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徽不成镇_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徽商精神内涵

浅析徽商精神内涵

浅析徽商精神内涵【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盛极⼀时,⾜履天下,富甲⼀⽅,“⽆徽不成镇”、“⽆绩不成街”。

徽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天下为怀、艰苦创业、诚信经营、崇⽂重教、贾儒结合、乐善好施的品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徽商精神内涵。

徽商精神历经数百年的演化与洗练,是徽商留给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化遗产。

根据各种徽商活动史料记载的研读,受到许多徽学专家精彩论述的启发,我认为徽商精神主要内涵有七个⽅⾯,即开放、诚信、⼈⽂、进取、创新、和协、奉献。

天下为怀的开放精神。

徽商眼光向外、经营在外。

“⼤抵徽俗,⼈⼗三在⾢,⼗七在天下”,“徽商不蹲家,经营⾛四⽅。

”徽商的发展壮⼤,并不是在徽州本⼟,⽽是在全国各地。

据《歙县志》等⽂献记载,明清时期徽商“四民之业,⽆远不届,即遐陬穷发,⼈迹不到之处,往往有之”,“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贸迁⽆弗⾄焉。

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商之地海内⽆所不⾄”,“其货⽆地不居”。

徽商⾜迹之⼴泛,以致有“钻天洞庭遍地徽”、“⽆徽不成镇”之说。

此外,还有不少徽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将经营活动扩展到⽇本、朝鲜、暹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葡萄⽛。

重仁重义的诚信精神。

徽商以德治商,崇尚信义,讲求信誉,诚信服⼈。

徽商在长期经营中,不惑 重仁重义的诚信精神。

于眼前⼩利,⽽是坚持商业道德,坚持“货真、价实、量⾜、守信”,普遍遵循“以义为利”、“以信义交易”、“贸迁货集,市不⼆价”、“⼀切治⽣家智巧机利悉屏不⽤,惟以⾄诚待⼈”、“⼈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饰价为欺”。

徽商笃守儒学“仁义为先”之理念,商⽽有道,当然能深深赢得⼴⼤顾客的信任。

徽商在经营理念上讲质量、守道义、重诚信、树品牌,秉承“以诚待⼈,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为重”的经商之道,把儒家伦理精神活⽤到经商实践中,涌现出⼀⼤批“⽼字号”。

贾⽽好儒的⼈⽂精神。

贾⽽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儒,互相为⽤,这是徽商⽂化的⼀⼤特 贾⽽好儒的⼈⽂精神。

现象描述与历史事实:“无徽不成镇”俗语考论

现象描述与历史事实:“无徽不成镇”俗语考论

现象描述与历史事实:“无徽不成镇”俗语考论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执中国商界牛耳的徽商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格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谚语所描述的现象与徽商的历史事实并不完全一致。

清代道光以前,徽商处于兴盛时期,这时的徽商在江南各大市镇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无徽不成镇”所描述的现象与徽商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然而,在近代,无论是在传统市镇,还是在一些新兴市镇,抑或在上海、汉口这样的大城市中,徽商都普遍衰落下去,徽商的角色发生了逆转,从昔日市镇经济力量的主角,退居为配角。

此时期内,“无徽不成镇”谚语所描述的现象与徽商的历史事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准确理解该谚语,对我们全面认识徽商尤其是处于近代转型时期的徽商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康健,安徽祁门人,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徽学。

文章原刊于《徽学》第8卷,黄山书社2013年。

感谢作者授权!一、问题的提出徽商是明清时期最为著名的商帮之一,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员之多,为其他商帮所不及。

徽商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正如许承尧在民国《歙县志》中所说:“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

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

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无徽不成镇”这个谚语就是对徽商在长江中下游市镇活动的高度概括。

展开剩余93%如众所知,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所致,徽商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近代徽商无论是整体的经济实力、经营的各种行业,还是在当时全国商帮中的地位,都不可与明清时期(1840年前)的徽商相媲美。

然而,学者们在从事徽商研究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无徽不成镇”之谚语用于明清以来的徽商的研究之中。

近年来,伴随着近代徽商研究的兴起,更有一些学者指出:“近代徽商足迹遍及全国,‘无徽不成镇’之谚起于近代,实非偶然。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文化徽州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城、、、、()六市,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

皖南是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

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

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流域,徽州地区为流域。

,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等,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行政版属相对稳定。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和,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1955年与1981年在发现的两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

