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合集下载

灵枢·营卫生会

灵枢·营卫生会

黃帝曰: 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 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 肌肉
滑,氣道(此指营卫之气运行的道路)通,營衛之行,不失其 常,故晝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而夜瞑。老者之氣血 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相搏,此指不协调。 五脏之气相搏,即五脏之间不相协调),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
卫气运行图(据《灵枢·卫气行》)
四、营卫的运行与天地同纪
1、人体卫气一日之盛衰规律,与天地昼夜阴阳 消长规律同步。
2、人体卫气昼夜盛衰的时间节律 (1)在理论上有时间医学的意义
人类的生命活动,不仅有空间结构,还有其时 间结构。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2)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治
如各种药的服药时间,补阳药、攻邪药 在上午服用;补阴药在下午、晚上服用。
———昼不精,夜不眠
【原文串讲】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 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焦的部 位为胃上口至咽部),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 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此言营气与卫气同行)。故五十度而复大 会于手太阴矣。
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
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 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 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指营卫二气日夜运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运转一样,是有
泄)。
译文:黄帝说:我愿听你讲讲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都是从什 么部位发出来的?岐伯回答说:营气是从中焦发出来的,卫 气是从下焦发出来的。

中医学关于“卫气”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卫气”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卫气”的概述卫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膜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为卫气。

一、卫气的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悍部分,即最具活力部分所化生。

故《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卫气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素问·痹论》说:“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二、卫气的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节腠理的生理功能。

1.防御外邪卫气布于肌表,构成一道抵御外邪入侵的防线,使外邪不能侵入机体。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因此,卫气充盛则外邪难侵,卫气虚弱则外邪易袭。

2.温养全身卫气布散全身,发挥其温养作用,以维持脏腑肌肤的生理活动。

卫气充足,温养机体,人体体温则相对恒定。

卫气虚亏,温养功能减弱,则易受风寒湿等邪气侵袭而出现寒性病变。

若卫气在局部运行受阻,郁积化热则又可出现热性病变。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

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调节腠理卫气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排泄,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和气血,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

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卫气虚弱,调节腠理开阖失职,可见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症状。

4.与睡眠相关卫气循行与睡眠也有密切关系。

卫气行于体内,人便入睡;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人便醒。

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导致寐异常。

卫气行于阳分时间长则少寐,行于阴分时间长则多寐。

三、卫气与营气关系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营属阴,卫属阳。

卫气名词解释

卫气名词解释

卫气名词解释卫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中饮食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本文将对卫气名词进行客观完整的解释。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卫气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卫气名词解释》篇1卫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中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卫气是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屏障,能够抵御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等。

卫气的生成与运化主要源于脾胃。

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其中一部分精微物质被转化为卫气。

卫气在人体内运行,分布于肌肤腠理之间,形成一道保护屏障。

当外邪入侵时,卫气会发挥其抵御作用,防止邪气侵入人体内部。

卫气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卫气虚弱的人易受外邪侵袭,容易生病。

因此,保养卫气是人体保健的重要一环。

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如按摩、艾灸、泡脚等,都有助于增强卫气的功能。

总之,卫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卫气名词解释》篇2卫气是中医学中的名词,指人体中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卫气充则能够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肥厚腠理、调节开合,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宣发卫气即是打开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卫气与营气都是人体中的重要之气,营气主要负责营养滋润五脏六腑,而卫气则主要负责保护肌表、抗御外邪。

《卫气名词解释》篇3卫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中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卫气充则能够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肥厚腠理、调节开合,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宣发卫气即是打开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叶天士曾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证治疗论述,强调治疗时应该着重于卫气的调节。

