本经济政策的空间和独立性,增加了宏观政策选择和和调整的难度。

二、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卢浮宫协议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困境。

面对“双赤字”,当时里根政府采取高利率政策,以吸引大规模外资流入,一方面为赤字国债融资,另一方面维系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高利率的结果是加剧了美元升值趋势,美国制造业及出口面临更加巨大的困难。

1982-84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1984年贸易逆差高达1090亿美元,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一半。

对于日本而言,当时日本经历过黄金发展时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元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80年代初期,在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在客观上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

因此,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升值10%。

1985年初,强硬的詹姆斯.贝克成为里根政府的财长。

贝克强调需要用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和多边汇率协调来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他甚至要求日本、德国等国家必须大幅度扩张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以减少出口。

但是,德国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但是认为美国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在中曾根主义和日美关系基石论的影响下,日本对美国妥协了。

在欧洲原则性认同和日本的妥协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五国集团达成了通过密切合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的决议。

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

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致认为,汇率必须更好地反映基本面,以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外部失衡的作用,主要的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进一步有秩序地升值是可取的,因为如此行事确实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进入了快速升值的轨道。

广场协议签订之时,日元兑美元汇率为250左右,在协议之后3个月内,日元快速升值20%至200,1986年年底进一步升值至150左右,1987年升至120,至此美元对日元贬值超过50%。

图二:日元汇率变动(JPY/USD,%)但是,日元对美元大幅度贬值,并没有使得美国贸易逆差收窄,反而在“J 曲线效应”下,美国贸易逆差却扩大了,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更是持续扩大的。

美国没有意料到美元会贬值如此之快如此之大,而弱势美元对美国而言是不利的,因为美国难以吸纳到足够的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

美国政府意识到制止美元大幅度贬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87年2月,美国财长又号召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多边协调会议,并达成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汇率的协议。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经济增长和失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被业界称为是利率协调。

是为“卢浮宫协议”。

三、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从理论上说,一种货币大幅度升值之后,首当其冲是出口会都到极大的冲击,进而从贸易部门传递到非贸易部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尤其是,货币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将会严重扰乱贸易部门内部以及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经济效率,拉低经济增长水平。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的走势与理论是极其吻合的。

受日元升值打击最大的是与出口相关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口企业,出口受阻导致了名义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幅度有较大的下降。

当时日本的外贸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到1986年的-4.8%,实际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的5.1%下降至1986年的3.0%。

外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数,日本经济陷入了较为严重的萧条局面。

是为“日元升值萧条”。

但是,日元升值萧条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正处在上升期,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乐观。

而且,日元升值降低了进口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使民间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并带动了投资增加,从而拉动了国内总需求的快速扩张。

同时,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

大约一年半左右,日本经济就恢复增长。

1987年,日本经济出现快速增长,截止1991年10月,日本经济出现了51个月持续增长的局面。

是为“平成景气”。

四、日本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日本成功地克服了“日元升值萧条”,经济又走上了较快增长的轨道,长达51个月的“平成景气”是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对国际压力、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适应性逐步增强,经济也表现出巨大的弹性。

80年代是日本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正实践着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战略,该战略的落脚点在于扩大日本的内需。

当时,日本扩大内需主要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扩大企业设备和对外投资以及转变居民消费结构等重要方面,其基本思路是严格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的,即通过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改善国际收支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内需战略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

广场协议是日本经济政策的关键点。

广场协议之后对升值负面效应及升值萧条的担忧使得日本进入宏观政策的宽松时代,尤其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泡沫经济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升值后,亮丽的日本经济又给日本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巨大的自信,从而忽视了其政策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实际上,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错误的经济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最后导致日本陷入十年的衰退。

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中,日本货币政策出现了三次重大的失误,最终造成严重的资产泡沫。

其一,日本对日元升值萧条反应过度,连续多次下调贴现率。

日本政府担心升值带来紧缩效应,中央银行贴现率从1985年的5%降低到1987年2月的2.5%,该贴现率水平是当时日本的历史最低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利差高达300个基点。

图三:广场协议后的日本贴现率水平其二,日本对国际经济形势反应过度,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

1987年,美国爆发了储贷危机,股市暴跌,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约拉低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但是,日本认为全球经济可能陷入困境,日元升值之后的日本经济复苏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日本中央银行直到1989年5月才提高贴现率,2.5%超低利率水平维持了27个月,距离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也有19个月。

长期超低利率政策,造成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过剩流动性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急剧攀升,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1987年3月,日本股市市值高达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占全球股市市值36%。

1985至1989年之间,日本股市年均增长率近50%,而同期实际GDP仅上涨4%。

房地产行业成为另外一个大泡沫,1987-1989年,日本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

图四:日本萧条期间相对低的利率水平其三,日本紧缩货币政策过于仓促而严厉,直接导致日本经济硬着陆。

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使日本政府逐渐感受到了压力。

1989年5月,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27个月的2.5%“超低利率”提高至3.25%。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美联储前主席、通胀斗士沃克尔的三重野康于89年年底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在其任期的前9个月中,他连续四次提高央行贴现率至6%。

急剧紧缩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从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从1990年4月到1991年底实行严格的窗口管制,规定金融机构对不动产贷款必须实行总量限制原则,日本政府还修改了国土利用法,以控制土地投机,促进闲置土地的利用并调整了土地税制,设置了地价税,提高了土地转让利益税。

这样,日本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

图五: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硬着陆,并陷入长期萧条。

日本资产价格严重缩水,负债恶性膨胀,大量企业倒闭;个人和家庭收支严重恶化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经济转型严重受阻;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到了长期严重的衰退之中,这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被称为“平成萧条”,是二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对日本经济打击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

五、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成因分析任何事物发展和变化都源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