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氏占据。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

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公元前222年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本区设黟、歙二县,属(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治今淮南)。

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治今江苏)。

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国(治今江苏)。

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今安徽),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

《天下徽商》纪录片第五集:无徽不成镇

《天下徽商》纪录片第五集:无徽不成镇

《天下徽商》纪录片第五集:无徽不成镇晴川桥,武汉市城区横跨汉江的第四座公路桥。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宝庆码头,便坐落在桥西的汉江北岸。

老武汉们都知道,汉口的码头是打出来的。

公元1856年的春末,一场惊心动魄的码头大战上演了。

械斗的一方是老牌商业劲旅——徽州商帮,而另一方则是后起之秀——湖南宝庆帮。

这一天,徽州商帮闻风而动,先发制人,偷袭宝庆帮;对方毫不示弱,兵分三路,迎战从汉正街方向直扑而来的徽帮。

双方短兵相接,大打出手,一时间,宝庆码头天昏地暗,血肉横飞。

一天下来,双方各自数十人战死,伤者不计其数。

一向以儒商著称的徽州人,这一次竟然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着实令人费解。

这两大商帮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是非恩怨?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乃至全国的商业舞台上,徽州商人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汉正街,汉口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中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叶开泰,汉正街上诞生的汉口第一块金字招牌,如今,昔日的老字号已难觅其踪,风光不再。

然而,当年的叶开泰可有着响当当的名头。

武汉人嘴里的一句口头禅便是:“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言下之意,如果你吃了叶开泰的药,最终还是老命不保,并不代表药效不佳,而是你命中该绝。

叶开泰由徽州商人叶文机创办于公元1637年。

那么,叶文机当初是怎么来到汉正街的呢?武昌、汉阳和汉口,三座规模相当的城镇合并而成今天的武汉,这样的城市演变过程历史上并不多见。

在武汉三镇中,汉口虽起步最晚,却后来居上。

14世纪下半叶的明代初年,汉口还是一块无人居住的芦洲,水涨一片汪洋,水落则芦荻遍野;到15世纪中期,才开始有人在此筑基盖屋;及至17世纪中叶的清代前期,汉口已和北京、苏州、佛山一起并称为享誉全国的“天下四聚”。

汉口的崛起和汉江息息相关,汉江,又称汉水,万里长江上最大的支流。

15世纪60年代的明成化初年,武汉地区连年大水,从而引发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汉水改道。

那时候,汉水人工的工程很小,所以很自由,这时候,明成化初年改道是最后一次,所以就固定下来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徽商的发展史

徽商的发展史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衰亡于清末民国初,其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极好的经济效益观念、恰当的经营策略,使得"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是其辉煌前的翘板。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 -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2)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他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加强。

阶段四,清末民初,徽商逐渐衰落徽商的衰落除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王朝队徽上的打压和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侵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艺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损失惨重。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客观上对徽商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徽商经商并不是唯利是图,恰恰相反,它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徽商做买卖一曰“货真”二曰价实,三曰量足,四曰守信,这种商业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仍让有借鉴意义。

近三届中国主要领导人为何多出自徽州?

近三届中国主要领导人为何多出自徽州?

近三届中国主要领导人为何多出自徽州?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著名的词汇。

今天的徽州只是一个文化上的而不是行政上的地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也是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显学(另两个是敦煌学、藏学)之一。

它曾经历宋元明清4朝,统1府6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今天其地理范围包括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北部,乃至浙江省西北角的十余个市、数十个县,而以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县、上饶市的婺源县为主要中心区。

它既是徽商与众多富豪、实业家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也有无数政治家、文艺家、将军、学者、状元、进士辈出不穷、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自1989年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正式上台,在此后漫长的24年里,历经6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从十三大到十八大)、3届国家主要领导人集体,总共有2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中竟有8位是出自大徽州地区(广义的大徽州,应该包括皖、赣两省的大部分),即其祖籍源于此,所占比例高达27.6%,即远远超过1/4了,这不是非常有趣吗?他们是:江泽民: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生于江苏扬州,祖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

胡锦涛: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生于江苏泰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龙川。