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人体吸收的水谷有关,营气清澈,卫气浊厚,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卫气名词解释》篇4卫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中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卫气巡行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卫气巡行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卫气巡行路线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章:卫气巡行发生发育机制第一节:远--近轴性与经脉“标本”发生机理(A):经脉标本发生发育机制附肢场经脉在体壁沿胚体远--近轴向远端分化,因为附肢场向外分化与胚胎躯干发育同步,自然也同时具备背--腹轴性和前--后轴性,出现两种分化方向:一是同一分化点一支向躯干发育,一支向附肢发育的分化模式。

远-近轴性导致附肢出现近躯干和远离躯干的轴性现象,这一分化现象中医称为“经脉标本”,因为胚胎内卷是从远端向近端内卷,附肢经脉发育远端为本,近端称为标,依此描述附肢经脉远近轴性。

具体就是《灵枢·卫气》中的这段经文描述现象: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人体胚胎躯干在远--近轴性,背--腹轴性分化发育过程中,背侧分化向腹侧部位汇集,附肢经脉也同时具备背--腹轴性和前--后轴性,形成腹侧四个汇集区域,具体就是《灵枢·卫气》中的这段经文描述现象:“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意指经气在头部的都联系脑;经气到胸部的都联系胸和背俞;经气到腹部的都联系背俞和腹部的冲脉;经气到下肢的都联系气冲部。

这就是自古中医经典中介绍的“四气街论”。

弄懂卫气循行的路径,至关重要

弄懂卫气循行的路径,至关重要

弄懂卫气循行的路径,至关重要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行于周身五十周是怎么确定的呢?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看到太阳所处的位置也会不同。

自转一圈,可以看到周天二十八星宿,以此定位太阳所处周天二十八星宿的位置。

通过二十八星宿定位,划分黑夜白昼。

白天的时候,卫气行于周身,夜晚的时候,卫气行于五脏。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白天行周身(阳)二十五周,又余十分身之二。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夜晚行于五脏(阴)二十五周,又余十分脏之二。

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日行十四舍,夜行十四舍,合为二十八星宿。

以上是卫气之行于内外的规律。

同时卫气循行的路径是: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下足少阳......别者以上至耳前......注足阳明以下行......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周而复始。

卫气既然日行于外,夜行于内,又为什么会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这样的循行路径呢?实际上无论内外,皆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

这些名字应有其固定位置,是人气不同时间所循行的外部路径和内部路径。

路径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同时由里及表,再由表走里。

卫气与营气

卫气与营气

卫气与营气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的器官是心和肺,中焦的是脾胃,下焦的是肾。

用通俗点的比喻就是人体的胃其实就是一口蒸锅,而脾就是这个锅的蒸气。

食物放入锅中(胃)以后要靠蒸气(脾)的热量把食物蒸熟,营养成分才能释放出来。

所以“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当然脾的蒸气能量来自于肾的阳气,而肾阳就是灶台下面的火。

食物在胃中被加热蒸熟,其营养可大概分为两个部分。

一种营养升到上焦,进入“肺脏”中,然后肺把它运输到全身各处达到皮肤表面上,这部分就叫“卫气”。

另一部分营养到达“心脏”,这个就是血液,在中医讲把这一部分叫做“营气”。

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边行走。

这是营气和卫气的来源。

另外从温度上说,卫气偏于寒凉,营气比较温暖。

“卫气”是由肺所生化而来的,肺属金,金属凉的,因而肺就是人体中的冷却器,所以卫气也具有寒凉的特点。

人体的卫气虽然是保护人体的,可是它本身却是寒凉的;正常情况下卫气在不停的流动,感冒的时候就是卫气就被邪风所伤了,于是卫气就郁积到身体表面,这个时候人就感觉身体表面怕冷。

“营气”是由心脏所生化而来的,心属火,所以血液都是热的流到四肢才能温暖四肢。

如果一个人经常手脚冰凉,就是血液的热力不够了,中医上叫“四逆”,一般调整的时候要用“当归四逆汤”,是暖血的。

营气和卫气是经常相互影响的,感冒的时候卫气郁积了,也就形成了营气的郁积。

因为营气的特点就是“热”,所以患感冒的人有的会有发烧的现象。

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怕冷而不发烧,那就是卫气郁积在体表;如果一个人发烧而不怕冷那就是营气郁积于体内,需要用不同的处方去调整。

