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与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业化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推进与发展,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基于节约方面的考虑,还是优化资源配臵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好美佳门业认为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标准不统一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生产使用各类门窗达到4-5亿平方米,而国内门窗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却非常低。这是与我国门窗行业发展现状极不适应的,也是不正常的。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我国的门窗行业,由于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制造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低、重复劳动等问题很普遍。”

标准化工作对门窗企业来讲,是一种约定和规范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在表面上,执行标准化似乎对企业起到的是制约与限制的作用。但门窗行业标准化一旦形成整体规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巨大的。通过推行标准化可以优选一批质量好、性能优越的型材作为门窗推广型材;可以科学地制定门窗产品的系列规格尺寸;可以实现门窗产品及零配件的互换、替代;企业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和新品开发上。同时在生产制造上,执行标准化更有利于门窗产品的

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与思路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晚。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但随着“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

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而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

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割裂,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我国难有大的突破。

以上三点是由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此外,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来看,可以发现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其他原因。标准体系不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各国政府对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除了各个参与工业化试点自定标准外,虽然国家对建筑的标准化是有参数的,但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按此标准执行。

此外,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一般是通过对项目中采用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如门窗、栏杆、空调百叶、雨篷等)、构件(如预制外墙、阳台、楼梯、叠合楼板、叠合梁等)进行标准化设计,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必须是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体系才有实现价值,这不是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行业各方企业的力量。

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工业化在建筑业的进展缓慢,但整个社会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以工业数字化生产作为支持,人们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来越强调个性与多样化,表现在建筑业即为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面积、户型、环境等因素。然而,我国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

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以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这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企业对工业化建筑的市场化前景有所犹豫。

与现行建筑技术规范不兼容。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化技术与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

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工业化生产能够大幅提升劳动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目前,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这使得工业化建筑的成本偏高。此外,为了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流水线建设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且回报缓慢的。而且,我国建筑工业化产品按照制造业纳税,增值税税率高达17%,远高于建筑企业按工程造价3%的纳税标准,如此高的税负落差,加大了生产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建筑部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能够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并耐心等待回报的企业不多。国家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大量的成本投入单靠企业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的运输,预制化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

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而在计划开发建设工业化建筑时,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为一家企业或一个楼盘生产构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面临倒闭危险。

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提升经营效率的需求。谈及建筑企业,业内人士的一致看法就是高消耗,低盈利,规模大但效益没体现出来。尤以房建企业效率低下最为突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让房建市场深陷红海。而建筑工业化或许成为解救建筑企业脱离激烈竞争的方式之一。如前文所说,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工人熟练的技术,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保障构配件质量,将在安全、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对传统建造生产方式的极大改观。缓解劳务紧缺的需求。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近年来,“用工荒”“招工难”等字眼频见报端,在大量项目停建环境的背景下,薪酬涨幅与招工难度依旧难以匹配,可见建筑行业的劳务紧缺程度。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操作主要采取机械化操作,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劳务的紧缺。

促进资源节约的需求。随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蔓延,超级耗能大户建筑业成为重点需要变革的对象。纵观海外,美国建筑工业化雏形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开始注重节能、安全,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大力扶持住宅产业的发展,90年代关注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而公开资料显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