朱镕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祖籍安徽省凤阳县。

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安徽省定远县人。

姚依林: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安徽省池州市人。

吴邦国: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安徽省肥东县人。

吴官正: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江西省余干县人。

曾庆红: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江西省吉安市人。

一个小小的徽州,其面积、人口不过全国的约五百分之一甚至更少,可这里诞生的领导人竟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得多,实在是太厉害了!这是为什么呢?分析起原因来,生长在徽州的领导人之所以众多,其实并不奇怪:首先,徽州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气候适宜,物产富饶,各种灾害很少,自然条件非常好,钟灵毓秀,所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容易诞生优秀人才;第二,这里位置绝佳,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由北向南迁徙的一个重要通道和中转站,人们南来北往,在这里停留、驻扎,人口杂居繁衍,血缘融合,信息集中,交流频繁,而行政区划长期保持稳定,也容易培养出人才来;第三,明清时期徽商鼎盛,“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资本主义在华最早萌芽,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资,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第四,徽州地区各家庭历来重视文教事业,私塾、学院甚多,父母、祖父母原本文化水平就比较高,家学渊源,诗书传家,代代沿袭,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保证了厚实的综合素质;第五,这里还有比较浓郁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深受孔孟儒家教诲,知识分子“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根深蒂固,首先是做官,其次是经商,第三是做学问,甚至把三者结合起来;第六,和平建设年代,注重实业兴国、创造财富,喜欢理性、作风扎实、温和实干,有经济头脑、经营能力的人才更得重用,而这正是徽州传统历来推崇的做法,徽州出来的人才均是实干家。

论徽商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论徽商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论徽商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学号:2010710103 姓名:崔朦班级:统计三班十九世纪末,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同年诞生了两个伟人,一个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另一个则是有36个博士头衔的著名学者胡适之先生。

陶行知先生在讲到自己的家乡的时候非常自豪,他说:“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

察看它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它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胡适之先生谈及家乡的时候也是毫不谦虚,他宣称: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他的家乡人,那个地方就只能是个村落。

只有等到他的乡亲们住进来了,他们“开始开设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一个小村落变成了一个小市镇了。

”据此,得出了“无徽不城镇”的结论。

徽州,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州商人——无论是“贾而后儒”,还是“儒而后贾”,或是“又贾又儒”,总之,他们是一群官商,或曰“红顶商人”。

徽州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这就是很多徽州少年命运的写照。

徽州童工受尽苦难而不能中途还乡,否则备受邻里羞辱。

在从小吃尽苦头的徽商中,有许多乐善好施、利人济物、急公好义的光辉典范,像是大盐商鲍漱芳、汪燧。

徽商中还有许多拾金不昧的人物,明代歙县岩寺镇商人方三应,在旅途中拾金数百,为找到失主,他原地等了一个多月也无人认领,之后数年他偶遇丢失钱财的失主,便马上将失金归还。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从小家境贫寒,替人放牛,一日他路过路亭,偶见装有300两白银的布包,他便在原地耐心的等候失主,直至红日西沉才等到那个客人,失主大为感动决意提携他,将他带到杭州学生意,从此改变了胡雪岩的命运。

他们都是徽州商人的骄傲。

“无徽不成镇”的经济学分析

“无徽不成镇”的经济学分析

商 善于经营 , 他们聚集之处 , 总是商业繁兴之 地 , 以 , 所
看 不 到 徽 商 的地 方 , 一定 称 不 上 是 繁 华 的 市镇 ; 是 就 二
徽商的兴起 , 是与市镇发展 同步 的, 徽商对 市镇 的发展
功不可没 , 以至没有徽商参与 , 就不会有江南一带商业 市镇星罗棋 布的格局。 特别是在 明清时期 , 徽商对沿江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变革 ,产生 了非凡影
造 市场 、 降低成本 、 实现规 模经济 , 从而赢 得市场 竞争 优 势创造了极为有 力的条 件 , 这是 造就 “ 无徽不成 镇 ” 的经济原 因。 从经 济学角度说 ,城镇的兴起 与发展 源于通过 地
理 上 的集 聚 带 来 经济 协 作 上 的 便利 与 效 率 .即 实 现 对
当徽 商通 过分 工与协作取得 初始 的规模 经济 、 大 大降低商品综合成本 , 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时候 , 也就 意味着徽商经营之地具有了吸引其他商人和消费者 的 能力, 该地 的发展与繁荣也就可以预期 , 所以说这是造 就“ 无徽不成镇 ” 的经济原因 。 3坚持 “ . 以诚待 人” “ 、 以信接物 ” 的商 业经营 理念
响力。
“ 无徽不成镇 ” 是明清时期沿江区域城镇发展 的历 史写照 , 而造就这一辉煌 的既有徽商抓 住机遇 、 势而 乘
上 的创 业 眼光 , 又有 徽 商艰 苦 奋 斗 、 信 经 营 的 商业 操 诚
“ 无徽不成镇” 的史料记载 , 最早只是在民 国《 歙县 志》 里出现 , 沿江区域 向有 ‘ 即“ 无徽不成镇 ’ 之谚 ” 。但
徽人许赠贾 于正 阳 2 0余年 , “ 于亲旧 , 旧每 因之 他 睦 亲
起 家 , 正 阳之 市 , 故 因公 而 益 盛 ” l 。【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探析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探析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探析摘要: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