西药治疗感冒经常使用抗生素,对人体的脏器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不提倡频繁使用。

学习_灵枢·营卫生会

学习_灵枢·营卫生会

→ → 明←足阳明←手少阳 足少阴(肾)→心→肺
←———— 脾←———肝
3. 卫气昼夜运行节律:
昼行于阳,劳作活动; 夜行于阴,止息睡眠。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4. 阴阳经气一日盛衰规律:
平旦阴尽阳受气 日中阳气隆
日西阳衰
夜半后阴衰
夜半阴隆
日入阳尽阴受气
二、水谷精气的营卫分类:
根据营卫之气的性质、运行特点
1. 水谷精气按性质分为两类:
清者,其性精专柔顺,
名荣;
富于营养作用,故称营,又
浊者,其性刚悍滑疾,
2. 运行特点:
营气,以其柔顺, 故运行于脉中;
卫气,以其刚悍,因而不受脉管的约 束
而活动于脉外。
3. 营卫关系:
营卫之气,因作用不同而分为二,然它们 同源于水谷,又合之则一也,因而它们是阴阳 互为对立、互根互用,又能互变的关系。
结上 论:卫气的运行是从上焦开始
二、三焦之气的运行:
1. 卫出上焦
卫气出于胃上口(食道与胃连接部)→循食 管上行→贯膈布肺中→沿手太阴肺经循行的分 肉之间运行→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太
阴肺经
漏泄:卫气不固,皮肤不密,为风邪所伤,
导致汗出如漏。
病因病机 外伤于风
汗出
内热饮食开腠理
2. 中焦所出
第一段 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
一、营卫之气的生成来源、生理作用
1. 饮食水谷,胃纳脾化,由脾气升清而 传于肺,由肺朝百脉而输布全身,营养脏 腑经络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2.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气),是 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中医从脉搏跳动监测 之《。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
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 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 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

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怎样的?

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怎样的?

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怎样的?
为了帮助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如下:
原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灵枢·邪客》)原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灵枢·营卫生会》)
按语:本段论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性质、功能及运行。

营卫同源于水谷精微,营气柔顺,富于荣养,易受脉之约束,故行脉中;卫气刚悍,具有温煦护卫之功,故行脉外。

二者阴阳内外,互根互用,相反相成。

营卫的运行规律亦有不同:营气循十二经阴阳表里次序相继而行,故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则昼行于阳经,夜行于五脏及阴经,与昼夜阴阳有关,亦与寤寐相关,故诸凡睡眠障碍,多责之于卫气运行失常。

以上“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经验、精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栏目!。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

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

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一、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

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

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

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

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

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

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

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

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

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

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1),至阴而止(2)。

故曰:日中而阳陇(3)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4),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注释】(1)至阳而起:阳,手足三阳经。

起,寤醒。

指气至阳经而寤醒。

(2)至阴而止:阴,手足三阴经。

止,寐睡。

指气至阴经而入睡。

(3)阳陇:陇,作“隆”。

阳陇,即阳气隆盛。

(4)合阴:气血合于里,即营卫合于里。

【白话详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精气受自何处,阴阳之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是怎样生成的?卫是怎样和营相会的?老年人与壮年人气的盛衰不同,日夜气行的位置各异,请你讲讲交会的情况。

岐伯答道:人体精气来源于食物,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再经脾吸收其精微之气,然后向上传注到肺,从而五脏六腑都能得到精微之气的供养。

这些精气中,精粹的部分叫营,剽悍的部分叫卫,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周流不息,各行50周次而后大会,阴分和阳分互相贯通,终而复始,如圆环之无端点。