从明代到清朝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享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对徽商的兴起和衰败进行探析,其中,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徽商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探析一、徽商的兴起(一)客观因素1、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平地只占十分之一。

黄山山脉盘踞于西北部,横跨黟县、歙县、休宁、太平、祁门五县,海拔在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也在千米以上。

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道。

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为徽州的三大水系,多急流险滩,不便行船。

徽州“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而可怜这“一分田”由于土壤贫瘠,并不能旱涝保收。

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徽州土地的收入也不及江苏太湖地区受灾之年的一半。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求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此外,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

试论明清徽商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

试论明清徽商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

试论明清徽商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作者:芮小燕吴金解培群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9期摘要:徽商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近四百年。

淮安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徽商,这些徽商在淮安的活动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章围绕明清徽商对淮安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明清徽商淮安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徽商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曾称雄中国商界近四百年。

淮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的徽商,这些徽商在淮安的活动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淮安徽商的发展状况明清时期,众多徽商聚集在淮安。

对此,文献上多有记载。

如康熙《淮安府志》卷1提到:“布帛盐鹾诸利薮,则皆晋徽乔寓者负之而趋矣。

”光绪《淮安府志》卷2提到,明清时期,淮安府从府城到北关厢“为淮北纲盐顿集之地,任鹾商者,皆徽、扬高赀巨户,役使千夫,商贩辐辏。

”康熙《徽州府志》卷2提到:“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这一时期,众多徽商之所以聚集于淮安,有其特定原因。

一是淮安地理位置优越。

淮安地处南北要冲,具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明清又为河、漕、盐、关重地。

徽州与淮安所在的两淮地区位置相邻,明朝时同属南直隶,清代初期又同属于江南省,这样的条件对于徽商迁徙往来于淮安也具有优势。

二是因为淮安有丰富的商品资源。

一方面,淮安本地商品资源丰富,可成为商品的资源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鱼、盐。

另一方面,经过淮安流通的商品种类相当丰富。

三是政府政策有利于徽商。

明朝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变开中之法,把仓口纳粮中盐改为运司纳银中盐,让淮商以银代粟,这一政策十分有利于徽商。

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两淮实行纲运法,也为徽商在淮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当时,徽商在淮安分布比较广泛。

主要集中区有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河下、清江浦、新安镇等。

明朝时,淮北盐运分司驻在安东,大批徽商主要集中在这里,程姓等徽商最早就在安东获得户籍。

清至民国时期徽商与汉口市镇的发展

清至民国时期徽商与汉口市镇的发展
于县 西郭 师 口之上 决 , 而东 从 山北注 于大 江 , 即今之
商 共 同分 担 了” 们, 同时 , 在 商 人 方 面 , 一 个 重 “ 第
要 发展是 开始 只为 内部 成 员 服务 的行 会 和 同 乡会 ,
逐 渐扩 大到 为社会 服务 的领域 ”
。罗威廉认 为 ,
, 而且 “ 近 明 代 末 期 , 接
明初 , 口还是 一块无 人居 住 的芦洲 , 汉 水涨 一片
市 政设施 的职 责开 始越来 越多 地 由城里 的绅 士和 富
汪洋 , 落 芦 荻遍 野 , 属 于汉 阳。到 天 顺 、 化年 水 隶 成 问, 才开始 有居 民。《 明史 ・ 理 志》 地 记载 : 成 化 初 , “
所 以胡 氏就 决定做 上项 简单 明了但 是 并不 十分正 确 的解释 。 但 是 , 者认 为 理解 胡 适 先 生这 句 话 的意 ” 笔 思不 能仅停 留在 徽 州人 做 生 意 很 普遍 这 一 表 面 , 还
应 包含 徽州 人对 当地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影 响和作用 这

内涵 。为此 , 笔者 通 过 这篇 文 章 来 探讨 徽 商 在 汉 5 1城镇 发 展进程 中的积极作 用及 其动 因。

经济 中心 , 但在 这里 面 以两 个府 级治 出现 , 即武 昌府 和汉 阳府 … …对 汉 阳来说 , 这样 做并 不严 格 , 因为道
级 治所位 于汉 口 , 口除作为 道级 治所 以外 , 汉 阳 汉 是

汉 口的 环 境 与 社 会 概 况
府 的一个 非 行 政 中 心 ”
商 在汉 口“ 共领 域 ” 的贡 献 , 公 中 无疑 对 汉 口市镇 的

徽商概述——徽学论文

徽商概述——徽学论文

5.徽商的经营文化。主要表现在:儒商”风度和“徽骆驼”精神;经营观念与道德观念。经营观念是指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名牌观念、信誉观念、法律观念、途程观念等,徽商在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体现。社交文化与店堂文化。
6.徽商衰落的原因。清代中叶以后,称雄三四百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其原因很多学者都在不断研究。我认为徽州商帮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中国社会的战乱即清朝封建政府和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之间的战争,乃是加速徽州商帮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徽州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战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正是徽州商帮商业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区域,严重打击了盐、典、茶、木等四大徽商支柱行业。徽州士民以及徽商人员遭受重大伤亡,徽商家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且,战乱对徽州商人及其商业资本也造成了直接的打击,清政府大幅度增加茶叶税和开征厘金,徽商被迫赈饷和捐助团练;商人颠沛流离,无心经商。社会动荡,而徽商却昧于大势,未能与时俱进,仍在传统传行业中抱残守缺,最后只能被历史淘汰。
徽商研究概述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其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可谓首屈一指,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如今社会,徽商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关于徽商的若干问题
徽商,有“徽骆驼”一称,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它与晋商等一样,是个商帮的称号。
7.徽商的历史作用。徽商财雄势大,造成大量货币资本在个人手里积聚,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创造了历史前提。徽商所进行的远距离商品贩运,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起了促进作用。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充分表明徽商对各地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的积极作用。徽商一部分利润又流归故里,以致徽州市镇的兴起和徽州的园林、民居、牌坊等都别具一格;经济促进办学与教育,广设义塾义学、资助府学县学、大力倡建书院等方式资助和发展儒学教育。从而徽州文化独标一帜,自成派别。诸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以及徽州朴学等文化的基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

徽商16世纪是西方重商主义盛行,海洋贸易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时代,初步形成了横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世界性海洋贸易圈。

而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明中叶,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中国传统经济社会开始发生转型。

徽州商人以超越常规的增殖财富的战略抉择,来回应与转型时代一同到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沿徽州四出的河流走出大山,奔向四面八方,尤其是顺新安江东下杭州湾,走向东部沿海,走向海洋。

徽商以“无徽不成镇”的经济活动,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了江南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雄霸中国商业舞台几400年,创造了一个封建商帮的辉煌。

第一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产生徽商的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

它地处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当皖、浙、赣三省交界处,重峦迭嶂,烟云缭绕,河流清澈,林木深秀,但可耕面积很少,素来的说法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

《道光府志》上说,徽州“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用“州在万山中”来形容,最为形象妥帖。

传统意义的徽州,包括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和祁门,当然,还有今天已经划归江西的婺源。

这就是明清之际的徽州,所以说到徽州,人们往往爱说“一府六邑”。

从地理环境上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

所谓“山限壤隔”,是说徽州的一府六县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所谓“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

从唐代大历四年也就是公元769年开始,徽州的行政区划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辖区面积一直比较固定。

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清代徽州府东西长390里,南北长220里,如果采用现代计算数字,总面积为12548平方公里。

徽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徽州的原始居民是“椎髻鸟语”的山越人,他们头上挽着一根独髻,说着中原人听不懂的方言。