卫气运行于阴分25周次,再行于阳分25周次,这是以白天和黑夜来划分的,所以气行到阳分为起始,行到阴分为终止。

因此,当中午阳气隆盛时叫做重阳,到半夜阴气隆盛时叫做重阴。

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25周次,都以昼夜来划分。

营卫之气的产生及作用机制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

营卫之气的产生及作用机制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

营卫之气的产生及作用机制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黄帝问:我想问一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是从什么部位发出来的?岐伯回答说: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

黄帝说:我想听一下三焦之气的发出部位。

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自胃的上口贲门,与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贯穿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横向走至腋下,沿着手太阴经的路线循行,返回到手阳明经,向上到舌,向下会合于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走行。

卫气与营气一样,都是白天在阳经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在阴经运行二十五周次,一昼夜为一个大循环。

所以,卫气运行总计五十个周次而行遍全身,然后再与营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

血、气的同一性食物在胃里消化后被运化至全身,是机体活力的源泉。

人体内的血、气都从此而来,它们实际都是同一种物质。

黄帝问:人在有内热时,饮食刚刚入胃,还没有化成精微之气的时候,就已经出汗,有出于面部的,有出于背部的,有出于半身的,并不按照卫气通常的运行路线而出,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外表受了风邪的侵袭,以致腠理舒张开发,毛窍为风热所蒸,腠理疏泄,卫气运行到体表疏松的部位,就不能沿着常规路线而运行了。

这是因为卫气的本性是剽悍滑疾的,见到何处疏张开来,就会从何处流汗出来,所以不一定按着卫气循行的正常路线而出,这种出汗过多的情况,名叫“漏泄”。

黄帝说:我想再听您讲讲中焦的出处。

岐伯回答说:中焦之气也是发自于胃,在上焦之气发出部位的下方,也就是胃的中脘部。

这个部位的功能是吸收精气,通过泌去糟粕、蒸腾津液,而化生精微,然后向上注于肺脉,再化为血液。

人体以它来奉养周身,这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

所以,它能够独行于经脉之内,称为“营气”。

黄帝问:血与气,名称虽然不同而事实上是同类的物质,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营和卫,都属于水谷化成的精气;而血是精气所化生的最宝贵的物质,因此称作“神气”。

所以说,血与气的名称虽然不同,而实质上是同类的物质。

凡失血过多的人,其汗也少,就不能再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了;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也少,就不能使用放血的治疗方法了。

灵枢·营卫生会

灵枢·营卫生会


3、卫气昼夜运行节律: 昼行于阳,劳作活动; 夜行于阴,止息睡眠。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4、阴阳经气一日盛衰规律
平旦阴尽阳受气——日中阳气隆——日西阳衰
夜半后阴衰
夜半阴隆
日入阳尽阴受气
• 小结
1、人焉受气
水谷 胃(消化腐熟) 肺朝百脉 五脏
六腑
脾(运化转输)
四肢
百骸
2、阴阳焉会
十二经阴阳相贯运行五十周次,会于手太 阴肺(起止均在于此),为一昼夜。
三、三焦的功能特点
1、上焦如雾:上焦所化之气(卫气),慓 疾 滑利,轻清上行,像雾露般布散全身(循于皮肤 之中,分肉之间)以熏肤,充身,泽毛(《决气》 上焦开发,宣五谷 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 溉,是谓气.)
2、中焦如沤:形容营气形成的过程较慢,如 水浸物发酵一样,形成水谷精微,经心肺之气的 作用化生营血,运行于血脉之中以奉养生身。
3、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安焉会 水谷精微中其性专精柔顺,富于营养的—营 水谷精微中其性刚悍滑疾,具有温煦的—卫 夜半会于手太阴。
4、 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痹论》 “荣者,水谷之 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乃能如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 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 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1、水谷精气按性质分为两类: 唐宗海:“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
阳气刚悍为浊。”
清者,其性专精柔顺,富于营养作用,故 称营,又名荣;
浊者,其性刚悍滑疾,具有温煦卫护作用, 故称卫。
2、按运行特点分类: 营气,以其柔顺,故运行于脉中; 卫气,以其刚悍,因而不受脉管的约束而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卫气的分布卫气因时之不同,而在身所布之处不同。