清朝徽州大盐商程晋芳

清朝徽州大盐商程晋芳
城镇。清 朝大盐 商程 晋芳就 是徽 州歙 商 中 ,首 推 程 晋芳 。
县人。
时在 与官府 和显贵 交往应 酬时 ,能言
以 程 晋 芳 为 首 的 程 氏 家 族 , 明 末 语 相通、应对 自如。徽商中知识广博、
据史 料记载 ,苏北 安东 县南 六十 起就从 徽州 歙县 迁至河 下 ,仅清 初从 喜 欢 文化 义举 的人很 多,因此 ,徽商 里 的支 家河 原 为淮 北 盐 运 司所 在地 , 事盐业 的就 有十 三家 ,他们都 是 当地 走到 哪里 ,那 里的 文化就繁 荣。程晋
着 大批徽州 盐商 ,他 们是 建立这 些城 者 不乏其 人。 因为徽商 有 文化 ,故他
镇 的主角 ,因此 ,没 有徽商 就没 有这 们 的气质 、品位 就高 ,智力、判断 力、
清朝徽州大盐商程晋芳
口/ 王贤辉
中古时流传一句 民谚 : 无徽 不成 些城镇 。明清 年 间,徽 州盐 商在 河下 洞 察 力 就 强 , 因 而 在 瞬 息 万 变 的 商 品 “ 镇” 。意思就是说 ,没有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就 没有 就繁荣 了三 百余年 ,河下 的徽州 大盐 市 场 就能 审时度 势、精于 策划 ,同
正德 年 间,改驻淮 安河 下 ,同时 ,淮 的一半取五 ,亘字店 ,是用 “ 朝宣 公” 资。有 一天 ,他 与大诗 人袁 牧在他 的 北批验 盐引所和 淮北 巡检 等盐务 机构 宣字 的一半 取亘。 时至几百 年后 的今 曲江 楼里 品茶 闲话 时,对袁牧 说 : 我
也 迁 入 淮 安 , 因 此 ,河 下 开 始 繁 荣 起 日 , 下地 名 中仍 有 “ 字店 ”巷 、 仁 平 生所 学,诗第 一 ,古 文第 二,经 解 河 五 “ 亘 来 ,苏北 小镇 新安也从 乡村 变成 市镇 。 字 店 ” 巷 、 “ 字店 ”巷 的称 呼。 这 些 第三。袁牧听后 ,击 掌称 赞。( 维扬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城市多元化文化生活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谱写了多彩的城市生活画卷。
一、徽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明清时期经济实力和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支地域性商人集团, 举凡盐、典当、茶、丝织、 棉布、木材、粮食、奢侈品生产与销售等等各个行业, 到处都可看到徽商的身影, 但其所营业务 主要集中于食盐、典当、茶叶和木材等四大领域, 徽郡商业, 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 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 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 。徽商活动的地域范围 非常广, 北京、南京两 京, 苏、浙、闽、粤、云、贵、陕、冀、晋、豫、鄂、湘、川诸 省; 杭 州、嘉兴、苏州、松江、淮安、扬州、南昌、开封、武昌诸府, 临清、济宁诸州, 仪真、芜湖诸 县, 塘栖、盛泽、濮院、景德诸镇, 甚至山陬海壖、孤村僻壤, 无不留下了徽商的足迹。他们
! 宣统 ∀徽商公所征信录 # ( 不分卷 ) , 清宣统刻本。 ∃ 康熙 ∀紫阳崇文会录 # 12卷, 清康熙刻本。 & 光绪 ∀浙省新建安徽会馆# ( 不分卷 ) , 清光绪刻本。 ( 乾隆 ∀杭州府志 # 卷 5 ∀市镇 #, 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 ( 明 ) 李绍文: ∀云间杂识 # 卷 1, 上海瑞华印务局 1935 年铅印本, 第 9页。 ∗ ( 清 ) 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 # 卷 42 ∀征榷十四 % 榷茶 #,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 + ∀余川越国汪氏族谱 # 卷 3 ∀传状上 % 汪以德公传 #, 1916 年刻本。 , 中共上庄镇余川村支部委员会等编: ∀余川村志 #, 2004年印行, 第 201 - 205页。 − ∀余川越国汪氏族谱 # 卷 3 ∀传状上 % 汪以德公传 #, 1916 年刻本。
明清时期, 徽商积极参与经商所在城市的文教事业。他们捐资助学、创办书院, 参与各级教 育机构的创设和管理, 推动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清康熙年间, 徽州等盐商在扬州创设敬亭书 院; 雍正年间, 祁门盐商马曰琯重建扬州梅花书院, 并延名师大儒讲学, 终造就出了如汪中、王 念孙、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等学界名流硕儒。乾隆元年, 徽商汪应庚捐资 50000余两银子重 建江都府学和江都、甘泉县学宫, 又以 2000余金, 制祭祀乐器, 同时又以 13000金购买 1500亩 学田, 作为以后维修学舍及资助学子考试的专项经费 。
藉怀轻赀, 遍游都会, 因地有无以通贸易, 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 冞而沙漠, 足迹几
收稿日期: 2010 08 03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明代徽州族谱研究 (项目批准号: 08 JJD770085) 和安徽省人 才开发基金项目
明清时期徽州村规民约研究 ( 项目批准号: 2007Z039) 的阶段性成果。 ! 许承尧撰、李明回等校点: ∀歙事闲谭 # 卷 18 ∀歙风俗礼教考 #, 黄山书社 2000年版, 第 603页。 ∃ ∀歙县志 # 卷 1 ∀舆地志 % 风土 #, 1937年铅印本。 & 陈去病撰、甘籣经等校点: ∀五石脂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26页。
在近代上海, 徽商中实力最强的首推茶商。他们将徽茶运抵上海, 设茶号茶庄, 开茶店茶 栈, 办茶厂,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还有大量装上沙船, 销往海外市场。清光绪二十一年, 徽州外 销的绿茶和红茶约 1320万斤 ∗,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徽商运往上海销售的。清末至民初仅绩溪 人在上海就设有 33家茶号, 吾乡 ( 余川 ) 人多操茶业, 侨上海, 道、咸间称最盛 + 。而到抗 日战争前夕, 歙县徽商在沪经营茶叶的商号更数以百计。如黟县人在天津路开设的 公兴隆 、 绩溪上庄余川村人汪立政于清咸丰元年在河南路 ( 上海旧城老北门 ) 开设的 汪裕泰 等都是 经营绿茶出口贸易的著名茶栈。其中, 汪裕泰 规模最大, 下设 6个发行所, 经营 30多个品 种, 号称 茶叶大王 ,。其创始人汪立政 自创汪裕泰茶肆于沪南。公练达世务, . .不欺一 诺。以是所业隆隆日上, 闻誉交驰。前后三十年间, 相继于上海、苏州、奉贤等处创列九肆 −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 除茶商外徽州菜馆也大举进入上海滩。上海大东门的 大辅楼 、海宁路口 的 海华楼 、小东门的 醉白园 、九江路的 太和园 以及福州路上的 中华第一楼 等, 都是上海滩著名的徽菜馆, 来自绩溪的徽厨用精湛的技艺烹饪出的徽菜别具风味, 深受顾客的青 睐。创建于乾隆十九年的上海徽宁会馆 ∋ ∋ ∋ 思恭堂 ( 今制造局路 300号 ) , 成为徽商在上海的重 要据点。旅沪徽商以群体的力量, 确立了在上海各大商帮中的显赫地位。
社会科学 2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第 1期
卞 利: 无徽不成镇
*
无徽不成镇
∋ ∋ ∋ 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
卞利
摘 要: 崛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商, 凭借良好的文化素质、艰辛的开拓精神、灵活的 经营方略, 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独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徽 商活跃在祖国的都市和乡镇, 形成了 无徽不成镇 、 钻天洞庭遍地徽 的局面。徽 商有力地推动了明清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多元的文化生活, 在促 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谱写了多彩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画卷。
买不完的松江布, 织不尽的魏塘纱。 明清时代的松江府是一个棉布业和商业繁华之区, 蕴藏着无限商机。徽商很早就涉足松江地区的棉布业, 明清时代松江府城中有许多布商字号均为 徽商所开。明代成化年间, 徽商在松江获得了巨大成功, 致使 松民之财, 多被徽商搬去 ) 。 直到清末, 上海县城还有祥泰、余源茂、恒乾仁等众多徽商开设的规模很大的老牌棉布字号。
/一文钱 0 三字大如栲栳, 犹煌煌照人目 。杭州水路交通便捷, 物产丰富, 素系商贾财富汇 聚之区, 为当时全国商业、丝织、棉布、锡箔业的大都会。 今天下浙为诸省首, 而杭又为浙首 郡, 东南一大都会也。其地湖山秀丽而冈阜川源之所襟带, 鱼盐秔稻丝绵百货于是乎出, 民生自 给。谭财赋奥区者, 指手屈焉。 ! 徽州与杭州毗邻, 所谓 新安、武林一水相原委者, 壤封错 秀, 风俗便安。或托业卤政, 或姻娅于兹邦, 其子弟所籍, 犹之乎土著也 ∀。水路可沿新安江 直达杭城, 往来交通极其便利。历史上, 徽州与杭州之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 早 在南宋时期, 徽州山区盛产的木材就沿着新安江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明清时代, 徽州盐商、木 商、茶商、典商和粮商齐聚杭州, 长袖善舞, 纵横捭阖,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来自黟 县的张小泉剪刀、绩溪的汪裕泰茶庄和号称江南 财神爷 的 红顶商人 胡雪岩, 都在这里 充分施展了徽商擅于经营的长技。江干的徽州惟善堂会馆#、武林门外的宝善堂、钱塘江边的徽