但其所出之处、所行途径、方向、方式、道路是相对固定的。

1卫气之所出由于经文自古流传版本不同,因而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出现了两种记载,一是“卫出于上焦”;二是“卫出于下焦”。

因此,后世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争论颇多。

又因对“出”字含义理解不同,而产生多种观点。

流传版本真伪难断,但可从“出”字之意入手,并联系它篇相关经文以探究卫气循行之所出。

《说文》载:“出,进也。

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出,是一种动作,由下向上外达之意。

卫出某焦,即卫气从某焦向上循行而布于表,如草木破土而出,显达于外。

可见,“出”可以理解为“出发”、“开始”之意。

卫气之名以功能而命之,即只有功能发生之时才可谓之“卫”。

卫,围绕、保卫之意,只有强调此气开始循行、保卫人体时才可言“卫”。

那么卫是从上焦还是下焦出发,开始循行的呢?据古文献,如《灵枢集注》、《中藏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均载有“卫出于上焦”。

再据《灵枢·营卫生会》载:“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常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曹东义认为“上焦”应是略语,是上焦所出的“卫气”,因为只有卫气可以“出”“并”“贯”“布”“走”“循”“还”“上”“下”。

且“常行于阳二十五度”,只有卫气循行特点符合经文之意。

篇中后文所言“漏泄”,描述的也是卫气失常的病理表现。

再据它篇相关论述,亦可知卫出于上焦。

如《灵枢·平人绝谷》载:“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痈疽》中亦有“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胰理”。

多篇经文中所描述气的特性与卫气镖疾滑利,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特点一致。

据此可知上焦开发、所出、所泄之气均为卫气。

浅谈《内经》营卫二气

浅谈《内经》营卫二气

浅谈《内经》中营卫二气营卫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专篇文章讨论营卫来源、功能及循行。

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营卫进行剖析,各抒己见,但要想营卫究竟是什么?还必须从《内经》中进一步研究。

一营卫气的概念对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以往教科书中的叙述均有不同。

五版《中医基础理论》以气行于脉中脉外定义营气、卫气,六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营气的概念描述为“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但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有混淆营气与卫气成分构成之嫌。

为进一步明确营气和卫气的概念,现结合《内经》原文进行分析。

1 营气营气是由水谷之精专部分所化生而行于脉中的气。

是相对于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而运行于脉外的气而言。

《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2 卫气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产生而行于脉外的气。

是相对于水谷之精专部分所化生而行于脉中的气而言的。

《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二营卫的来源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和而成。

宗气是营卫之所合,其中运行于脉中的即为“营气”。

《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气和营气一样,也是有水谷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所化生。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但关于卫气的生成,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一、卫气的生成(一)卫气的生成与人体之气(人气——人体完全之气)的生成主体一致卫气就是人气的一部分.《灵枢·卫气》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伤寒论》阳浮而阴弱,即可理解为卫气过浮而营气不足]附卫气的概念(1)狭义:行于体表之气[熏肤/泽毛](2)广义:行于脉外之气[充身]1.人体基本之气(真气——真正的人体之气)人体的气,来源于①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②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③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天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生成。

《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

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2.脏气(1)真气分配到脏腑的部分(获得脏气)在支持脏气作用下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脏真之气——生成脏气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脏腑生理特点的气A.脏真之气以“获得脏气”为生成的原料B.脏真之气主持脏腑生理活动(含体、窍)C.脏真之气通过色脉反映脏腑状态——脏真之气是人气的组成部分《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卫气循行及分布规律