历史博物馆等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 54- 57页。 − 范金民: ∀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 #, 载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1989年第 4期。
( 清 ) 许仲元著、范义存标点: ∀三异笔谈 # 卷 3 ∀布利 #, 重庆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81页。 ( 清 ) 许奉恩著、董国超标点: ∀里乘 # 卷 1 ∀一文钱 #, 重庆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5页。 ! 万历 ∀杭州府志 # 卷首 ∀徐栻 % 万历七年杭州府志序#, 明万历七年刻本。 ∀ 康熙 ∀紫阳崇文会录 # 卷首 ∀汪元功 % 崇文会录序 #, 清康熙刻本。 # 光绪 ∀新安惟善堂征信全录 # ( 不分卷 ) , 清光绪刻本。
! 万历 ∀休宁县志 # 卷 1 ∀舆地志 % 风俗 #, 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 ∃ 陈去病撰、甘籣经等校点: ∀五石脂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326页。 & ( 清 ) 李斗撰, 汪北平、涂雨公点校: ∀扬州画舫录 # 卷 16 ∀蜀冈录 #,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第 364 - 372页。 ( ( 清 ) 鲍琮纂修: ∀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 # 卷 21 ∀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 清嘉庆十年家刻本。 ) 董玉书撰, 蒋孝达、陈文和校点: ∀芜城怀旧录 # 卷 2,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17页。 ∗ ( 清 ) 朱珔: ∀小万卷斋文稿 # 卷 18 ∀徽郡新立吴中诚善局碑记 #,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 ( 清 ) 钱谦益撰, 钱曾笺注: ∀牧斋初学集 # 卷 59 ∀汤孺人墓志铭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440 页。 , ∀苏州府为核定踹匠工价严禁恃强生事碑 ( 康熙九年 ) #、 ∀苏州府为永禁踹 匠齐行增价碑 ( 康熙 三十二年 ) #, 载苏州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在明清时期并称江南二大都会的苏州与杭州, 徽商更是大规模地 强势介入, 新安六邑多懋迁他省, 吴门尤夥 ∗, 新安之富家行贾, 多在武林 + 。清康熙九 年, 苏州城内有棉布字号 21家, 三十二年发展到 76家,。据范金民考证, 这些字号即使不是 全部, 至少也是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 甚至主要系休宁人所开 − 。其中徽州汪氏的 益美 字 号因 巧为居奇, . .十年富甲诸商, 而布更遍行天下, . .二百年间, 滇南漠北, 无地不以 益美为美也 。苏州最著名的阊门外泰伯庙前徽商 一文钱 布店, 历经数百载, 长盛不衰,
驰骋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徽商在创造了巨额财富的同时, 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 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了徽商与经商城市之间的互惠双赢。
二、徽商与城市多元文化的互动
徽商又是一代儒商! 他们不仅辛勤开拓, 追逐巨额的商业利润, 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社 会的发展, 而且贾而好儒, 重视文化建设。徽商将徽州的文化传播到了经商所在的城市, 并吸 收、融入当地的文化, 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城市文化交流、互动的绚丽画卷。
155
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1期
卞 利: 无徽不成镇
商杭州木业公所 ! 、西子湖畔的崇文书院∃ 、杭州城北的安徽会馆& 等徽商会馆、公所的建立以及 杭州城内 徽商登岸之所 ∋ ∋ ∋ 徽州弄(、徽州盐商聚居之区 ∋ ∋ ∋ 徽州塘等徽商集中居住社区的 出现, 标志着徽商在杭州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徽商在杭州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同时也对 杭州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