卫气循行及分布规律

卫气循行及分布规律
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气血概念,它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

卫气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邪侵袭,调节体温,维持腠理开阖,以及主管汗液的排泄等。

卫气的循行及分布规律概述如下:
1. 起始与生成:卫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并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散布到全身肌肤腠理之间。

2. 循行路径:卫气首先在肺中生成,然后沿着经络系统分布,主要运行于体表,沿十二经脉的“浮络”和“孙络”运行,遍布全身肌肤腠理,形成一个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的防御屏障。

3. 白天与夜晚的分布差异: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卫气白天活跃,夜间则归藏于内。

白天卫气行于体表,活跃于六腑,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到了夜晚,卫气则从体表逐渐收敛,回归于五脏,以助于人体休息和恢复。

4. 辅助功能分布:卫气还与营气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卫气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能防卫外邪,还能通过腠理发汗,调节体温,并参与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调节之中。

总结来说,卫气循行及分布规律体现了其在人体内外环境适应、防御、代谢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气血运行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卫气营气循行

人体卫气营气循行

人体卫气营气循行人气受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卫每天在人体内运行五十周,周而复始,不满五十周则变生百病。

营气卫气如何产生的前面已经讲过,今天就来聊一聊营气和卫气在人体是如何循行的。

先说营气,看着下面的图来讲解一下,营气循行的顺序其实就是十四经脉流注的顺序,因为营在脉中,所以按经脉的顺序循行。

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出,注入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行于头面注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下行到足跗,注入足大指间与足太阴脾经会合,沿脾经循行注入心中,再从手少阴心经循臂到小指中,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行到目内呲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沿后背下行到足小指,沿足心注入足少阳肾经,从肾注入心中,外散于胸中而循手厥阴心包经,出中指之端,旁注于小指次指之端,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上行至膻中,散落于三焦,从三焦入胆,出胁,注于足少阳胆经,接着下行至足跗上注大指间,合于足厥阴肝经,上行到肝,从肝注入肺中,循喉咙到鼻。

另外有一个之别,就是从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上出额头,与督脉相会,下行循脊柱入骶尾部,前注于任脉,由任脉上循腹部,入缺盆中,下注肺中,又交于手太阴肺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容易记忆的口诀,方便大家记住这个顺序。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

卫气的循行过程是一日一夜五十周,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参看下图,平旦阴尽,卫气出于目内眦之晴明穴,上行于头,循头项下足太阳膀胱经,循背下至足小指,在这个过程中,卫气由目内眦别行于其他五阳经。

卫气至足,入足心,由足少阴而交足太阳。

至手,入掌中,由手少阴而交手太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至足入足心涌泉穴,出于内踝,入于阴分,循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这是卫气日行于阳的一周。

卫气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又回到注于肾,这是卫气夜行于阴的一周。

十六、卫气出入

十六、卫气出入

十六、卫气出入十六、卫气出入(图未查着)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白天运行阳经二十五周,夜间运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

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

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

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

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

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

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

卫气的运行也在清晨寅时开始,但它是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出发,睛明穴在内眼角,是足太阳经的穴位。

清晨阳气从眼睛发出,眼睛张开气就上行于头部,沿着颈部,下行到足太阳经到达小指端。

另进入内眼角,下行到手太阳小肠经,到达小指指端;也在内眼角下行到足少阳胆经,到达小指次指端;上行沿着手少阳三焦经一侧,下行到达无名指尖;另进入耳前,下行到足阳明胃经,至中指指端;也入耳下,下行到手阳明大肠经,至食指指端。

当卫气到达足部的时候,会进入足心,从内踝出来,进入足少阴肾经。

阴跷是足少阴经的支脉,络属于内眼角。

自阴跷而交会于眼睛,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为循环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

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

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如此循环二十五周,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于是进入身体内的阴藏。

卫气进入阴藏,常从足少阴经注入肾藏,再由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又注于肾,这是一周。

如此循环,二十五周,清晨阴尽阳气旺,于是卫气外出于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气的生成与运行
一、卫气的生成
(一)卫气的生成与人体之气(人气——人体完全之气)的生成主体一致
卫气就是人气的一部分.
《灵枢·卫气》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伤寒论》阳浮而阴弱,即可理解为卫气过浮而营气不足]
附卫气的概念
(1)狭义:行于体表之气[熏肤/泽毛]
(2)广义:行于脉外之气[充身]
1.人体基本之气(真气——真正的人体之气)
人体的气,来源于①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②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③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天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
合起来生成。

《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

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2.脏气
(1)真气分配到脏腑的部分(获得脏气)
在支持脏气作用下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脏真之气——生成脏气
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脏腑生理特点的气
A.脏真之气以“获得脏气”为生成的原料
B.脏真之气主持脏腑生理活动(含体、窍)
C.脏真之气通过色脉反映脏腑状态——脏真之气是人气的组成部分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
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3.元气(原气)_是人气之根
元气的生成是由先天精转化而成(精化为气)
《难经·三十六难》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元气既是真气生成的原料、动力,又是人气的
组成部分
元气有二
(1)元气由父母所授精化成为根本元气[内藏于肾]
(2)元气由五脏之精所生成的第二代先天之精化成为补天元气[行于三焦]
《景岳全书》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4.胃气(后天常气)_是人气之源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胃气既是真气的主要来源,也是人气的组成部分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5.神气(广义神气)_是人气之象
《素问·离合真邪论》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二)卫气生成的特殊途径
1.营气转化
2.元气补充
3.胃气补充(跳过一般的消化过程)
《灵枢·论勇》: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凛悍,
《灵枢·经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4.膀胱气化补充
二、卫生的运行
(一)卫气在体表的布散膀胱及足太阳膀胱经起重要作用
《灵枢·卫气行》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毗,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倒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1.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络》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扶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膀胱生理
《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及其经络在卫气的布散中居重要地位:
1.卫气通过膀胱经的睛明穴出于体表
2.卫气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
卫气从足太阳经“睛明”出表,循足太阳经脉上头,其分支从头顶,下耳,至耳前,分行于五阳经经脉.
(1)足太阳与手太阳交接于睛明
*睛明是一个重要的交会穴:①手足太阳交接处;②阴跷
(2)足太阳与足阳明旁约于睛明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铜人》注:“两目之间,鼻拗深处谓之頞中”]
(3)足阳明与手阳明交接于鼻
△大肠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

[足阳明接] (4)足太阳与足少阳交会于曲鬓;手太阳与手足少阳交会于瞳子窌……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额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曲鬓属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少阳之会。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瞳子窌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悬厘属足少阳胆经。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听宫手少阳经穴,与与手足少阳经交会。

3.卫气通过风府的调整适应各经的生理需要
六阳经交会于风府穴
《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杨上善:督脉阳脉之海,阳维者维护诸阳,总会风府,属于太阳.
4.卫气通过膀胱气化得到补充
卫气生化主要在肺,膀胱是补充
六阳脉,交汇于项后,分别下行于手脚.行手经的主要外散,余下部分进入脉中,行足经的主要循足少阴经入腹,进入膀胱,由膀胱气化,分别清浊,再进行卫气循环.
5.卫气通过膀胱气化得到推动
卫气推动主要在肺,膀胱是补充
(五)阴(阳)蹻是卫气在体表运行的重要补充通道
阴蹻起于足少阴照海-足太阳睛明-足少阳胆(项)
阴蹻起于足太阳申脉-足太阳睛明
(四)三焦是卫气由内达表的主要通道
(六)脉是卫气由内达表的应急通道
(七)肾与足少阴肾经脉是卫气由表返内的主要通道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灵枢·卫气行》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而复合于目。

(八)膻中是卫气行的起始与大会之处[给养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